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水浒传让大家记住了宋江,知道这个人物有原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是怎样的?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 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想当年宋江进山寨坐了头把交椅,梁山好汉是个个是武艺超群,本事了得。他为什么放着自由自在的草头王不当,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这条路呢?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远没有方腊起义的规模大,但因小说《水浒传》的渲染,宋江等人才名声大噪。宋江虽然被张叔夜招降了,但方腊起义后,宋江等人再次揭竿而起。此时的张叔夜已经升任青州,彻底剿灭宋江的是一位叫折可存的武将,根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试想,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拜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所赐,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以大头领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各个身怀绝技,在“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号下,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实宋江起义在历史确有其事,只是其过程跟《水浒传》的情节出入很大。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个什么形象?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跟其他农民军一样,宋江起义的导火索依旧是反抗朝政的暴政。原来宋徽宗为首的朝廷,为筹集对西夏、辽国作战的经费,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外加满足其骄奢淫逸的享受,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民间频频实施横征暴敛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便包括将梁山泊方圆八百里的水域收归国有,百姓若想在其中捕鱼、采藕、割蒲,必须要按照船只的大小缴纳重税,凡私自捕采者一律按盗贼论处。

梁山泊周围的百姓一向以湖为生,每日辛苦劳作也就混口饱饭吃而已,如今被朝廷断绝生活来源,心中的愤怒、绝望可想而知。宣和元年(1119年),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渔民聚集在豪强宋江的周围,利用当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公然打出了反抗朝廷的旗帜。

据史书记载,宋江义军中的骨干共有三十六人,但具体名讳不详。宋人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罗列出三十六人的名讳、绰号,大体与《水浒传》相同,或许也正是作者施耐庵写书时最早参照的“蓝本”。尽管龚开的说法并无史料作证,只是一家之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三十六名骨干组成的团队战斗力惊人,让宋朝吃尽了苦头。

然而跟小说中的情节不同,宋江虽然在梁山泊举起反旗,却并没有在这里扎根,而是在击溃朝廷的征讨军后便离开此地,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动作战,跟朝廷打起了游击。由于宋朝承平日久,内地军队久不习战,所以尽管宋江所部人数并不多,但每到一地却能将守军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河朔(黄河下游)、京东(开封以东)一带的宋军望风披靡,但闻宋江大名便落荒而走,显得异常狼狈。

宋江义军到底有多能打,在史书当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宋史·张叔夜传》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而据《东都事略》记载,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徽宗上奏:“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一个骨干只有三十六人的团伙,横行十个地级市,竟然让官军束手无策,拽不拽?

然而长期流动性作战也有其弊端,其中最明显便是后勤保障不足,如果不能在当地劫掠到财物和兵源,那么等待宋江义军的,只有日渐损耗后的归于失败。果不其然,就在两年后(1121年)宋江乘船进攻海州时,中了知州张叔夜的埋伏,进攻时损失惨重,后退时又被截断归路,眼瞅着就要全军覆没。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宋江向张叔夜竖起白旗,请求率残众投降,并得到后者的同意。

(宋江)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见《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后,就此进入官军的系列,并被派往各地征伐攻讨,但至于是否参加过平定方腊、北伐辽国等系列战役,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论断,甚至连宋江最终的结局都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宋江及多数骨干虽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有一人却在若干年后重新出现在正史当中,并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此人便是在关中僭号称帝的史斌,也即“九纹龙”史进的历史原型(“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史斌在两宋交替之际的建炎元年(1127年)起兵,一度占据汉中,并向四川、西安进兵,在与官军鏖战多时后,才被名将吴玠勉强击败,最终落得个被凌迟处死的结局。这也是史书中关于宋江余部活动的唯一记载,此后便再无相关事迹流传于世。

史料来源:《宋史》、《东京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在所有的水浒英雄当中一般的都是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被逼上梁山,被迫的走上了与朝廷统治背驰的一条路,作为水浒英雄中的一员,宋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放弃自己的官职背上草寇这个称呼,那么宋江被迫上梁上的原因会是什么呢?宋江去梁上的真实原因

宋江因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宋江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及一百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做了副头领。宋江的生平简介

宋江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宋江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赢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梁山108将中的首领——呼保义宋江,更是褒贬不一,评价迥异。很多人不喜欢宋江(尤其是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之后,很多人不满意李雪健把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英雄演绎得非常窝囊)。其实,《水浒传》作为明代小说,它并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后将这些事进行了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在这部话本的第三部分中,重点写了宋江等人的聚众起义的故事。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随后,在“宣和四年”部分,写朱勔运送花石纲,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负责押运(全部是《水浒传》中人物)。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

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

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

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带着36名兄弟横行山东河北,如入无人之境,数万官兵束手无策,被围投降后又再度起义,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的为人,比《水浒传》中那个出卖兄弟,患有严重“招安病”的宋江,强出何止百倍。

历史上的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人,以在梁山泊打渔采藕为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加重了百姓们的赋税负担,管理梁山泊的官员规定,打渔采藕的人必须按船纳税,宋江等36人走投无路之下,于当年十一月上了梁山举旗造反。

据记载,宋江这个人性情豪迈勇猛无匹,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望,同时他也结交了不少江湖豪杰。宋江上山插旗之后,不少渔民和百姓都纷纷前来投奔,一时之间声势大涨,多次打退了官兵的围剿。

宋江起义的核心成员有36人,手下兵卒也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据守梁山肯定难以持久,于是宋江选择了游击战,不停地主动出击攻打附近州县。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已经烂到根子里的北宋军队根本就束手无策。宋江的队伍每攻克一处州县,就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此举深得民心,队伍也很快就得到了壮大。

北宋朝廷对于宋江宋江起义,开始时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认为他们只是一小股流寇而已,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宋江起义军的不同寻常之处,宋江的队伍全都是勇猛强悍之人,而宋江本人有善于机动作战,被派去剿灭宋江的官兵根本束手无策,宋江不仅攻击了山东境内多处州县,更将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河北各地。

宋徽宗至此才认识到宋江的厉害,向大臣们征集对策,官员侯蒙认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可以招安为朝廷所用。宋徽宗很欣赏这个建议,便派侯蒙去负责招安,结果侯蒙生病去世了,招安宋江的差事,就落到了张叔夜头上。

张叔夜是北宋名将,非一般的平庸之辈可比。他接受任务后抵达海州(江苏连云港)后,立刻派出侦察人员,获悉了宋江想从海上突袭海州的计划,张叔夜紧急招募敢死队员1000多人,在海州城附近埋伏,然后有派出小股部队引诱宋江等人。宋江本来已经夺取了十多条大船,准备向海州发起攻击,但发现了官兵的小股部队后,不知是计上岸作战,结果陷入了张叔夜的包围之中。

宋江和部下虽然勇猛无比,但面对优势敌军的重重包围,也只能接受张叔夜的招安。

根据《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36人被招安后,北宋朝廷任命他们做了中级武官(武功大夫),实际职务为诸路巡检使。

不过在传统的朝廷官员心目当中,他们的盗匪出身,依然是最大的污点。当时的的官员李若水就写诗一首,记录了宋江被招安一事,同时表达了心中的不屑和轻蔑。这首诗名为《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历史上关于宋江此后的踪迹,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是宋江参与了剿灭方腊的战斗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说法之二是宋江接受招安后又造反,并被剿灭。

出土于1939年的《折可存墓志铭》记载:“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宋江作为造反者出身的官员,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必然受到轻蔑和排挤,再加上他接受招安本来就是被迫之举,所以此后不久,很可能又再次举起义旗。但这次造反却很快即以失败告终,宋江等人也被折可存杀害了!

至于参与剿灭方腊的宋江,很可能是同名同姓者。

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提起宋江,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水浒传》中那位人送外号 “及时雨”的英雄好汉。在《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宋江,字公明,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讲究孝道,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但因生辰纲一事,私放晁盖等人,被小妾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期间结交诸多英雄好汉,辗转周折上了梁山。后晁盖死后,继任梁山第三任寨主,成为梁山义军领袖,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稳坐一百单八将头把交椅。后宋江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但终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以上便是《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的一个概括,但《水浒传》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且其中多掺杂有演绎的成分,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广,甚至有人就认为其中所述即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历史的真相究竟为何?宋江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先探究一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江这个人。我们不妨翻看一下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综上,历史上确有宋江其人,但与其共同起事的只有三十六个人,而不是《水浒传》中所描述的一百零八人。而且应该是在谋生无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驱使下,先是聚众为寇,而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股起义兵势力,与朝廷抗衡。

再来看,宋江有没有被诏安,有没有征方腊?

需要注意的是,宋江首次被擒是宣和三年二月,而同年五月,宋江再次被擒,也就是说,宋江第一次被擒之后,迫于无奈,接受了朝廷的诏安,否则就不会有第二次再次起兵之说。但宣和三年四月,朝廷就已经出兵擒住了方腊。

那宋江有没有机会参加征方腊的战斗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首先,宋江不具备征讨方腊的时间。宋江于二月份被诏安,同年四月份方腊被擒,中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想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奏请朝廷批准同意宋江参战,而后对宋江的队伍进行从思想到编制再到战术训练的全方位整编,再加上从被诏安的地点海州行军到江浙一带,从时间间隔上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再者,如果宋江真的参加了征方腊的行动,那四月份擒住方腊,五月份宋江再次反叛,于情于理不符。最后,在《宋史》中所记载的童贯帅军征讨一事,根本就没有提及宋江的影子。也就是说,宋江根本就没有参加征讨方腊的行动。

那最后宋江的结局如何呢?

《水浒传》中描述,宋江被高俅等人设计用毒酒害死,但真实情况如何,宋江最终的归宿在哪,史书中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也仅仅是在海州城处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城南处有一座小山,山上遍布青石,像一只白虎蹲伏在那里,人称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坟墓,人称“好汉茔”。海州当地人代代相传,宋江其实并没有投降,而是同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所杀害,就埋在这座坟墓里。当地还流传着一首诗:“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