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反董联军实力比较强。

董卓的兵力其实并不多,嫡系并凉兵只有几万人而已,还要分兵防御西部羌人。

至于收编的部队倒是不少,也有好几万,但并不可靠。

董卓总兵力约有10万人。

相反,反董卓联军有至少20万的总兵力:广陵太守张超、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

虽然反董联盟各怀鬼胎,协同性很差,毕竟兵力占有优势。

而且,反董联盟并非弱鸡,很多诸侯都是通过打黄巾上位的,部队颇有战偶独立。

反董联盟范围三路攻打洛阳,董卓连续击败河内太守王匡部、骁骑校尉曹操,但却被长沙太守孙坚击败,都督华雄都被孙坚斩杀了。

就总体军力对比上,董卓并不占优势,固守洛阳难度很大。

第二,洛阳地形的原因。

洛阳地处豫西门户,向东则是平坦的豫中地区。

豫中地区多是平原,不适合防守。

董卓防御洛阳,就要将自己部队拉到豫中和敌人优势兵力决战,非常不利。

相反,洛阳以西到陕西潼关,都是豫西复杂山区。这里很适合防御。

如果撤退到长安,可以将兵力集结到豫西和反董联盟持久战,对于防御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白波军的原因

白波军是黄巾军的一支,本来被几乎剿灭,后来又壮大起来。

当时白波军盘踞山西,兵力高达10万人,直接威胁到董卓洛阳大军的侧后方。

如果白波军大举渡过黄河南下,占领豫西或者陕西东部,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董卓大军的退路。

董卓的洛阳出于敌人四面包围中,是非常危险的。

这种情况下,还是退到长安比较保险。

第四,董卓认为只要一退,反董联盟就会瓦解

反董联盟各怀鬼胎,孙坚打赢了以后,袁术却故意不发粮草给他,希望孙坚和董卓两败俱伤。

目前大军主力在豫中决战,反董联盟占优势,尚且在1年内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甚至互相拆台。

只要董卓撤退到长安,反董联盟面对豫西的可怕防御地形,不太可能继续向东追击。

那么,可以预见反董联盟没多久就会自行解散瓦解。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第五,董卓需要背靠大后方

董卓是西凉起家的,退到长安就可以背靠西凉,无论进退都没有危险。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成长于凉州,在进京前官至并州牧,是当时东汉灵帝时期的第四个州牧,手握兵权。

董卓进入洛阳后,只带了五千西凉军,先后吞并了大将军何进的部队、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执金吾丁原的军队,手下军队人数很快达数万人,并掌握了都城洛阳的朝政。

董卓掌握朝政后,废立皇帝,毒杀太后,迫害忠良,独揽朝政,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很多有识之士逃离洛阳,如袁绍、曹操、袁术、卢植、鲍信、王匡等。

董卓的倒行逆施,很快引起诸侯的起兵反抗,首先张扬在上党反董,曹操、卫兹在陈留招兵买马,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接着东郡太守桥瑁伪造政府诏书散发到各州郡,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

然后袁绍在山东起兵,自封车骑将军,以盟主身份带领18路诸侯从山东赶赴洛阳,讨伐董卓。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反董联军杀向洛阳,声势颇为浩大,董卓慑于声威,决定向长安迁都,董卓迁都最重要的原因如下:

一、洛阳地处中原,北边是河内,东边是陈留,南边是南阳,洛阳处于反董联军的三面包围,地理上处于劣势,而长安东有函谷关天险,只要派兵守住函谷关,敌人就不容易进入关中,更不容易攻击长安。

二、董卓在洛阳的兵少,仅有数万军队,而且大部分非嫡系,有反水的可能,而长安更靠近董卓的老巢凉州,那里有董卓的西凉旧部势力,讨董卓来说更安全。

三、反董联军声势浩大,而洛阳靠近山东各地,董卓担心引起朝廷内部有人叛乱,或者朝廷内部勾结反董联军,迁到长安远离山东,会更安全。

董卓迀都是先派人把皇帝迁往长安,而自己断后,并且先后于曹操、鲍信、孙坚交战,董卓部将击败曹操,但董卓亲率军队却被孙坚击败,还被孙坚杀了都督华雄,董卓狼狈逃回长安,并派军守住重要关隘。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这是李儒借助童谣之口劝说董卓迁都长安时说的话。意思是刘邦在长安建立西汉,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鹿”在这里指天下(皇帝),董卓如果迁都长安,才可以免除灾难。(董卓和汉献帝剧照)

董卓选择在190年迁都长安是经过多重考量才做出的决定。

一、军事威胁考量

在明面上山东割据势力纷纷反对董卓,进攻董卓的所控制的区域,冲锋在前的是孙坚的部队。但是单单凭借孙坚的军事实力不足以让董卓迁都长安,《三国演义》中有意夸大了孙坚的作用。董卓担心的是所有山东军阀都在集聚力量讨伐他,他更担心的是将来,孙坚只是小菜一碟,军事实力不够强。(袁绍剧照,董卓担心以他为首的东部联军)

其次,东汉末年,东汉的军队虽然镇压了黄巾军起义,但是各地分散的起义军此起披伏。尤其是洛阳附近的一支黄巾军白波军实力非常强大。公元189年10月,白波军郭太等人聚集了10万之众进军河东,董卓的女婿牛铺率兵镇压,竟然不能获胜。此时关东联军又迫近,董卓担心这两股力量会把他滞留在洛阳地区,于是迁都,非战败而迁都,而是预估将来的形势非常不乐观而做的决定。(白波军将领,对董卓直接威胁非常大)

再者,董卓的老巢是西凉,将士们大都来自哪里。此时他的老巢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马腾、韩遂、边章等人已经起兵反对董卓。董卓是内忧外患,为了保持自己的发展,退守长安,利用函谷关的险要阻隔东部联军和黄巾军,自己腾手收拾西凉内部的变乱,然后再进攻洛阳地区,这样做万无一失。

三路人马严重威胁着董卓军队的生存,董卓必须做出决断。

二、迁都的政治考量

洛阳作为东汉的国都已经165年,在洛阳及其周边形成了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这也是东汉王朝的底蕴。董卓在洛阳的行动受到各方势力的掣肘,始终不敢放开手脚,顾忌多方势力的干预。

因此,董卓在迁都时毒杀废帝刘辩,根除原来拥立刘辩的势力。同时要求洛阳军民全部迁移,借此将朝廷中的大臣和皇宫内的宦官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更加容易控制汉献帝。迁都等于架空了皇帝,皇帝基本成了光杆司令,他所依赖的群众基础也没有了。

譬如东部联军领头人袁绍的家族就被董卓屠戮一空,借此董卓消灭了不少政敌。

三、迁都的经济考量

董卓所控制的中央政府财政紧张,割据各地的军阀也不买他的帐。他借着迁都之名,大肆掠夺洛阳及其周边富户、百姓的财物,满足董卓自己和士兵的需求。

为了避免汉献帝再迁回洛阳,董卓将洛阳及其周边二百里的宫殿、民居放火焚毁,彻底断绝了洛阳成为帝都的根本,洛阳需要重建几十年才行。

董卓内部大部分将领都是迁都的支持者,因此在作战上都无心恋战,都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孙坚因此才屡战屡胜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董卓入洛阳,为擅权而行废立,废掉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独揽朝政,更又毒杀何太后,纵容士兵在帝都奸淫掳掠,连皇族、宫人也不能幸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关东各地的群雄见状,约同起兵讨董,匡正汉室,有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曹操属张邈麾下,讨董军推举袁绍为盟主。

讨董军势大,连战失利,又传来女婿牛辅讨伐河东白波军失败的消息,朝廷也开始出现反对的杂音,思前想后,董卓决定离开靶子洛阳,迁都长安,不顾百官谏阻,强行下令西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董卓以车驾先送献帝入长安,又武力胁迫迁徙洛阳数百万人到长安,百姓因混乱被杀的堆满道路。还下令捉拿富翁将他们罗织罪名杀害,没收他们财产,又派吕布掘开帝陵及公卿的冢墓,抢夺陪葬的珍宝。临了,放一把火烧了洛阳宫庙、官府、居家,洛阳二百里内,建筑物全被毁坏,鸡犬不留。这就是曹操《蒿里行》描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

董卓发迹于西凉,从陇西负责治安的小官,以其才具和豪侠仗义又好结交权贵的行为,一步步走上前台。(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年轻时董卓好交游,与多位羌人首领结交,曾因宰杀耕牛招待各首领而让他们大为感动,又做过张奂的军司马,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雍凉地属于董卓耳熟能详的发家地,而长安正好在其范围,一为避开联军关东群雄的军事压力,二来回老巢方便行事。而洛阳已陷入关东诸侯的包围,再不走发展下去,恐怕就走不了了。

东汉定都洛阳,有它的权宜在里边,当时天下未平,关中在更始帝刘玄政权的掌控之中,不久又落入赤眉军手中,光武帝刘秀为安天下人心称帝,其时定都只能选择洛阳。后刘秀虽取得长安,但当时各地割据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他不可能脱离自己赖以打天下的大本营河北、河内而迁都到长安。天下一统后虽有迁都的念头,但因阻力太大而作罢。而长安,交通虽不如洛阳便利,却有它的优点,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秦朝因之以成帝业,后来的隋唐还把它作为都城,可见地理上政治上的重要性,董卓时把它作为都城是有深谋远虑的。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洛阳人又狗急跳墙了。又说到心中的痛了,又不高兴啦!嘻嘻,哈哈!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简单说,因为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已攻至汜水关,离东汉首都洛阳近在咫尺,董卓眼见无法抵御,随即胁迫汉献帝逃离洛阳前往长安,后因讨伐董卓的众诸侯内讧,诸侯占领洛阳后不再对董卓进行追击,董卓逃脱,不过后被王允用计诱吕布将其杀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