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冷门枪械?多了去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抗战那会别说军工业了,工业都差日军一大截,而八路军的工业生产能力更是差。
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那会儿只要是能击毙日军的东西,他就是好武器。
当时民兵自卫队为了保护老百姓,有拿着秤砣去巡逻的事。
秤砣对步枪?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但这种事还是发生在我们抗战时期。
简单地说一下这件事。在江苏省的淮安市,下辖有一个金湖县。这个县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周总理给定名的,象征这个地方日出斗金。
不说别的,县里有三个湖环绕,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所以金湖县光水域面积就达到了四百二十平方公里。
地方好,日本人也知道,他也想要占据,八路军战士肯定不答应。
抗日民主政府在当地建立了,而日伪军就时不时地来扫荡,对当地进行掠夺,甚至是焚烧粮食,想要给根据地制造粮食短缺的现象。
我们当时面对的敌情相当严重,根据地和日伪军建立的伪政府仅仅隔着一条河而已,除了日伪军之外,还有国民党顽固派,土匪,湖匪的破坏。
而当时八路军在当地的防御力量也弱,至于武器别想了,根本做不到人手一枪的程度,所以没有办法的自卫队的队员出去巡逻,有些人只能拿上一颗秤砣去执行任务。
因为这个秤砣的原因,还被人们称为秤砣队。
当时根据地为了解决枪支的问题,就想购买一批。
但市面上最贵的德国造四百元,最便宜的英国造也得二百八十元,中正式步枪是三百一十元。子弹便宜一点,八十五元一百颗,贵的九十元一百颗。
以德国造四百元一支为例,就需要普通人二十个月不吃不喝积攒下来的钱,才能购买得到。
所以在抗战时期,手里能有一支开火发射子弹的武器就很不错了,不会讲究什么冷门不冷门的。
不过题主既然问了,我们就介绍一些冷门武器,看看当年抗战时期的艰难。
冷门武器。怎么说呢?其实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红军的时候,就很注重兵工厂的建设。
比如1931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里建立了兵工厂,此后各个根据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兵工厂。
其实当时叫兵工厂还真就算不上,最多也就是一个个的修械所,将缴获过来的武器进行维修。
不说别的,就说1931年十月份,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下,成立的官田兵工厂。
这个兵工厂成立之初,就只有三样东西,四座大铁炉,三百多把老虎钳和锉刀。
所以说这些兵工厂,如果要说制造的话,也就是造些枪弹,手榴弹,地雷,甚至是长枪和大刀片子。
而进入到抗战时期的兵工厂,是在这些修械所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集中成立的。
但成立之初,也没有太拿得出手的东西,比如火药,世界各国制造武器的火药都是无烟火药了,我们还在使用黑火药。
其实这些黑火药的制造,也都是民间制造烟花的匠人们传下来的手艺,威力谈不上有多大,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为了提高火药的能量,光靠这些显然是不行的,后来八路军就找到了各大院校,寻找这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甚至这些专家个人会通过敌占区的层层封锁进入到根据地,为当时的兵工厂改进技术。
最终我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合适的火药,而制造火药的器具和原料,在当时是不可能直接获得,只能找各种替代品。
说出这些替代品,你们都不会相信这这些东西可以制作火药,比如皮球的内胆(搓火药防止静电),殡葬用品(锡纸),中药等等。
不管怎么说,大量的复装弹药,使用这些提高了能量的火药之后,威力总算是提升了。
弹药比较简单,也没什么冷门的,而手榴弹真有冷门的。
马尾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的比较多,它长的相当的奇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流星锤一样。
前部是一个圆圆的弹体,在弹体的后边是一条长达七百毫米到九百毫米的麻绳。
因为采用的是触发引信,使用的时候,只要抓住麻尾抡圆了丢出去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马尾手榴弹,它的头部弹壳和卵形手雷很像,直径大约是五十五毫米,外表有预制的小槽,再加上是铸铁制造,只要发生爆炸,效果还行。
但在实际使用之后,效果并不好。
因为遇到树林比较多的地方,马尾手榴弹丢出去之后,就会挂到树枝上,并不会爆炸,或者掉到比较软的草地和泥地里,也不会触发爆炸。
这种马尾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得比较多,到了抗战时期,大部分都开始使用木柄手榴弹,但马尾手榴弹在一些地区还有使用。
至于木柄手榴弹初期使用的时候,也有很多麻烦。
第一个就是火药的威力不够,毕竟当时使用的是黑火药,一炸两半,或者干脆冒一股黑烟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更糟糕,黑火药变潮,根本就炸不了。
不过随着工艺的提高,火药品质的提升,到了抗战后期,木柄手榴弹的制作都有了一个标准。
比如规定,手榴弹的弹体长度是二百八十三毫米,木柄长度是一百五十三毫米,弹体的外直径是五十六毫米,内腔是五十毫米,装药量是一百克,延期引信保持在四点五秒,至于碎片最低也要保持在四十片。
到了1944年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制作出碎片达到一百片的手榴弹了。
这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我们甚至于可以利用轨道钢,制造步枪,在枪管里边拉上膛线。在1939年的时候,陕北茶坊兵工厂,就制造出了第一支陕甘宁边区的步枪。
一开始这支枪被叫做无名氏步枪,后来定型叫做新七九式步枪。
在当时一个月就可以生产出三十支。
而黄崖洞兵工厂,制造出了五五式步枪。
这支枪是以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八八式毛瑟步枪为样板,再参考M1888式毛瑟步枪(也就是老套筒),制造出来的。
这支枪的膛线有四根,射程最低是二百五十米,最高可以达到三百五十米。
别惊讶五五式的射程会是一个范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当时制造枪械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的。
其实在抗战后期,我们可以制作出,适合自己的步枪型号了,很多人不知道,原因还是因为受制于手工制作,产量小。
比如在1940年的七月份,为了适合游击战的要求,我们又在五五式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衍生型号八一式步枪。
八一式步枪比五五式短了不少,但射程增加了不少。
在这一年,晋绥军区还制造出了四六式步枪。
这还不算,在1945年的时候,晋绥兵工厂二厂,还成功研发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这款枪是在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这款枪的初速度比较高,达到了八百米每秒,比原版的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射程要远,当时一共生产了九支。
而这款枪后阿里就被正式的命名为向应式,原因是在这支枪研制成功的时候,一二零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病逝。
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的胶东军区兵工六厂,按照沈阳兵工厂和日本的三八大盖,成功研发出了四五式步枪和四五式马步枪,标尺射程达到了两千米。
其实在当时八路军仿制的轻机枪也是有的,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1941年一二零师修械所按照哈奇开斯轻机枪制造的,当时造了十挺。
第二种也是1941年的时候制造的,是胶东兵工三厂,按照捷克式轻机枪进行仿制的。
这款仿制的捷克式,从1941年的六月份开始生产,一个月最少可以生产三挺,多了的话会有十挺。
第三种,就是仿制了日本的九六式轻机枪。
所以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随着战争的时间拉长,我们制造武器的技术也在进步中。
因为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产量不多,但绝对在一步步的迈进中。
我们可以想想当时的环境,一开始就是几把钳子,几个铁匠炉子,我们硬生生地让这些东西发挥了作用,在他们的基础上打造出了现代化的兵器。
掷弹筒我们知道日军的掷弹筒不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我们也研制了掷弹筒,而且后期的掷弹筒要比日军使用的要好上很多的。
比如1942年的时候,晋绥军区嗦牛沟兵工厂,研发出来的掷弹筒和日军的掷弹筒进行过对比试验。
日军掷弹筒的命中率是65%到85%,我们的呢?达到了75%到95%。
当时这款掷弹筒被命名为鼎龙式掷弹筒,因为制作这款掷弹筒的两个人,分别是温成鼎和吴奎龙。
这一说起就停不住,本来题主说的而是冷门,但这些看起来不像冷门,不过不管是冷门还是不冷门,都是我们军工人员,一步步的从简陋到精良的一个过程。
而简陋何尝不是冷门呢?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件大杀器——地雷!当时我们制造的地雷多了去了,什么西瓜雷(一种铁雷,样子像西瓜),双耳雷(地雷的侧面有两个耳朵一样的铁环)等等。
这里边最有意思的就是铁壶雷,因为当时对日军的爆破运动展开之后,制作地雷的材料就比较少。
于是当时的群众就把自己家里的铁壶也拿了出来,军工人员干脆就在铁壶里塞入炸药,装上发火装置,用木塞封口,当地雷的使用了。
材料短缺的地方,甚至还发明了用石头制作的地雷,叫石头雷。
其实石头雷的制作也简单,就是在石头上掏个洞,塞入一些炸药,再装个爆发管,简单地用黄泥一封口,拉条引线出来,这就成了。
当时关于制造石头雷的方法,还被编成了歌谣传颂。
还有瓶子雷,显而易见就是用玻璃瓶制作的雷,这种雷已经不是地雷,算是手榴弹的一种,使用方法和手榴弹一样。
为了爆炸瓶子雷的威力,平时保管的时候,在瓶子上就事先涂上一层胶。
再有就是,我们在电影《地道战》里看到的发丝雷。
据说在晋察冀军区下辖的北岳军区,有一个叫李勇的爆炸大王,带着游击小组,一共击毙日伪军三百四十六个,炸毁汽车二十五辆。
所以东西不在好不好,只要能击毙日军就是好东西,日积月累下来击毙的日军也不少。
再有就是手枪。有一款手枪叫单打一,我们看《地道战》的时候,里边的民兵队长高传宝使用的就是这种枪。
这种枪的长相很不好看,做工也粗糙,只能打一发子弹。装弹的时候,还得向下压握把,撅开枪身,用木棍把里边的子弹取出来,才能重新装弹。
枪管特别的奇特,用铁条盘成,口径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发射手枪弹的,也有发射步枪弹的。
这把枪威力不咋地,使用麻烦,但胜在零件少,一个铁匠炉子加一名铁匠就能打造,所以这款枪在抗日初期,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毕竟只要手里有枪,哪怕是一发子弹,也能消灭敌人,再从敌人手里获得更好的枪支就会方便很多的。
怎么说呢?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些地方上的工作队和民兵还有使用这种枪的。
因为这款枪使用的比较广泛,所以名字也多,什么单打一,独角牛,撅把子,独撅子,震天雷等等。
其实手枪的制造,我们后来也可以制作出更加好的。
比如在1938年,晋察冀军区的修械所,就制造出了一款半自动手枪,名字叫八音子手枪。
样子比单打一要好看一点,但和原版的手枪比起来,还是不好看。
再有就是各种土枪土炮了。
比如用榆木树干制作的榆木炮,这东西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好,但冲着日军的碉堡炮楼来几发还是很不错的。
当年白洋淀里的雁翎队使用的小型土炮,也是很不错的。这东西说是炮,其实就是放大版的土枪,是当地猎人狩猎使用用的。
装上大半截的铁砂,一打就是一大片,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可以说是弹无虚发。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我以前就感觉,抗战当中我军的轻武器是收藏家的天堂,军需官的噩梦。
光从步枪来说,除了比如汉阳,中正,三八,元年式之类常能听到名字的,还包括各个厂生产的以这些枪原型(毛瑟1888,毛瑟标准型,毛瑟98之类)的小改变体。
另外比如意呆利的卡尔卡诺1891,20年代时候曾购入数万支,可能和当年意呆利帮国军组建空军有关。
还有诸如奉系少量装备过的捷克半自动步枪ZH29
其他比如奥地利的曼丽夏,法国的勒贝尔也都有,在当时战场上都拖出来用了。如果细分可以写一本书,这还只是步枪...
另外还有比如有人提到的八一式马枪,其实还有一把土造的向应半自动步枪(不过这个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了)
其他诸如毛援的各式武器,中美租借法案的各式武器,加拿大援助的各式武器...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上缴的枪里边几乎就没你想不到的...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抗战时期我国的枪械可以说是万国造,型号很驳杂,冷门枪械实在太多了。介绍几种名气较大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步枪类1.毛瑟Kar98k步枪
现在很著名的98K,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中华民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补充大量损失的军火因此向德国订购了数万把的Kar98k,由于纳粹德国大力扩充军力,导致产能也到达了极限。所以中国装备的这款步枪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不少是残次品。抗战中,毛瑟系列步枪很多,但是真正的98K却很少。
2.莫辛-纳甘步枪
当时中国的莫辛-纳甘步枪又名为“水连珠”、“连珠枪”,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当时的苏联提供了数万支枪支给国民革命军,后来关系破裂苏联的援助也告中断。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39年,国民政府与苏联重新修复关系并向苏联购买军械,并于1939年中期中引进了5万支莫辛-纳甘步枪。
3.三十年式步枪
由于其保险杆用铜合金制造而且是钩形,所以在中国被称为金钩步枪。三十年式步枪是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前身。清朝末期,中国政府购买一定数量的三十年式步枪,到抗战时依然有少量的三十年式步枪的身影。
4.M1加兰德步枪
M1加兰德步枪,在中国被俗称为“八大粒”或“八粒快”。不过由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口径是德式的7.92mm,而美国的武器口径是7.62mm。因为子弹口径的不同,给后勤补给造成不小的压力。所以M1加兰德步枪在抗战时,中国装备的不是很多。
5.M1卡宾枪
M1卡宾枪是美国陆军1940年左右要求研制的一种替代制式手枪的自卫武器。在二战期间,M1卡宾枪及其变形枪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步兵近战武器。
1945年初,美国根据援助法案援助给中国国民政府的,刚开始装备给中国国民革命军宪兵,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大量被解放军缴获。
6.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
ZH-29是捷克布鲁诺兵工厂的瓦茨拉夫·哈力克设计的一种半自动步枪,在1929到1938年间生产,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就停产。只有中国采购过这种步枪。第一批就订购了150支。后来陆续进口约10000多支。张学良的卫队采用过该枪。中央军一些部队(36.87.88师)的的班长的制式装备。
7.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是一种手动式步枪,于1939年由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师刘贵富组织研制。该枪的特点是体积小、射击准确、外观漂亮。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最突出的是枪上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
8.毛瑟1871步枪
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彼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榨位于机头部位。中国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出川抗日的川军大量装备这种老式单发步枪。
9.李恩菲尔德步枪
李-恩菲尔德步枪,在中国被称为“英七七”,是1895年至1956年英军制式手动步枪,有大量衍生型,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不过中国对英制武器一向不感冒,所以李-恩菲尔德步枪在中国装备的很少。
冲锋枪1.司登式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一款让自己人和敌人同样头疼的冲锋枪。该枪整体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的简便,枪管是有钢管构成的,在里面可以看见弹簧,枪托的话则是焊接而成的,简陋的不能在简陋了!司登冲锋枪最大的问题就是走火,不少盟军士兵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被斯登冲锋枪打伤或打死。甚至英国士兵相信,只要将司登冲锋枪扔出去,绝对会有走火的枪弹击伤敌人。抗战末期,有一些斯登冲锋枪支援到了中国,国人俗称“偏插梭”。不过大量装备还是在后来内战时期。
2.M3式冲锋枪
M3式冲锋枪,是二战爆发后,美国军队为了满足对冲锋枪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研制生产的一种冲锋枪。由于外型像是替汽车打润滑油(黄油)的润滑油枪,也叫M3黄油枪。抗战后期,开始援助给国军。不过大量进入中国还是在二战之后的内战时期。
轻机枪1.苏联DP轻机枪
DP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因供弹具为一个大圆盘状的弹盘,所以国人又叫它“转盘机枪”。1937年8月,中苏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中国遂得到了该枪。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共提供了5600挺DP轻机枪给中国,除国民党政府外,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得到一批。
2.芬兰拉蒂LS26轻机枪
由芬兰枪械工程师拉提和沙勒伦共同于1926年设计完成,全长1180 毫米,重9.3 公斤,发射7.62×53毫米子弹,由枪身下方的25发弹匣供弹。抗战爆发后,中国向芬兰政府订购了三万挺拉提M26轻机枪,并要求将口径改为可以发射7.92x57毫米毛瑟步枪弹,但由于日本向芬兰政府施压,最后只有1200挺到货。
3.法国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是哈奇开斯枪族成员之一。全长1150mm,重8.5公斤,发射法国7.5×54mm莱伯尔步枪子弹,由15、24、30发弹板或是20发弹匣供弹。中国自1931年起开始采购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已买了2,620 挺。
4.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式轻机枪最初由塞缪尔·麦肯林设计,后来由美国陆军上校I. N.刘易斯完成研发工作,曾经广泛装备英联邦国家。刘易斯机枪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采用粗大的散热筒包著枪管,作用是当开火时令空气被吸入筒中成为风把枪管吹冻,但后来证实此筒对冷却枪管效果有限但却白白增加枪重,另一个是在枪身上方的弹鼓,刘易斯机枪原本采用47发弹鼓,弹鼓采用中心固定式,开火时弹鼓轴承转动把子弹推入枪内。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进口此枪,并参加直奉战争、北伐、内战、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
5.麦德森轻机枪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兵工署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3,300挺。1938年,中国政府联系丹麦购买生产许可和相关设备,可惜在1940年6月,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炸毁于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最后第51工厂只好继续生产已经熟悉的捷克式机枪。
6.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也可以称为勃朗宁轻机枪。是一代枪械大师勃朗宁于1917年设计的一款轻机枪。枪的口径为0.30英寸(7.62mm),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
后来比利时FN公司购买了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生产权,衍生出了FN M1930轻机枪。在1933年上半年就采购了5000挺,到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FN Mle 30轻机枪。
7.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原本是军用航空机枪,1926年苏联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和波兰合作将这种用于飞机的气冷马克沁机枪搬到地上。1937年到1940年间,苏联为了牵制东方的日军,向中国提供援助,他把这种基本上已经是库存的产品搬了出来,交给了国民革命军,前前后后,一共给了1400多挺。
重机枪和通用机枪1.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由美国人班杰明·哈奇开斯所开设的哈奇开斯公司研发。1892年一名瑞典军官发表了一份导气式枪械运作的设计方案,哈奇开斯公司用钱把此设计版权买断了,以此发展出哈奇开斯M1897重机枪,1904年的日俄战争当中日军就把哈奇开斯M1897重机枪用于实战,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就是其改良型,该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0年,中国政府开始由法国进口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并要求将其口径改为可以发射7.92 x 57毫米毛瑟步枪子弹。到1935时,已经进口了1192挺,除了买原厂法国货外,中国兵工厂也开始仿制。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又向法国订购了1300 挺,但是,由于日本在外交上给法国施压,最后只有300挺到货。根据统计,抗战时中国军队总装备了2792挺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2.ZB37式重机枪
ZB.37为一种气冷式重机枪。与ZB26式轻机枪是同门兄弟,都是捷克布鲁诺兵工厂的杰作。1935年,研制成功样枪,1937年定型量产。
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前的1937年,从捷克进口了1000挺左右,主要装备各地的中央军精锐部队。ZB-37型重机枪火力猛,火力密度高,比同时期中央军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日军装备的九二式和三年式重机枪在性能方面要占较大优势,深受国军官兵的喜爱。
3.MG13通用机枪
MG13通用机枪,是希特勒上台后,由西蒙和祖尔公司将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改造而成的气冷式轻机枪。当MG34式机枪出现后,德国遂将该枪出口。国民党整军时购买的I号坦克及其他一些通信搜索车上装备的就是MG13轻机枪。八路军在1938年的长乐村战斗中,就使用过缴自国民党部队的MG-13轻机枪,在抗日战场上做出过一定贡献。
反坦克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军的反坦克步枪,后来有一些援助给了中国。1945年初日军为了配合豫西鄂北战役而进攻河南西峡县,4月3日夜,该队日军的装甲部队在重阳店被配备博斯反坦克步枪的78军反坦克步枪队伏击,日军9辆坦克被击毁而国军无人伤亡。不过抗战末期国军已配发巴祖卡火箭筒,博斯反坦克步枪已变得作用不大,故也很快被淘汰不用。
鸟铳这个不知道算不算。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冷门枪械?那可不少,国民党这头就不用多说了,他们这头好歹还有是有些设备,流水线的,工人技术多少还是有点支持的。
回头在看咱手里头,啥都没有,困难的时候,您别说枪了,就发一梭镖,那杆子还的自己个出去找,瞅瞅那棵树杈子不错,够结实,弄下来,当杆子用。
如果您实在是想要弄一把枪,到也有门路。抢去呀!把那日本人还是伪军,汉奸的直接捅死,他身上的枪都是你的,指不定指挥刀还能摸一把。
当然抢他们之前,您还得把咱发的梭镖和自己找的杆子二合一,才能下手捅他们。
说真格的,冷兵器对上热兵器,咱还真就不占多大便宜,不!应该说是没多少便宜可以占的。
所以那会咱一到部队里头,能给发上一把枪,一准就得开心坏了,至少比梭镖强不少。
毕竟您拿着梭镖去抢他们的,和拿着枪去抢那就不是一个层面,枪这东西就算是不打,往手上这么一搁,吓唬他也是一个摆设,你拿一梭镖,这摆设有时候就吓唬不住人了。
所以,那咱也是想着办法给自己弄一把枪,不管好使不好使的,只要能打的响,打到敌人,那就是好东西。
老话说的好,好膏药,赖膏药的,只要能拔脓的,他就是好膏药。
那会大家伙就集思广益,还真用土办法,弄出不老少的东西,您比方说榆木炮啦,还撅把子啦,边区造的手榴弹啦等等。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对这撅把子产生一点兴趣,毕竟榆木炮大家伙都应该听说过,边区造的手榴弹算咱家的重型武器,只要是抗战片子,这东西咱都能瞅见,而这撅把子到不一定听过。
撅把子咋说呢?这其实是一把手枪,这玩意就分两截,一根枪管,外加一块枪身,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也太抠门了,咱就只能打一发啊?”
这也不能说咱不愿意多打两发,因为复杂一点的装填结构,他不仅要用到好一点钢材,他结构也复杂,不是咱纯手工作坊能做出来的,那都得是机器去拉才成。
那么他使用的时候,咋用呢?
用法和猎枪差不多,把枪身和枪管掰开,往枪管里头塞一发子弹,然后合上,瞄准扣动扳机就成了。
如果再想给对方来一发,您再掰开把弹壳取出来,再整上一发子弹,重复上边的动作这就成了。
您也别龇牙,嫌弃这东西。最初的时候,咱能做到这一步就不错了,至少咱自己能造出来不是?
话说整个撅把子的零件不到十个,您就算是在村里头的铁匠铺子,用大铁锤这么砸都能砸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玩意的枪管咋弄?”
咱知道您的意思,过去的枪械都讲究无缝钢管,那会咱还真就没有条件弄这个,铁匠铺还真就锤不出这东西,那都是机器来砸才成。
所以这撅把子的枪管压根就是一根铁管,当然如果铺子里头连铁管都砸不出来,干脆就是几根铁条子这么盘一下,盘出一根根枪管来用。
这么一说,您就能明白,这枪简陋自不必说,要多粗糙就有多粗糙。
而且你别说两铁匠打出的撅把子完全不一样,他就算是一个铁匠打出的俩把撅把子,指不定也不一样。
最要命的还有这撞针,咱一般说好的撞针都是尖尖细细的,撞多少下这都没问题,你要是撞几下就断了,这压根就不合格。
但咱手里的铁料,压根就造不出这种撞针,您还尖尖细细的,你当磨绣花针呢?别想了。
所以咱在这撅把子里头的撞针,也不多想了,直接就是一根铁条子,拿这东西去捅子弹后头的小红点。
当然铁条子压根就没有撞针来的好使,我们只能使用大力击发,当然这种击发,依然会导致打不响,而且这种事还是经常发生的。
所以这是一款,连凑活都算不上的枪械,但也没有法子,有总比没有强吧!
毕竟这款撅把子,他还不挑食,各种手枪弹,步枪弹,甚至于猎枪弹,只要能塞到这枪管里头的,这都能用。
瞧见没,枪管凑活,撞针凑活,就连子弹腰围他都能凑活。
不管咋说?成本低,他还不挑环境不是。当然您要是拿着这哥们打个几十发之后,估计就得散架了。运气不好,做工更加粗糙的,也就十来发,就算交代了。
虽然缺点多多,还是那句话,他不挑环境,只要有铁,能抡的动大铁锤,这枪就能造。
所以初期,咱也不挑食,那会这哥们的生产能力特别棒,那那都能瞅见他。
当然也是因为他这么凑活,这东西也就打个十来米就完事了,一旦超过这个距离,别想了,老天爷都不知道这子弹打算往那奔呢?
咋说呢?这枪其实压根就不是用来冲锋陷阵的,这就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防御武器,或者偷袭武器。
防御大家伙都明白,长枪没子弹,掏出这东西临时顶一下的意思。
偷袭是咋回事?简单的说,你有这么一把撅把子,这就想换一把真正的手枪。哎!赶巧了,你就瞅见一个歪戴帽子,斜瞪眼,脑壳上还贴着一剂膏药的汉奸。没事干搁大街上踢了这个,踹了那个,时不时的还要把他那大腰子上的盒子炮给亮出来让大家伙瞅,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一个汉奸。
你把他弄住了,这盒子炮不就是您得了吗?
靠近也好,搁着距离也好,只要在射程之内,咱拿着撅把子给他一下,崩死他,他的盒子炮不就是咱的了吗?
其实类似于撅把子的手枪,美国人也造过,叫FP—45解放者手枪。
当然这枪做工就要比咱撅把子考究多了。
这枪美国人造了一百万把,二战那会交给法国游击队使用,也有给咱和菲律宾这块使用过。
这枪同样是掰开,往枪管里头塞子弹用的,也是一次打一发的样子。
当然美国人为了装填方别,还贴心的在配发的时候,里面装了一根小木棍,就是为了用来捅里边用过的子弹壳的。
而且他生怕拿到手人的不会用这东西,顺道还配发了一个图解的说明书,你不认识字都没有关系,照着那图画,完成就完了。
而这种枪,二战结束之后,就被美国人大量的销毁,如今很多收藏家都想弄一把这玩意,老值钱了。
当然也因为这枪配发的那图画说明书,被销毁的更多,所以这说明书比枪还要值钱。
后来美国人感觉不过瘾,在和越南打架的时候,他造了和这FP—45解放者手枪差不多的手枪,名字叫鹿枪,这玩意的外形瞅起来据说像一把缩小版的电吹风。
不过随着他们和越南之间的战事结束,这枪也被销毁了。
好了,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咱家的撅把子来说事。咋说呢?咱家的撅把子虽然是纯手工打造,性能比美国人造的这两款还是差了一点,毕竟人家是统一的流水线造出来的,就算是有问题,也比咱的少一点。
但那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咱家就缺这枪。
别的不说,当年国共合作那会,咱接受改编,这就有了新四军和八路军的番号。
当年和老蒋说好了,咱新四军一个月的军饷是十八万。说的好好的,到给的时候,老蒋这头后悔了,说啥也不给十八万,就给八万,得大头给你撅了,就给个零头。
咱也不和他那嫡系比,毕竟老蒋嫡系部队那可是二十五万的军饷,咱和杂牌军比也差啊,杂牌军一个月还都有十二万的军饷。
后来这顿说,给涨了一点,也就是十一万。
这么凑活他也成,大家伙也知道,老蒋也喜欢拖欠,这个月给了,下个月指不定在哪里呢?
所以你依靠军饷装备自己,那也别想了,平时的吃喝都不够,后来咱干脆只能自己解决这问题了。
其实咱也知道,老蒋就是怕给咱多了,让咱有扩张的资本。
咋说呢?你只要走的正,还怕扩张不起来。
咱别的不说,打卢沟桥事变之后,咱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加入了战场,1937年那会,咱八路军也就四万来人,到了1945年这就九十万了。
而新四军也不逞多让,一万来人,到了后来就有二十多万。
其实这些也不算,就像电视上说的,地方武装,您比方说区小队,县大队的,那也是不老少。
这么多的武装,您需要的武器缺口,可不是几百支几千支就能解决问题的。
越到后面,咱需要的枪支那是上百万的。
大家伙都知道,咱家最大的兵工厂就是黄崖洞兵工厂。这个兵工厂,虽然咱自己也能造枪,甚至于设计枪械,但产量还是有限的,一个月就四百支枪,一年下来连一万都凑不齐。
当然有些小伙伴要说了:“咱可以缴获啊!”
您说的这也是一种途径,但缴获的时候,首先你先得有枪啊,拿着枪去缴获,这损失才会小一点。
所以很多时候,咱还的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撅把子,虽然不咋样吧,但也绝对是解决这事的一条路子。
咱不可否认,撅把子和其他同类武器比较起来,是属小拇指头的,但这东西至少可以让咱不用赤手空拳的和敌人对抗。
如果用的好的话,指不定拿这撅把子回头就能弄两把盒子炮或者三八大盖也说不定呢?
所以撅把子算是咱的一个功臣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工业水平完全参照清末遗留下来的标准,枪械中能自产并做为制式的仅汉阳造、中正式(都是仿制德军)。其他装备以万国造为准,根据题目要求,给大家介绍几款抗战中比较冷门的枪械。抗战期间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枪械进口渠道也是五花八门,所以除了上述两款制式步枪外,还有各式各样少见的枪械。
大家都在谈国内土法打造枪支,这里就直接不再罗列,直接找一些国外引进的少见枪械供大家了解。下图左一是德国MG13轻枪机,这款产品在德国由于MG34的出现,战场实际应用不广。随德式装甲车少量进入我国,该枪采用左侧25发弹匣供弹(或75发弹鼓供弹)。
下图右一是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该枪是应中国要求研制生产,前后进口了10000多支。不过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国内主要由张学良卫队使用,以及作为中央军36、87、88师班长制式装备。
张学良卫队正在使用ZH-29半自动步枪。
这是由八路军使用的丹麦产麦德森机枪,外形特征很显眼,抗战期间订购了3000多挺。原来引进生产线准备仿制用于替代ZB26捷克式,后来订购机台设备被日军炸毁于滇缅公路存放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瑞士启拉利轻机枪,有点像现代的突击步枪,发射7.92mm枪弹,由25发弧形弹匣供弹。国民政府曾采购3000挺,川军仿制了6000挺,数量看起来不少,不过在抗战百万军民中还是很少见。
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采用15发弹板供弹,在我国极少见到。
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工程师刘贵福研制的一种手动步枪。总共只生产了8000多支,由于缺乏钢材八一式马步枪的枪管只能选择了杂质多、强度不足的铁轨钢,这直接导致八一式马步枪的射击寿命只有1000余发,远不如采用合金钢的日本三八大盖的12000发。精度就更不能要求了,除此之外步枪生产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对当时的八路军来说把用来造步枪的钢材拿去制造更简单、见效更快的掷弹筒、手榴弹似乎更加划算。
还有研制成功向朱老总55岁生日献礼的而命名的55式步枪,枪管也是用的轨道钢,道理差不多。只能说填补了空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