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同与刘邦打天下,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根据《史记》有关刘邦、萧何、韩信的传记来回答,原因如下:

一、萧何对刘邦的忠臣,他是以刘邦的意志为意志。

一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刘邦原是沛县亭长,后来高祖起兵,萧何辅佐他,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攻入秦都咸阳,将领们争先抢劫金帛财物,唯有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疾苦,萧何首功。后来,月下追韩信,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并不是萧韩有多少战友情份,而是出于萧对汉王的忠诚,为刘邦的帝业在谋划。汉王与项羽在前方恶斗,相当于学渣陪学霸高考,汉王被羞耻是常事,而萧何镇守关中,无论前方老板加兄弟失败了多少回,他总是毫无怨言地向前线输送兵员丶粮草,为表忠诚,甚至采纳鲍生之言把自己的亲属几十人送往前线。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但病重时仍然向刘邦之子孝惠帝推荐曹参为丞相,使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成为可能。简言之,萧何对刘邦竭尽忠诚,急刘邦所急,想刘邦所想,韩信要想和陈豨联手做内应,危及刘汉江山,萧何自然毫不犹豫和吕后联手,把韩信这只超级老虎骗进笼里,杀!这差不多是条件反射!没有丝毫的犹豫。

二、萧何政治上的睿智和非凡的洞察力。

早在沛县起兵时,当时县令已被干掉。萧何作为县长办公室主任,地位远高于亭长刘邦,完全有资藉大。他却推刘邦为首,从此不离不弃,一生相随。刘邦在前线和项羽对峙,萧何留守汉中,刘邦多次派使者慰劳他,他和鲍生英雄所见略同,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萧何连忙派自己萧氏宗族几十人跟随刘邦,(一是兵员二是人质。)到开国时,刘邦谈起此事还感动得老泪纵横。当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镇压;后方,韩信被杀,刘邦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萧何又听从召平建议,辞让封赏,并拿出全部家私充当军费,刘邦大喜。高祖十二年,高祖平黥叛乱,又不放心老萧,老萧江湖老手加高手,不惜自污,多买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玷污自己,高祖又很高兴。萧何这么老谋深算,怎么会看不出韩信做齐王、楚王时不反,贬淮阴侯时形如囚徒笼中鸟,反叛无异于自杀,萧何只有尽忠刘氏,唯吕后(大汉后方临时总指挥)马首是瞻,才能保住荣华富贵。

三、萧何与刘邦交情深厚。

早在沛县共事时,刘邦布衣一个,又有些无赖任性,萧何屡次利用县吏职权护着;高祖当亭长,花天酒地,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带士卒去咸阳服徭役,其它狗肉朋友送三个大钱,萧何送五个,交情深厚;刘邦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萧何推荐韩信这个无名末将,刘邦毫不犹豫封韩信做大将军;刘邦任前线总司令,萧何任后方司令;刘邦称帝,萧被刘评为功劳第一;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被封赏有食邑,萧何当年投桃多奉送两大钱,刘邦来年报李多封萧何食邑二千户。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萧何从感情上说也会帮助刘邦,口头禅肯定是:“皇上大哥、皇后大嫂:有事您吩咐!"既然大嫂下令“咔嚓",那就由小弟把韩信这只老虎诱进笼子再说!

望斧正!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不但让刘邦得到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还让韩信成为一代战神,威名远扬。

萧何也是韩信的死劫,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却被萧何献计杀害。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韩信过于追求权利,让刘邦对其起戒心

韩信幼时饱受欺凌,他想名扬天下,来证明他的能力,这让他对权利的欲望比别人更强。

韩信最初效力于楚王项羽,但是项羽没有重用他,不得志的韩信只好转投了汉王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被刘邦任命为大将。

韩信有雄才大略,他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有了东征夺取天下的壮志,深得刘邦赏识。他运筹帷幄,巧用妙计,一举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为刘邦的东征建下了不世之功。

在平定齐国后,韩信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当齐王。他以齐国时局不稳为由,竟然上书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这时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刘邦正焦头烂额,看到信后自然气炸了肺,怒骂韩信不来解围反想自立为王。可他还需要韩信为他解围,迫于局势只好假意答应,心中对韩信已有了戒心。

二 刘邦生性多疑,韩信被贬不满,起了谋反之意

刘邦生性多疑,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可见一斑。当初他假意许诺让韩信当齐王,让其为之所用。

但在打败项羽后,他怕韩信造反,又立马跑到韩信的军营去,把韩信的兵权收了回来,并改封韩信为楚王。可以说时时刻刻堤防着韩信,韩信对刘邦的出尔反尔十分不满。

在项羽兵败后,韩信私自收留了曾和他相好的敌将钟离眛。没想到韩信此举,被人告发他要谋反,这让刘邦大为光火,对他起了杀心。

而韩信也知道事情不妙,怕刘邦对他不利,他在反与不反之间摇摆不定,最后韩信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虽没杀韩信,却收了他的兵权和封地,将其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心生怨恨,他对自己落了这个下场不满,他对刘邦失望透顶,就有了谋反之意。他想趁刘邦出征之机欲对吕后和太子下手,欲取而代之。

三 韩信功高震主,让刘邦寝食难安,必除之而后快

刘邦当皇帝后,对身边的人猜忌日甚。他在宴请群臣时,说韩信、萧何和张良为汉初三杰,明为夸赞,实为敲山震虎。

张良选择了隐退远离事非,萧何不惜自污保命,只有韩信还我行我素。自然,韩信就成了刘邦清理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韩信比刘邦小25岁,而且能力超群,岂会长久屈居人下?如果韩信造反或被他人所用,刘邦都必输,这些都让刘邦感到威胁。

韩信做为异姓王功高震主,让刘邦寝食难安,必除之而后快。而且韩信的所作所为,让刘邦很难对其放心。所以,无论韩信反与不反,刘邦都会想办法杀了他永绝后患。

而事实也是如此,从诛杀韩信开始,刘邦或杀或废其余异姓王,为将来扫清了障碍。

四 萧何明哲保身,于公于私,他都要献计策

萧何从刘邦在沛县起义时,就追随在刘邦左右。他在刘邦东征打天下时,坐镇关中,为刘邦输送士兵粮饷,成为在前方打仗的刘邦的坚强后盾。

萧何对刘邦很忠心,一心一意辅佐刘邦。而他对韩信只是怜才,希望借韩信的才能助刘邦成就霸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刘邦,他只对刘邦忠心。

萧何原是狱吏出身,懂得为官之道。刘邦当上皇帝后,对身边有功之人猜忌日甚,萧何也不能幸免,只能自污保命。虽然如此,他还是对刘邦忠心耿耿。

所以当吕后告诉他韩信要谋反时,他虽然唏嘘不已,却还是帮助想计策对付韩信。

因为如果韩信真的谋反,萧何做为丞相,义不容辞要保家卫国。如果韩信不反,这是刘邦和吕后要除掉韩信以绝后患,萧何若不献计,会被当做同党被除。

萧何为了明哲保身,于公于私他都得献计。正因为萧何人比较通透,能看穿刘邦和韩信的心思,他才会献计杀害韩信。

韩信被贬时为求自保,他让刘邦答应他“三不杀”,既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而正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和吕后苦想许久,也没找到杀韩信的办法。

当吕后向萧何问计时,萧何想出了破解之法。于是在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骗进宫,被吕后的人劫持到长乐宫的钟室杀死。

据传,韩信被吊于钟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被人用竹剑和木棒杀死,可怜一代战神就此殒命。

韩信的死,表面看是萧何的计策所致。

而实际上,他不知明哲保身,太过张扬,引人猜忌,也是他被杀的原因之一。

他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刘邦,就算萧何不献计,韩信一样会死,刘邦必除之以绝后患。

韩信如果像张良一样,选择功成身退,也许会有一线生机。

但韩信权利欲很强,又怎肯轻易罢手。韩信军事才能太强,以刘邦多疑的性格,就算把他贬为庶民,还怕别人再利用韩信来对付他,为保险起见,只有韩信死了他才高枕无忧。

所以韩信注定会被卸磨杀驴,这也是他的宿命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人性的自私和政治的需要,萧何注定要杀掉韩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第一,先说政治的需要。韩信出身微贱,但负有王侯之器,将帅之才,跟随项羽得不到重用,投靠刘邦,刘邦也重视,只有萧何慧眼识英才,一眼就看出韩信的才华,但是韩信这时候只不过是个无名小辈,刘邦根本不把韩信当回事,最终韩信失望而去,但萧何却不顾一切,连夜追回了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终于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后来替刘邦打下了半个江山,先后封为齐王、楚王,也就是说萧何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但韩信立了大功后,却飘了起来,汉王朝建立之后,韩信仍不收敛,致使王位被撤,将封为淮阴侯,被软禁了起来,逐渐产生了怨气,起了造反的念头。汉王朝对韩信也起了疑心,毕竟韩信在军中威信过高,一旦造反,影响非常恶劣,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汉王朝只有将韩信杀掉,巩固政权稳定,维护天下太平。那么作为一国的丞相,对于王朝这样的重大政治决策,当然是配合执行了,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人性的自私,杀掉韩信符合萧何的个人利益。第一,杀韩信是汉王朝的意思,让萧何去执行,能够麻痹韩信,让其放松警惕,可以最大限度归避韩信狗急跳墙带来的叛乱风险。汉王朝给韩信设好了圈套,等着他往进钻,因为萧何是韩信的伯乐,萧何请韩信进套,韩信最容易上当。韩信毕竟与萧何有交情,但在政治上,萧何不敢替韩信说话营救韩信,这样会使得汉王朝对自己产生猜忌,怀疑自己与韩信同党,或者怀疑萧何别有用心,萧何只有服从汉王朝的决定,骗韩信进套,才能解除汉王朝对自己的顾虑,表明自己的忠心,这时候的萧何为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是全家人的性命,已经顾不得与韩信的交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说,萧何杀韩信,是当时政治形势下,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是官场人性自私无情的必然结果,再想想,这也是大多数人之常情,因为萧何也有家人妻儿,那种情况下,谁又能不自私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古代庙堂之上,对于身处高位的人物,是非、黑白已经无法定义他们的功过。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形势、立场的挟裹而变得身不由己,萧何就是如此。

刘邦称帝后,萧何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丞相,在功臣中位列第一,受封酂侯。布衣丞相,前所未有。

说到萧何,就不得不说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两人既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也有“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叹息。按理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两人关系不菲,为何最后又会给韩信下套?

在君臣游戏中,韩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楚汉之争,刘邦为了调动各方势力的积极性,大封异姓王。等到天下平定,这些拥兵自重的王爷反倒成了朝廷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来自韩信。

韩信不仅不低调,反而处处露锋芒。他初任楚王,带着军队到属地郡县视察,大搞排场,完全就像一土皇帝,这让刘邦更惊恐。

恰在这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计陈平,陈平觉得刘邦的军队不是韩信的对手,只能智取,不可力敌。

于是,刘邦宣布巡游云梦泽,假托要行天子会见诸侯的古礼,派遣使者通知韩信到陈县参加,结果韩信真去了。刘邦马上下令逮捕韩信,并带到洛阳。后来,刘邦征询将帅的意见并经过思考,暂时放了韩信,但降封他为淮阴侯。

淮阴侯韩信不能就藩,只能待在京城,他知道刘邦忌惮自己,却常常称病不参加朝会,还时不时发闹骚抱怨。这些消息,经过别有用心之人添油加醋的“报告”,只会加深君臣之间的裂痕。

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军中又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就已经对皇权构成很大威胁了;再加上韩信性格中低情商的特点,必然让他成为刘邦的眼中钉。以刘邦多疑的个性加上自身流氓习气,为了大汉长治久安,铲除韩信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萧何只能“顺水推舟”一把。

萧何的无奈

萧何年轻时,可以与刘邦称兄道弟。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泗水亭长已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君臣有别。

早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在前线打仗,就已经表达出对后方萧何的猜忌了。当时的萧何将自己的亲人送上前线,才打消了刘邦的猜忌。萧何是大汉的丞相,为了避免激化君相矛盾,只能委曲求全,唯刘邦马首是瞻。

公元197年,刘邦的亲信,阳平侯陈豨勾结匈奴叛乱。刘邦不敢怠慢,带着周勃、樊哙、陈平等人亲自去平叛。

前方激战正酣,长安也暗流涌动,韩信派人告诉陈豨,要他放手干,自己愿为内应。韩信部署完,结果被人告发,消息传到吕后那里。

吕后紧急召见萧何,将韩信谋反的事和盘托出。萧何随即明白是何意,他知道此时的天下是“家天下”了,任何可能的威胁都会被除之而后快。

吕后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已经在布局刘邦的身后事了,担心太子过于仁慈镇不住老臣,所以准备先下手为强。别说其他异姓王,即使萧何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如履薄冰。

“萧何月下追韩信”已经不再是萧何得意的资本了,反而成了他的“包袱”。文臣与武将关系密切,让当家人看到只会“浮想联翩”。此时此刻,萧何迫切需要撇清与韩信的关系,只能对吕后表忠心然后听从其吩咐。

在萧何的配合下,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刘邦从前线回到长安,听到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一个“喜”字,说明刘邦的心里踏实了,也道尽了他的卑劣。在没有合理规则保障的游戏中,萧何这样的名士也只能被迫做出“小人”之事,留下“败也萧何”的千古遗憾。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成也萧何——想当年,韩信在刘邦帐下不得志而逃亡,是萧何月下将他追了回来,并以自己的信誉向刘邦力荐,韩信这才得以登台拜将,纵横驰骋,为大汉开国立下了第一战功。

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也是死于萧何,这是事实,但有一点应该清楚,萧何没有杀韩信之心,他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因为如此,野史有载,韩信被诛三族后,萧何秘密协助韩信门客萧美、心腹谋士蒯彻将韩信的小儿子送到南越国赵佗那里,从而保住了韩信一族的血脉。

要将败也萧何说清楚,还得从韩信意欲谋反说起。

韩信自被降为淮阴侯到被杀于长乐宫钟室,约有五年多时间,这是韩信人生中最苦闷的一段时间。

韩信天性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这样的境遇对他而言是十分难熬的,史书上曾记载过这样的几幕:郁郁不得志,韩信的消沉中有抗拒的情绪,因而即便像未央宫朝会这样重要的典礼,韩信也常常托病不去;再看当年自己的那些部将周勃、灌婴,如今个个受封为侯,而且正受到刘邦的信用,韩信是既嫉其显达,又耻与同列;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对他行了跪拜大礼,口称大王屈尊光临臣下,不胜荣幸!樊哙的这个举动让韩信的内心极为痛苦酸楚,为此他曾仰天苦语,我韩信此生,难道只能与樊哙这样一些人为伍了吗?

因为不甘失势落寞,功名权欲心极重的韩信,后来的确产生了谋反取天下之心。

他主动试探拉拢了即将去镇守代国的陈豨,并与陈豨订立了里应外合,共取天下的秘约。

按照约定,陈豨随后在代地谋反,刘邦在御驾亲征前,曾诏令韩信随驾北上讨伐陈豨,韩信知道这是刘邦对他的试探,但他最终还是以有病为由,拒绝随从,韩信此举实际上已有了在所不顾的意思。

刘邦亲征离开长安后,韩信随即召集家臣谋划叛乱计划——乘夜假传诏令,私放在官府服役的囚徒,赦免奴隶,然后带领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

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信谋反的计划最终被私属侍从栾说泄漏出去,并被吕后得知了。

诛杀韩信,是吕后在大汉朝堂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手。

始一出手,吕后就展现了一流政治家的镇定和女主的毒辣。

面对韩信随时可能发难的险局,吕后原想用帝后召见的方式,命韩信进宫然后捕杀;但考虑到如果韩信拒绝应诏,反而打草惊蛇,吕后最后决定由某人去请,骗杀韩信。

这时候,吕后有两个人选,萧何和张良。

考虑到张良已功成身退,视名利如浮云,无心政事,像骗杀韩信这种事,他必定不愿效命,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而萧何就不同了,吕后点萧何的将,可以说是将此时的萧何拿捏得死死的。

萧何为人谦虚谨慎,勤于职守,功高第一。但恰恰因为功高第一,难免有震主之嫌。吕后看的很清楚,为了摆脱功高震主之嫌,求得自保,萧何不得已做了许多损抑自己的事,例如送自己的子弟到军中随刘邦作战,捐输家资给前方做军饷,故意违规低价强买田产等等。

也就是说,萧何违心自保的事已经做了很多了,叫他去诱骗韩信不过是再添一桩,他不能不从,也不敢不从。

后世许多人在评价萧何诱杀韩信一事时,多少有萧何不仁不义的非议,其实站在萧何的角度,难逃干系远远大于不仁不义,原因很简单,你萧何当初是韩信的担保人,如今韩信要反,你若作壁上观,怎逃同党之罪!

细细想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其中隐藏着朝堂上的残酷逻辑。

因为你曾经成全过他,所以你现在必须亲手除掉他。

因为你曾经成全过他,所以你现在是不二人选。

恩人成凶手。

不是萧何卑鄙,而是现实太残酷。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推荐给刘邦。让刘邦得到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成就了刘邦的汉室霸业,同时也使韩信成为一代战神,威名远扬。韩信在功成名就后,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呢?

萧何献计杀韩信,一个是明哲保身,一个是为汉室王朝利益。

萧何从刘邦在沛县起义时候,就一直追随刘邦左右。他在刘邦东征打天下时,坐镇关中,为刘邦输送士兵和粮饷,是刘邦的坚强后盾。

萧何一生对刘邦相当忠心,全心全意辅佐刘邦。而他对韩信只不过是怜才,希望借韩信的才能辅助刘邦成就霸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刘邦的封建王朝。

萧何原本是狱吏出身,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刘邦当上皇帝后,对身边有功之人猜忌日增渐涨,萧何也不能幸免,虽然他对刘邦忠心不二,但他仍用自污来保命。

所以当吕后告诉他韩信要谋反时,他虽然唏嘘不已,却还是帮助献计对付韩信。

因为如果韩信真的谋反,萧何作为丞相,义不容辞要保家卫国。而且当初他又是韩信的推荐人,自已势必会受牵连。如果韩信不反,这也是刘邦和吕后要除掉韩信以绝后患的必须要做的事。他早已看透了刘邦的心思。萧何若不献计,也会被当做同党被除掉。

萧何为了明哲保身,于公于私他都得献计杀害韩信,他别无选择。

当初韩信被贬时为求自保,他让刘邦答应他“三不杀”,既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正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和吕后苦想许久,也没找到杀韩信的办法。

当吕后向萧何征问计策时,萧何想出了破解之法。据传在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骗进宫,被吕后的人劫持到长乐宫的钟室。吊于钟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被人用竹剑和木棒杀死,可怜一代战神就此殒命。

韩信的死,表面上是萧何的计策所致。而实际上,是韩信自已不知明哲保身的道理。太过张扬,引人猜忌,也是他被杀的原因之一。

他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刘邦。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权利欲很很强。以刘邦生性多疑的性格,就算把他贬为庶民,他还是怕别人再利用韩信来对付自已,为保险起见,只有韩信死了他才高枕无忧。

就算萧何不献计,韩信一样会被刘邦除之以绝后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