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原因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探讨: 一、英国在实力上远超爱尔兰

1921年签订的《英爱条约》,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上的条约,此时的英国早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大不列颠岛,而爱尔兰彼时还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有“欧洲庄园”的美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实现由农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的转型。应该说,英国完全可以实力碾压爱尔兰,能争得南部爱尔兰的独立,对于爱尔兰人来讲,已经是万幸。

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

二、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要求其必须保住北爱尔兰

自从公元1169年英国入侵爱尔兰以后,英国本土人民不断地向爱尔兰移民,其中多数人选择了爱尔兰北部居住,一是这里维度与英国相差无几,气候相同;二是这里离英国本土也较近,更方便与英国国内的亲人保持联系。到1921年时,北爱尔兰境内的土地大多数已经落入移民而来的英国人手中,在人口比重方面,移民而来的英国移民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爱尔兰的土著凯尔特人。把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英国出于维护自身国家核心利益的选择,不得不如此。

三、北爱尔兰内部主张留在英国的占大多数

1921年《英爱条约》的签订

1921年的《英爱条约》中明确规定:北爱尔兰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爱尔兰共和国。当时北爱尔兰内部就此问题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我们称之为联合派)主张继续留在英国,而占人口数量较少的本地土著以凯尔特人为主(我们称之为民族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最终的结果是多数战胜少数,北爱尔兰依旧作为英国的一部分,为了照顾民族派的感情,英国政府也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下放一定的自治权力为条件,换取民族派的和解。

因此,总的来说,不是爱尔兰放弃了北部爱尔兰,而是当时的形势让爱尔兰别无选择,如果要求太高,触动到英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引起英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来处理爱尔兰的起义,恐怕对于爱尔兰的独立也不是什么好事,见好就收有时候也不失为一种智慧。不过北爱尔兰问题并从平息,直到21世纪的今天,北爱尔兰独立派时不时都在闹独立,就好比一个调皮捣蛋、欠收拾的娃娃一样,时不时地让英国这位老母亲很是烦恼!!!

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不是抛弃了北爱尔兰,而是因为族群与宗教的特殊性与爱尔兰分离。爱尔兰已有5000年的历史,属于凯而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1169年遭英格兰入侵。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801年爱尔兰被并入英国,在1840年代爱尔兰遭受严重饥荒,英国政府在能帮助的前提下并未提供援助,造成爱尔兰失去了大量人口。因此从1840年代开始出现了反英活动。由于长期的统治造成了英国大量新教徒迁入爱尔兰北部(今北爱地区),并成了这里的人口绝对多数,他们与当地爱尔兰人的天主教宗教及种族均存在很大差异。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但北部6郡主要为英移民的新教派,他们愿意继续留在英联邦里,而南部的26郡在1921年底英国被迫承认了其"自由邦"的地位。1937年爱尔兰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并于1948年底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以新教派人口占主导的北部6群仍归英国,虽有少数人想回归爱尔兰,北爱内部两派也争斗不断,但还是未能如愿!爱尔兰岛面积约为8.5万平方千米,为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环境优美。

英国和爱尔兰地图。爰尔兰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80万。英国控制的北爱尔兰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0万。

英国的行政区划四大部分图

爱尔兰自然环境与民居

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1541年,因为不敌英格兰的入侵,爱尔兰臣服英王,在名义上成为其附属国,到1801年,被正式并入英国。虽然,爱尔兰算是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英国却并未一视同仁,1840年,在严重的饥荒中,爱尔兰大量人口因缺乏粮食活活饿死。英国政府却并未出手,两者间矛盾渐起,爱尔兰的反英活动掀起波澜。

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1937年,爱尔兰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并于1948年正式脱离英联邦,次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都独立了,谁不想自己的领土大一点,奇怪的是,北爱尔兰却并未跟随爱尔兰一起离开英联邦,甚至有报道称,是爱尔兰放弃了北爱尔兰。

不想抛弃也没办法,族群与宗教间相距甚远

英国的全称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国名也能看出来,即便北爱尔兰不在大不列颠岛上,但仍旧是英国的政治实体之一。

当年,英格兰占领爱尔兰半岛后,掌权的亨利二世便将这里作为殖民地,奉英格兰为宗主国。1541年,亨利八世提高了爱尔兰的阶层,将其升为王国,由他本人兼任两国国王。为了稳固统治,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一直以移民的方式,占据爱尔兰的主要社会阶层。

那时候,还不存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说。不过,随着时局变化,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逐渐成为英国移民数量最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也出现差异。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宗教信仰。

欧洲白人一直自诩为高等人种,但同等族群之间,排斥性其实并不强,但移民来的这些英国人,大都信奉新教,本地的爱尔兰人,则一直信奉天主教。

17世纪,矛盾终于爆发,阿尔斯特省内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发生了严重冲突,趁此时机,英格兰帮助自家人,让新教取得了胜利。之后,英格兰政府还专门立法,确立新教徒在当地的政治地位。

所以,在爱尔兰提出独立想法时,由于相去甚远的宗教、族群差异,北爱尔兰不肯跟随,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饥荒的推动作用,让爱尔兰正式觉醒

1829年,英政府颁布《天主教解放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天主教徒的不满情绪,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尽管英国试图缓和英爱关系,可随着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让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从爱尔兰被殖民开始,英国就通过政治手段,想方设法兼并当地人的土地。时间一长,新教徒拥有的肥沃土地越来越多,而原住民天主教徒,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且都十分贫瘠。

当时,爱尔兰人民主要的作物就是马铃薯,但在1845年夏天,由于“晚疫病菌”的侵袭,造成马铃薯欠收,短短几周内,几乎全岛的作物都受到影响,一场大饥荒迎面而来。

据相关统计,这场灾难,造成大约300万爱尔兰人连饭都吃不上,每天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最终导致爱尔兰人口锐减1/4。

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作为主导邦国的英国,面对爱尔兰的饥荒灾难,竟然无动于衷。

当时,从美洲出口的粮食,都会经过爱尔兰,但这些船只全部直接开往英国本土,丝毫不理会饥饿的爱尔兰人。更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深陷水火,英国仍旧要求爱尔兰向本土出口粮食和畜牧产品,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无异加剧了饥荒带给爱尔兰的灾难。

最终,这场惨剧让英爱彻底决裂,觉醒了爱尔兰的独立信念。

北爱尔兰新教徒众多,拒绝随爱尔兰独立

19世纪,随着爱尔兰自治运动情绪高涨,天主教的势力也不断扩大,这让新教徒十分忧虑,他们担心爱尔兰独立之后,新教会遭受到天主教的欺压。为了保全自身,新教徒们聚集起来成立联合派,对外大力主张,要将爱尔兰留在英格兰之内。

可历史的脚步无法阻挡,步入20世纪,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战后,英国元气大伤,早已不能像先前那样以蛮力控制爱尔兰。趁此机会,爱尔兰于1919年,向英国发起了“英爱战争”。刚刚经历一场浩劫,英国国民反战情绪强烈,实在不愿再战,无奈之下,面对爱尔兰的诉求,英国只得做出让步。

1921年,《英爱条约》签订,其中规定:英国承认爱尔兰自由邦的独立地位,但在爱尔兰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由联合派占据主导的六郡,将重新划为北爱尔兰。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由北爱尔兰自主决定,是去是留。

结局不难预测,以新教为主的北爱尔兰,自然拒绝加入爱尔兰自由邦,归入英国。自此之后,即便同处一岛之中,爱尔兰岛也被划分为南北两片。

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因为在爱尔兰独立的时候,北爱尔兰六郡已经居住有大量的英格兰人,这些英格兰人自然是愿意继续留在英国境内,因此导致北爱没能独立

英国的全称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国名中可以得知英国在理论上是个联邦国家,而在英语中英国就被简称为“联合王国”。

目前英国由四个政治实体组成,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其中英格兰是英国的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占有主导地位。至于其他三家则都是被英格兰强行兼并过来的。

不过在1921年12月6日之前英国的国号是“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在国号中包含了整个爱尔兰岛。

而如今英国的国号则变成了今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也就是说今天的英国只保留了爱尔兰北部地区,而爱尔兰南部地区已经独立了出去,建立爱尔兰共和国。

(爱尔兰与英国)

爱尔兰人的祖先是来自欧洲大陆的凯尔特人,他们信奉天主教,直到今天爱尔兰人对于天主教的信仰依然比较强烈。

从12世纪开始英格兰人就开始入侵爱尔兰,到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加冕为爱尔兰国王,从此开启了英爱共主的局面。但这时两国并没有合并,仅仅是共有一个国王而已。

1801年英国正式兼并爱尔兰,不过由于宗教问题,爱尔兰人在英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因为英格兰人是新教徒,他们始终无法彻底信任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

在1845—1850年期间爱尔兰因为土豆歉收而爆发了大饥荒,这场饥荒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但唯独没有引起英国政府的关注。英国中央政府不仅没有主动赈灾,而且还阻挠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人道援助。

正是由于英国中央政府的恶意不作为,导致在这5年的大饥荒之中有100万爱尔兰人被饿死,占到了当时爱尔兰总人口的近1/4。另外还有大约100万爱尔兰人逃往美国,形成了今天美国的爱尔兰人社群。

大饥荒之后爱尔兰人对英国政府彻底失去了信心,反英独立的思想也更加的坚定了。

在爱尔兰人民的不断斗争下,1921年12月6日英国与爱尔兰地方政府签订《英爱条约》,英被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这就是之后的爱尔兰共和国。而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因为已经居住有大量的英格兰人,因此北部六郡选择继续待在英国境内。

(北爱尔兰)

不过北爱地区仍有1/3的人是爱尔兰人,他们还是希望北爱六郡能够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于是这些北爱民族主义者组成了“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了与英国政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装斗争。而当地的英格兰人也组成了保皇派武装,跟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进行死磕。

目前根据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签订的协议,爱尔兰共和国承认北爱地区是英国领土,而英国也保证北爱地区的自治以及当地天主教徒的权力。

在2005年之后北爱各派处于停火状态,但是北爱问题并没有就此终结,北爱当地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仇恨不会因为这一纸停战协定而彻底消弭,北爱问题仍旧会持续下去。

(2017年上影的电影《英伦对决》的故事背景就是北爱问题)

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不是爱尔兰抛弃北爱,而是北爱不要爱尔兰。

爱尔兰是个欧洲岛国,坐落于北大西洋的爱尔兰岛上,与英国人的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这个国家不大,总面积不过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500来万。相比之下,隔壁英国2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加上6700多万的人口数量,显然就是巨无霸的存在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亘古未变。所以和强大的英国人做邻居,爱尔兰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早在12世纪,英国人就开始打起了爱尔兰的主意,不断派兵入侵。不比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大一统,此时的爱尔兰还处于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小小的爱尔兰岛上存在着近200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有的王国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城市都没有,与其说是国家,更不如说是部落。

文明落后的爱尔兰人,面对如日中天的金雀花王朝,自然是难以匹敌。尽管爱尔兰人奋起反抗,但双方之间实力上的差距实在太大。1171年,随着彭布罗克伯爵克莱尔在都柏林之围中取胜,英国也正式在爱尔兰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而到了16世纪末,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建立了爱尔兰王国,并由自己兼任国王,更是进一步宣告了英国对于爱尔兰的统治地位。

作为殖民地,爱尔兰岛虽说紧邻大不列颠,但终究还是低人一等。甚至在一些英国人的眼中,“杀死一个爱尔兰人就等于杀死一条狗”。所以英国人在爱尔兰岛上长期推行不平等的歧视政策,不遗余力地对爱尔兰人进行剥削和压迫。

比如在大名鼎鼎的英国“圈地运动”中,英国人在不列颠岛上无地可圈后,便跑到爱尔兰岛上来继续圈地,将爱尔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了成为了贵族地主的牧场。由此导致大量的爱尔兰农民失去土地和家园,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另外在英国人的宗教改革中,爱尔兰被英国人强迫放弃自己的信仰,从原本的天主教改投圣公会,成为和英格兰一样的新教徒。在西方世界,灭人信仰无异于杀人父母,英国人如此作为,给爱尔兰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再还有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著名的“马铃薯瘟疫”,爱尔兰人赖以为生的马铃薯因为病害而大幅减产,甚至很多地方绝收,爱尔兰人因此陷入粮食短缺的困境,生活无以为继。看到这种情况,哪怕是邻居都会伸出援手拉一把,而作为统治者的英国人更是责无旁贷。可是英国人压根就不管爱尔兰人的死活,哪怕他们的运粮商船都停靠在爱尔兰的港口,也没有拿出一袋粮食去救济饥饿的爱尔兰人。英国人的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爱尔兰的大饥荒,上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疫病。

英国人在爱尔兰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人的强烈不满。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几百年的抗争中,那些不甘被奴役的爱尔兰人前赴后继,誓要用鲜血捍卫自己的尊严。

1641年10月,爱尔兰天主教徒发动起义,宣布脱离英国自立,最终遭到克伦威尔的残酷镇压。

1798年5月,爱尔兰人联合会发动起义,再度遭到英军镇压,7万余人被处死。

1916年,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持续仅6天便遭镇压,起义领导人几乎全部被杀。

几百年来,爱尔兰人的每一次反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但失败并没有让爱尔兰人放弃,反而是激励着更多的后继者。在爱尔兰人这种前赴后继的冲击下,英国人终究还是扛不住了,不得不在1949年承认爱尔兰的独立。

不过爱尔兰的独立并不是全国性质的,当时爱尔兰四省32郡,只有南部的26郡逃出了英国的手掌心,剩下的北部阿尔斯特省6郡则是继续留在了英国,也就是如今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正是因为北爱尔兰的存在,英国的全民才会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那么问题来了,北爱尔兰作为爱尔兰岛上的一部分,为何当年不跟着爱尔兰一起独立呢?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爱尔兰是爱尔兰岛上最接近英国人的地方,与大不列颠岛之间仅有一条宽度为27千米的海峡相隔。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让北爱尔兰在殖民时代,成为了英国人登陆爱尔兰岛的第一站。

所以在历史上,北爱尔兰算是最先和英国人接触的地方,甚至可以算是英国人在爱尔兰岛上实际的大本营。而这里受到英国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基本上英国想要在爱尔兰岛上搞事情,必然优先考虑北爱尔兰。

比如搞宗教改革的时候,北爱尔兰就成为新教徒的聚居区。而搞工业化的时候,北爱尔兰也是建厂的首选。甚至那些跑到爱尔兰岛上来淘金圈地的新贵族们,也大都聚居在北爱尔兰。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北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就变得相当亲密,对于自家同胞却是渐行渐远,由此为日后的爱尔兰分裂埋下了伏笔。

一战结束后,爱尔兰人的独立事业迎来转机,连续几年的鏖战让英国人焦头烂额,再也无力应对爱尔兰人的反抗。1921年,为了缓解和爱尔兰人的矛盾,英国人选择妥协,与爱尔兰的反抗军停战谈判。根据双方签订的《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成为了一个事实意义上的国家。不过北爱尔兰因为和英国人更加亲近的缘故,并没有加入爱尔兰自由邦,而是继续跟着英国混。

自此以后,北爱尔兰就彻底和爱尔兰分道扬镳,不管是1937年爱尔兰成立共和国,还是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北爱尔兰都没有回头。直到今天,北爱尔兰依旧还是英国人的一部分。

从表面上看,北爱尔兰抛弃爱尔兰,主要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圣公会和天主教终究是搞不到一块去。但实际上,这里面更多的还是一个“嫌贫爱富”。

爱尔兰作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人的掠夺压榨,发展水平有限。截止爱尔兰独立,这个国家依旧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相比之下,北爱尔兰有着英国人的大力建设,日子无疑要好过许多。

在北爱尔兰看来,如果当初他们跟着爱尔兰一起独立了,身为“异教徒”的他们,就算不会被劫富济贫,也会失去英国这个大靠山,届时前途渺茫。安逸的日子过久了,谁又愿意出来经历社会的毒打?所以紧抱英国大腿,成为了北爱尔兰人的不二选择。

客观来讲,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北爱尔兰选择英国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北爱尔兰的操作可就不太明智了。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爱尔兰虽然当时穷困潦倒,但并不代表未来就不能咸鱼翻身。爱尔兰在脱离英国之后,并没有如大家料想般持续落后,而是发奋图强,逐渐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如今的爱尔兰已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非常高,被誉为“凯尔特之虎”。

以大家比较熟悉的GDP数据为例,2021年爱尔兰完成人均名义GDP超过9万美元,是全球人均GDP第二高的国家。相比之下,英国在2021年的人均GDP大约是4.7万美元,差不多只有爱尔兰的一半。而隔壁的北爱尔兰更是只有3万多美元,远远落后于邻家兄弟。

事实上,北爱尔兰不仅仅是经济跟不上,自身的安全环境也相当糟糕。由于其身在爱尔兰岛,和英国有着地理上的天然割裂。再加上其身为爱尔兰人后裔,在民族文化上有别于英国。所以长期以来,北爱尔兰和英国都存在着一层隔阂,分手的声音不断。甚至在北爱尔兰还存在着许多的分裂势力,时常会通过武力手段来谋求脱离,由此导致了北爱尔兰地区的长期混乱,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相比之下,爱尔兰的日子却是越过越舒服。

很明显,曾经的爱尔兰你爱答不理,如今的爱尔兰你却是高攀不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爱尔兰独立的时候,为何抛弃了北爱尔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问题问的很好,有水平。

这是历史的后遗症。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来到英伦三岛,包括爱尔兰。

然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后来者居上,征服了爱尔兰人。

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

由于最初盎格鲁撒克逊人是被请来助战的,但却背叛了凯尔特人,1000年内都被爱尔兰人蔑称为卑鄙小人。双方有长久的民族矛盾。

后来英国人改信信教,圣公会,但爱尔兰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的矛盾又加上了宗教色彩。

在英国控制爱尔兰期间,在爱尔兰北部大量移民。

这些移民不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还信仰新教。一些爱尔兰人,受英国的影响,也接受了新教。

1916年在都柏林爆发了复活节起义。这也不稀奇,因为爱尔兰人连续反叛几百年之久了。

1916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一4月24日,约1000名爱尔兰人夺取都柏林约14个地区并声明成立爱尔兰共和国。2万名英军被派往都柏林,包围了市中心并炮轰起义军所占地区。

此次起义爱尔兰人伤亡1000多人,英国军警伤亡400多人。

在我们看来,似乎伤亡不大,但在英国就是很大的暴力事件了。

此后爱兰人要求独立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英国陷入一战无暇顾及,只得同意战争结束后允许爱尔兰独立。

1921年12月6日,双方签订《英爱条约》,爱尔兰独立。

然而,北爱尔兰地区6个郡居住着大量英国公民以及新教徒,占人口的大部分,他们不认可爱尔兰是祖国,拒绝和爱尔兰一起独立。

当时爱尔兰的实力还弱,能够获得南部独立就不错了,只得勉强同意。

然而,北爱尔兰地区仍然有大量的爱尔兰人,天主教徒。他们认为北爱尔兰本来就是爱尔兰的领土,只是被英国佬强占了。

所以,从20年代开始长达100年,北爱尔兰要求独立的和平运动和暴力运动几乎永无止境。

相比英国人,爱尔兰人性格开朗随便,很讲礼貌,但比较固执倔强。

对于爱尔兰人来说,涉及领土和民族问题立即会变得狂热。

自1968年至2002年7月,在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以及爱尔兰共和国境内共有3600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爱尔兰共和军及其它组织至少应对其中2000人的死亡负责。

爱尔兰共和军的一次袭击,差点炸死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