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其实不止是清朝,另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元朝”也有这等类似的区分,实际上“兵”与“勇”均为国家的武装部队,但编制和组成方式不同,职责和待遇也有所不同。
“兵”是清朝最常见的军队编制,有八旗军和绿营军两种。八旗军为满兵,人数不够多,担任卫戌京师、保卫京师安全的任务,武器装备、工资福利当然也就是最好的,也是国家最精锐的部队;绿营兵则是清军入关后,面对庞大的统治范围,弥补满军数量的不足,运用“以汉治汉”的统治理念建立起的汉人武装,因军旗为绿色,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又因以营为建制单位,故亦称营兵。绿营兵是满清的核心军事力量,布防于全国各地,保境安民,抵御叛乱和外族入侵,“三藩之乱”、“平定葛尔丹”基本上都是以吕营军为主力。
绿营军的发展是一件持续有效的军事手段,也逐步取代满人的“八旗军”的地位,八旗子弟在入关不久后便开始堕落,战斗力下降的很快,因此给予汉人兵种得以发展壮大的机会。雍正时期以“八旗为满洲根本”的理念治理满洲八旗军,效果比较明显,也有效的扭转了八旗军“一蹶不振”的局面。
“勇”期初是一种临时招募的“预备役”军队。在非战时期基本不会参与作战,而是维护治安,给作战部队做后勤补给的工作,但随着战争的频繁,“勇”也开始被推向战场。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的乡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曾国藩将此类乡间招募的人员称为练勇,统一练兵,发放钱粮,使其成为职业军人,建制为勇营,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湘军”。
至此,“勇”便也成为国家默许的正规军。但由于勇营是属于私人武装,吃私人的粮、拿私人的饷,因此他们只忠于招募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这种默许无疑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兵和勇,别看只是衣服上的一字之差。身份以及待遇却是天差地别!我尽量用现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明明白白的讲清楚吧。
相信很多电视剧里,大家都可以看见清军的衣服上,有的写有兵字,有的写有一个勇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到底谁的战斗力比较厉害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吧。
兵,就是正规的部队,相当于现在部队里面的志愿兵,也是作战时候冲锋在前的主要力量。清朝时候,这部分人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当然八旗又分为满八旗以及汉八旗,但无论怎么说,这都相当于是“铁饭碗”,吃皇粮拿兵饷,日子过得爽歪歪。
而且,这还属于正规的编制。父亲死了,儿子还可以继续,可以说,有了这个兵字,就彻底的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吃皇粮有身份的“体面人儿”。
当然,随着清王朝的发展,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当初所定的军饷就贬值了不少。而且,王朝后期军饷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还被贪官克扣了不少。很多人甚至,靠着这种军饷根本无法生活,但是又碍于身份没办法去种田。于是,出现了举家逃跑的现象。当然,军官也乐于这样,毕竟可以吃空饷。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弱,和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
勇,又称乡勇,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大部分是以前明朝投降过来的一些部队以及达官贵人看家护院的私兵。就相当于是,需要你的时候,可以给你点钱把你养着。如果不需要你的时候,对不起,立即宣布你下岗。
所以,勇吧,在清朝身份很尴尬的,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承认。但是,好处就在于,身份非常灵活。比如说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可以进去吃口饱饭。如果盛世的时候觉得待遇太低,也可以随时溜走。
当然,随着清王朝进入后期,八旗子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汉族的很多官僚都开始招练新兵。他们招的就是这种“勇”。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勇”可以说是提着脑袋混饭吃。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儿吃草。所以,这些“勇”的待遇,那也是直线上升,很多人也就去当了这种乡勇。
所以,战斗力谁更强,要看具体的时期。在清朝前期,兵因为武器装备较好,待遇较高,所以普遍战斗力都比较强。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子弟由于长期沉迷于享受,战斗力自然也就堕落。所以,在作战经验丰富的乡勇面前,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清宫剧中影响比较深的就是很多士兵胸前的“兵”字和“勇”字。
那么为什么会分兵字和勇字?根据清朝历史记载,胸前写有兵字的是大清王朝的常备武装力量,这些士兵包括八旗军以及绿营军,八旗军不必多说,都是满人构成,这里要说的是绿营兵,因为光靠八旗军是很难维护地方安全,毕竟兵力有限,所以才会建立以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虽说都是保护清朝的安慰,但是八旗军和绿营兵的主次分工明确,八旗军主要负责保卫京城,是清朝的精锐部队,负责整个京师的安全;而绿营兵则是遍布全国各地,当然数量上也是八旗军的好几倍,而清政府发动的战争,那些浩浩荡荡穿着写有“兵”字衣服的士兵,只有少部分是八旗军,大多都是绿营兵,也就汉人组成的军队。
而清朝在顺治皇帝之后,绿营兵地位越来越高,颇有取代八旗军的趋势,八旗军在康熙之后更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很多八旗子弟认为自己优于汉人,所以在战争来临时都是绿营兵负责镇压。
直到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开始对八旗军进行整顿,这才有点以前八旗军的威风。
下面说说那些胸前写“勇”字的清军。这当然也是清朝的兵种,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见到的,这种兵只有在八旗军和绿营兵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对各地进行招募,也可以说是临时招募的军队,算不上正规军,都是在当地征兵,比如在某一地区出现叛乱,而八旗军、绿营兵兵力不足,清政府当地官员就会就地取材,直到平息战乱之后,这些身穿“勇”字军服的士兵就会被解散。
即使表现的非常好的士兵也不会被采用,原本在电视上很难看见“勇”字士兵,主要是自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以团练起家,各地开始招募勇营自卫,包括湘军、淮军这些军队都是穿“勇”字军服的,后来却成了清朝最有利的军队,其实力丝毫不亚于八旗军,因为满清八旗子弟大多都不采用火器,从而这些带“勇”字的士兵逐渐成为主力部队,也就是湘军,清政府指定兵制,发放军粮和士兵银两,当时称这些军队为勇营。
到了左宗棠平新疆等战事时,“勇”字兵可以说大部分替代了“兵”字兵,彻底成为清朝的正规军。
完成了逆袭,而我们学历史看电视大多接触到的也都是这些人物,所以电视剧中自然会出现这些带有不同字的清兵。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兵,是八旗兵和绿营兵。
满清入关,依靠的是八旗兵。几十万八旗兵趁虚而入,占领大明的全境。但与其说大明是被八旗兵打垮的,不如说是被内部搞垮的,崇祯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
然而,满清建国以后,八旗兵享受国家高额俸禄,无需工作,迅速腐败下去。
到了吴三桂造反期间,满蒙的八旗兵已经战斗力大减,变成闻风而逃的军队。
至于军事素质,也是不堪入目。
曾经嚣张的八旗铁骑,有些士兵连马背都上不去。骑上马,3米开外射不中靶心.
相反,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则成为战场主力。
剿灭吴三桂以后,八旗兵退居第二,主要负责北京和几个重要城市、要隘的驻守而已。
至于绿营兵则成为了国防军,采用世袭制,散布在全国,成为满清的主要军事力量。
乾隆、嘉庆两朝,绿营总兵六十余万。
八旗兵和绿营兵,衣服上都是兵,是国家的正规军。
但八旗兵待遇很高,绿营兵待遇微薄。
到了满清中后期,绿营兵也迅速腐败下去。大部分绿营兵不愿意为了这点钱去拼命!
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到了后期,绿营兵和八旗兵更是腐败。
和洋人对战,听到洋枪大炮的声音,绿营兵和八旗兵就闻风而逃。
和战斗力并不强的太平天国作战中,大量绿营兵只敢尾追,从不敢正面拦截太平军。
因为太平军都是有宗教思想的悍匪,是凭着性命厮杀的,绿营兵惹不起。
一旦绿营兵迎面拦截,必然就是一场恶战。绿营兵打不了这样的仗,也不愿意打这样的仗,往往一触即溃。
相反,跟着后面追击,不但可以应付差事,也可以袭击太平军的辎重部队,捞到一些好处。
鉴于绿营兵和八旗兵都不能作战,万般无奈下,满清只得决定组织民团乡勇等非正规武装。
这些人的衣服上,就是一个勇,也就是乡勇的意思。
以往的乡勇,就像今天的民兵,只是协同正规军作战,战争结束就解散。
乡勇的战斗力有高有低,但为了保护家乡,往往具有较强的战斗意识,熟悉地形地物,也有当地民众支持。
所以,很快湘军和淮军崛起,成为比正规军还强的军事力量。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先说衣服上带着“兵”的,这意思是绿营兵,绿营军是清军入关后创建的,1645年4月,在攻克扬州后,清军获得了20多万的南明降军,如此大的兵源虽然解决了清军对占领区控制兵力不够的局面,但是如此庞大的军队基数,已经超过了清军原有的八旗兵力,而把这二十万降军编入汉八旗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打破八旗军中满八旗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多尔衮随即下令,新创绿营军编制,以绿旗为号,地位低于八旗军。
再后来的战争中,随着南明降军越来越多,绿营军的规模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到最后的西南拉锯战中,绿营军已经跃过八旗成为清军的主力。再后来康熙平定三番的过程中,内地的八旗已经不堪一战,除了来援的蒙八旗和关外八旗,内地打仗已经基本依靠绿营了。
后来经过康雍两代的军事改革,八旗的战斗力有所回升,但已经明显不如绿营军了。不过为了保持绿营兵力,清廷对绿营采用世袭制度,之后国内战事减少,绿营军也就变得战斗力远不如前。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绿营军屡战屡败,基本上已经打不了仗了。
这个时候就要提到衣服上带“勇”字的士兵了。这些军人的编制属于地方团练,原本是用来维护地方治安的,通常组建一段时间就会被解散。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因为绿营和内地八旗基本报废,所以清政府不得已要依靠地方的团练军,后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就是靠着这些团练军起家,最后个个都成了大清的栋梁。而他们所属的湘军和淮军也成了当时大清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至于他们谁厉害,太平天国以前,绿营军更厉害一些,太平天国之后,绿营基本名存实亡,大清也就成了团练军的天下。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要弄清楚清军衣服上的“兵”和“勇”的标识有什么区别,那就要从清朝军队及其演变来看了。其实说起来非常简单,清朝的“兵”是有正规编制的正式工,“勇”是临时召集的临时工,待遇自然也不一样了。不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清朝的“兵”和“勇”有一个历史演化过程,所谓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能说明“兵”和“勇”在清朝的变化。(清时兵勇服装)
清朝“兵”的由来和演变。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这是满八旗。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以后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1.八旗兵的规定。清朝的八旗实行世袭制,就是时代要服役的。他们平时耕田、狩猎,战争时期就要上战场了,平时的训练也少不了。凡是八旗的男丁超过16岁就要被遴选当兵了,瘦弱残疾的都不能要,挑选上的就是正式的“兵”了。16岁以下的被称为“幼兵”,也要遴选,被称为“养育兵”,就是类似于现在的预备役了。
2.八旗“兵”的待遇。要打仗就要有丰厚的待遇,这样才能作战勇敢,清朝对“兵”的待遇相当不错的。我们看一下康熙时期给八旗兵的待遇:
凡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每名月给饷银4两,骁骑、弓匠、铜匠每月给饷银3两,皆岁支米48斛(一斛稻谷大约是130斤左右.);步军领催每月给饷银2两,步军每名月给饷银1.5两,铁匠1两至4两,皆岁支米24斛;炮手月支饷银2两,岁支米36斛;由觉 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饷银1两;养育兵月支银1.5两,不给米。官畜马驼,每马驼月给豆草折价3两。
就连预备役的“养育兵”每月都有1.5两银子。此外八旗兵还有一些其他的战争收入,其他的灰色收入也不少啊,毕竟“皇帝不差饿兵”。(八旗军剧照)
3.绿营兵。清军进入中原后,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就招募招降了大量的汉族士兵。因为汉族士兵的营地都插着绿色的旗帜,被称为“绿营兵”,他们也是正式的军队编制,待遇比八旗的少不少。
4.清军编制安排。八旗军的精锐部队大部驻扎在京师附近,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八旗兵也有驻扎,他们控制国境内重要的点,绿营兵一般都驻扎在全国各地了,他们负责的面广。
清朝的兵在清朝初期和中期时清军的主力部队,作战勇猛。但是到了中后期他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尤其是末期。(洪秀全剧照)
清朝的“勇”的由来和演变。清朝的“勇”最早出现在雍正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兵力不足。为了弥补兵源,就在战争所在地或者后勤所在地就近招收了一些“勇”,一般不负责重要的战争事务。战争结束后,他们就解散了,就是立了军功也不行。临时工就是临时工,做的比正式的好也不能转正。(清“勇”剧照)
到了清朝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军的数量大减,而且战斗力也不行。清政府首先让曾国藩招募乡勇办团练,组成了“湘军”,“乡勇”改成“练勇”,要人打仗拼命就要有相应的待遇,这些“勇”就定了编制,发粮饷,代替了清“兵”成了正式的军队编制,被称为“勇营”。后期李鸿章也拉了一支队伍“淮军”。(曾国藩像)
这是清朝政府出钱出粮,由朝廷官员招募的“私募武装”,不直接归皇帝管理。
清朝“兵”和“勇”作战能力的对比。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清朝的“兵”是作战的主力部队,“勇”只是搭配的人员,“兵”应该是厉害的。
到了中后期,清朝原来的军队作战能力严重下滑,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损失巨大。反而是“湘军”、“淮军”成了清朝的主力作战部队,一直到清朝编练“新军”之前,“勇”要比清朝的“兵”厉害的多,而且配置了先进的热兵器。
你们觉得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