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打不赢,但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可能会打赢。

联合舰队可能和北洋水师打的两败俱伤,这样大家都占据一部分制海权。

如果是这样,日军就不能随意的在金州湾和辽东半岛登陆,甲午战争陆战的清军压力就会大为减轻,战局会有很大扭转。

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0万两,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约66 万两,一共是700多万两。

而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在海战中起到巨大作用。

日军联合舰队5艘主力舰包围2舰狂轰滥炸,就是无法将它们击沉,反而被两舰击伤多艘军舰。

如果没有定远和镇远,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期间就全军覆没了。

大家知道,日军费尽全力无法击沉的定远舰,造价是多少?

不过是140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挪用的700多万两白银,可以修建5艘定远号。

大家想想看,如果北洋水师不要说多五艘定远号,就算多2艘铁甲舰,黄海海战又会如何?

再退一步说,黄海海战日军之所以获胜,其一就是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火炮,北洋水师则基本没有。

这种火炮使得联合军队发射的炮弹总数是北洋水师的20倍,命中北洋水师的日军炮弹则是北洋水师的7倍。

这样挨炮,自然是必败无疑的。

然而,换装速射炮根本花不了几个钱。李鸿章曾请求迅速添购快炮来更新北洋军舰上的旧式后膛炮,至少也要让定远、镇远二舰率先加装。当时购买12门速射炮只需白银30余万两。

就算把整个舰队换装速射炮,也不过花费区区200多万两白银而已。一旦换了,在黄海海战我们就不会明显落下风,至少是旗鼓相当的。

然而呢?没钱,换不了。

为什么慈禧宁可修颐和园,也不愿意用在海军上呢?

很简单,因为大清国其实就是慈禧的。慈禧所做的一切,本质就是为此自己和身边的皇族荣华富贵。

那么,修建颐和园对慈禧来说,是最直接的荣华富贵的体现。

说白了,慈禧认为建造海军,远不如建它的安乐窝重要。

没有几百万两买新军舰,没有几十万两换速射炮,却有钱支付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一句话就能点评:犯贱!

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借口鸦片贸易迫使中国开放贸易。十三年后,美国也用一艘炮舰威逼日本开国,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国家,第一次睁开眼打量这个处在变革之中的世界。为了救亡图强,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两条不同道路,最终在光绪二十年(1894)“相交集”,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以胜利者的身份,向世界宣告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则继续沉沦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之中。

甲午之殇是国人心头的一道阴霾,大多数书籍在谈到甲午战争时,都会提及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的事情,每每读到次,都让人感觉痛心疾首。但是如果当时慈禧没有把北洋水师购置军舰的军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笔者的答案是不能。

北洋水师筹建于光绪元年(1875)5月30日,当时为迅速建设海上力量,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给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购置军舰,北洋水师按道理每年能分到200万两甚至更多的军费来购置军舰。但实际上,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从筹建的光绪元年(1875)到覆灭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十年里,北洋水师每年的购置军舰的款项只有100万两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北洋水师更是再没有购入一艘舰艇。

同时,慈禧太后为了制衡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默许清流派对李鸿章进行打压,导致甲午战争前期,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单独对抗日本的全部军队。因为在当时清政府看来,日本是不可能战胜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他们掣肘李鸿章不过是想让日本尽量消耗一部分李鸿章的实力,好在与洋务派的政治斗争之中取得优势。

而反观日本,为了打败清朝,一直都上下一心,积极建设军队。甚至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每年都把百分之六十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海军陆军。为了省钱购买军舰,天皇降低文武百官十分之一的薪酬并且从宫廷中省出30万元,皇后为了给海军捐款连首饰都卖了。

颐和园在清漪园的基础上重建,共花费316万两白银,相较于北洋水师每年拖欠的军费,和两国对战争的态度,这一些银子实在是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能延缓北洋水师覆灭的时间。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两部分。清政府凭借北洋水师在海战之中勉强能与日军打的互有来回,但在陆战部分,清朝军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此时日本已经建成了新式陆军,并且配备了新式武器装备,但清朝虽然配备了不少先进的武器,但却仍然是用封建朝代的方法来训练军队,这样的军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日本新军时,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日本陆军从平壤一路打到辽东,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反倒是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立刻请美国居中调停,被美国狠狠讹诈了一笔。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清朝改革的不彻底,洋务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仅仅引入了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没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近代国家、没能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没能发展出民族的工商业、更没能让中国的百姓觉醒。这不是一个小小的颐和园所导致的,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开始的那天起,中国就注定有此劫难。

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问这个问题,就根本没搞明白满清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满清是以满族人为根本,满蒙联盟为基础,再笼络汉族精英分子为官僚的一个殖民政权。对满族统治者来说,防汉人比防洋人要看重的多。

跟洋人打输了,打不过割地赔款。要是输给“家奴”汉人了,那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提防心态,从上到下的满族人心里门清。从上到下的汉族官员也是门儿清。

第一次鸦片战争,仗打的最激烈的镇江,驻防八旗1500多人在将军海龄带领下,先把“汉奸”给杀了一通,才和英军巷战到底。

隔代论史的《剑桥晚清史》也曾提到海大人的滥杀良民:“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他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

第二次鸦片战争,仗打的最激烈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主力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带的一万蒙古马队,冒着英法联军炮火拼命进攻,死战不退。但实力悬殊,最终落败。联军的损失很精确,记载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但老百姓在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可都是帮忙的。

联军约定是10月8日动手,可中国老百姓已经迫不及待了。

法军翻译莫里斯·伊里松日后回忆:10月7日下午,突然听到军号响,要调集一个武装连队,原来是海淀附近的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中国苦力,已经架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在好几个殿堂放了火……联军还没动手,大清百姓就先干上了。负责战利品管理与分发的法军上校保罗·瓦兰提道,“当地的强盗搞破坏非常严重”,不少“中国团伙”流入那座巨大的宫殿,凡是能抢的他们就抢,带不走的就毁掉,他们还有个习惯,用火把和草绳放火寻开心,趁火打劫。

这样的国与民的关系,指望慈禧把钱给北洋海军,怎么可能。

北洋海军在清廷看来,是李鸿章的私军,关键是,同僚也是这么看的,比如,清朝南洋海军有几艘军舰开战时在北洋,就要求日本把南洋的军舰归还。

最终,到了八国联军的时候,慈禧也不装了。

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表述不清,甲午战争分为一系列的陆战以及海战,是两个形态的战场对抗,在陆地战争中将近六十万的军队从朝鲜半岛一直被打退到山海关,而北洋水师亦全军覆没,所以,即使慈禧把棺材本都捐了,也只是用在海军建设上,根本扭转不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纵横的结论是,甲午战争是一场必输之战,问题是在于海战部分,如果清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能否与日本一战。

甲午战争对于近代中日两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但由于该战争复杂性,至今依然有很大的探讨价值。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失败完全是腐败造成的,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之后,到甲午海战之前再未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添过炮弹,北洋水师一共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多人,从建军之后就再也没有发展。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把克扣下来的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以及给自己过寿用,户部更是明确规定南北洋不允许购买军舰装备。

与中国军备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积极发展战备,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60%用来发展军备,在甲午开战十年前,日本天皇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都用来发展军备。到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的陆军拥有6万常备军,23万预备兵,海军在排水量上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纵横认为慈禧挪用军费,或者海军经费不足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慈禧在修建颐和园的过程中总共挪用了八百多万两白银,实际这八百万用在海军上面,也就是打个水漂。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不是说说的,有人说当时买一艘顶级的战舰不过二三百万两银子,那也只是一个船的价格,日常维护需要更长久的投入,舰上的官兵吃的喝的,哪一样不是钱。

海军用钱就像吃一样,敢问哪个不准备打仗的国家能够长期维护住,而且还是清朝这样的农业国家。

如果清政府将国家财政的60%都用于军备建设,甲午战争中国一定会赢,那样的话,国家将会更加积贫积弱,穷兵黩武,我们不是军国主义国家!

甲午海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军经费不足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想发展海军,而是为了防御别人进攻才建设海军,建军之后几年不发生战争,或者说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清政府会立马减少投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海军的领导体制,以及海战指导思想都存在着问题。

增加再多的海军经费,无非是在战争中抗的更久一点,或者给日本造成大一点的伤害,本质上改变不了战败的结局,想要真正战胜敌人,靠的是全方面的提升!

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很有奇特之处,刚好我本人也是对甲午战争这一段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尤其是北洋水师与旧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海战颇感兴趣,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慈禧是不可能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建设发展清朝海军之上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钱都是从海军那里挪用的公款,包括海军以及海防建设所需要的钱。其次,慈禧之前就想花巨资修复遭到英法联军破坏的圆明园以供她来享乐,但耗费资金实在是太大,最终才放弃了这个念头。更何况修建颐和园也是为了庆祝她自己的六十大寿,当然要大力挪用公款来让自己享受了,毕竟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怎会想到国家的海防海军建设呢?

再者,倘若这六七百万两的白银通通用来建设海军,购买战舰加强海防建设装备新式炮弹,给北洋水师的军舰配备高质量的燃煤,那甲午战争又有何种原因会惨败,会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呢?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当初旧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原是李鸿章向英国订购的,其实不然。但倘若用来给慈禧修建颐和园的海军公款全部用于购买新式战舰,清朝又有什么原因打不赢甲午战争?就拿北洋水师里的致远舰和靖远舰来看,两艘巡洋舰造价17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一艘才85万两白银,慈禧挪用的六七百万两白银能买多少艘像致远舰这样的巡洋舰了。再看看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买一艘吉野舰,减少皇室开资,举国上下捐款才凑出来的钱用于海军建设。

所以说,慈禧当时能把修颐和园的钱全部用于海军建设,那么北洋水师没有理由不打赢甲午海战,就算舰队里有一个贪生怕死落荒而逃的方伯谦也照样能打赢。

但往往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战争之前慈禧要是不挪用公款支持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的结局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可这是不可能的事,想想看一个效仿乾隆做“太上皇”并且还主掌国家大权的女人,是不可能有这样长远的思想。

最后再说一点,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是起源于陆战。加之朝鲜战场上清军“逃跑将军”叶志超的种种作战失败,丢弃了大量军械、粮食以至于在最后的威海卫保卫战期间,陆军没有粮食没有后勤保障,反而将原本用来攻击日舰的海防炮台拱手相让给了日本陆军,让敌国军队用本国的炮来打本国的舰,实在是令人气愤啊!

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清军的军事体系、战争机构、后勤保障、兵力分配、战争通信以及朝廷各派系之间的斗争等。

但倘若能将原本用来建设海军的公款用之有道,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必定是日本这个弹丸小国!

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海军的军费其中一部分来自海防捐,挪用海军军费的不是慈禧,而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挪用的。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给慈禧造颐和园的目的就是想让慈禧在颐和园安度万年,从而将清朝的最高统治从慈禧手里还给光绪皇帝。

甲午战争时如果慈禧真的想一心建设强大的海军的话一开始就不会过她的六十大寿了。还有就是甲午战争时,时为李鸿章敌日本全国。日本天皇和皇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购买军舰,日本的高中生甚至出去卖身,将卖身得来的钱捐给国家购买军舰。

已经有人说了,甲午战争之败是多方面的原因。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是最重要的原因。北洋海军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而北洋海军的经济命脉又掌握在李鸿章的政治对手帝党翁同龢手中。当日本国内上下一心的时候,中国内部却勾心斗角。当战争爆发时,中国的战争体制仍然是封建国家式的,而日本已经进入近代化的国家战时体制了,已经有了参谋部了。

历史不容假设,即使全部把这些钱购买了新式的武器装备,体制和战术的落后仍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钱虽然没有购买成军舰,但是修建了颐和园这座旅游胜地,倘若没有造颐和园,你纳能去荡起双桨和推开波浪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