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原来诸葛亮是刘表的人:三顾茅庐的真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君臣佳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真的是如《三国演义》上描述的那样,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清高淡薄,前两次拜访都无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见面畅谈的吗?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在小说中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制造剧情张力,而用笔墨渲染上去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艺术加工的外表,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加上客观的逻辑推断,去好好发掘和推敲一下三顾茅庐故事背后的内幕。
首先,三顾茅庐的故事确实在史料上有着出处,但这个“三顾”并非指的是“三次光顾”,而是很多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自述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众所周知,古人用字简练,说的“三”一般是代表一而再,再而三之意,这里指的是刘备出访隆中很多次,而非是真正的“三次”。
而且,诸葛亮是否真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开始不愿意入世所以避而不见,后来架不住刘皇叔的一再相邀,被其诚意所感动才决定出山相助?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早就有了投奔刘备,助其成就大业的想法,不然他为什么要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古代大贤?如果他真那么淡薄清高,只想在隆中郊外过着“草堂春睡足,笑看天下事”的隐士生活,何必多此一举夸下这样的海口?很明显,诸葛亮本身就是志在四方,希望能跟随一位英明的主公,出将入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且,这位主公不仅要英明,起点还不能太高,不然无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施展拳脚。
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这些老员工他一个都难以逾越。孙权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周瑜、鲁肃、张昭、张纮……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想要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同样不是件容易事。唯独只有暂时寄人篱下的刘备,尽管他起点低实力弱,但志向却很远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政治能力。看刘备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现,以他那点微不足道的家底,楞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周旋于几大诸侯之间,混得有声有色。尽管刘备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倒是败仗吃了一系列,但是队伍却一直没有垮,自己的仁义道德招牌也一直维持得很好。
诸葛亮早就对刘备的事迹有所耳闻,而且也目光敏锐地看到了刘备落魄外表之下的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刘备的身份不仅是汉室宗亲,还是得到了当今天子所认可的皇叔。投奔他可以为自己打上“扶助汉室”的标签,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对名声很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正好没有一个能够把握战略大势的,并随时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而自己正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同样的,对于刘备现下的状况来说,也是急需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其一,诸葛家的势力不可小觑,在荆州地界黑白两道都认识不少人,这对于刘备图谋荆州的战略来说很重要。
其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江东为官,这对于日后拉拢东吴这个重要战略伙伴来说,是个十分便利的条件。
其三,诸葛亮擅长治军练兵,刘备之前在战场上屡屡失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军队整体素质太差,所以一个懂得训练军队的人才对他来说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诸葛亮擅长政治,并善于使用各种手段,这点和刘备正好臭味相投,能够分担很多以往刘备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诸葛亮还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战略家,能够为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路线作出规划,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和策略。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既然刘备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对方视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们两人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反而是搞得云里雾里,连见个面都这么扭捏?很明显,两人中间肯定还横着一个梗,一个无法逾越的梗。他们要合演了一出“N顾茅庐”的默契戏,来绕过这个梗。而这个梗不是别人,就是当下的荆州之主,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同样有着仁义道德之名的刘表同志。
话说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带大,诸葛玄颇有才能,而且素与刘表交好,还被刘表请到了荆州为官。从此,诸葛家族这一脉便在荆州定居,诸葛亮也在荆州长大,后来还娶了当地名仕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很多人不知道,黄承彦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刘表夫人蔡氏的姐姐……这样算起来,蔡瑁和刘表都成了诸葛亮的亲戚,一个是他舅舅,一个是他二姨夫,他在这两人面前都是侄儿。刘表也是个能力出众而且眼光独到的人,早就知道诸葛亮有大才,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请过他出山为官。而一心仕途的诸葛亮却没有答应,因为他看透了刘表外强中干的本质,觉得跟着他干毫无前途。
说白了,刘表在荆州只是个执政者,而非是统治者,荆州地界的实权是掌控在蔡张两家手中。而且刘表虽颇有几分才能,却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执掌荆州仅20年都,就连军队的调动权都没有拿到。更别说刘表现在已经一把年纪,早就没有了进取的锐气和发展的潜力,跟着他非但不会有前景,还有随时被卷入荆州政治斗争漩涡的危险。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可不想被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担着全家跟着遭殃的风险去跟随刘表。但是,刘表毕竟是他姨夫,对他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绝,只能假装清高,故意摆谱,以不愿入世为官的理由来搪塞刘表。
既然已经给自己带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诸葛亮就必须把这个戏继续演下去,否则就是不给刘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刘备真的是求贤若渴,诸葛亮也不可能轻易就把自己的戏捅穿帮,这等于是把自己和刘备都往火坑里推。好歹,刘表现在还是名义上的荆州之主,是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刘备也是依附在其地盘上生存,开罪了刘表的后果,绝对是十分严重。
诸葛亮设计了一套表演剧本,他先让好友孟公威、石广元等将自己的名声散布出去,故意让刘备听到,又让司马徽等人在刘备面前提及“卧龙”这个称号,再请徐庶等人趁热打铁,在刘备面前再推荐自己一次,引得刘备前来造访。
果然,刘备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诸葛亮的剧本,装出被他人怂恿的样子,从新野来到了隆中拜访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为了骗过刘表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继续装出清高的态度,闭门不见刘备。这种情况当然也在刘备的预料之中,于是表面装作失望而归的样子,实际上却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这碗闭门羹。
有了第一次闭门羹,也就有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闭门羹,眼看着老是这样拒客于门外实在不礼貌,诸葛亮才打开了大门请刘备进去坐坐,喝上一盏热茶,聊上一会便送出门外……其实,这些都是对刘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刘表一开始倒也对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事情很是关注,明里暗里都派人监视着他二人的动向。只见刘备隔三差五就带些礼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诸葛亮拒之门外就是邀进屋里坐一会儿便走,连出门送客都懒得。
偶尔诸葛亮还会带些礼物到新野回访,但依然是坐一会儿就告辞返回隆中……时间长了,刘表的耳目们报上来的情况就总是这些,刘表也厌烦了,他觉得刘备和诸葛亮之间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关系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实,这都是刘备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双簧,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让刘表相信诸葛亮始终是保持着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绝他一样拒绝了刘备,依然不愿出山。
眼看着刘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刘备依然觉得时机未到,他还要在刘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戏表演,再趁热打铁一下。于是在一次酒席之间,刘备故意泪流满面伤怀春秋,感叹自己“髀肉复生”,一把年纪了还在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在赢取到刘表的同情过后,刘备又借这个话题发散,说长久没打过仗,导致马术生疏,所以就要经常骑马出去溜溜,保持点活力。不过,既然都决定骑马出门了,那就得找点事干,于是就顺便骑马去拜访荆州当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个闷……英明一世的刘表再次被刘备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来刘备只是闲不住喜欢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来之前的担忧果然是多余的。
更何况,就连我这个荆州之主,还凭着亲戚关系都请不动诸葛亮出山,别提你刘备还是个外人呢?从此,刘表完全解除了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对耳目报上来的各种消息也懒得关注了。就此,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更加肆无忌惮,等到刘表背部生疮,卧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时候,诸葛亮才真正出山,来到刘备麾下效力……
关于“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说,刘备和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么都是滴水不漏,什么话都能够自圆其说。更难得的是,他们的默契度之高,已经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这二人凑一块简直就是绝配。从此,刘备的集团中有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战略总规划师,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并从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话。这正如某位三国研究者所说的:
刘备请来诸葛亮,
从事实业展锋芒;
有如高祖遇张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诸葛亮被传统文化包装成了一个偶像式的人物,经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实,抛开这些神化的水分,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贤相,别的不说光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隆中对”,就展示出了诸葛亮超强的战略构想能力。他在刘备最低迷和茫然的时候为其拨云见日,指明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策略,使刘备重新燃起了称霸天下的希望。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刘备确实是按照隆中对上的策略来做的,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三国演义中言卧龙风雏的一位而必的天下,刘备美的二位百年不遇的旷世奇才,也未一统天下,可见诸葛亮真是徒有虚名,他最卓越的才干是治国理政,其军事才华绝非演义的那么神奇,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令人信服,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呑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三国时诸葛亮要是徒有虚名,那当时谁敢称军事家?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诸葛孔明,在史上都是有名在册的,怎么会说徒有虚名呢?
看看诸葛亮的作品:《隆中对》、前后《出师表》、当今都倍受推崇的《诫子书》。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
“演义”里罗贯中先生是有褒扬高抬诸葛亮的倾向。但是,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是吹不出来的啊!货真价实的摆在人们面前的!
诸葛亮将周易64卦精细为384爻,为中华《易经》作出的贡献巨大而宏伟!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于‘周易’。所谓的‘周’,周文王也,伏羲创八卦,文王精化为64卦。‘易’,上日下月,天地乾坤也。阴阳变化莫不尽乎于此。
周易,概乎于天文、地理、医学、信息、气象等等等。
比如:111 110 101 011 001 100 010 000.这8组号码分别对应八卦的乾、兑、离、巽、艮、震、坎、坤的卦画。那么这8组数码是什么呢?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中国的八卦符号研究出来的计算机二进制,也就是说,计算机的程序和八卦的变化是一样一样的!
诸葛亮发明的384爻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64卦上每一个卦画的具体含义都有了注释!这就非常非常牛逼了啊!懂《周易》的人都清楚,如果可以将每一个卦爻都诠释出来,那不是神也是半仙了!
有没有朋友喜欢网络上一个叫“诸葛神算”的东东?无聊之时不妨一试,很有意思的。
这个,就是诸葛亮在学术上的贡献!
我们先不说为“中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人们对“演义”各有看法各有高见,这个可以认同。
我想问问:木牛流马是郭嘉造的吗?孔明灯是司马懿发明的吗?诸葛连弩是周瑜弄出来的吗?《诫子书》是曹操写的吗?“诸葛神算”384爻是庞统演变成的吗?
事实就是事实!诸葛孔明有没有徒有虚名大家都很清楚。千百年来我们顶礼膜拜的是孔明这个人,他不是神!是人就都有弱点。拿现代人的思想做参照,去评判千年之前的人和事,也就只能当作一种消遣而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都付笑谈中。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谢谢悟空邀请,诸葛亮不是徒有虚名,确实有真才实学,确实有两把刷子,生逢乱世,三分天下有其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面,他是智慧的化身,其军事才能也让敌人佩服,刘禅即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须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先后六出祁山北伐,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今陕西宝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忠武候,诸葛亮的著作有出师表,诫子书,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并且改造连弩,叫诸葛连弩,就是可一弩十发箭同时发射,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化身,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还兴修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亩,灌酒县七千亩,共四万六千亩,汉中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功能和以后不断改进发展,与诸葛亮在汉中休上劝农,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分不开的,唐朝唐太宗对诸葛亮的八阵图给予高度评价,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吴起等历代兵家同等地位,诸葛亮多才多艺,他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宋徽宗宣和內府《宣和书谱》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北宋未年皇宫珍藏有诸葛亮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金宝诣之象,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在音乐方面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此山为乐山,定军山武候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候所遗,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全面修养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从古到今也只有诸葛亮多才多艺也只有他一人而己。
大家觉得诸葛亮是否徒有虚名?
诸葛亮是将近2000年前的人物,而你作为2000年后的人,还知道他的名字,扪心自问一下,2000年后会有人记得你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