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表手下有很多人才,但刘表却不能用?
因为刘表其实只是大管家而已,连军权都没有彻底掌控,不要说用人。
原来诸葛亮是刘表的人:三顾茅庐的真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君臣佳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真的是如《三国演义》上描述的那样,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清高淡薄,前两次拜访都无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见面畅谈的吗?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在小说中为了凸显人物形象,制造剧情张力,而用笔墨渲染上去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艺术加工的外表,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加上客观的逻辑推断,去好好发掘和推敲一下三顾茅庐故事背后的内幕。
首先,三顾茅庐的故事确实在史料上有着出处,但这个“三顾”并非指的是“三次光顾”,而是很多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自述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众所周知,古人用字简练,说的“三”一般是代表一而再,再而三之意,这里指的是刘备出访隆中很多次,而非是真正的“三次”。
而且,诸葛亮是否真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开始不愿意入世所以避而不见,后来架不住刘皇叔的一再相邀,被其诚意所感动才决定出山相助?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早就有了投奔刘备,助其成就大业的想法,不然他为什么要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古代大贤?如果他真那么淡薄清高,只想在隆中郊外过着“草堂春睡足,笑看天下事”的隐士生活,何必多此一举夸下这样的海口?很明显,诸葛亮本身就是志在四方,希望能跟随一位英明的主公,出将入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且,这位主公不仅要英明,起点还不能太高,不然无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施展拳脚。
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麾下人才济济,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这些老员工他一个都难以逾越。孙权那边情况也差不多,周瑜、鲁肃、张昭、张纮……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想要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同样不是件容易事。唯独只有暂时寄人篱下的刘备,尽管他起点低实力弱,但志向却很远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政治能力。看刘备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现,以他那点微不足道的家底,楞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周旋于几大诸侯之间,混得有声有色。尽管刘备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倒是败仗吃了一系列,但是队伍却一直没有垮,自己的仁义道德招牌也一直维持得很好。
诸葛亮早就对刘备的事迹有所耳闻,而且也目光敏锐地看到了刘备落魄外表之下的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刘备的身份不仅是汉室宗亲,还是得到了当今天子所认可的皇叔。投奔他可以为自己打上“扶助汉室”的标签,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对名声很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正好没有一个能够把握战略大势的,并随时出谋划策的军师角色,而自己正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同样的,对于刘备现下的状况来说,也是急需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其一,诸葛家的势力不可小觑,在荆州地界黑白两道都认识不少人,这对于刘备图谋荆州的战略来说很重要。
其二,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江东为官,这对于日后拉拢东吴这个重要战略伙伴来说,是个十分便利的条件。
其三,诸葛亮擅长治军练兵,刘备之前在战场上屡屡失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军队整体素质太差,所以一个懂得训练军队的人才对他来说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诸葛亮擅长政治,并善于使用各种手段,这点和刘备正好臭味相投,能够分担很多以往刘备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诸葛亮还是个有相当水平的战略家,能够为整个刘备集团的发展路线作出规划,制定出长远的目标和策略。
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既然刘备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对方视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们两人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反而是搞得云里雾里,连见个面都这么扭捏?很明显,两人中间肯定还横着一个梗,一个无法逾越的梗。他们要合演了一出“N顾茅庐”的默契戏,来绕过这个梗。而这个梗不是别人,就是当下的荆州之主,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同样有着仁义道德之名的刘表同志。
话说诸葛亮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带大,诸葛玄颇有才能,而且素与刘表交好,还被刘表请到了荆州为官。从此,诸葛家族这一脉便在荆州定居,诸葛亮也在荆州长大,后来还娶了当地名仕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很多人不知道,黄承彦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刘表夫人蔡氏的姐姐……这样算起来,蔡瑁和刘表都成了诸葛亮的亲戚,一个是他舅舅,一个是他二姨夫,他在这两人面前都是侄儿。刘表也是个能力出众而且眼光独到的人,早就知道诸葛亮有大才,是个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请过他出山为官。而一心仕途的诸葛亮却没有答应,因为他看透了刘表外强中干的本质,觉得跟着他干毫无前途。
说白了,刘表在荆州只是个执政者,而非是统治者,荆州地界的实权是掌控在蔡张两家手中。而且刘表虽颇有几分才能,却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执掌荆州仅20年都,就连军队的调动权都没有拿到。更别说刘表现在已经一把年纪,早就没有了进取的锐气和发展的潜力,跟着他非但不会有前景,还有随时被卷入荆州政治斗争漩涡的危险。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可不想被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担着全家跟着遭殃的风险去跟随刘表。但是,刘表毕竟是他姨夫,对他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绝,只能假装清高,故意摆谱,以不愿入世为官的理由来搪塞刘表。
既然已经给自己带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诸葛亮就必须把这个戏继续演下去,否则就是不给刘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刘备真的是求贤若渴,诸葛亮也不可能轻易就把自己的戏捅穿帮,这等于是把自己和刘备都往火坑里推。好歹,刘表现在还是名义上的荆州之主,是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刘备也是依附在其地盘上生存,开罪了刘表的后果,绝对是十分严重。
诸葛亮设计了一套表演剧本,他先让好友孟公威、石广元等将自己的名声散布出去,故意让刘备听到,又让司马徽等人在刘备面前提及“卧龙”这个称号,再请徐庶等人趁热打铁,在刘备面前再推荐自己一次,引得刘备前来造访。
果然,刘备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诸葛亮的剧本,装出被他人怂恿的样子,从新野来到了隆中拜访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为了骗过刘表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继续装出清高的态度,闭门不见刘备。这种情况当然也在刘备的预料之中,于是表面装作失望而归的样子,实际上却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这碗闭门羹。
有了第一次闭门羹,也就有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闭门羹,眼看着老是这样拒客于门外实在不礼貌,诸葛亮才打开了大门请刘备进去坐坐,喝上一盏热茶,聊上一会便送出门外……其实,这些都是对刘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刘表一开始倒也对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事情很是关注,明里暗里都派人监视着他二人的动向。只见刘备隔三差五就带些礼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诸葛亮拒之门外就是邀进屋里坐一会儿便走,连出门送客都懒得。
偶尔诸葛亮还会带些礼物到新野回访,但依然是坐一会儿就告辞返回隆中……时间长了,刘表的耳目们报上来的情况就总是这些,刘表也厌烦了,他觉得刘备和诸葛亮之间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关系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实,这都是刘备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双簧,制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让刘表相信诸葛亮始终是保持着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绝他一样拒绝了刘备,依然不愿出山。
眼看着刘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刘备依然觉得时机未到,他还要在刘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戏表演,再趁热打铁一下。于是在一次酒席之间,刘备故意泪流满面伤怀春秋,感叹自己“髀肉复生”,一把年纪了还在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在赢取到刘表的同情过后,刘备又借这个话题发散,说长久没打过仗,导致马术生疏,所以就要经常骑马出去溜溜,保持点活力。不过,既然都决定骑马出门了,那就得找点事干,于是就顺便骑马去拜访荆州当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个闷……英明一世的刘表再次被刘备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来刘备只是闲不住喜欢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来之前的担忧果然是多余的。
更何况,就连我这个荆州之主,还凭着亲戚关系都请不动诸葛亮出山,别提你刘备还是个外人呢?从此,刘表完全解除了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对耳目报上来的各种消息也懒得关注了。就此,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更加肆无忌惮,等到刘表背部生疮,卧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时候,诸葛亮才真正出山,来到刘备麾下效力……
关于“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说,刘备和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么都是滴水不漏,什么话都能够自圆其说。更难得的是,他们的默契度之高,已经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这二人凑一块简直就是绝配。从此,刘备的集团中有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战略总规划师,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轨,并从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话。这正如某位三国研究者所说的:
刘备请来诸葛亮,
从事实业展锋芒;
有如高祖遇张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诸葛亮被传统文化包装成了一个偶像式的人物,经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实,抛开这些神化的水分,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贤相,别的不说光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隆中对”,就展示出了诸葛亮超强的战略构想能力。他在刘备最低迷和茫然的时候为其拨云见日,指明今后的发展道路和策略,使刘备重新燃起了称霸天下的希望。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刘备确实是按照隆中对上的策略来做的,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为什么刘表手下有很多人才,但刘表却不能用?
东汉末年天下豪杰四起,许多军阀割据一方,有的靠手段,有的靠出身,即使是身无分文的刘备也能凭着一个虚无缥缈的皇室身份行走江湖,难不成那些争天下的豪杰们,就没有一个正宗汉室后裔嘛?
并非如此,刘表就是西汉鲁恭王之后,刘表身形伟岸,年少成名,后来被何进看中,出任军候,一步步奋斗成了手握荆州的大诸侯,鼎盛时期刘表据地千余里,带甲十余万,然而刘表却生性多疑,没有大志,麾下名将辈出却只想着在荆州过太平生活,白白浪费了大好资源。
刘表最让人羡慕的不是占据荆州之地,而是他麾下的大将,刘表阵中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人都是威名赫赫的大将,此外还有蔡瑁、李严等人,这些人在刘表手下兢兢业业,离开了刘表之后更上一层楼,那么刘表死后这些人又有哪些结局呢?
卖主求荣、的蔡瑁张允
建安十三年,刘表病逝,蔡瑁等人拥戴次子刘琮为主,恰逢曹操大军南征,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投向曹操,蔡瑁等人随之加入曹操麾下,《三国演义》中记载,蔡瑁张允投向曹操之后,尽心尽力为曹操操练水军,为了日后攻打东吴,赤壁之战时,周瑜得知蔡瑁两人熟悉水战,要想取胜必须除掉两人,因此就设计在蒋干前来招降的时候,拉住蒋干彻夜饮酒,假意醉酒之后说出了蔡瑁张允早就投降的消息,蒋干听闻之后不敢耽搁,回到曹营只有将听到的消息告知曹操,曹操大怒“二贼如此无礼耶?”愤而杀了两人。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实际上蔡瑁身处名门,一直待在在刘表身边,跟随曹操之后也连连升官,最后被封为“阳亭侯”,也算善终,只不过这两人投降而来,不为魏将所容,曹丕就曾说“无不烹菹夷灭,为百世戮试”,表示这种不忠不义之人怎么有脸活在世上,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下场,想来也是十分凄惨的。
转战东吴的甘宁
甘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刺头,年少时期经常召集人手在地方上抢夺财物,靠打家劫舍闯出了名声,甘宁虽然鲁莽却重情重义,一旦与人倾心交往,便会甘愿为之赴汤蹈火,长大之后意外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此后励志不再抢劫度日,恰逢刘表招降,便带人依附刘表。
甘宁心有大志,久而久之发现刘表并不是自己心中明主,恰逢江东招揽人才,心生投靠之意,当时东吴正在攻打江夏,甘宁领兵助黄祖断后,立下大功却没有得到重用,此时的甘宁忧愁苦闷,经苏飞引荐之后投奔孙权,孙权待甘宁礼遇有加,周瑜、鲁肃等人也十分赏识甘宁。
到了东吴之后,甘宁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逐渐成了东吴大将,不过甘宁曾经与东吴为敌,对此甘宁为人爽朗,得到了将士们的一致认可,而孙权善于用人,发扬甘宁的有点,使之成为三国有名的悍将。
镇守一方的文聘
文聘本是刘表麾下大将,刘表死后曹操大军杀来,少主刘琮带人投降曹操,文聘却迟迟不来相见,对此曹操愤怒,文聘却表示自己没有保全荆州,内心有愧,曹操认为文聘为人忠义,重用文聘,让他镇守江夏,接手江夏之后,文聘不负众望,多次击退关羽大军,立下大功。
226年,孙权六万大军围困文聘,当时天降大雨,很多防御工事被毁坏,来不及休整,孙权来势汹汹,文聘心生一计,下令全城人员不得外出,自己也躲在府中,孙权知道文聘忠义,深受曹操重视,如今面对大军丝毫不动,更不会投降,很可能是有援军,因此不敢贸然攻城。
几次尝试性进攻都没有成功,只好撤去兵马,文聘趁机打开城门追击,大破吴军。文聘善于守城,多次为曹操解决后顾之忧,这样的人才在刘表手下却没有出头之日,实属可惜。
五虎上将黄忠
曹操来袭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跟随曹操,许多士子乡绅都归顺了刘备,而刘备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荆州的人才,黄忠就是刘备从荆州得到的最大收获。
当时的黄忠并不出名,不过跟随刘备之后,在定军山斩杀魏将夏侯渊,一战成名,此后被封为征西将军,《三国志》中评价“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立下赫赫战功的黄忠成了蜀汉集团的重要一分子,只不过常年征战,致使黄忠伤病满身,没多久就去世了。
北伐大将魏延
魏延是三国蜀汉后期名将,跟随在刘表身边时还是一个毛头小子,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被刘备收服之后,先后攻打益州,拿下汉中,开始崭露头角,因为魏延的出色表现,刘备在决定汉中太守人选的时候,力排众议让魏延担此大任。
从此之后成了蜀汉的重臣,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认为蜀汉偏安一方,远离中原腹地,长此以往势必会面临危机,于是领兵北伐,魏延几次北伐,战功卓越,当时魏延曾请求诸葛亮分兵,自己领一路兵马攻取关中,于潼关会师,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允许,因此心怀不满,后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矛盾激化,魏延被杀,还被灭了三族。
托孤大臣李严
荆州陷落,李严没有投靠曹操,也没有选择刘备,而是跑到了益州,加入刘璋阵下,在益州的时候,李严成了统兵大将,还与刘备多次正面对敌,后来归降刘备。
不知为何刘备对李严青睐有加,临死之前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与诸葛亮一同辅佐少主,只不过李严与诸葛亮一直不和,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阴雨连绵,道路难行,于是李严派人给诸葛亮传话,希望诸葛亮退兵。
然而之后李严故作态势,表示粮草充足,为何要退军,意图洗脱责任,将北伐失利的责任推卸到诸葛亮头上,此时诸葛亮也上奏弹劾李严,最终被贬为平民,诸葛亮死后,李严知道自己再也不会重返朝堂了,积愤而死。
以上几位都是从刘表手下走出来的大将,可以说他们都是豪杰人才,这样的人在刘表手下却无用武之地,流落各处之后却能青史留名,令人唏嘘。
刘表手下有这么多猛将,他却未善加使用,其实跟他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刘表其人还真是徒有其表,内在怂,狠辣不足,没有足够的智谋和政治手腕,所以他虽然统治荆州20多年,却连军队调动权都没有,荆州地界的实权是掌控在蔡张两家手中,刘表只是大管家而已。总之就是两个字,窝囊,三个字,太窝囊。所以诸葛亮宁可假装清高不出山,都不想服侍这样没前途的主子,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为什么刘表手下有很多人才,但刘表却不能用?
刘表有那么多人才却不能为之所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性格。《三国志》中曹操对刘表的评价是:
“自守之贼也”。也就是说,刘表并不想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攻城略地,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他只想把自己的属地管理好,老婆孩子热炕头,安享晚年即可。
其实曹操这个评价并不完整,刘表本身还是很有能力,不过他不会用人却是事实,晚年的刘表早已没有雄心壮志,被豪强灭掉是必然的趋势。
刘表的出生就很高贵,刘表是当时皇室血统最纯正的诸侯之一,他长得一表人才,堪称三国名流之士。
刘表在治理州郡方面很有才能,他在荆州算是一个空降管理者,依靠高超的谋略和权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把荆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刘表在任期间,荆州的百姓还是在三国乱世中度过了一段安定太平的日子。也就是说,刘表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三国志》中郭嘉对刘表的评价是:
“表,坐谈客耳”。郭嘉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说刘表这个人只适合跟他参加宴会,夸夸其谈可以,但是想干点什么大事是不行的。
刘表最大的缺陷就是不会用人,荆襄之地可谓人杰地灵,当时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刘备、诸葛亮都曾在刘表手下效力。另外魏延、黄忠、甘宁、文聘、蒯越、蔡瑁、黄祖、霍峻、李严、韩嵩等也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名将和人才。
所谓乱世出英雄,没有雄心壮志,刘表手下的这些人就没有用武之地。很多人才看到刘表只会客客气气的安顿自己,却不会重用他们,有抱负的人才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他。
《三国志》中曹操参军裴潜是这样评价刘表的:
“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三国志》中甘宁这样评价刘表:
“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刘表其实在荆州只有行政权,没有实际的兵权,真正能调动部队的是他的小舅子蔡瑁。另外刘表连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用不好,所以说,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刘表是极其欠缺的。
所以笔者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刘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庸主!
刘表本身没有错,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会成为一个被后人歌功颂德的治世能臣。可无奈刘表是生在了三国群雄逐鹿的年代,想要独善其身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些人才跟着刘表只会跟着他走向灭亡,对于那些雄才大略的人才来说,刘表就是个庸主。
我是醉爱谈历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趣闻和观点,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