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因为金朝的战略决策出了巨大的问题,举例来说,金朝与蒙古打牌,金朝手里有四个二,明明是一副王炸,但是金朝却将其拆成了四张牌,原本的优势荡然无存。
蒙古崛起的时候,金朝已经衰落,但蒙古毕竟只是个草原游牧部族,人丁很少,相较于在中原经营百年的金朝来说,不值一提,金朝当时全国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百万之多。
金朝与蒙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仇恨,因为蒙古有两位先可汗都在金朝的手中丧命,而成吉思汗的父亲,被塔塔尔人害死之后,金朝又收留了塔塔尔人,同样是仇。
不仅如此,金朝为了压制蒙古,每三年就派人前去草原上减丁,弄得草原上民不聊生,此外还不断挑唆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让蒙古内斗,对蒙古来说,金朝是必须消灭的大敌。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迅速开始展开对于金朝的战争,但是那时候蒙古全体的人口加起来也才百万,能够触动的兵力大概也就十多万,而金朝的军队至少有百万的规模,差距很大。
公元1211年的时候,成吉思汗率军南下进攻金朝中都,而金朝方面则动用七十多万人,建设了长达三百公里的界壕,以阻拦蒙古铁骑的进攻,这正中成吉思汗的下怀。
表面看起来,这么巨大的界壕固若金汤,但是战线拉得太长,成吉思汗专门进攻其中的一处环节的话,那么这么长的界壕防线,也就毫无意义,反而变得十分鸡肋。
果不其然,成吉思汗让自己的儿子带兵一万,牵制住了金朝十几万大军,自己亲自带着七万精锐攻陷了要塞乌沙堡,金朝的防线转瞬崩塌,弄得金朝方面朝野震动。
眼看着乌沙堡陷落,金朝又昏招频出,金朝看蒙古铁骑进攻太快,怕他们直接进攻中都,因此直接放弃了中都北部的桓州、昌州与抚州,金朝大军都退守野狐岭防守。
可实际上,这三个州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蒙古大军一时半会还真攻不下来,而且当地非常富有繁荣,金朝将这三个地方拱手相送,成吉思汗恐怕晚上笑得都睡不着觉。
野狐岭一带虽然地形复杂,蒙古骑兵很难发挥优势,可金朝原本众多的兵力,在当地也只能分开防守各处关隘,如此一来,多数就变成了少数,蒙古大军集中攻击,还是很有胜算。
当时的金朝要是聪明,并不应该放弃中都北部的三州,要么用三州与蒙古大军对峙,要么如果蒙古军绕过三州进攻野狐岭,那么金朝也可以前后夹击,蒙古必然要吃大亏。
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野狐岭之战最终以金朝的惨败告终,蒙古以少胜多,以不到十万的兵力战胜了近五十万的金朝大军,金朝百万大军当中的精锐力量,折损大半。
野狐岭之战成为蒙金战争的转折,此后金朝一蹶不振,后面金朝又内乱不休,最后一点元气也被耗尽,而蒙古则越打越强,野狐岭之战后及时收手,恢复生机以待来日。
金朝被蒙古打败之后,送去大量岁贡求和,还将齐国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而蒙古方面也出于全局考虑选择了暂时退兵,留下木华黎继续经营中原地区。
按理来说,金朝应该趁着这个机会痛定思痛,想着如何休养生息,想着如何反攻,但是金朝完全没有,因为金朝内乱之后,朝廷倾轧不断,贵族仍旧丝竹管弦耽于逸乐。
金朝的确有百万大军,但是金朝毕竟那么辽阔,南方的南宋又与金朝是世仇,各地需要大量的兵力防守,真正能够抽调与蒙古作战的兵力也没那么多,其中的精锐更少之又少。
女真铁骑入主中原百年, 中原的安乐富贵,早就将其心智消磨,金朝的战斗力远远不如当年刚打败辽国的时候,与新生的蒙古,更加不可能相比。
蒙古铁骑人虽然没那么多,但全都是历经多番战争的,从跟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开始,再到后面远征花剌子模,蒙古铁骑几乎都是骁勇强悍之辈,战斗力惊人。
金朝败给了蒙古,一方面是因为蒙古的确很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金朝总是在关键时候出岔子,手里的好牌被败光,外敌入侵内斗不休,最终只能走向消失。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公元十二世纪时的金国曾是东亚地区的霸主,强盛的女真骑兵一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大辽王国和北宋王朝,同时又逼迫西夏、南宋等周边政权向金称臣。但是在进入十三世纪后,金朝北方的蒙古势力开始崛起,并与金朝发生了多次战争,并且在著名的野狐岭大战中,消灭了金朝四十五万最精锐的军队,从此金朝对蒙古采取守势,并一蹶不振。为何曾经横扫中原的女真骑兵在此时打不过蒙古骑兵呢?这主要是金国进入中原后迅速汉化,实力下降的缘故,同时,面对蒙古军队的进攻,金朝制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并且,金朝军队虽然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实际上这支军队则有大量汉人、契丹人、渤海人组成,他们并不真心为女真人卖命。
一、金朝实力衰落:女真人在灭亡辽、宋进入中原后,封建化速度开始加快,原本能征善战的女真骑兵开始放弃了骑射之术,原本能征好战的女真民族也迅速汉化,失去了原本剽悍的民风。其实真正的纯种女真军队本就不多,他们在统治中原后迅速汉化,战斗力较之从前已经大大下降,特别是到了金朝统治的中后期,金国军队中人员的构成则以汉人和契丹人为主。同时,由于汉化加快,马背上的民族由于不再骑马,所以战马饲养数量也很少,并且很多女真人都不会骑马,以至于与蒙古发生战争时,金朝还要花巨资从西夏购买战马。
二、金朝对手强大:与金朝的江河日下形成对比的是蒙古人的迅速崛起,成吉思汗的军队经过长期的战争洗礼,先后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并消灭了西辽和花剌子模等政权,蒙古军队斗志昂扬、军威正盛。由于蒙古骑兵机动性强,行军速度很快,所以,战争开始时就给金朝强大的压力,金朝组织多路大军与之交战,却被蒙古军队各个击破。最终金军主力丧失殆尽。
三、金朝进攻南宋:金朝统治者在蒙古大军进攻金国时连出昏招,连续制定了错误的战略方针。蒙古在进攻西夏之时,西夏向金国求救,金帝不知唇亡齿寒之理,不仅不发兵相救,还幸灾乐祸。蒙古在灭亡了西夏后随即挥师东进迅速灭亡了金朝。另外,在蒙古全力攻金时,金朝应该迅速与南宋修好,保持南部边境稳定,从而得以集中精力防御蒙古,但是金国统治者又出昏招,为了防止南宋进攻,金国将仅存的主力军队派至南方边境,进攻南宋,这个举措使得南宋君臣异常愤怒。“你自己都这样了,还来欺负我!”金国的这个举措不仅使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孤立境地,同时还坚定了南宋君臣“联蒙灭金”的决心。
和历史上很多游牧民族一样,强盛一时的女真军队也没有逃过游牧民族的最终归宿。曾经战无不胜的女真骑兵进入中原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迅速淹没在了汉人的世界里。最终成为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后期金军已经没有多少女真人。
和蒙古人一样,后期金军中以汉人为主。
这并不稀奇,因为女真人本来数量就很少。
进入中国以后,女真人作为统治阶层,逐步脱离士兵,成为军官。相反,士兵则逐步以汉人为主。
到了蒙古入侵的时期,连军官也很多都是汉人了。
这是女真人过少决定的,也是必然。
同时,由于女真人常年不打仗,又比较富裕,所以汉化程度非常快,腐败的厉害。
女真军官早已没有祖先的威风,一打仗自己就慌得不行,有的现行逃走。
至于汉人士兵,多是混口饭吃,不愿意拼命。甚至一些汉人士兵还是被强行征召来的,在皮鞭下被迫丢弃妻儿来做炮灰,他们将女真人当做仇敌。
在金和南宋的多次作战中,金兵颇有临阵倒戈、哗变甚至斩杀女真军官投降的。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
其实金国建国不到20年,军队战斗力下降很大,和南宋基本旗鼓相当。
金军几次南征全部失败,有的还是惨败,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相反,蒙古人就是以前的金军,而且实力更为强大。他们拥有10万精锐骑兵,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金军并不是对手。
第二,金国的地形不利
南宋为什么能够和蒙古对峙43年,就是因为他们占据地形复杂的南方和西部。
在这种地形,蒙古骑兵根本无能为力。
南宋只要能够控制长江的制江权,加上拥有较为强大的防御步兵,蒙古人就很难进攻成功。
但金国就惨了,它盘踞的中国北方多是平原地形。
在这种地形上,蒙古骑兵战斗力至少翻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金军很可能出现打不过,甚至跑不掉的情况,很容易遭受被歼灭的惨败。
第三,金国的将领多是智障。
以野狐岭会战为例,金军胡乱集中45万大军,同蒙古10万大军决战。
这本来还是很有希望获胜的,因为作战的野狐岭也是山地地形,对于蒙古骑兵不太油腻。
谁知道,金国主将完颜承裕和独吉思忠 竟然违背战略常识,将45万部队分散部署在各地,每一路不过10万部队,互相难以支援。
其中野狐岭地区,只有30万人,分为多路,另外15万作为机动部队不知所踪。
而成吉思汗发现完颜承裕的部署失误后,立即击中所有可以使用的部队,也就是10万精兵,集中力量对金军各个击破。
结果就是,蒙古军其实就是10万对10万。而金军大部分是汉人,根本不愿意打仗,也不愿意为女真人拼命。面对凶悍的蒙古人,金军开始还能招架,随后军官先逃,部队一触即溃。
金军前军被击溃,溃兵乱窜,后军见状士气大减,恐惧万分。蒙古人连续击溃20万金军,剩下10万不敢抵抗,放弃阵地溃逃,又被追上合围,几乎被歼灭。
完颜承裕带着数万残兵逃到浍河堡,试图等待机动部队增援,然后再战。
谁知道,蒙古人根本不给他修整时间,骑兵迅速追到浍河堡。金军再次大溃败。
由此,45万金军中参战的30万人,基本全军覆没。
而这45万金军就是金国的主力部队。在野狐岭打败后,金军主要军事力量已经被歼灭。随意蒙古人也损失数万,但金国在短期内已经无法恢复元气和蒙古人对抗。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这是历史规律,几乎所有王朝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女真人早期生活环境极差,女真先民依靠较为原始的渔猎活动维持生活,女真人在渔猎活动中形成了较为默契的合作关系,在于野兽的搏斗中激烈了大量战斗经验。再加上长期的部落纷争,战乱不断,很多人都有战斗经验。
另外女真人还受到辽国的压榨,生存环境又很差,这些条件最终让女真人形成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的民族特性。女真人崛起有一部分原因是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基本生存,于是冒着左右是个死,何不搏一把的思想起来反抗,所以他们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样的队伍是非常可怕的。
女真人的军事制度更是强化了不畏死这一战斗思想。伍长阵亡,伍长下边的几个兵都要死,什长战死,他手下的伍长也要死,以此类推。所以女真人打仗,根本没人会想着撤退或者逃走,特别是那些领兵的伍长、什长、百夫长带头冲锋时,你只能冲到他们前面杀死敌人,才能免死。
但这些情况只会出现在建国时期,等国家稳定了,这些人都因功获得了稳定生活,再让他们去卖命,那是绝对不愿意的。所以金国灭掉辽国和北宋以后,那些女真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过起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完全没了拼命的必要,内心都是反战的,这样的女真人,那还有什么战斗力?北宋国力强盛,军队建制完整,被金兵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到了南宋,金人的战斗力就已经大打折扣了。到了蒙古崛起,女贞人员有那种悍勇,喜战斗,耐饥渴苦辛的民族特性早就没有了,早已沦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队。
不但女真人经历了这个过程,当年耶律阿保机带领的契丹铁骑,也是悍勇无比,但是到了晚期,耶律延禧在护步达冈之战,四十万(号称七十万)大军,被女真区区两万多人打的落花流水。
蒙古铁骑也够疯狂,曾经席卷欧亚大陆,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打得仓皇逃窜。还有满清八旗,当年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到了晚清,八旗子弟成了什么样子就不用我说了吧。
承平日久,几十年无战事,什么样的军队都不可能还能保持原有的战斗精神。这是历史规律,虽然当权者也知道这些问题,并努力维持,但结果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在蒙古崛起的过程当中,周围无数国家都感受过来自草原的恐惧,金、西夏、花拉子模等等政权在蒙古人的入侵之下变得面目全非,金朝鼎盛时期曾是东亚地区最强盛的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国和宋朝,南宋被迫俯首称臣。
不过在盟国崛起的过程当中,双方爆发了数次大战,金国直接损失数十万精锐将士,最终灭亡,为何盛极一时的金朝在蒙古骑兵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一、金国战斗力逐年下降,蒙古正处于鼎盛时期
伴随着蒙古的崛起,金国军队实力却不断缩水,起初金国战斗力强悍,“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更是显示出了宋朝人是如何畏惧金国的虎狼之师,在金国崛起的过程中,先后消灭了辽国和北宋,逼迫南宋偏安一方,西夏向其称臣,金国人终于有了入住中原的机会,与绝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金国逐渐被汉化,女真族士兵本来就少,经过汉族文化的影响之后,逐渐丧失了原本强悍的战斗力,讽刺的是金国统治后期,女真族人进一步减少,真正掌权的是契丹人和汉人。
入主中原之后,相关的战马制度一步步崩溃,金国士兵大多数转为步兵,为了组建骑兵部队,甚至要向西夏国求购马匹。
在金国被同化的时候,蒙古逐渐统一了草原,铁木真带着让人闻风丧胆的蒙古铁骑先后灭掉了数个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史称成吉思汗,蒙古注重培养自己的骑兵部队。
起初骑兵仅仅依靠自身的野蛮武力进行征服,在一系列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铁木真不断学习每个部落现今的战争法则,尤其是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收获巨大,从此之后野心开始膨胀,不仅仅满足在草原上,开始挑战东亚霸主金国。
二、金国集结军队,与蒙古展开决战
1209年,蒙古人加紧了侵略步伐,不断蚕食金国北部区域,在兵员数量上面,金国拥有100多万人,反观蒙古仅有20万,金国地盘非常大,兵力十分分散,每个城池仅有数千士兵,相对来说防守能力不足,蒙古人选择逐个击破,让金朝统治者非常头痛。
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人,金国统治者决定集中全国优势兵力开展决战,因此金国召集全国45万兵马。由完颜承裕率领与蒙古决一死战,原则上只要金国不犯错误,很可能会取得胜利,然而金国统帅却犯了一个大错,完颜承裕决定分兵,自己带领20万人在野狐岭与蒙古人大战,其余20万留守战线。
此次大战,蒙古出动10万人马,多数为骑兵,金国军队虽然号称20万,不过多数都是机动性落后的步兵,骑兵仅仅五分之一,面对金国人摆下的阵型,蒙古人一如既往地进行试探性进攻,几个回合下来摸清楚了金国统帅的位置和兵力分布情况。
金国人摆出了四个军团阵型,蒙古选择集中兵力攻击完颜承裕所在方阵,一举将其击溃,眼看大帅的阵营崩溃,金国军队开始全线撤退,蒙古人乘胜追击,充分发挥了骑兵部队的优势,金国20万大军损失惨重,让出了北方大片地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会战的能力了。
三、躲避蒙古,选择迁都
野狐岭一战,金国丧失了大片地盘,失去了守卫北方的能力,蒙古大军长驱之下,进入华北地区,另一方面分兵进攻金国老家辽东,首都中京岌岌可危,虽然蒙古人暂时没有打下中京,不过城内的皇族整日担惊受怕,为了躲避蒙古人,金国皇帝决定迁都开封,也就是原来宋朝的都城。
此举在金国国内引起巨大轰动,一些人认为应该据守幽云,还能有一战的实力,放弃都城逃窜只能重蹈北宋覆辙,失去卷土重来的机会。‘
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人,金国统治者自知不敌,转而想到南下攻取南宋,渡过长江借助天险抵抗蒙古,然而多年都没有拿下南宋,现在腹背受敌又怎么可能,金国多次进攻南宋不利,反而促成了南宋和蒙古联合,双方约定形成夹击之势,共同消灭金国。
1234年,腹背受敌的金国灭亡,原本结盟的蒙古和南宋瞬间分崩离析,又一场阴谋不知不觉中悄悄诞生,属于蒙古和南宋的时代来临了。
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
辽、金的崛起、没落、灭亡轨迹非常相似,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汉化后演化轨迹的缩影。
辽、金都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部族,从部落联盟直接跨入了帝制王朝。其在与中原王朝(宋)的军事对抗中,中前期因为游牧部族的尚武和骑射能力,一直处于优势。而后,当王朝体制逐渐稳固——制度的汉化是民族整体汉化的一部分,总是伴随着文化、衣冠上的汉化,与此同时,在与宋的军事对抗却逐渐趋于对峙状态,这可以理解为游牧气质、尚武精神的弱化,趋向文明的同时,却也失去了野性,而且,中原王朝有的毛病,他们全有。
辽(907年—1125年)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辽的建国时间被北宋还要早,宋的建国时间是960年,辽与北宋长期共存,直至被金所灭。确切地说是北宋联金灭辽,然后被金打得满地找牙。
契丹人的汉化在辽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耶律阿保机自己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汉化。他和他的两个儿子都会说汉语,能和汉臣直接交流,阿保机对此颇为字号。其次耶律阿保机还给自己取了汉姓和汉名叫“刘亿”,同时将长期和耶律联姻的拔里和乙室两个部族统一改为汉姓“萧”。
接手幽云十六州,是辽进一步汉化的开始,耶律德光保留了汉官制度和名称,几十年后也开始举办科举考试。到辽朝中期,辽代第六位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已经能写相当不错的汉诗《传国玺》:“一时传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辽人隐然还以中华正统自居。
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文妃萧瑟瑟,可能是一位更杰出的诗人。比如这首楚辞体的《讽谏歌》:“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今,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到辽朝中后期,官员和后宫的服饰都已经和汉人很难区分。元朝建立之后,中原契丹人几乎整体性的完全融入了汉族。
金朝(1115年-1234年),由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女真原为辽朝臣属,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然后宋被蒙古打得满地找牙。
金朝建国初年更像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治方面,推行勃极烈制度,勃极烈四人为皇帝之下的国家权力机构——类似原始部落的长老会议,或者后来满清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中又有谙班勃极烈,也就是这个四人小组的首席,会成为储君。
金初,遵循兄终弟及的方式,阿骨打去世后四弟吴乞买即位,为太宗。
金朝初年,在军事行政机构方面,坚持猛安谋克制度,兵农一体,类似清朝八旗制度。文化方面,创立女真文字。对外战争,阿骨打家族成员成为各路军队的主帅。阿骨打出征,谙班勃极烈吴乞买充当着二皇帝的角色。
这一时期,金兵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掠夺人口和财富,试图在黄河以北推行女真化政策,遭汉民激烈反抗未果。
金朝的汉化是从太宗吴乞买晚年开始的,到金熙宗完颜亶、海陵王时期完全开启了汉化的历程。天眷二年,完颜亶仿照中原王朝,开始制定各种礼仪制度,政治上废除勃极烈制度,行辽、宋汉官制度,设建立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三省制,基本实现了汉化。绍兴和议后,宋金二十年无战事。大批女真人南迁进入中原,金朝皇帝以中原之主自居。
金熙宗及后继的海陵王都具有极高汉学造诣,不过海陵王完颜亮因为仰慕汉文化,集中全国兵力准备消灭南宋,采石之战大败而归,被部下杀死。
金世宗时期,金朝已经完成了汉化,南下的女真人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了地主,不一部分成为佃农,世宗虽然明确禁止土地买卖,但是女真族已经接受了汉人的土地制度,土地兼并不可避免,世宗只能默许。
金章宗完颜璟则是金朝历史上汉学修养最高的皇帝,其书法酷似宋徽宗的瘦金体,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章宗晚年整日饮酒作诗,作派也是宋徽宗那一路子,于是国家开始衰落,黄河泛滥等天灾相继出现,衰微之象显露无遗。从金章宗时代开始,金朝相当一批贵族已经不会开弓射箭,女真淳朴尚武风气消失殆尽。
金朝的灭亡,其全盘汉化是关键因素,另外就是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金朝后期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从根本上削弱了国家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