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白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和列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第一,武器装备差距
当时列强的武器装备很好,人手一只步枪,装备大量先进火炮,海上还有强悍的战舰。
然而,即便是太平军精锐部队,顶多只有四分之一人有枪,其余还是要拿冷兵器作战。
太平军的火炮数量不少,但基本都是老式前膛炮,发射实心弹,和列强火炮不是一个时代。
至于水军,太平军水军全部是民船,不过加上一些武器而已,和列强的战舰也无法相比。
双方武器装备差异明显,所以太平军对付只是装备新式武器的洋枪队、常胜军都感到吃力。
湘军可以打败太平军,但列强的火力要强太多。
第二,战术战法差距
列强采用西洋正规训练,强调火炮掩护,步兵发扬火力,最终进行勇猛冲锋。
列强步兵和炮兵的战术素养高,尤其是炮兵在当年绝对是技术活。
在很多大战中,清军还没和列强步兵交手,就被炮兵一顿猛揍崩溃了。
但太平军训练和清军差不多,都是中国传统的方法。
火器的训练有限,战术训练更少,大部分是舞刀弄枪的冷兵器。
说白了,不是一个档次。
第三,兵员素质不同
列强派到中国的部队,基本都是职业军人。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来的都是英国正规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都是久经战争的。
这些人作为职业军人,打仗就是他们的生活,精通作战技巧,士气较高,经验也丰富,敢打敢拼。
虽然清军、太平军装备很多大刀长矛,但列强士兵仍然敢于频繁肉搏冲锋。
相反,太平军初期广西湖南兵很厉害,悍勇善战。但中后期几乎都是在江浙湖北江西等地强行征兵。这些士兵都是被迫加入部队,有的干脆就是工匠、工人甚至农夫,不愿意打仗也不能打仗,士气低落,几乎没有军事素养。
双方兵员素质差别很大。
第四,军官也有差距
英国职业军官多是世袭贵族,军校毕业。
这些人不但有能力,荣誉感也强,打仗往往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相反,太平军还算好,湘军淮军也凑合,绿营八旗的军官都是不堪入目之流,闻风而逃。
即便是太平军、湘军淮军,军官也缺乏专业训练和学习,最多是有作战经验而已。
但是,以经验打仗是不靠谱的,一旦出现没有遇到的情况,指挥就很容易陷入混乱。
所以,说来说去,列强部队明显强于太平军和清军。
清军大体和太平军一个档次,互相打打是没问题的,都不能碰列强的正规军大部队。
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湘军是曾国藩组建的地方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
其大部分兵力,都被裁撤了。剩下的一些湘军主要用于地方上的防备。
湘军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湘军基本上就逐渐的衰落了。
要知道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已经有将近40年的时间,在这个40年的时间内,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甲午战争,日军基本上没有遇见大规模的湘军。
而且能够参与作战的湘军的人数已经减少到两三万人左右,在甲午战争期间已经不是清朝的主力部队。
但是,至少在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湘军还是有战斗力的。
举个例子,湘军的魏广涛部,曾经在牛庄与日军激战,给日军很大的打击,但是湘军的家底也几乎赔光。
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湘军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战斗人员。它主要用于地方上的防务。
对抗八国联军的主要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神机营、马玉昆的武卫左军、淮军和义和团。
不是湘军挡不住八国联军,而是湘军根本就没有怎么跟八国联军打仗。
这个时候的湘军,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湖南的地方武装,它已经没有参加抵御八国联军的军事力量。
可以说,清朝的衰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耻辱,只能怪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过河拆桥,不重视湘军的力量,造成湘军快速的衰落,这个就是,此后清朝总是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分享!
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并不存在“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
金田时期一度负责清军前线督战周天爵曾在给朋友周二南的信中说“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驿,未走先哭。留兵五十名、勇五十名守城,其一百名赴前扎营赴敌,皆失色”、“撼山易憾岳家军难,不意如此”,咸丰元年独鳌山之战,清军乌兰泰部本已占据上风,但7名太平军散兵错路冲入贵州威宁兵部署在山头的阵地,威宁兵竟惊惶溃败,太平军用夺获的大炮轰击清军主阵地,清军全线溃败,乌兰泰等气得“脚踢大骂”并亲手杀死逃兵,但无济于事。二破江南大营之战,大营8万多人马被太平军击败,持续几昼夜的大战只死了“三五千人”,其他将兵都“散下江南”。甚至所谓“劲旅”——僧格林沁部、湘军和淮军也有很多这类纪录,三打武昌之战胡林翼被石达开部击溃,无论如何鼓舞不起士气,胡气得“索马欲陷阵”,结果被左右拉了一起溃逃;湘军最精锐的李续宾部在李续宾死后一哄而散,号称八旗最后劲旅的僧格林沁部在高楼寨之战中三阵溃散两阵,不少八旗兵被俘后贪生怕死,竟然投降捻军并成为后者的骑射教头。与之相比,清军在和西方列强交战时,在勇气等方面并不显得比对阵“长毛”时更弱,镇江、八里桥、第二次大沽口、镇南关、纪庄子-八里台诸役中表现出连外国人都赞叹的勇气,且多次表明在装备落差不太大、战场条件较有利的情况下,是能够与外敌一战并打出一定战绩的。
清军之所以能战胜太平军,很大程度上并非清军打得多好,而是太平军战略上犯了大错,加上双方武器、后勤保障等方面存在巨大落差,清军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敌太平军;相反,在迎战外敌时除了在清-太对决中清方通常占劣势的人数,清军很难占据什么有利地位,战略、军事体制、军事工业和技术等方面更是一塌糊涂,一次又一次,清军都是在一种极为不利、且越打越不利的状态下和已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列强军队作战,双方经常存在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落差——这就仿佛在南非迎战一个英国机枪阵地的几千祖鲁长矛骑兵,输赢关勇气甚事?那些祖鲁骑兵打俾格米长矛手时不也百战百胜?能问“这些对阵俾格米人时悍不畏死的祖鲁骑兵为啥碰上英国机枪就这么衰”么?
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太平军再多,也是一支古代化军队;英法联军再少,也是一支近代化军队。
让我们先看一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精锐中国军队与英法联军交战时的一个镜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一清二楚了。
持续一千多年的古老战术与近代化军对的交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可说是精锐古代军队与近代军队之间的对决了。
当初太平军的北伐军一路进击,京师震动。僧王的蒙古军队加入后,战局迅速逆转。北伐军节节败退,最终全军覆灭。而这些北伐军,正是当时太平军的精华,在僧王面前如此不济,可见,此时僧王军队的战斗力,可算是大清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关于八里桥之战,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就是一句话,清军不论哪个方面,都与英法联军不是一个档次。
近代国耻,不应责怪当时的军人怕死。实在由于当时中国与列强之间全面的差距。但我想其中一个镜头,把当时两军的差距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火力战优的英法联军,蒙古骑兵毫不畏惧,他们勇敢地迂回穿插。其穿插的熟练,连英军都感到佩服。
实施完穿插后,蒙古军却采取了骑射战法。他们骑马进入射程后,下马立足于地,放枪、射箭。
这是游牧民族古老的战术。在古代社会,这种骑射战术非常有效,通过骑射集中打乱敌军阵型,然后实施冲击,近距离歼灭敌军。这种战术,在古代时,屡试不爽。
可是,在八里桥,少量的锡克骑兵(印度人)迅速出击,与蒙古军肉搏。蒙古军完全不是对手,迅速败退,锡克骑兵迅速歼灭了大批蒙古骑兵。
八里桥的满蒙军表现依然英勇,只是,差距全面,拼尽全力也无法与对手进行对抗。八里桥的满蒙骑兵是不缺乏勇气的。他们死战不退的精神,让英法联军佩服不已。可是,军事素质上的全方位差距(关键是对近代战争理解上的差距),使得英法联军以极小的代价,就打败当时华夏大地最精锐满蒙骑兵。
近代化作战体系的优势事实上,不仅仅是当时的中国战场,在当时世界各地的战场,面对西方近代化的作战体系,古代军队都“不堪一击”。
1798年,金字塔。
面对古代社会另一支精锐武装——马木留克骑兵。拿破仑的法军以极少的伤亡歼灭马木留克主力。
拿破仑对于近代军队与古代军队的描述一语中的:两个马木留克,能击败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能和一百个马木留克能打平;一千个法国兵,能击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
曾经击败巅峰蒙古军的马木留克,也不是近代化军队的对手可见,近代化军队高度的组织化,确保了他们面对古代军队时的绝对优势。
更何况,此时的清军,其训练水平、士气、组织能力,都算不上古代军队的巅峰。
拉开段位的近代早期回到八里桥之战。面对满蒙骑兵的冲击,英法联军少量锡克骑兵肉搏击退之。并非只是锡克骑兵单兵能力的高超,而是近代化军队的组织力。
中国明清时期,虽然局部冲突不断,也发生过明清易代的大战,可是,总体上处于大一统时期,承平日久。军事技术、军事理论、军事素质提高都不多,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可是,这段时间,欧洲大陆则持续进行了深刻的军事革命。
从西班牙方阵到莫里斯的军事复古(实际是改革),再到三十年战争时期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的军事改革,一直到腓特烈、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深化改革。欧洲的士兵征募、后勤系统、组织纪律、步骑炮协同作战等等,日新月异。欧洲的军事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欧洲步兵配比的演变,是其军事不断变革的缩影。仅仅引进几件兵器,却不作深远的进化,是无法缩小差距的。1800年前后法国的军事改革,则是欧洲军力在组织上一次彻底的进化。
拿破仑战争时期,武器系统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进步。可是,拿破仑等人发起的军事改革,使得欧洲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进步的速度有多快?
仅仅10几年前,腓特烈的普鲁士,是当时欧洲最强悍的军事力量。可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面对装备几乎没有差距的法军,普鲁士军队显得笨拙不已,不堪一击!
因此,即使清军,或者其他古代军队,能够引进先进的装备。他们依然无法与近代军队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抗。
不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关键是对近代(现代)战争的理解不管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面对日本,还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战争面对列强。清军都有相当部分精锐的拥有较先进的武器。可是,由于对近代战争缺乏理解,依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依然一溃千里,丢人现眼!
可是,1950年,面对武器装备更加悬殊的局面。仅仅依靠轻步兵,志愿军就能击退强大的“联合国军”。
这是因为,尽管中国此时的国力,尚不足以武装起一支在装备上、系统上现代化的军队,可是,中国军队已经理解了现代战争。虽然没有办法组织起对面美军一样密集的火力、强悍的装甲力量、空中力量,可是,能理解这样的火力,因此,即使敌强我弱,依然能从容找到应对之策。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尽管装备尚不足实现全面现代化,但已经理解了现代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面对列强,中国都不缺乏英勇死士。可是,全面的差距,使得古老的中国在很长时间内,面对列强长期束手无策。
可是,中国人是顽强的,在血与泪的屈辱中,流血牺牲,总结教训,重新崛起于世界之林。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许多领先我们的人。也许,他们领先,不只是因为他们更有钱,更好的人脉。要迎头赶上,可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与君共勉!
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因为清军悍不畏死,所以太平天国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然后两万多人又从南京开始北伐到天津郊区,直逼京师。
嗯,没毛病的,清军真的是悍不畏死的。
太平天国能几乎从最南边打到南京,并且北伐到天津一带,算中国由南到北的征战了一圈。只是因为开飞机避开了悍不畏死的清军了,不然那能打下那么大的江山呢。
清军是真的悍不畏死,这个题目我是信了!
打太平天国时悍不畏死的清军将士,为何面对西方列强变得不堪一击?
其实,无论是八国联军,还是甲午日军,清朝都是有可能赢的。
可惜的是清朝,始终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他们是以满族建国的皇室。他总要防止汉族官僚做大。一场太平天国运动,暴露出八旗军的腐败。满清不得不,重视发展汉族武装。但是汉人官僚做大以后,满清贵族又处处提防。双方互相都没有真心。一个国家权力机构都不能同心协力,还怎么可能打赢外人?甲午时北洋军跟日本较量,而另外三大水师却按兵不动。庚子时天津在抗击八国联军,南边却东南互保。
教科书上总说清朝时武器落后,拿大刀跟别人火枪打。这怎么可能,早在康熙与葛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满蒙双方部队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热兵器,何况二百年后经历了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晚清。
其实真正落后的是制度。李鸿章的淮军和北京清朝的官军主力,其实武器并不差。甚至有好多比联军还要先进,比如当时的早期机枪,清军称之为快炮,早已装备部队,清军火力并不差。甚至连义和团都有很多部队装备火枪。晚清时期甚至曾经有一篇科举考题是讨论美国经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并不是教科书里说的那么愚。
说到底清朝还是败在汉人官僚集团和满清贵族的内斗。满清贵族为了自己的权力,不断压制汉人官僚集团。好比甲午战争,为什么外国人称之为李鸿章一个人对抗日本的战争。就是因为满清贵族为了压制李鸿章淮军的地位。并不给于支持。什么海军军费都给慈禧修园子,都是扯淡。慈禧确实修园子,但肯定也不想让李鸿章做大。让北洋海军强大,对国家好,慈禧心里没逼数吗?一个纵横近代几十年的老女人,这点智商都没有吗?别被教科书骗了。北洋海军是谁的海军?是李鸿章淮军和汉人的海军。你觉得慈禧可能让北洋越来越牛逼吗?满清贵族和日本一起针对北洋军,他们怎么可能赢啊?
放到庚子国乱也是一个道理。义和团白天拼命进攻东交民巷,而晚上满清贵族就派人给他们去送吃喝和弹药。在天津,淮军还没和八国联军打呢。先跟义和团干了一架。。。著名的爱国名将聂士成就被义和团打伤过。。说到聂士成,你真以为清军战斗力不如联军?那得分人,人家聂士成在天津,先干义和团,再干八国联军。击退了了联军开始的统帅西摩尔,连洋人都配服。结果居然没有一只部队去支援他,最后死在战场上。仅仅天津方面就让联军有了很大困难。如果全国一心抗敌,怎么可能打不过区区几万联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