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92步兵炮是二战时期日军难得的设计优秀,比教出彩的武器。其之所以有上佳表现,主要是两点原因,一是作为营炮使用,二是在亚洲战场。

九二步兵炮,70mm口径,战斗状态全重204公斤,身管长度790毫米,倍径8.79倍,92式穿甲榴弹重量3.79公斤,杀伤半径22米,初速每秒197米,射程2,800米,高低射界-6度~+7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20度,螺式炮拴。其优点是重量轻、体积小、射界广。其他精度、威力等都比不过欧美同级别步兵炮。

步兵炮在一战时期发明,最初是作为反机枪直瞄射击武器而存在,一战后加大口径,以曲射为主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但是当时各国设计步兵炮都是作为步兵团支援火力,属于团炮,口径一般为中等口径的75mm,少数150mm的大口径。其营级支援火力是中等口径的80mm、82mm迫击炮。德国的IG18式75mm步兵炮重634千克,是92步兵炮的3倍

但是日本不一样,九二步兵炮是作为大队炮,也就是营炮而存在的,他的重量是所有同级别步兵炮里最轻的。而其中口径迫击炮九四式90mm迫击炮是作为联队炮而存在的,外加九七式81mm步兵炮构成其联队支援火力。94式90MM轻迫击炮

这样在营(大队级)就形成了,70mm榴弹炮对82mm迫击炮的优势,身管火炮在射击精度,射程都是迫击炮难以比拟的,还可以直瞄射击,去打击暗堡工事、机枪阵地等,战术用途多样。这样一来,九二步兵炮的优势就很明显了。至于团级以上火力吃瘪,那是死道友莫死贫道的事情了。

另一个方面原因是亚洲战场特性决定的,亚洲战场烈度较低,装备水平较差,而且基础设施差,后勤运输教困难。

抗战除了第一年规模较大几次大兵团会战,更多是日军一个大队拉着步兵炮进行扫荡和反扫荡,对于游击队和小股部队来说,这火力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而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交通可以说是非常恶劣,九二步兵炮重量轻,分解开几个人肩抗手推,这点是其他火炮难以实现了。同样的道理,在诺门坎,在草原这种开阔地域,又碰到苏联这种大炮兵主义国家就不行,而苏军对九二步兵炮的评价较低也就不足为奇。

10人组背负92步兵炮加20发炮弹移动

实际上,到了朝鲜战场,志愿军将士把九二步兵炮大炮上山,大炮进坑道等做法,照样发挥了极大的作战效果。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孔庆三烈士,就是位92步兵炮炮手。在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时,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围歼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之敌的战斗,担负掩护突击部队前进的任务。激战中,在地面结冰,无法构筑炮阵地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肩膀顶住火炮架,命令助手开炮,及时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打开了突击部队前进的通道。但他自己却因火炮后座力的撞击、腹部又被迸回的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

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一寸短一寸险”一般是用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武器越短越吃亏,与此相对应的是“一寸长一寸强”形容武器越长打仗的时候越占便宜,所以用在92步兵炮身上着实有点不恰当。

为侵华战争研制的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是日本1928年由日本研制,1930年投入使用,紧接着抗日战争爆发,92式步兵炮简直就为了日本侵华而生。

正常国家火炮都是单独成编制,在强大的机械化的基础上,火炮能够集中火力,并且便于运转,但是在中国战场,因此机械化程度极低,所以,装甲坦克火炮等部队都放在步兵师团中,这样,日本专门研制了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结构简单,非常矮小,全高只有62CM,在战斗中很容易隐蔽。

九二式步兵炮重量只有400多斤,配合齿轮两个人就能推动,放在马车上也便于运转。而且九二式步兵炮结构简单,不但方便生产,在使用和维护上都十分容易,尽管如此,九二式步兵炮依然拥有70毫米的口径。

从性能上来说,九二式步兵炮射击可达-10度到+75度,炮弹初速度198/秒,最大射程2788米。

为何说短小精悍的九二式步兵炮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我认为这个说法应该加上一个前提就是在亚洲战场。

92式步兵炮如果在欧洲战场一定会被打哭,但是对于抗日战场这种比较low的战场,92式步兵炮的这些都成为其优点。

在任何条件下,九二式步兵炮都可以作为一门营级炮火支援,在抗日战场上,只要中队以上的日军活动,经常会带上92式步兵炮,即使在复杂地形上,也能够使用。

所以,九二式步兵炮在中国战场上能够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猛烈些。

榴弹炮相对九二式步兵炮,不但口径大,火力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射程可达18公里,初速度为635米/秒,就这个数据,跟九二式步兵炮放在一起,九二式步兵炮就像玩具一样。

当然,这种火力的代价就是榴弹炮异常沉重,也就是题干中说的庞大腰圆,欧洲的基础建设比较发达,机械化程度高,使得这种火炮能够运用于战场,但是这种火炮拉到中国战场一样没用。

纵横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厉害的武器,只有最适合的

九二式步兵炮和榴弹炮对比的话,只能说九二式步兵炮更适合中国战场,这里要提一下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武器方面也是其一。

这里不是说国民党的武器差,恰恰是因为太好,国民党在抗战后期以及胜利后为了进行内战,从美国引进大量先进装备,国军最巅峰的时候,堪称财大气粗,很多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其中也包括冲锋枪和榴弹炮等。

以冲锋枪来说,在战场上虽然能够起到火力压缩的作用,但是对子弹的浪费也是不容质疑的,步枪是百发百中,冲锋枪是百发一中,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老蒋用一把冲锋枪的钱,不知道能养活多少步枪;榴弹炮和九二步兵炮也是这个道理,想要拉动榴弹炮,必须用卡车,这一点在《亮剑》中,李云龙缴获了国军的榴弹炮,也只能销毁,用卡车的情况下,对路况要求就很复杂,路必须坚硬,过河必须有桥,解放战场大部分都发生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因此,想要打出榴弹炮的炮弹,要费很大的劲,还不如九二式步兵炮来的经济实惠。

当时国民政府治下的地区发生的恶性通货,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国民政府为了筹措军费,大量发行法币,最终导致经济崩盘。

这榴弹炮和冲锋枪等先进装备就像是一辆路虎,性能好,跑得快,缺点也是有的,那就是费用,维护成本高,这就是你能买起好车,但是你未必开得起!

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九二式步兵炮和掷弹筒是日本陆军唯一可圈可点的武器。特别是在中国战场上是一款很优秀的山地战武器。但是它并不代表着它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在中国战场上九二式步兵炮最主要的对手是中国80毫米迫击炮,九二式步兵炮在射程、威力与精度上都优于迫击炮,所以日本的步兵炮完全能压制中国的迫击炮,对于缺少火炮支援的中国军队来说它的确是一款优秀的前线支援武器,因为炮管短,仰角比较大,可堪比迫击炮,而且结构紧凑重量轻,可以人背马托,机动性强,可以中国军队和日本陆军相差的就是缺少像九二式步兵炮这样的中近距离的火炮支援。

但这也仅仅是用于对付没有火炮的中国军队而已,像对付苏联以及美国这种拥有各种大小口径的中、近、远榴弹炮、加农炮等重型火炮的国家来说九二式步兵炮可以说是渣渣的级别。因为九二式步兵炮只能是近距离交战用,射程相对野战炮来说都算近的,更不用说射程达到几十公里的榴弹炮了。至于威力更不用说了。

在亮剑李云龙对楚云飞的的第一场对决——徐蚌会战中,李云龙也曾经对拥有美械榴弹炮的楚云飞师表示羡慕。当初缴获的一门九二式步兵炮乐得他两宿没睡着觉,但和美国榴弹炮比起来根本不算啥。但是在多山地形的国家地区,它依旧是一款优秀的步兵支援武器。主要使用方式就是大炮加刺刀抵近射击,其作用和今天的单兵火箭筒性质差不多了。

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要说日制的92式步兵炮能胜过大口径的榴弹炮真是无稽之谈,要真是这样太平洋的日本步兵应该碾压美军才对。其实说92式步兵炮优秀的军迷多半是受到影视剧的误导,一部《亮剑》在中国娱乐影视界掀起一道抗战风,这部剧基本奠定了中国人对抗战的认识,其中就包括中日两国的装备对比。只要一提起抗战军迷一定会想起李云龙说的那句;“不好意思,缴获了两门92式步兵炮”。而日军使用的38式步枪也被吹成完美的轻武器,其实两者都是过时的装备。

92式步兵炮和38式步枪都是在日军部队服役多年的装备,38式是日俄战争之后研发的,而92式步兵炮的研发立项始于1928年,因此在抗战爆发之时都已经显得过时了。日本军方自己对38式步枪都很不满意,在1937年之后研发出7.7mm口径的99式步枪。而92式步兵炮之所以没有替换是因为日本陆军被海军挤压,没有足够的军事资源发展重型武器而已,可以肯定,如果日本陆军像海军那样分到足够建造战列舰的钢铁,一定会设计更大口径的步兵炮全面取代92式。

92式的设计算得上非常奇葩,它装备的对象主要是营规模甚至连规模的小股日军(影视剧中有关日军一个小队拉着几门重炮作战的画面也是不可信的,以日本陆军的资源大口径重炮也是奢侈的装备),小股部队除了装备迫击炮之外还会装备小一号的大炮,也就是本文的主角92式步兵炮。把榴弹炮给营级规模的步兵使用只有日本一家,这种奇葩的战术构想就像“袖珍战列舰”一样不靠谱,

纸面上看袖珍战列舰火力可以碾压任何巡洋舰、速度可以甩开任何战列舰,但是复杂的战场环境不是单以性能能够应付的。装备营规模步兵的92式步兵炮看似占据优势实则一无是处,它比迫击炮重的多使用中很不方便,因此山地和丛林作战使用92式并不占优势;在和大口径榴弹炮的较量中就更拿不出手了,说它胜过榴弹炮是很可笑的。因此说38式步枪、92式步兵炮都是欺负弱者的武器,不要被影视剧误导。

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不管什么时候,实用都是最好的。

92式步兵炮是日本1928年由日本研制,1930年投入使用,紧接着抗日战争爆发,92式步兵炮简直就为了日本侵华而生。

九二式步兵炮结构简单,非常矮小,全高只有62CM,在战斗中很容易隐蔽。

九二式步兵炮重量只有400多斤,配合齿轮两个人就能推动,放在马车上也便于运转。而且九二式步兵炮结构简单,不但方便生产,在使用和维护上都十分容易,尽管如此,九二式步兵炮依然拥有70毫米的口径。

从性能上来说,九二式步兵炮射击可达-10度到+75度,炮弹初速度198/秒,最大射程2788米。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九二步兵炮,它的好处就是,可以拆解,几个人就可以搬动,直接搬运,移动,这比膀大腰圆的榴弹重炮好。

作为营级火力的需要,它的好处就是,分解开来,悄悄的移动到靠近目标,然后组装进行射击(它比较矮小,隐蔽性强,为此在战场上的丛林山地生存能力强)。这比膀大腰圆的榴弹炮在基础设施不行的地方,移动都费劲,遇到战斗时,它挪到前线都费劲,有时候不是够不着,或者靠近了怕对方反向打击,活动不便。太远没有用处.为此这些大家伙还要有保护,或制空权的情况下,否则就是对方的活靶子。

因为九二步兵炮,可以直接分解,组装。为此实现了只要步兵能到达的地方,它都可以直接让人运过去,要知道在一座山的制高点,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大型火炮上不去,有炮的步兵就像大炮装刺刀,绝对是一个优势,居高临远。把需要控制地方,控制住炮火有效的范围。像这种火炮在山地作战,依旧有用的。

一寸短,一寸险,短小精悍的九二步兵炮如何胜过膀大腰圆的榴弹炮?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黄浦江下,无授权禁转!

步兵炮是一种短身管榴弹炮,身管短,炮口初速低,主要用于对土木工事以及士兵的杀伤,一般配属步兵连、营、团级单位,它重量轻、灵活、不受地形限制,是步兵部队最主要的支援火炮。如果说到抗日战场的步兵炮,诸位读者第一时间肯定会想起来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这款结构简单重量轻便的火炮饱受中日两军称赞,但今天不是要讲日军的九二式,而是一款属于中国军队自己,并且性能要超过九二式的步兵炮。

(中国军队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

现代步兵炮起源于一战,1916年,法国开发出M1916型平射炮,用于近距离摧毁机枪火力点,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步兵炮,此后德国,俄国,英国都开发了自己的步兵炮。一战结束后,受迫击炮曲射的影响,平射步兵炮也开始增大仰角和口径,使之可以间接射击。1920年代初,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决定开发新型步兵炮,但是受《凡尔赛合约》的影响,无法在国内研究,只得转移到荷兰的哈以哈公司进行研究,不久之后,火炮诞生,定名为7.5cm L/13型步兵炮,原本想作为德国国防军的制式武器,但是后来德军又选定了莱茵金属公司另一款leig18型步兵炮,于是这款L/13型步兵炮只得作为出口之用。

(leig18型步兵炮)

1920年代末,随着中德蜜月期的到来,中国开始以德为师,进行整军工作,而在采购武器上,首当其冲的就是步兵炮一项。1930年,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中国采购了若干门L/13型步兵炮进行测试,一年之后,得到了性能良好的评价,随后开始大量采购此炮,主要装备于调整师步兵团的榴弹炮连,每连4门。因其采购商为哈以哈公司,国内也将其称之为哈以哈步兵炮,该炮重360千克,最大射程3680米,可拆解4-6件进行搬运,机动力不弱于日制九二式步兵炮,而射程则远超九二式的2800米。

(哈以哈步兵炮)

哈以哈步兵炮的首战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当时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还没有服役,前线部队用的还是老式的37平射炮,性能上的差距导致实战中日本步兵炮经常被中国步兵炮以曲射火力猛烈袭击,而日军炮手尚不知炮弹来自何方。也正因为一二八的教训,使得日军加速了步兵炮的研制和装备,但是日本人最终研制出的九二式还是差了一步,1934年,中国又进口了一批德国leig18型步兵炮,该炮性能比哈以哈步兵炮还要先进,来自德国的这两款步兵炮,和金陵兵工厂制造的八二迫击炮一起,成为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步兵炮的主力,构成了一条又一条战线的防御核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参考资料:《火炮历史的见证》《抗战时期国军部队武器装备步兵炮篇》

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系列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