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这种甲胄除了用了棉花,还有哪些防护材质?上面的“钉子”也是用来防御的吗?对冷兵器的劈砍、穿刺攻击的防御,和同时代的火器的防御力分别如何呢?

明代棉甲都是由棉花一层一层压制而成,看上去像一件棉大衣,似乎无法抵挡刀砍斧劈,这是一种误解,纯棉甲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破弹衣凯夫拉外皮,棉铁复合甲则是在凯夫拉外皮上多了个陶瓷插板。题主应该说的是棉铁复合甲,而且是外部有铜钉的暗甲。清代的棉甲,主要是承袭了来自于明朝中后期军队铠甲的设计,明朝是受了蒙古棉甲的影响,只是为了便于穿着,改成了前开对襟。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家,盔甲受明朝影响很大,故宫博物院就有一套红闪缎面铁叶棉甲,款式是对襟的,从肩膀到袖口都是铁叶覆盖,腋下还有护腋。

第一,棉甲的材料与设计。

棉甲外头是一层粗布,棉花很早以前就传进来了,只不过都是在边陲地区,以前 被当做“花”来观赏,直到唐宋时期开始移植到中原地区,但是纺织技术不行,所以棉布价格很高,直到黄道婆革新了纺织技术,棉布的生产量大了,价格才低廉,所以被大规模应用到军队铠甲上。

棉甲是在压实的棉花夹层里(把数斤棉花放进模具,泡水后反复用模具压薄,太阳晒也不蓬松为止,然后缝成薄片),用七厘米左右的小铁片排列起来,不留一点空隙,外头的小铜钉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固定里面铁片辅助防御的。

第二,性能。

由于是棉花压实一层层缝制起来的,所以保暖性很好,又不需要像重甲那样量身定做,所以可以大批量生产,重量还轻,对前期杀伤力没那么大的火器还有一定防护力,弓弩也能防,可能不像插个钢板那样好用,至少可以让箭头进去的不深,但是肉搏就不行了,打上去还是很疼,就像我揍你肚子一锤,你都吐出来了,但是衣服完好无损,即便是现在的防弹衣,也会在某些子弹的冲击力下振动的受内伤,那时候子弹初速度低,还是可以防御弹丸的,但不是啥事没有,还是会有点小伤,至少得是很疼。

蒙古曾经两次攻打ri ben,但是都因为翻了船没能成行,淄重衣物都被日本的打捞,日本也认为这种棉甲性能十分优越,而作为附属国的李氏王朝更不用说了。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解答该问题首先要明确历史阶段,虽然棉甲已经属于复合式铠甲,特别是清朝中后期经过改进已经有相当程度强化,但不得不说清代棉甲依旧属于冷兵器时代产品,所以对其防御能力评价至多截止到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代棉甲产生于特殊历史与军事环境中,清军入关前主要活动地区在东北,由于冬季漫长且特别冷,但占正从不挑季节,所以棉甲应运而生。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复合铠甲在元代比较兴盛,但那时铠甲夹层材料多采用特别制造的丝绸,可是清军入关前经济和技术条件都达不到,因此用棉絮做夹层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当然,后来随着军事技术发展有很大改进,但这皆是后话,虽然棉甲在冷兵器时代确实也能起到一定防御作用,比如相对钝一些的兵器在刺穿第一层铁甲后会受到棉絮干扰,不容易刺穿内铁甲。

然而,棉甲主要作用还是保证军队冬季战斗力,因为棉甲即使很简陋可比较实惠,保暖性能相较于其他种类以合成钢或铁为主的铠甲要好很多。同时,棉甲虽外缀铁片(早期)但主要保护的是内置铁甲,要知道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在当时冶炼技术有限条件下一般金属制品很容易变形或变脆,不容易保存,棉絮外置有效保护内置铁甲不被气温影响,最大限度保证开价防护能力。

除此之外,燧发枪出现前,棉甲面对火器还是有一些防护能力,特别是在距离相对较远情况下,若火器口径小则不容易击穿或引燃棉甲,尤其棉甲浸湿后,引燃效果更差。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打击整体素质差的一般明军这样当然没问题,可面对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明军部队棉甲防御不足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即使有骑兵冲锋也不行,这点从与戚家军对战中便展露无遗。后金骑兵直到戚家军弹药基本打光方能冲入阵中,最后虽是戚家军全灭但后金骑兵损失惨重,这就显示出棉甲面对火器防御力之差。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明清时中国军队所使用的棉甲,其实是个很笼统的概念。

棉甲的重要元素就是棉花,

棉花在宋代被传入我国,宋末元初时,黄道婆改进纺车,中国棉纺业开始成熟,棉花种植呈现规模化。在此基础上,一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甲胄类型出现了,那就是棉甲(布面甲)。这种新式甲胄具备质轻、保暖、价廉等优点,在元明清三朝被广泛运用,成为中国13世纪后实战甲胄的主要代表之一。比如明末卢象升的一万标营,就是其中骑兵6000,着铁甲;步兵4000,着棉甲。

制作棉甲,首先要将棉花放入模具,浸水之后反复模压,而后以线网缝制成薄片,以日晒不膨为合格标准。但棉花只是棉甲的部分材料,实战棉甲其实是要配有铁甲片的,因为纯棉甲其实提供不了多少防御力,仅仅能对抗一下刀剑的劈砍,基本没有对抗弓弩和枪矛等刺击的能力,更谈不上什么抵御火器了。

(可能有人要说抗战期间,八路军用棉被做成的土坦克,不是说能抵御子弹吗?要说明的是,八路军的土坦克是多层棉被,而且用水弄湿,中间还要加上泥土,才能提供一定的防弹能力。而根据国外网友的实际测试,那种土坦克真正提供防御能力的是,棉被和泥土包裹的硬木板)

实战配有铁甲片的棉甲,又称布面铁甲,分暗甲和明甲。暗甲外观与纯棉甲无异,但它或以泡钉在衬里内缀铁甲片,或在内层棉片之间内夹锁子铁网。提问所问的“上面的“钉子””其实就是固定铁甲片的泡钉。

这种结构也使得棉甲的重量要轻于传统的札甲。因为札甲相当的成本和重量,来自编制甲片的皮绳。而棉布的重量是比皮绳轻得多,也便宜的多。而且,相对于容易被砍断的皮绳,布面甲表面只要不出现大的破损,几乎不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的护理。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的欧洲也有一种名为Coat of plates的类似甲胄(一般翻译成缀甲、铁甲衣,甚至也被称为布面甲),即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讲几块甲片进行连接的胸甲。

明甲(不是说明代甲)则以棉衣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衣之外。

以清代棉甲为例,一领布面铁甲重量大约在35到40斤左右。纯棉甲的重量大约只有15到20斤。

至于镶嵌铁片的实战棉甲的防御力咋样?

根据15世纪欧洲人的记述,面对布面铁甲,刀剑的全力刺击是无效的。而根据“辛未洋扰”时的美军记录来看,19世纪时的朝鲜棉背甲,甚至能在一定距离上抵御子弹。(具体战例和情况未知)

总体而言,镶嵌铁片的实战棉甲的防御力是相当可靠的。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开始还是不错的,后来就没用了。

清代的的棉甲本来就是明代棉甲的仿照。

其实棉甲早在元代就出现了。

从元代开始,容易训练的火器越来越多,弓箭越来越少。面对火器,传统的铁甲意义越来越小。

因为铁甲太重,抗火器的能力差,导致综合作战能力很弱。

一场战争,其实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和驻扎,对于普通士兵来说真正肉搏厮杀往往只有几分钟,行军和驻扎则可能持续十几天甚至几个月。

这几个月时间背负着几十斤甚至几十公斤的铁甲,会大大影响战斗力。

即便有马匹或者民夫负责携带铁甲,又会大大增加后勤负担。

其实,元代的大部分士兵只有轻甲用于防止弓箭而已。

在当年,重甲未必防御得了火器,更别说轻甲。

所以,棉甲出现就是必然,尤其在北方地区。

棉甲就是棉袄在内外甚至中间镶嵌多层金属护甲板,以实现防御作用。

棉甲最大特点就是轻,以清代棉甲为例,防御力最好的棉铁复合甲重量大约在35到40斤左右。而相对较差的普通棉甲,可能只有十几二十斤重。

棉甲对于肉搏和弓箭防御力都很平常,但对于火器的防御力较强。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火绳枪)不能大伤。”

万历朝鲜战争中,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头盔被日本鸟铳击中,幸亏头盔中内衬棉布,抵挡住了弹丸,没有什么大碍。由此可鉴绵甲配合铁甲确实能加强防御能力。

因为,棉花中的纤维本来就具有很强的防弹能力。

在抗战中,八路军曾经用棉被做成所谓土坦克去攻打日本人的炮楼,被流弹击中也不怕,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棉甲的金属片,又起到增强防御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棉甲几乎就是今天防弹衣的雏形。

元明清时期的火器威力都有限,比如明代步兵火器三眼铳之流,多以发射霰弹为主,棉甲可以有效对付。

但由于火器越来越多,棉甲也就越来越必要。

明军很多部队中火器装备超过一半,连落后的清军也是如此。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军,每100名八旗军和20名奴仆,拥有43支鸟枪,22门小炮,4辆盾车。并且从1648年就已经开始出全部鸟枪的鸟枪军。

努尔哈赤所谓13副盔甲起兵,保留下来的一副盔甲就是棉甲。

但进入清代中后期,随着火器的进步,出现了精度较高、威力较大的燧发枪和火绳枪后。

棉甲基本不能防御这种子弹,也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的800土匪大部分穿着棉甲,在太平军火枪射击下纷纷倒地。

棉甲对于太平军的枪阵,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清代将领所用的棉甲,其根源是继承于明代的棉甲,由于将领级别高,所穿着的棉甲为棉铁甲。首先由棉布压成主体的衣服,然后内部嵌以铁片,棉布成分可挡火器,铁甲可挡刀枪利器。实为火器时代的产物。

自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满洲八旗的战力几乎是打遍东亚鲜有敌手,除了自身战力高以外,精致的棉铁甲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明代大将戚继光曾说过好的盔甲是可以保命并且克敌制胜的,八旗军早期人数少,只有一共6万,基本上开采和掠夺过来的铁都用来打制盔甲兵刃了。满洲人在棉甲的制作上是完全袭乘明代的制作工艺,将棉花浸水压实,然后裁成数片,再用铆钉钉制成衣,甲内钉以铁片,构成为铁扎甲,这样一来,满洲的士兵就可以冒着明军的枪林箭雨冲锋陷阵,然后在与明军的白刃战中依旧可以凭借着优质的棉甲保护自己,并轻松地击破明军粗制滥造的盔甲(嘲讽一下万历后期的辽东军事)。

在随后的清军入关和统一战争中,因为关内南明的降军与日俱增,清军的制式军装自然是供应不起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因此除了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的军队有清初的棉甲,其余绿营军皆是以明甲为主,为了与南明区别开来,不过是摘了头盔,换上暖帽,再留个辫子。康熙平三藩时,八旗的棉甲没有改变,倒是绿营军有了统一的棉甲,不过与八旗待遇不同,绿营军的棉甲内部不镶铁甲。康熙后期开始,清国战事减少,再加上八旗颓废,疏于训练,沉重的棉铁甲已经难以穿上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省军费的原因,总之就是从八旗到绿营,不论将军还是士兵,基本上都没有了内置铁甲。乾隆之后,棉铁甲彻底淡出中国军事,绿营军也不再是全身覆甲,只是区区一个棉胸甲。将军们除了阅兵,一般也不会穿戴棉铁甲。这一方面是中国已经彻底进入了火器时代,铁甲难以阻挡火器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国家腐败,军费支出多有磕扣。曾经恢宏一时的棉甲也就渐渐的淡出了军事舞台。

清代将领使用的棉甲防御力如何?

谢谢邀请!

棉甲、棉胄是清代甲胄体系中的一类,现代有关清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但并不仅仅限于将领使用(事实上清代将领的礼仪甲胄并不属于棉甲)。

棉甲,顾名思义就是内层采用棉布的甲(注意不是棉花),显而易见并没有太强的防护力,这种甲胄的性质其实相当于是礼服,想要靠它来扛刀砍、斧劈或者枪刺、火枪打,显然都是不靠谱的,因为这种甲胄的主要目标只是外观雄壮威武、易于制作穿着而已。

在清代的甲胄制度中,棉甲、棉胄是八旗的护军校、骁骑校、前锋、骁旗的礼服,几种甲胄在具体装饰细节上略有不同,做法大致相同。

棉胄

(棉胄)

即头盔,棉胄的主体部分为革制。棉胄的护耳、护颈等为夹层结构,表面缎(骁骑、前锋为绸面)、背里是绸,中间夹棉布。在外层,装饰有黄铜钉。

棉甲

(棉甲)

棉甲的做法和胄上的护颈类似,也是夹层结构,表面缎(骁骑、前锋为绸)、背里绸,中夹棉布,外层缀钉黄铜制的铜钉。

由上面的结构,就不难想象这种甲胄有什么防护力。

或许大家会问,棉甲胄之外,清代究竟有没有具有实用防御性质的甲胄。其实骁骑、前锋、护军乃至绿营部队,都有实用性的甲胄,只是现代人对这类清代甲胄了解得比较少。

(夹层是铁片的礼仪甲,清代的绿营部队使用的就是这种甲)

实用的甲胄外表上和棉甲差别不大,也是夹层结构,通常表层和内里也是缎或者绸、布面,面上有黄铜钉装饰,只是中间的夹层部分不是棉布,而是铁片叶,甲的下裳(战裙部分)有些在表面也缀有铁片。

这种带有铁片的甲,才是实战所用,具有防护力的。

如果要从外观上来辨识的话,棉甲和甲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同。即棉甲通常是带袖的,而带有铁片的甲则是无袖的。

最后再来说问题中提到的清代将领用的甲胄。在清代根据爵位等不同,分为亲王甲胄、贝勒甲胄、公甲胄、职官甲胄等,属于高级官员的礼服。

(夹层为铁片,表面采用银钉,并且绣有蟒纹的职官甲)

以其中的职官甲胄为例,各省的总督、巡抚、提督乃至其他文武官员,都穿着这类甲胄。虽然看起来和棉甲胄类似,只不过装饰更繁复而已,实际上和棉甲胄还是有区别。

(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甲胄,属于礼服性质的职官甲胄)

这种高级别的甲胄内层是铁片,并不是棉布。而且在护肩和上衣甲交接的部位(差不多是肩膀的位置),护肩上外部还直接敷设有铁片。另外,这种高级别的甲上表面也有“钉子”,但是不是黄铜钉,而是银钉。

这类的甲胄同样具有一定的防御冷兵器的能力,对于火器的防护力则有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