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这个,怎么说呢,其实二战时期的鬼子步兵如果用两句话来形容,可以这样说:第一句话是大部分老鬼子(也就是1937年到1942年打满全场,到了1942年以后“全员玉碎”在太平洋岛屿上的那批老兵)的战斗意志坚定,战术素质过硬,尤其是枪法极准;第二句话是无论是老鬼子还是小鬼子,其体内的中二之魂始终都在熊熊燃烧,直接导致了二战时期的日军部队一方面看起来极为凶悍,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显得极为智熄和搞笑。

说到老鬼子的凶悍就不能不说老鬼子的步枪射击技能,历史上的日本军队由于对于所谓“武士道”精神的迷信,极其信奉所谓的“白兵主义”,换言之就是“三百米内硬功夫”。只不过人家部队除了“三百米内硬功夫”还有更多的班属与队属支援火力,鬼子那就只有“步兵包打天下”了。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史记载,早期的日军老联队与常备师团士兵步枪射击极为精准,相当多的“老鬼子”可以轻松做到在300到400米的距离内命中静止目标,200到300米的距离内首发命中移动目标的地步。这种枪法碰上当时大多数士兵连工事都不知道怎么修,瞄准都不知道怎么瞄,冲锋的时候只知道扎堆的国军部队,国军部队立马就吃了大亏。

但是鬼子兵的射击能手这么多,怎么就没出几个狙击手呢?这就跟鬼子体内的中二之魂有关系了。跟我军一样,鬼子部队长期对狙击手的战役与战术作用认识不清,到了战役层面完全不知道狙击手的特种作战性质及可以用于敌后渗透狙杀高价值目标——这并不奇怪,当时的日军在特种作战方面根本就是一张白纸;而到了战术层面日军又认为狙击手可以用来在战场上配属给分队作战起到阻滞敌军攻击前进的作用——换言之就是给你一把枪,你就跟着某个步兵小队行动,靠你的枪法把英美鬼畜阻挡半天,去吧骚年——这个精确射手的路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错,问题是鬼子到了后期玩上了全员玉碎,这群精确射手未能免俗也开始“玉碎”了。

于是日军的“狙击手”经常蹲在树上甚至用背包带把自己绑在树上,就图一锤子买卖干死一个够本干死两个多一个垫背的——这种中二病一般的使用方法自然让日军狙击手损失极大,谈何王牌狙击手。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日军狙击枪不少。

其实说白了,日军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本来就可以狙击。

这两种步枪的特点都是射程远,精度高,只是没有安装瞄准镜而已。

区别在于三八式步枪是6.5毫米口径,九九式步枪是7.7毫米口径,后者子弹威力更大。

然而正式的狙击枪是97式和99式,分别是根据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改造而来。

97式狙击枪性能不错,从1937年开始装备,生产了2万多支。它在三八式步枪上进行一定改造,精度高、射程远。该枪精确射程600米。在这个距离,日军优秀狙击手基本可以做到百发百中。

和三八式步枪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采用2.5倍率光学瞄准镜,后期则是日本光学会社的4倍率狙击用瞄准镜,仿造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

97式步枪的制造精良,采用最优质的零件。组装以后,由专业人员反复测试合格以后才交到部队。

所以,该枪相当精良,实战中相当厉害。

在太平洋群岛的作战中,日军狙击手给美军造成巨大危险。

97式步枪隐蔽性非常好,狙击手不容易暴露自己。

6.5×50毫米狙击弹属于减装火药,火药在弹头射出枪口之前就已经基本燃烧完毕,从而很好地控制了枪口火焰的出现,即使在黑暗之中放冷枪也不易被美军发现具体狙击位置。

自然,6.5毫米子弹的威力较小。但因为狙击枪的射击距离远,6.5毫米击中人体以后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翻转,造成严重损伤,杀伤力还是可以的。

至于99式狙击枪,则是在99式步枪基础上改进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7.7毫米子弹,威力更大,基本做到1枪1个。

同97式狙击步枪相比,虽然99式狙击步枪初速降低为730米/秒,精确射程却大幅度提高到900米,射程更远。

综合来看,99式狙击枪更强,但日军狙击手却不愿意用。

这是因为,即99式狙击步枪的枪口火焰比较明显,狙击手很容易暴露。在对美军的作战时,日军狙击手只要一暴露,立即会被火力覆盖,甚至大炮都轰过来,肯定死翘翘了。

所以,97式和99式都是世界一流的狙击枪。

战争开始时,日军并不重视狙击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国军没有狙击手,所以不需要日军狙击手反制。同时,日军训练严格,步兵用步枪射击的精度本来就非常高,似乎狙击手也没什么意义。

日本关东军士兵五味川纯平回忆:日军射击初步的要求是对射程在300米的伏靶,5发子弹要全中,而且3发要集中在拳头大的面积上;过了此关后是更严格的限秒射击,在2到4秒时间内击中300米上下随机出现的靶子。

但是,随着欧战的爆发,日军开始发展狙击手的作用,也开始编组,但仍然配属中队或者小队使用。

当时苏美德的狙击手,都是独立作战,进行游猎。

这样一来,日军狙击手的战果自然悠闲了,被束缚住手脚。

即便如此,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作战中,日军狙击手给日军、英军以及中国驻印军都带来很大麻烦。

一个美军中尉在回忆录中写道:“对付荫蔽在树上的日军狙击手,一般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用轻机枪扫射日军狙击手藏身的树冠,或许用37mm口径的反坦克炮发射葡萄弹,直接把树冠剃个精光,日军狙击手自然也被打成碎片,但这是一个缓慢的使命。”

一个陆战队战士回想说:“1945年5月8日,当德国屈服的时分,咱们仍然在冲绳群岛战役。这天正午,音讯传来的时分,大伙纷繁鸣枪庆祝成功日,舰船也鸣炮恭喜。我把这成功的枪弹全都射向沼地对面一棵树的树冠上,大概有上千米的间隔,成果一个日军从上面下跌。”

这个游戏我喜欢

那么,日本狙击手为什么没有苏德美狙击手一样惊人的战绩呢?主要和战法有关系。

日本狙击手的使命,不像苏德美那样射杀敌人同时,还造成恐慌。他们的使命,就是在自己战死之前多击毙几个敌人。

所以,苏德美狙击手都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立即撤退,以保护自己为第一目的。

日军则不同,他们很多狙击作战形同自杀。

中国驻印军在缅甸遭遇的日军狙击手,基本就是在一棵树上不断开枪,直到被发现后击毙。

检查尸体发现,很多日军狙击手是自己用绳子绑在树上的。除了防止跌落以外,他们也没准备活着下树。

后来我军也学聪明了,被狙击以后立即使用轻重武器朝着附近大树树冠扫射,不久就会发现一个日军狙击手被自己的绳索吊在空中。

驻印军把这叫做:打鸟人!

至于太平洋群岛上,日军狙击手除了爬树以外,还会钻洞。很多岛上有无数山洞,狙击手就选择可以钻入一人,视野很好的洞。钻进去以后,他们就没准备活着出现,不断开枪狙击美军,直到没消灭。

因为很多洞的位置巧妙,美军重武器打不到,机枪封锁不了,被迫用火箭筒、手榴弹甚至火焰喷射器对付。

为此,美军死了很多人。

美军是比较善待俘虏的,抓住日军一般不杀,但一旦抓住日军狙击手就地枪毙甚至殴打致死,太仇恨他们了。

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分享专业只是,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众所周知,狙击手是一支军队中负责隐蔽伏击的武装力量成员,他们通常能以最小的成本,让对手付出惨重的代价。二战时期,各国就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狙击手。特别是苏联,在战争期间有260多名射手被授予称号。而反观日本,在二战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著名的狙击手,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在二战时期也是有狙击手的。狙击步枪是狙击手不可缺少的武器,制造狙击步枪需要超高的工业技术,尤其是狙击镜,当时日军的狙击步枪主要是九七式狙击步枪和九九式狙击步枪,这两种步枪都是三八式步枪改造而来的,使用的倍镜是2.5或4倍光学瞄准镜,而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使用的狙击步枪是德制1924式重枪管型猎枪,这是98k狙击步枪的前身。淞沪会战中,国军德械师的狙击手就与日军狙击手展开过激烈的搏斗,由于装备、训练上的差距,德械师的狙击手处于下风。

二战时期,日军的作战理念还停留在一战,他们不赞成用强大的火力战胜对手,而是提倡用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所以当时日军也就没有装备自动武器。日军强调精准射击,早期的侵华日军士兵射击技术较精准,再加上他们使用的三八式步枪精准度高,不少日军可以达到两三百米射击的水平。这也构成了一个逻辑:因为射击水平普遍高,那么也就很难有特别出众的狙击手了。

在消耗战、城市防御战中,狙击手更有用武之地。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多月,中日双方狙击手有了一场血战。在此后的战役中,日军总是处于进攻状态,再加上中国军队根本没有什么狙击手,日军狙击手自然就不出名。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则宁愿与美军同归于尽,也不愿撤出战场。

当然,这种思想对于步兵来说,有助于提高士兵斗志,但是对于狙击手,这种同归于尽的办法完全不行了。因为狙击手射杀敌军,暴露位置后,通常会换个位置继续射击,这样才符合狙击手的战术。而日军却不这样想,他们通常占据一个很好的位置,即使暴露了,也要继续射击,直到死亡。更有甚者,有的日军狙击手在对付美军时,直接将自己绑在树上,直至阵亡,日军狙击手往往成为消耗品,即使取得了不错了战绩,也会直接面对死亡,自然不会出名。

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里面,绝大部分国家都忽视了狙击手的作用,但有虽然有几个国家仍然坚持训练狙击手与设计新的狙击步枪,而日本就是其中一个。日本在1937年就制造服役了一款用三八大盖改进的九七式狙击枪,它使用的是和三八大盖一样的弹药,以及还有使用7.7×58毫米的九九式狙击步枪,它们配有2.5倍和4倍瞄准镜,在性能上其实并不输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狙击枪。中国军队缴获的日军狙击枪,这玩意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像现在抗战题材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狙击战是不可能的

但是由于日本缺乏有效的狙击作战理念,狙击手只是作为作战单位中特等射手,其实其他使用三八大盖步枪的射击度并不差,他们相差的其实也就是个倍镜而已,所以日本的狙击手都是跟随班组单位以上一起活动的,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独立作战,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日本狙击手的战绩,所以日本并没有太多出名的狙击手以及能拿得出手的狙击战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在丛林当中居然爬上树上进行狙击作战,这样射击视野广,但是很容易暴露目标,而暴露目标就是狙击手的一大忌。

其实二战时期日本的士兵的射击命中率普遍都很高,除了38式步枪的优良的射击精度以外,日本人对精确射击的要求也极为严苛,都说,日本人不研发冲锋枪就是因为要节省武器弹药,力求一颗子弹干掉一个敌人,所以日本人对射击训练有着严苛要求,在实际作战当中中国军队和美军都对日本的射击命中率都有很大的感触。

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二战时期的日军都配置了哪些狙击步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是日本在1937年(皇纪2597年)设计制造并服役的狙击步枪,由于以皇纪年份命名,所以名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这款狙击步枪一直使用日本战败为止。

这种枪的前身是著名的三八式步枪的改进版,也叫作三八改狙击步枪,那是一款比较简易的狙击型步枪。当然不管是什么枪,在中国战场上都已算的是好武器了。但是对于狙击手的培养,在整个二战时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操练,当然很明显的日本并不在这个行列里面。所以日本没有强有力的狙击部队。

虽然没有真正的狙击部队,当不妨碍这款九七式 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九七式狙击步枪仍然有两个不可思议的特性;平均来说小口径的弹头经过约24吋长度的枪管,枪口在射击时的闪焰几乎不明显,原因在于这一段距离的空间内弹药的燃烧程序不是完成就是接近完成,因此射手得于黑暗中得到掩护与隐匿。

这个特性在太平洋战场上变的特别管用。美军官兵在特定距离内死于日军冷枪之下而无法标定日军狙击手的位置进行还击,都要拜九七式狙击步枪所赐;不论在夜间美军官兵都无法看见九七式狙击步枪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见不到九七式狙击步枪口的白烟与尘土。

九七式狙击步枪另外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性是拥有低深平稳的弹道与终端弹道,尽管6.5mm有坂子弹初速仅有770m/s,不过很多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对于有阪子弹弹头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枪两眼”(贯穿力)的效果;只要没有被击中动脉、重要器官或者骨骼,甚至被击中的部位也不会有特别的疼痛,伤口出血量也不大;更重要的是有经验的军医也不需要开刀,因为子弹不会停留在体内。

虽然没有非常优秀的狙击手,但是单兵作战能力即使在战争后期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也是非常的顽强。

二战期间日本的狙击步枪怎么样,没有出现王牌狙击手吗,为什么?

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某些程度上可以客串狙击步枪,而且6.5x50口径的子弹射程远,精度好,后座力低,就是威力小了点,日本的97式狙击步枪性能也很不错,火焰小,给当时的米国大兵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就是日本没有培训专门的狙击手,不过42年之前的老兵们的素质很高,射击水平很厉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