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前后清朝为何单指着北洋军蒙古作为百年世交,怎么不让蒙古军南下镇压革命党?

是什么原因让清朝指望不上蒙古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已经没有蒙古的部队,他依赖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

北洋军是根据德国陆军方式编组和训练的,战斗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

至于蒙古军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就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打出屎来。

清军3万人被打的抱头鼠窜,其中蒙古骑兵共近10000人,也被击溃。

而洋鬼子才死了几个?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

当时英法联军还没有速射武器,只有火炮和单发火枪而已。

实战中,蒙古骑兵杂乱的冲锋,被英法联军一排排击倒。就算偶尔有蒙古骑兵能冲过来,挥舞马刀和长矛也杀不了几个洋鬼,就被开枪射死。

更夸张的是,在英法联军大炮轰击下,蒙古马惊慌失措,四处乱窜,摔死摔伤了不少骑兵。

50年前蒙古骑兵尚且对付不了西洋步兵,何谈1911年。

当时北洋军也罢,革命军也好,都有不少新式武器。

北洋陆军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要求每个步兵团编有1个机枪连,这可不是轻机枪,而是重机枪。而每个师,增编1个机枪营24挺重机枪。

在津巴布韦,50名英军用4挺重机枪,轻松打死了3000租鲁土著武士。

除了重机枪以外,北洋陆军还有大量连发步枪和先进火炮等武器。

如果蒙古骑兵赶来,恐怕败得比八里桥还惨,完全是给北洋陆军或者革命党刷战绩的。

况且,当时蒙古族人口是很少的,后来的外蒙古独立时候只有40万人,清末就更少了。而内蒙古的蒙古人也多不到哪里去。

以这种人口基数,能拿出多少部队?

怕是还不够重机枪扫射的。

套用今天萨沙读者的一句名言:自从重机枪诞生以后,蒙古骑兵就变得热情好客了。

1911年前后清朝为何单指着北洋军蒙古作为百年世交,怎么不让蒙古军南下镇压革命党?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的话是没有太多的讨论意义的。众所周知的是在期末的时候,中国的军队,也就是类似于国防军性质的部队,唯一可以上战场军队,就只剩下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虽然在海上还有新成立的北洋舰队,但在陆地上,北洋军可谓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一支独秀。

而此时的蒙古地方军队,战斗力和装备自然是不可能超越的过北洋军。甚至可能还不如后来在武昌起义的新军。在那种情况下,清政府怎么能指望蒙古军队南下去镇压武昌叛军呢?

另外,从现在的外蒙古地方万里迢迢地赶到湖北省的武昌地方。这一路上的风餐露宿,各种各样的军事开支,清政府又怎么能负担得起呢?

更不用说此时在蒙古的内部,眼见清政府江河日下的局势。蒙古地方贵族也心生出割地为王的意图。在北京的朝廷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蒙古人会有那种心思。说不定一旦蒙古军队到达了河北地方,听说了此时南方各省在闹独立。就会将河北地方付之一炬,然后搜刮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逃回蒙古草原。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对于清朝中央的忠诚度上,蒙古军队的作用,让清政府不能安心。所以我们也就能知道为什么清朝政府不会让蒙古军队南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