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战争需要近距离使用的迫击炮
自然,八年抗战期间,国军并不是只有82迫击炮,他还普遍装备另一种迫击炮,就是60毫米迫击炮。
而二战期间,各国军队的轻武器火力要猛烈的多,所以步兵并不在以人海战术作战,而多采用分散突击。一般15米内最多1到2个战士,这让枪械打击这些目标有相当的困难,相比起来,还是可以爆炸的炮弹和手榴弹杀伤力更大。
而且,步兵在突击的时候,没有人会傻乎乎的照着机枪冲锋,多利用各种地形地物掩护自己,这让直射武器命中率有很大降低,而迫击炮的曲射特性,可以有效弥补这个缺陷。
所以,一线步兵急需要曲射炮兵火力支援。由于一线作战敌情千变万化,需要火炮极短时间做出反应,也就是迅速开炮。所以这种炮兵不是那种要了半天,才由营长团长下令发射的82迫击炮,而最好是就配属于连甚至排,和步兵在一起前进,随时随地可以支援步兵的迫击炮。
那么矛盾就来了,82迫击炮在有效射程2800米内有着很好的精度和威力!不过,它终究属于营一级的支援火炮,由团长或者营长指挥如何使用,一般并不直接支援班排一级的作战,不能及时提供给步兵连火力支援。显然,研发一种可以归属步兵连,随时可以掩护一线步兵的轻型迫击炮,就非常重要了。
显然,设计这样一种迫击炮很有难度。
步兵连是最前线的作战单位,这也就决定了这种火炮必须非常轻,炮兵携带可以跟随步兵冲锋。
而82迫击炮重量也在50公斤以上,虽然可以拆卸成3个部分(炮身、炮架、座板),但炮管就有20多公斤,加上炮手其他的物品,作战时候一个人往往负重在80斤以上。
即使今天身体强壮的美军,战斗负重也仅仅只有29公斤,而中国宋代强壮的重甲步兵,负重也不过32公斤。炮手负重这么大,显然不可能长时间支持。
由于负重大,82炮兵班最少也要4个人,除了负责扛炮的3个部分的人以外,最起码还要1个人携带一箱子弹药(4发)。
自然,仅仅有4个人也是无法作战的,因为炮兵班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炮,而是炮弹。区区4发炮弹,一瞬间就打没了。
班里面还需要大量弹药手,人数不定,但最少要三四人,有的时候五六人,甚至更多。一般来说,由于每发炮弹就有4公斤,一个人在作战时,最多可以带4到6发炮弹。
以迫击炮的高射速,几发炮弹几十秒钟就可以发射完毕。所以炮兵班里面的弹药手是越多越好!所以82迫击炮班,一般人数在8到10人,大部分成员都是负责携带弹药的!
在作战时候,不管班里有多少人,至少要4到5个人一起行动,其中3个人扛着迫击炮的部件,1到2个人背着弹药,不然根本就无法作战。
这么多人行动,自然是不太方便的,像跟上步兵不太容易。
其实说来说去就一句话,82毫米迫击炮还是重了,部件还是多,这让炮兵班难以跟随步兵前进。
大家也许对迫击炮班的负重,没有直观的了解!红军时期,杨得志是迫击炮连的连长,全连只有4门炮。他们选取最强壮的小伙子进入迫击炮部队,为的就是负重。一杆步枪才几斤重,很多士兵长距离行军还受不了。杨得志回忆,全连虽然只有4门炮,但还要携带轻武器,我们负荷量大大超过步兵,体力消耗极大。抬炮的竹竿都是临时砍下来的,含水量大,为了结实,大家还专找粗壮的做抬杠,所以更加沉重。同志们的双肩,先是被压得发红,发肿,接着就破皮出血,汗水留到伤口里,像伤口上撒了盐一样钻心的疼。这滋味我体验过,是很难忍受的。
而中印战争中,由于高原作战,炮兵连用尽全力也无法带多少炮弹,几乎所有的步兵连都要为炮兵携带迫击炮弹。而很多战士高原反应严重,加上背着炮弹体力消耗更大,就这样牺牲了。不过,这还是完全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些炮弹,那么战斗伤亡会更大十倍。
我们的敌人日本却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使用的是掷弹筒。日军掷弹筒有两种型号,主要在200米到500米内使用,威力和手榴弹差不多,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榴弹发射器。掷弹筒是为了弥补手榴弹(50米)和92步兵炮(最大射程2800米,但射速慢)之间的火力空档。
老萨附注:轻型迫击炮,掷弹筒,枪榴弹的区别。它们三者都是所谓的曲射炮火,但却有很大不同。轻型迫击炮的炮弹由炮手从炮管放入,因为自由落体落到炮管底部,炮弹尾部的底火撞击到撞针,产生的火药推力将炮弹退出炮膛,以一个很大的曲线落地,然后炮弹爆炸。迫击炮的炮弹是有尾翼的,这让炮弹在抛物线动作期间非常稳定,所以迫击炮的精度很高。
掷弹筒,则和迫击炮有很大不同。他虽然也是讲炮弹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有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后炮管底部以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点燃掷弹筒榴弹的底火,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是,炮管不需要很长,易于制造,也极大减轻了重量,坏处在于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掷弹筒的榴弹是没有尾翼的,就是单纯的一个炮弹外形的弹药。所以掷弹筒精度不高,只能在200到500米内使用,超过这个距离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有意思的是,因为没有尾翼,而炮管又不能太长,又要保证一定精度,所以日军的掷弹筒都是线膛的。榴弹在线膛炮管里面高速旋转出膛,以保证炮击精度。而迫击炮则是滑膛结构!
枪榴弹则是将榴弹套在或者插入步枪口,然后通过发射空包弹或者实弹,将枪榴弹推出去。枪榴弹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任何一把步枪发射,只需要额外带榴弹就行了。缺点在于,枪榴弹精度很差,基本上靠集群发射,然后覆盖一片地方,造成杀伤。由于用步枪弹药发射,枪榴弹射程也很近。
从作战来说,迫击炮才是真正的炮,掷弹筒属于加强的榴弹发射器,而枪榴弹只是单纯的一个榴弹而已。作战威力上,也是迫击炮最强,掷弹筒第二,枪榴弹最差。
------------------上图是德军的50毫米迫击炮,它才是真正意义的迫击炮。下图是枪榴弹和单兵榴弹发射器。其中单兵榴弹发射器,其实就和日军的掷弹筒差不多。美军在60年代大量装备这种武器,说明这种武器还是有可取性的。
日军每个小队装备两个掷弹筒,等于每个排有2个超轻型迫击炮或者说榴弹发射器,主攻的小分队(班)都有曲射炮弹支援。就这一点来说,日军在200米到500米内一线曲射火力,是整个二战列强部队中数一数二的,因为列强没有类似的装备。
由于掷弹筒仅仅2公斤的重量,比步枪还轻,掷弹筒手可以跑得比步兵还快,跟随步兵作战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掷弹筒只需要一个炮手携带,另外一个弹药手负责被榴弹即可,区区2个人,作战是极为灵活和便捷的。
这一点,是82迫击炮班所无法达到的。
在抗战初期,国军因为没有掷弹筒,更没有超轻型迫击炮,所以吃了日军大亏。
一线步兵近战时,日军的掷弹筒归属小队,也就是归属排长指挥,日军步兵随时都有曲射炮弹的支援。一般来说,日军掷弹筒手都是看到国军的目标以后,由排长指挥开炮攻击,就像轻机枪一样方便,随到随打,是最直接的步兵曲射火炮支援。
上面说了,国军的82迫击炮是营所属的武器,作战时候归属连指挥,一般都在相对的后方,受营长指挥。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几门炮同时开炮,打击营长认为比较重要的目标。它难以像掷弹筒一样,能够直接跟随一线步兵冲锋到最前线。国军迫击炮虽然很多时候是看到敌人才开炮,但也有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敌人隐藏在哪里,根据一线步兵的指示才开炮,作为传统的火炮使用。它无法像掷弹筒那样,随时提供给一线步兵火力支援。从步兵提出迫击炮支援,到迫击炮打来,一般会有一个时差。
更况且,虽然82迫击炮虽然除了重量以外,所有性能都远远强于掷弹筒。仅仅以威力来说,82毫米迫击炮重量4公斤,装炸药高达0.5公斤左右,而掷弹筒的榴弹装药才区区几十克,双方威力相差很大,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82迫击炮再厉害,却难以在近距离发挥同样的作用。82迫击炮在一个营却只装备2门,平均分配下去,每个连也不到1门。
而日军掷弹筒虽垃圾,每个排却都有2门,这样一个中队(也就是国军的连),就有3个小队,共6个掷弹筒,数量是国军6倍以上。
如果说500到2000米的曲射火力支援上,82迫击炮自然比掷弹筒厉害几百倍。不过就50米到500米上,由于日军装备大量掷弹筒,却占有绝对的曲射炮火优势。
国军一线步兵在近距离作战中,被日军掷弹筒压制的很厉害,因为我们没有类似的武器。如果用82迫击炮去压制掷弹筒,似乎又是大材小用,没什么必要。更况且一个连还不到1门82毫米迫击炮,日军却有6门,你也压制不了。
八路军也是这样,他们开始近距离伏击,冲到50米左右投掷大量手榴弹,然后肉搏,一度打的日军难以招架。日军随后总结经验,在八路军刚开始冲锋时候,就使用掷弹筒猛烈开炮拦截。掷弹筒炮弹威力相当于手榴弹,但射程又比手榴弹远几倍,射速又高。在八路军冲锋到日军50米之前,已经被掷弹筒打掉不少人了。
其实说来说去,主要国军在排一级,缺乏有效的曲射炮火支援。
痛定思痛,国军和八路军都开始仿造掷弹筒,以对付日军,国军就仿造了4万个以上。
万万没想到的是,用的时间稍久一点,国军官兵就一致认为:掷弹筒并不是一种先进武器,对军队的弊大于利,希望将其赶快淘汰。
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横空出世
这主要在于,掷弹筒有着很多缺陷:设计上的缺陷,让它必须由炮手一手扶着炮身作为固定。这样炮弹击发时,炮身不可避免的会震动,导致出现精度的偏差;掷弹筒落单的弹体没有尾翼,炮弹飞出炮管以后无法通过尾翼稳定,所以射程必须很近,远了就打不准。早期的大正十年掷弹筒,超过175米就没有准确度可言!
以上两点如果不算很致命,最可怕的是,掷弹筒没有先进的瞄准设备,只能概略瞄准。
日军关于掷弹筒的资料中写道:八九式的瞄准装置比一般迫击炮要简单得多,发射筒外壁从筒口开始刻有一条凹槽,约占发射筒全长的三分之二。内涂白漆,称为瞄准线。掷弹筒没有单独的瞄准镜,发射时保持固定的45°,将这条白线对准目标即构成瞄准。另外,八九式在支杆狭槽两侧均刻有数字,右侧为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的表尺(40~190米),左侧为八九式掷弹筒弹的表尺(120~650米)。如果用八九式掷弹筒弹射击某个目标的话,首先要转动调节手柄,使击发机上方的横标对准狭槽左侧相应的刻度。如果弹着点过远或过近,再转动手柄进行调节。由于发射角度和左右偏差均靠射手经验控制,误差比较大,所以尽管八九式有膛线,但精度特别是远距离射击时的精度,与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相比要差很多。
归根到底一句话:掷弹筒不是一个稳定的发射平台,由于没有精确的瞄准装备,炮弹是否能击中目标,主要看炮手的个人素质或者说经验。如果炮手富有经验,水平很高,心理素质又好,可能百发百中;一旦他比较紧张或者是个训练不足的菜鸟,可能百发都不中,白白浪费炮弹。
这对于局部战场也许不算什么,对于世界大战就不行了。因为部队损失惨重,兵员经常大换血,老兵用不了多久就会死伤殆尽或者提拔为军士或者军官,大部分作战的主力还是新兵。自然新兵无法有效使用掷弹筒,威力自然就等于0了,还会浪费大量弹药,造成后勤的可怕负担。要知道抗战期间,光是国民政府的掷弹筒榴弹,就生产了150万发以上。
所以现在国军明白为什么列强都不搞这种武器,反而只搞轻型迫击炮了。
轻型迫击炮相比掷弹筒有一些弱点,综合性能却远在掷弹筒之上。
早在抗战前的1936年,国民政府就已经多先进的法国布朗德1935年式60毫米迫击炮调查很久,准备进行仿制。
只是抗战在一年后就爆发,兵工厂全部西迁重庆,期间严重影响了生产。而可怜的重庆兵工厂的工人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也只能满足82迫击炮的最基本生产。显然部队可以没有60迫击炮,但不能没有82迫击炮,加上钢材又严重不足,只能暂时将60迫击炮放弃了。
1941年7月,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厂开始制造60毫米迫击炮。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迫击炮的性能,重新设计绘制产品图纸,制造工具样板等,于同年9月装出第一门炮。1942年,命名为民国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并投入批量生产。它也是国军抗战中两种主要迫击炮的后一种,1942年到1945年共生产60毫米迫击炮3400门,整个抗战时期约生产60毫米迫击炮5000门。
本来美国许诺,可以提供60毫米迫击炮所需要的所有炮钢,共6000个炮身。由于美国将领史迪威强令驼峰航线优先运送航空器材,60毫米迫击炮的钢材迟迟无法运到。国民政府无奈,只能用自产的碳素钢板卷焊。炮架除弹簧钢丝需进口外,其余零件均用铝材制成,以减轻重量。而瞄准镜,暂时也是使用82毫米迫击炮的替代。
60毫米迫击炮刚投入抗战战场,立即表现出极为优秀的性能,它作为连一级的支援火炮,它可以跟随步兵排作战,随时给予一线步兵提供火力支持。该炮性能很好,初速148米/秒,普通射速为18发/分,底火加四药包最大射程为1444米,全重仅仅18公斤。
这种最大的特点就是轻!火线作战时,区区18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着一门炮走,不需要分成三个部分扛着走。
非火线运输时,则可以拆卸成炮管和炮尾两个部分,分别由两个人背负。平均每个人9公斤的重量,对炮兵来说也不算什么!
相比82迫击炮8到10个人的庞大炮班,60迫击炮班仅有6人,除了一个炮手,一个副炮手以外,其余4人都是弹药手,携带18发左右弹药。根据实战来说,60毫米迫击炮一次战斗的炮击量基本都在18发以内,一个炮兵班携带的炮弹基本就够了。
如果战斗持续很久,则可以由后方后勤人员增运炮弹。
实战的时候,60毫米迫击炮只要两个人就可以操作,最多再需要一个人携带弹药即可。这样一个3人小组,携带一门炮,6发炮弹,就可以做一次有效的炮击覆盖了。
总之,各方面来说,都和掷弹筒班相差不大了,相比82迫击炮班又很大优势。
这个特点,让他再也不需要作为营一级的支援火炮,而可以直接跟随一线步兵连作战,甚至可以跟随一线步兵排冲锋。步兵冲锋到哪里,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就可以跟着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步兵需要炮兵火力支援,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国军精锐部队,每个连装备4门60毫米迫击炮,这样每个排都有1到2门,这大大提高了国军近距离的曲射炮火。
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的大部分性能,均大大强于日军掷弹筒。
该炮相比掷弹筒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先进的瞄准设备,又有稳定的炮架,所以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炮击平台,炮击精度是很高的。
同样训练水平下,该炮精度远远高于掷弹筒。普通的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兵班哪怕再菜鸟,连续3发炮弹基本都能击中目标附近。而掷弹筒则主要通过射手的经验概率炮击,无法有效测算瞄准,如果遇到一个菜鸟,恐怕发射100,200发才能击中敌人。
60毫米炮弹的威力比82毫米炮弹要小不少,射程也近得多,但比掷弹筒的榴弹(威力和手榴弹差不多)要强多了。60毫米迫击炮弹重1.5公斤左右,装药100多克,杀伤半径也有15米,实际有效杀伤半径在20米左右。而掷弹筒榴弹的杀伤半径一般在10米以内,主要是榴弹和手榴弹差不多,装药量小,仅有几十克。
更有趣的是,该炮必要时候,还能和掷弹筒一样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该炮不用通过土地和座板固定炮身,仅用身管手扶发射,这种射击方式一般用于射击200米之内的目标,或者在特殊环境下发射。基本上,如果炮手这样发射,都是在近距离突然遭遇了敌人,来不及再部署迫击炮!这种炮击方式是不能精确瞄准的,只能概略覆盖某一块区域,多用于威吓敌人,而不是用于杀伤敌人。
有意思的是,60毫米迫击炮并不仅仅在抗战中发挥作用,解放军在内战,朝鲜战争,中印战争,甚至中越战争还在大量使用这种60毫米迫击炮。
朝鲜战争中使用的60毫米迫击炮,就是31年式60毫米迫击炮。
到了战争快要结束的1952年9月24日,为了加强志愿军步兵部队的火力,总参谋部规定在朝鲜的志愿军16个军,,每个步兵连增配60毫米迫击炮1门,将每个连装备数增加到3门。而这16个军目前装备60毫米迫击炮,就高达3641门!
由于60毫米迫击炮是第一线的武器,所以战损也很大。在1952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秋季战术反击中,仅这一个月的时间,我志愿军共计损毁各型火炮240门,其中60毫米迫击炮87门,占三分之一。
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损失60毫米迫击炮1841门,由此可见装备数量之大,对于一线又是多么重要。
中印战争中,60毫米迫击炮仍然大量装备解放军的步兵连,成为排的支援火炮。在高原地形,82迫击炮重量大,难以有效跟随步兵前进,而且炮弹中,一个步兵最多携带两发82毫米炮弹。
而60毫米炮和炮弹轻得多,这在高原山地战就是最重要的。一线解放军利用60毫米迫击炮,有效的杀伤印军有生力量,拦阻印军逃跑部队,还曾经击毁过日军不少车辆。
不过解放军使用的,就是根据31年式稍有改进的63式60毫米迫击炮了。
甚至直到1979年的中越战争,我军还在使用63式60毫米迫击炮,而且战果不错。
一种火炮略加改进能用长达近40年,说明什么?说明它的性能真的很优秀,而且非常使用。
一份资料中写道:1981年5月5日,我军收复法卡山之后,越方于5月5日、10日、16日、19日及6月7日发动了数次团规模的反击,我方严守阵地,在战斗中涌现出一批 战斗英雄,某部二等功臣肖某就是其中之一。在一次越方的反击中,越方在炮火掩护下出动一个团规模 的部队向我方发动冲击,两军在狭小的发卡山地区短兵相接,我方重型火炮无法施展,肖某所在的炮班装备的63式60毫米迫击炮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前方指挥部命令他们立刻投入支援步兵的战斗,在他们投入战斗后不久,越方的一阵炮弹击中了炮班阵地,炮班中的老战士张某、林某等负了重伤,昏迷过去。战斗形势也越来越严峻,5号阵地上的大量敌人开始向4号阵地攻来。面对危急情况,肖某没有退缩,而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迫击炮从山洼里扛到高地主峰,直接瞄准敌人射击。当时他所在的炮阵地距离高地主峰还有70多米的一段斜坡,肖某腰挂瞄准镜,左肩扛迫击炮,右肩扛一箱炮弹,手拿铁锹和镐头,飞身跃过越方炮火封锁区 冲向高地主峰。冲上主峰阵地后,肖某立刻架炮射击。在肖某炮火的支援下,步兵打退了越方这次向4号阵地的进攻。利用越方退下去的时间间隙,肖某又取来了几 箱炮弹,准备继续战斗。这时5号阵地上的越方发现了这门给他们造成重大伤亡的迫击炮,集中轻、重机枪向肖某猛烈扫射。肖某抱起迫击炮滚入附近的一个弹坑 中,对准越方的轻、重机枪火力点,一口气发射了10多发炮弹,摧毁越方两挺重机枪。我方步兵趁机发起反冲击,夺回了5号阵地。
以上两种迫击炮以外,国军还生产过120毫米,150毫米中型迫击炮,这是团一级的的支援火炮。只是前者是1944年从美国进口材料生产了94门,后者是1939年利用以往进口的炮管生产了区区60门。虽然火炮性能都还可以,但数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计了!
--------------------------很小巧的60毫米迫击炮。对这种迫击炮,一开始是有争议的。因为这种迫击炮相比掷弹筒来说,仍然需要2个人才能携带,毕竟还有近20公斤重量,掷弹筒才几斤而已。显然掷弹筒就近战来说,比这种迫击炮更容易携带。国军官兵对重量抱怨尚且其次,关键在于他们用惯了82毫米迫击炮,对60毫米炮弹的威力不满。他们认为这种炮弹威力较小,而且迫击炮毕竟有一定散布,所以杀伤力较低。自然,再低也比掷弹筒强大多了,直到对越反击战,解放军还在使用这种60毫米迫击炮!美军也是这样!
抗倭第一利器
除了自行制造,中国还从德国购买迫击炮800门,从美国购买了2000门。
所以,抗战期间,我们自产了1万2000多门迫击炮,从别国搞到2800门,一共是1万5000门左右了。
自然,相对中国八年自产大口径火炮100多门的数量,迫击炮已经极多了。不过相比列强,自然也不算什么。二战的苏联生产迫击炮高达34.8万门,是中国的30多倍。美国生产10.21万门,英国10.09万门,德国生产7.88万门,都是国军的七八倍。
而且这些列强都有数量极大的长身管火炮,迫击炮只是其中一种,而国军基本没有长身管火炮,迫击炮就是唯一的火炮了。
可见中国当年国力和列强差距之大!
为什么迫击炮在抗战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字:自产!
除了我们自行制造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以外,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保证迫击炮弹的供应,不需要像其他火炮一样依赖国外。
早在1927年,巩县兵工厂首先制造82毫米迫击炮弹成功,1928年上海兵工厂也开始量产。当时炮弹比较简陋,弹体与后管连为一体,用生铁铸成,翼片用铁板直接插入弹尾槽内。1931年左右,华阴兵工厂也生产此弹。
1931年金陵兵工厂参考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及上海兵工厂的82毫米迫击炮和弹改行设计成新82毫米迫击炮和弹,命名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弹,成为中国82毫米迫击炮弹的制式品种。
82毫米迫击炮弹所用引信在1935年前分瞬发、延期两种,1935年后,将两种功能合为一起,为瞬发延期两用。1945年左右,为了减轻引信重量,又将延期机构取消,改为瞬发引信。该弹重4.15公斤,装8个药包时,最大射程2500米。
除一般榴弹外,1936年金陵兵工厂还试制成功82毫米迫击炮黄磷弹。弹体内装黄磷,引信与尾翼等与82毫米迫击炮弹相同。
由于迫击炮弹的结构简单,可以由生铁直接铸造,制造难度低,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加工技术,所以不但国民政府能够大量生产,连新四军八路军的小作坊也可以仿制。
82迫击炮炮弹唯一难造的是引信,引信必须用较好的钢材,所以还是要从国外引进,好在需要的钢材总数不多。在没有国外进口钢材的时候,只能用中国自己的钢材顶上,导致废品率较高,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著名的金陵兵工厂(后为第二十一工厂)从1935年到1949年,前后共生产593万余发82迫击炮弹。
82毫米迫击炮弹大体可以自产,而60毫米自产也比较顺利。1939年第五十工厂开始试制,但未获成功。1941年重新参照法国布朗德式设计, 由该厂成都分厂试制,年底试制成功,命名为30年式60毫米迫击炮弹。
第十工厂1942年也筹造此弹,1943年试制成功。由于有了82毫米迫击炮弹仿造经验,60毫米炮弹研发很迅速,产量也不小。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9年全国共生产60毫米迫击炮弹400余万发。
--------------------中国人使用迫击炮是非常擅长的,上图是直接单兵发射迫击炮,下图是八路军将迫击炮平射打碉堡。这都是迫击炮制造者做梦也想不出来的!
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60毫米迫击炮依然是现在各个国家陆军武器的主力装备,它的作用就和士兵手中的枪械一样,是连排级最基础的作战单位,是士兵们不想摒弃的一种武器。
在现代战争和局部冲突中,陆军步兵不能总是依靠远程炮兵或空中部队的火力支援。这就是为什么60毫米迫击炮可以在防御或进攻支援中派上用场,它们被安装在每个连排级步兵单位上。60毫米迫击炮有重量轻、灵活性高、携带方便、快速火力支援、杀生效果好等优点,实际上它们现在反而越来越多的在战场上使用,可以成为战术单位的火力倍增器,因为它能够对短距离进行精确打击,能随时在各种战场情况和环境下作战。
各国的迫击炮虽说作战数据有所不同,但是其性能指标相差并不太大,杀伤半径一般在20米左右(注意是半径),有个别弹药达到30米,射程从小于300米到5千米左右。迫击炮要发挥最大威力,重要的是在步兵单位与迫击炮小队、迫击炮排指挥官和迫击炮侦察人员之间建立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迫击炮小队将利用前方观察员的情报和提供的坐标然后可以马上向目标发射迫击炮弹。训练每个步兵排的几名士兵观察和确定目标、调整火力和熟练处理地图和地形数据也是重要的,因为他们也可以很快使用在身边的迫击炮进行火力支援,这将使步兵排不再需要配备情报人员,从而节省炮兵侦查部队的人力资源。
下面让奇兵介绍几款迫击炮以佐证现代战争仍然无法抛弃它的原因。以在越南战争期间的实战中为例,美国陆军发现81毫米M29迫击炮部队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不够,因为他们携带的武器太重,射程相对较短,而且几乎总是需要专门设立固定的阵地使用,这导致它很快被重量较轻的60毫米M-19迫击炮所取代。M-19后来又被M224系列迫击炮所取代,M224系列迫击炮在1970年发展,并在1978年接受美国陆军的订单。
为应付紧急情况,现在所有的60毫米迫击炮都可以单兵发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操作效率,这种武器大多配备三名或四名人员。M224可以很方便的在各种车辆中运输,以便减轻迫击炮兵的负荷,并确保武器和弹药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完整。在无法运输的战场条件下,轻便的迫击炮也很轻松也已让士兵携带前进。
M224迫击炮能发射多种类型的弹药,包括标准练习和训练弹,烟雾和照明炮弹,以及高爆弹药。M224迫击炮曾在海湾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出现。 2012年,一种改进型M224A1开始由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这种迫击炮足够稳定,可以在没有两脚支架的情况下发射,迫击炮弹的引信提供了定时空中爆炸引信和触发引信。
M224型60毫米迫击炮奥地利的赫滕贝格防御系统公司(HDS)是一家先进的步兵和突击部队迫击炮开发商、制造商和供应商。HDS M6C-210迫击炮系统是专门为在具有挑战性地形(山地、丛林、沙漠以及城市环境)下作战的突击队设计的。M6C-210迫击炮是一种紧凑、高度机动、易于维护和易于操作的武器系统,配备了双模瞄准具,使其能够从水平位置发射。由一名或两名船员操作,它可以发射所有最广泛使用的60毫米迫击炮弹。M6C-210因其在阿富汗战争期间的服役而闻名,在奥地利、意大利、瑞士、保加利亚、智利和希腊的武装部队中都有它的身影。
HDS公司的60mm突击迫击炮M6C以色列60毫米迫击炮系统C08,有两个版本,标准和突击型号。两种不同的瞄具,不同的质量、炮管长度、以及操作它们所需的人员数量各不相同。标准型号使用图像增强瞄准具,而突击队员使用标准瞄具。标准型配备2-3人,重17公斤,突击型配备1-2人,射程在2500米左右。两种迫击炮系统不同的物理和性能特征意味着它们具有不同的作战能力(机动性和火力投送量),并在不同的战场情况下有不同的应用。
乌克兰的M60迫击炮是专门为伞兵和步兵使用而研制的,根据部署在顿巴斯冲突地区的乌克兰政府军的需要,PJSC公司开发了其60毫米M60迫击炮系统。M60是一种轻型、高度机动杀伤武器,2016年3月在基辅理工学院的一次展示中首次公开。它的重量为19公斤,有效射程3700米,最大射程5500米。伞兵使用的版本有效射程为1000米,最大射击速度为每分钟25发。它采EMS-1电子瞄准具,可以帮助炮手更快更准确地完成瞄准工作。M60需要一到两名人员操作,新的60毫米高爆弹药具有30米的杀伤半径。
乌克兰的M60迫击炮由此可见,毫米迫击炮仍是是最有效、最基本的武器系统之一,从第一军事强国美国到战力为渣的非洲部队都能看到它“不屈的身影”。
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呵呵,看惯了飞机大炮、航母导弹,眼界提高了,突然觉得60毫米小炮没用了?不,60迫击炮在战场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迫击炮是现代步兵重要的伴随火力,我们熟悉的迫击炮通常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迫击炮涵盖了从50~600毫米这一广阔的区间。常见的迫击炮口径有60、82、100、120、240毫米等,还有二战德国“卡尔”臼炮这样的怪物,口径达600毫米。
迫击炮有便携的,有牵引的,还有自行的,虽然样子不同,但同属一个大家庭。
▲瑞典AMOS自行迫击炮
那么,在这个155毫米炮弹满天飞,1000公斤炸弹不稀奇的年代,作为迫击炮家族的小个子——60毫米轻型迫击炮,还有用处?
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战场需要不同的武器。
迫击炮膛压低,同口径迫击炮弹比榴弹装药多、威力大,杀伤面积也更大。因其弹道弯曲,炮弹落地接近垂直,再加上纺锤体外形,破片飞溅的更均匀,杀伤面呈圆形。
而榴弹弹道低,炮弹以一定倾角落地爆炸,杀伤面呈长方形,一部分破片会埋到土里。
60毫米轻型迫击炮只是一个小家伙,威力不算太大,比枪榴弹、手榴弹威力大一些。它不能对付装甲目标,也不能摧毁坚固工事,甚至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只能制造一个很浅的小坑。
63式60毫米迫击炮弹重1.32公斤,装药100克,杀伤半径15米。更长的PP93式60毫米远程迫击炮,弹重2.18公斤,使用钢珠榴弹杀伤半径20米,普通榴弹杀伤半径17.18米。
但有时候威力过大也不是好事。榴弹炮、加农炮属于炮兵火力,它们射程远、火力猛,杀伤面积大,安全射界远。
大口径榴弹炮的安全射界通常在200~400米,火箭炮600~800米,重型迫击炮也有200~300米。此时步炮协同非常重要,步兵不能离炮火太近,太近了有误伤的可能。
打仗时,远程火炮在前面开路,非机械化步兵跟随弹幕前进到距敌400~600米的冲击出发阵地。
等冲锋发起时,远程火炮只能停止或向纵深转移。此时对敌压制依靠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单兵反坦克导弹等步兵伴随火力完成。
冲锋中,压制火力不能停,一旦敌方火力点复活,就会给步兵带来重大伤亡。对于敌方碉堡、工事、装甲车等突出地面的目标,使用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等直瞄火力便能很好的打击。但躲在掩体内的目标,直瞄火力便无能为力了,这正是迫击炮大发神威的时候。
60迫击炮最大射击距离5500米,最小射击距离100米左右,杀伤半径15~20米,机动灵活,安全射界小。在最后的150米距离,它始终伴随步兵前进,压制敌方机枪手、狙击手,使他们不敢抬头。等步兵冲到3、50米距离上,手榴弹就能扔过去了。
至此,我方步兵在远、中、近全程火力掩护下,以最小的代价完成冲锋任务。如果没有60迫击炮,那最后的150米便将直面敌方火力打击,损失必然惨重。
在开阔平原地带,60迫击炮还不太重要,很多武器可以取代他,比如82迫击炮、自行迫榴炮等。但到了山地、丘陵地形,重型火力就施展不开了。山高林密,看不见目标,敌人依托地形构造反斜面工事,重火力爬上不来,直瞄火力打不了。
再看60迫击炮,轻便灵活,三个人能玩转,一个人也能背着跑。能直瞄能间瞄,射击速度快,3~5分钟打完就走,敌人想反击都找不到目标。
更别说熟练的老兵能把60迫击炮玩出花来,单发连发、曲射平射、单手操炮都可以,1000米内精度非常高。通过不同的弹道设定,还能打出小炮群的效果,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刚刚的。
除了山地密林,在城市巷战中,60迫击炮也有很好的效果。这样一门只有轻武器重量,却有重武器效果的战场神器,上哪里去找?
▲城市巷战
综上所述,60迫击炮虽然个子小小,其貌不扬,看似很low,但却在抗日前线、自卫反击等历次战争中屡建奇功。相信它在未来的特种战争中,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识。
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感谢邀请!
从装药量来看,一般的60mm迫击炮弹的威力相是当于两到3颗手榴弹的,比如二战美军M2型60mm迫击炮所配备的M49A2破片杀伤弹的装药量是约100克,我军早年装备的63式60迫所配备的63式杀伤榴弹装药量是110克到130克,虽然装药种类有所区别,但是基本上杀伤半径都是在15米到20米左右。而普通手榴弹的装药量一般都是50克左右,比如我军目前大量配发的82-2手雷的装药量是40克左右,二战美军经典的Mk2手雷的装药量是52克,当然也有M67和苏联RGN这种装药超过100克的手雷,但是它们的杀伤威力一般都是6到7米以内。不过60mm迫击炮还有威力更大的弹药,比如我军63式60mm迫击炮就配备有63式长弹,通过加长弹体,使得装药量达到了650克,威力就相当不错了。
对于在战场上的用处,60mm迫击炮显然还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是步兵连一级能够直接掌握使用的远距离曲射武器,其他的比如82mm迫击炮和120mm迫击炮都是配备在营属的炮兵连或者火力连里,在使用时还需要营指挥所协调,而60迫则是在连火力排,由连长直接指挥,这个火力反应速度就快了很多。另外从射程和打击方式上来说,一般连里的榴弹发射器和12.7mm一类的大口径机枪的最远有效射程是在1000米左右,而60mm迫击炮可以将连队的火力打击臂延伸到1500米到1800米,这无论对防守还是进攻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60mm迫击炮的高抛物角弹道对打击障碍物后面的目标极为合适,这就为步兵在山地和巷战中的火力支援带来了好处。
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PP-93式60毫米迫击炮)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迫击炮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在二战中,游击队使用的神器,在一个地方通过弯曲的弹道偷袭在掩体后的敌人,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因为迫击炮的轻便,易携带的特性,转移速度非常快,找不到游击队的敌人十分苦恼。迫击炮这种方便的武器和驳壳枪、地雷成为了我国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游击三大神器了,但是迫击炮这个接近百年历史的“老人”,在现代各种飞机导弹,新型重火力的武器下,还有它的一席之地吗?
(抗日战争士兵使用的82毫米迫击炮)
答案是有的,无论各种新型的高科技武器互相怎样的争奇斗艳,迫击炮依然稳稳的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那么这个有着百年历史发展至现代几乎大体结构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的武器,是怎么获得陆军的青睐的呢。
(巷战中发挥威力的迫击炮)
原来在现代战争中,尽可能在增加单兵的火力,又要考虑士兵的负重问题,于是开发出了很多一次性的单兵火箭筒,这种易携带,又能压制敌方重火力还能破坏载具的武器一下就装备到各个部队中了。但是在进入山地作战时或者在巷战中对付坚固掩体后的敌人时,敌人往往都是躲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反斜面背后,这种直线型火力射击无法对敌人产生有效打击,虽然现在自动步枪上几乎都有榴弹挂载器,利用榴弹的曲射性能也能打击到反斜面和坚固掩体后的敌人,但是敌人通常都会将对手压制在远处,依靠枪榴弹的射程和威力几乎是无法造成有效打击的,这时候人们就想起了在二战中发挥作用巨大的中小口径的迫击炮,这种灵活轻便,具有曲射能力,而且威力和射程都不俗的老家伙又能重新上阵了。
(93式60毫米迫击炮结构图)
我们这里以中国最新研制的93式60毫米迫击炮为例,看一下它的数据:
全炮质量:22.9kg
炮身全长:1350mm
最大初速:329m/s
最大射程:5564m
高低射界:45°~85°
最大射速:20发/分钟
有效杀伤半径: 17.8米
(装备新型PP93式60迫击炮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93式6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达到了恐怖的5564米,比起原89式60毫米迫击炮远处2000多米的射程,已经超过全世界同口径中绝大部分的迫击炮,成为了世界上60毫米口径射程最远的迫击炮了。而且该炮的炮管还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全炮质量只有22kg左右,一个士兵就能轻松背起或者抗在肩上,可以快速的进行战场转移。
(迫击炮瞄准镜结构)
有人会说60毫米的迫击炮会不会杀伤力太小了,其实不然,93式60毫米迫击炮恒能够发射多种炮弹,比如烟雾弹,照明弹等,但通常都以高爆弹为主,93式的高爆弹都是采用稀土球墨铸铁,从而提高了它的破片数量,加大杀伤半径。而且93式60毫米迫击炮还配备有钢珠杀伤燃烧弹,其杀伤半径不小于20米,纵火半径不小于12米,这种弹药不经在爆炸式会产生大量的杀伤元件钢珠破片等来杀伤敌人,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纵火体,来点燃周围的可燃物体,比如士兵的衣服,木制房屋等。如果让这种弹药在一定高度爆炸,其杀伤力会更加可怕。
(各类火炮弹道示意图)
所以即便是经过了百年都没有怎么改变的迫击炮,到了现代依然能够成为士兵青睐的武器,连迫击炮家族中的小型60毫米口径都能得到喜爱,就更不用说那些杀伤半径更大,射程更远的中重型迫击炮了。
60毫米迫击炮威力大吗?在战场上还有多大的用处?
我军自战争时期以来便缴获过众多60毫米迫击炮原型。后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这些原型基础与国外迫击炮的理论数据研究,制造出了一批国产60毫米迫击炮并逐步列装军队,在经过火力、射程、稳定性及各方面的测试后,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63式、PP89式、PP93式60毫米迫击炮了。
在解放战争中,我国解放军大量缴获了和接收了31式60毫米迫击炮,这款由抗日时期国民党五十兵工厂遗留下来的产品曾多次被运用到二战战场和国共内战战场上,很多人都见识过它的威力,反响较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制造出具有国产特色的新式迫击炮,投入了人力物力开始在31式60毫米迫击炮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终于在1963年定型了新式60毫米迫击炮的设计并投入制造,于次年生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
60毫米迫击炮
63式迫击炮炮身长618毫米、炮管长550毫米,全炮质量12.5千克,其上的光学瞄准镜质量为0.3千克。最大射程1429米,最小射程70米,最大射速约为每分钟30-35发。作为我国研制的第一款60毫米迫击炮,63式虽然没有引起巨大的轰动,但却很好的适应了当时解放军陆军的实操要求,并为之后其他新型迫击炮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攻关,我国研制的新一代60毫米迫击炮PP89在1983年初定型,并于1986年成功生产出来,当时定名为M83A式60毫米迫击炮。并于南疆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一时间被部队军官士兵们啧啧道奇,之后在广泛听取部队意见的基础上,制造局再次对此款迫击炮不断革新技术,最终定名为PP89式60毫米迫击炮。
60毫米迫击炮
这是我军列装的第二代半迫击炮,该炮质量达到了5.25千克,炮弹质量1.33千克,最大射程相较于63式提高到了2700米,并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进行攻击,配置的榴弹在精准打击到目标后能造成约为12.9米的有效伤害半径。
同时,PP89式60毫米迫击炮还具备了重量轻、密集度、座钣稳定性高、勤务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能够大大匹配目前我军的各种军事演练和训练活动,目前各种特种部队和侦察分队都有列装这款PP89式迫击炮。
在经过不断的技术突破,科研人员已经不止局限于近中程的60毫米迫击炮,他们认为中近程迫击炮以PP89式为例已经足以满足队伍需求,此时就需要一款新型远程迫击炮,在兼顾射程的同时还能够将命中精度、破坏力相应提升,开拓新的战场形式,目标是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60毫米迫击炮
基于此项意见下,通过对PP89式进行换造改型,PP93式60毫米远程迫击炮横空出世,直接一扫我国之前所有型号的迫击炮性能,不仅架构简单、重量较轻,方便士兵操作,更有着最理想的火力大、射程远、机动性强等优点,正如科研人员预期一样,PP93式60毫米迫击炮从各项战术性能、技术指标以及各方面配置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同类型武器的水平。
PP93式60毫米迫击炮是我国最新研制的新一代远程迫击炮,采用了轻合金材料,在身板大幅度增长提高的前提下,重量仅仅比前身的PP89式多出了4.15千克,射程也比它高出了一倍有余。主要数据为口径60.75毫米、全炮包括炮身、炮架、瞄准镜以及装载榴弹共计质量22.4千克,发射出的榴弹能够在爆炸时造成17.8米的有效伤害半径,比PP89式造成的破坏力大了很多,最大射程可达5564米,是名副其实的远程迫击炮,拥有最大每分钟20发的射速,稍显不足。
60毫米迫击炮
从它的性能方面来说,PP93式60毫米迫击炮不仅火力猛、伤害半径大,且有着火力反应快的新效益。可以实施360度圆周射击,就这一点连北约标准口径的世界最先进迫击炮之一的81毫米迫击炮都自愧不如。在拥有如此大型炮管同时重量却没有增加过多,依然可以像PP89式一样仅需单人或多人背扛上阵,不需使用车或履带等载具运输,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不必构筑座钣坑直接实施射击,其极快的反应速度可见一斑。
PP93式迫击炮装填的榴弹是稀土球墨铸铁,爆炸过后产生的破片性能好,可造成更大的范围伤害。拥有很强的引信能力,在山地、乱厂、水面以及鹅卵石滩地的发火率均为100%。
最重要的是PP93式迫击炮的适应性极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战略环境需求,有着多用性特点。无论是崎岖的山地还是起伏的平原,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车载还是徒步,PP93式都能够以其可靠的性能特性迅速行动,视情况而定伴随士兵战斗支援,如同一位坚实的后盾,就算我方受到了猛烈的打击,也可以迅速架起阵势,以超远射程重创敌人或以较小射程反制火力,实乃一大神器。
PP93式60毫米迫击炮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的国产迫击炮研发能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于世界名炮,法国60毫米迫击炮,在质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最大射程也已经超过它的5000米。
目前,63式、PP89式、PP93式迫击炮均已列我国各军队,在陆地战乃至对空远程战中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老将不死、薪火相传,有着悠久历史的国产迫击炮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必会给我们的军队实力带来质的飞跃与整体性的提高,不朽的精神和强大的实力将一直传承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