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1859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此战,英法联军13艘参战舰艇,3艘被击沉,3艘遭击沉,死伤官兵484人。而清军仅伤亡32人,大沽口炮台只遭到轻微的破坏。
长期被列强蹂躏的大清,这次是怎么做到的呢?
英法的老套路1859年6月17日,大清天津道收到了英国海军少将贺布的知照:大清应该立即撤去安设在海口的障碍物,以便让联军舰队护送公使“完成和平的使命”。
以“进京和谈”为幌子,为进攻做好准备,是英法的老套路了。
1年前,英法联军也是以这个套路,搞了大清一把。
当时,英法联军抵达大沽口外后,一面与大清交涉,一面多方侦察,搞清楚附近海域和大沽口入口处的水深,窥探大沽口一带的地形和炮台位置及兵力部署,甚至在水边立标打靶,做好各种准备。
大清不敢“开第一枪”,坐视联军在眼皮底下做各种准备。
熟料,英法联军做好准备后,立刻发出最后通牒:大清没有派出全权代表,限令清军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炮台!
然后,做好准备的英法舰队趁落潮之机开战。
结果,清军固定的木质炮架上的火炮不能随潮调整炮口,发射的炮弹大多从敌浅水舰艇上空飞过,难以打击敌舰。
敌军浅水舰艇配合远方深水舰艇一起,炮击早已标定目标的清军炮台;陆战队登陆,猛攻早已被摸清部署的清军。
最后,英法联军轻松攻取大沽口,直逼天津,迫使大清签订《天津条约》。
这一次,英法企图故技重施。
一方面,英法美三国公使继续与清交涉,另一方面,联军舰队继续做好一切进攻准备。
他们早已决定:不惜以武力来打开白河的大门,并继续向京城挺进!
大清的应对之策大清确实缺乏外事经验,但也不是不长记性。
大清一面就《天津条约》中的一些条款继续与英法交涉,一面又深感“夷情反复,深恐其贪得无厌”,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加强大沽口一带的防御。
清军重建了天津水师,并从广东、福建调大号舰艇来备战。
同时,大清重建了大沽炮台,由以前的4座增加到了6座,南岸3座,北岸2座,北岸石头缝地方添建1座炮台,以为后路策应。
各炮台配备了火炮60门,其中,1.2万斤大铜炮2门,1万斤大铜炮9门,5000斤铜炮2门,另有西洋铁炮24门。
而且,针对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时的教训,各炮围墙加固加厚加高,以增强对敌军舰炮的抵抗力,又筑堤墙,密布跑门枪眼,并挖掘深壕,以准备近战。
同时,在后方河身狭窄的双港,清军部署了兵马、火炮,构筑纵深防御体系。
最重要的是,大清对英法的老套路,做出了应对。
僧格林沁提出:如果对方只是1、2只船开进来,那咱们就“理论”;如果3、4只船进来,就要做好两手准备了;如果敌军闯入鸡心滩,那显然是来打仗的,开打吧!
同时,为了防止敌军提前侦知军情,给炮台营墙不露一人,各跑门都有炮帘遮挡,“白昼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鼓”!
如此,清军做好准备,只待开战。
敌明我暗由于僧格林沁的反侦察手段部署得当,到开战前,联军无法侦知清军部署。
不过,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前侦察的水文等情报仍在。
因此,狂妄的联军,仍然采取了与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时一样的部署:1、浅水舰艇驶入大沽口炮台上方河面;2、浅水舰艇配合深水舰艇摧毁炮台;3、陆陆部队攻取南北两岸炮台。
贺部“得意洋洋,神奇非凡”,“认为他已经胜券在握”。
6月25日拂晓,联军开始行动。
英舰“负鼠”在几艘炮艇的支持下,开始强行拆除障碍物。
僧格林沁下令守军“隐忍静伺”,暗中监视敌军,静静等待战机。
敌明我暗!战事朝着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
击败敌海军在拆除第一道障碍物后,贺布下令旗舰“鸻鸟”号率领各舰跟进,并炮击两岸炮台。
僧格林沁下令掀开炮帘,猛烈还击。
由于清军炮台已经提前加厚围墙,敌军火炮的破坏“尚足抵御”。
同时,由于横锁海口的铁链阻滞,敌舰前进受阻,徘徊于南北炮台交叉火力之下!
“擒贼擒王”!
南北炮台守军集中火力,猛烈轰击敌军旗舰“鸻鸟”号。
贺布腰部受伤,只好该乘他船指挥作战。
不久,“鸻鸟”号被击毁,改舰40名水手仅1人跳水逃脱。
战至下午4时,联军舰艇损失惨重,多艘战船被击沉,贺布改乘的“鸬鰦”号也被击毁,他只好跑到法舰“迪歇拉”号上。
联军舰艇已基本失去战斗力。
击败敌陆战队贺布还不甘心,他下令:登陆作战!
尽管英法留给大清最深刻的印象是“船坚炮利”,但事实上,由于训练有素,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在炮台作战中,英军刺刀的作用有时不在其“船坚炮利”之下。
既然你还是老套路,就依然在僧格林沁的预计之中!
由于清军炮火的攻击,联军登陆部队难以靠近浅滩,许多陆战队员跳入深水,使弹药受潮,不能用!
当登陆敌军在泥泞的滩头行军时,早已准备好的清军火器营抬枪队、鸟枪队进入阵地,朝敌军射击,北岸炮台也发炮助战!
联军不能前进,只能隐蔽,等待天黑。
天黑后,联军借着夜色掩护,伏地前进。
虽然火器已经落后,但是,火药毕竟是咱们发明的。逢年过节,如何让花炮照亮夜空?大清还是很有经验的。
大清发射火弹、喷筒,清军接着光亮射击敌军。
最后,敌军只有近百人抵达炮台下···遇到了深壕···
便桥太短,云梯被毁,联军彻底丧失了攻取炮台的能力。
半夜,联军撤退,又有不少人被清军射杀。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以清军胜利告终。
此战,是晚清外战中不多的亮点。
坦率地说,此战中,清军取胜最直接的原因是敌方将领的轻敌。
敌人以为清军不堪一击,以至于在对清军情况不掌握时便发起进攻,又在仅仅破坏一道障碍物,而障碍物没有完全清除的状况下仓促将主力投入我军夹击火力下,最后,又在海军无法提供支持,企图单纯靠陆战队解决战斗。
看来,从头到尾,敌人都认为大清会一触即溃!
如此轻敌,其失败不足为奇。
不过,无论战略、技术、战术,当时大清与列强都有明显差距。
因此,此后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惨败,而此后若干年,大清连战连败的局面并未改变。
所以,单纯从意义上说,此战意义不应过高估计。
不过,此战中,大清的一个经验,在今天仍很有借鉴意义。
如何应对“擦边球”挑衅?
大清在外战中,屡屡掌握不好“不可开衅,授人以柄”的度。
因此,敌人每每利用大清的软弱,在开战前就通过一系列“擦边球”,占据先机,掌握主动。
此战,僧格林沁做好反侦察的同时,明确了实施坚决反击的底线,因此,自战事一开始,便掌握了主动。
今天,无论是战场还是职场、商场,完全无视规则,一上来就直接欺凌的情况并不多见(除非一方实在太弱或一方十分轻敌),而通过杀机四伏的“擦边球”,在占据先手后再动手的情况十分常见。
要保持主动,就不可轻视“擦边球”的意义!
只有重视“擦边球”,学会灵活又不失原则地应对“擦边球”,才能将敌人的阴谋挫败于初始阶段,保证自己牢牢把握主动!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这是一次清军毫无争议的罕见胜利,也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中国军队击沉的最大吨位外国军舰(860吨的“鸬鹚”号),可悲的是,这个纪录至今都没有被打破。大沽口清军用破旧的铜炮铁炮击沉英舰4艘,重创6艘,这个战绩———远超几十年后的重金堆砌、号称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1
清军的胜利,和事前的火炮工事准备,尤其是兵员素质和指挥艺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1859年初,曾犹疑不定的咸丰帝接受惠亲王绵愉等人关于“天津海口一带,急应妥为布置”的建议,谕令以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得宠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一带,加强海口防务。
僧格林沁率京营及东三省蒙古马队各一部,自通州到达天津后,便会同瑞麟亲往海口查勘,决定加强大沽、双港等地的设防。同时,奏请清廷分别从吉林、黑龙江、直隶北部和京城抽调兵力前往天津地区,并重新恢复直隶海口水师。
到1859年3月,大沽口共有兵丁三千名。僧格林沁恐新募兵丁“难期得力”,“将京旗京营官兵抽出八百名,拨赴海口,分扎两岸炮台。”
此外,尚有副都统成保所率的哲里木盟马队五百人驻新城,头等侍卫布尔和德、二等侍卫舒明安所率的昭乌达盟马队五百人驻新河。整个大洁海口地区共有防兵四千人。
2经过重建的大沽口炮台,由四座增至六座,每座守兵约四百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五丈、一高三丈。各炮台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
另在北岸石头缝地方新建高三丈的炮台一座,作为后路策应。
六座炮台共安设火炮六十门,其中有一万二千斤大铜炮二门,万斤大铜炮九门,五千斤铜炮二门,西洋新式铁炮二十三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
又在海口排列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以便拦阻敌舰。
僧格林沁积极练兵,督敕各营官兵,“排列队伍,演放炮位,严密设防”。
鉴于距天津三十余里的双港地势较高,河身狭窄,便于拦击敌人,僧格林沁特在该处沿河两岸设兵营九座,驻兵六千人,修建炮台十三座,安设一万二千斤以下大小铜铁各炮八十一门。
对干从大沽至山海关一线众多的海口,也本着“择要分布”的原则分别在北塘海口、丰润的润河口、乐亭的清河口和老田沟、昌黎的酸窝口和蒲河口以及山海关内的白塔岭、秦皇岛、小河口等处,部署了相应的兵力。其中北塘有一千六百人,山海关有三千人。
31859年6月22日,咸丰帝得知英法联军舰船陆续驶抵大沽后,立即渝令僧格林沁严守海口,但“勿遽开枪炮,以顾大局”。同时,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等照会英、法公使,要他们由北塘海口登陆,进京换约。
英法联军并不理睬清政府的要求,坚持不走北塘,要以舰队沿白河上驶,武装护送公使进京。
大沽炮台的防兵在直隶提督史荣椿及副将龙汝元等督率下,早就不动声色地监视着敌人舰船的动向,“炮台营墙不露一人,各炮门俱有炮帘遮挡,白昼不见旗帜,夜间不闻更鼓”。
6月25日拂晓,英国统帅贺布率联军舰艇十三艘,从拦江沙内距炮台约十三公里的水域向海口开进,炮艇都停泊在离铁戗不远的水面。
海军陆战队也已换乘小艇,待命行动。
贺布的作战计划是:炮艇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方占据一个位置,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舰炮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派英舰“负鼠”号和几艘艇强行拆除海口铁戗和木栅,开辟通道。这时,大沽海口两岸清军怀着愤怒的心情,注视着敌人的行动并作好了战斗准备。
4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贺布立即令各舰向横链进逼,并发炮轰击两岸炮台。
清军立即开炮还击,由于炮台“围墙深厚,尚足抵御”,且“各炮台口门,正对夷舰”,守军炮火得以充分发挥威力。
两岸炮台集中火力轰击贺布的旗舰。交战不久,联军旗舰舰长拉桑上尉等多人被打死,贺布也身负重伤,改乘蒸汽军舰“鸬鹚”号继续指挥战斗。
激战至下午4时,参战的联军舰艇差不多全被击伤。旗舰被击毁,舰上的四十名水手仅一人跳水逃脱。炮艇“茶华”号和“庇护”号被击沉,“鸬鹚”号搁浅后也被击沉,贺布被迫逃到法舰“迪歇拉”号上。
当战斗激烈进行之际,美国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乘快艇前往战区,看望受伤的贺布。在返回停泊水域时,遭到清军炮火的袭击,达底拿幸免于死,但陪同他的美国旗舰“托依旺”号的副舰长被打伤,快艇舵手被打死。
达底拿目睹英法联军的惨败情景,认为贺布“已经无法逃脱并退出这场绝望的战斗了”,遂派美舰“托依旺”号从集结地域开进战区,去拖曳搁浅的英国舰艇,以便让他们重新投入战斗。他还命令美国水兵登上英国炮艇,参加作战,从而彻底撕下了“美国中立”的虚伪面具。
5下午5时,贺布仍不认输,下达了登陆作战的命令。英军勒蒙上校率联军陆战队千余人,分乘舢板二十余只由美舰“托依旺”号和联军的两艘炮艇拖曳,至海口铁戗以外不远的水面集结,尔后在舰炮掩护下,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先夺取南岸的三座炮台。
南岸炮台外是一片泥泞的滩涂,并有三道水壕。侵略军登岸后,一方面不断遭到炮台炮火的杀伤,一方面要在没膝的泥泞中艰难地匍匐爬行,处境甚为狼狈。
这时,僧格林沁又调集火器营等的抬枪队和鸟枪队主动前往攻击,北岸炮台也发炮支援。联军登陆部队死伤枕藉,不得不停止前进,潜伏于沟壕中和土堆后面。
黄昏时分,侵略军利用夜暗“伏地抢进”,炮台守军施放火箭。借着亮光瞄准射击,杀伤敌人。联军陆战队只有少数人爬到了炮台下面的第一道壕边,但由于步枪已塞满泥浆,几乎都不能使用,运来的便桥又太短,无法架设;云梯也大都折断,无法攀登。联军在壕边一筹莫展。
守军则集中火力向隐蔽在壕沟边的敌军射击,终于迫使其向海口撤退。直至半夜,联军陆战队余部才陆续爬上舰艇撤出战场。
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惨败,不得不撤离天津水域。参战英军约一千二百人,死伤五百七十八人。参战法军六十人,死伤十四人。
6联军惨败的原因,客观上由于兵力不足(其参兵力仅及清军的四分之一),但主要是由于骄横轻敌,情况不明就发动了进攻。
贺布错误地估计形势,以为仍象上年一样,大沽口设防简陋,清军斗志不高,不足为惧。
联军发起攻击前,虽然进行了侦察,但因清军隐蔽良好,在情况不明及骄傲情绪支配下,贺布制定的作战计划,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水陆攻击均未得逞,夺取炮台的尝试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清军在这次抗击作战中仅伤亡三十二人,大沽口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次胜利表明,尽管清军军事技术落后,战斗力不强,但在保国御侮的激励下,广大士兵和下层官弁还是能够勇敢抗战的,只要指挥得当,预有准备,同仇敌忾,是能够打败装备有洋枪洋炮的外国侵略者的。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主要是阴了八国联军一下。
当时大沽口炮台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同时,僧格林沁还在河道内巧妙的设置了多重障碍物,包括: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
在洋鬼子舰队开入前,僧格林沁装作不敢应战甚至逃走来迷惑洋人。
洋人见大沽口炮台没有动静,以为清军根本不敢抵抗。
于是,英法13艘军舰长驱直入,却被障碍物阻挡,无法前进,还出现了搁浅。
搁浅以后,英法军舰无法有效转向,绝大部分火炮不能使用。
这边,清军就很近距离,用大量火炮轰击固定的军舰,那还能打不中吗?
一阵炮战,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大败。
这边,英法联军急忙组织陆战队,试图夺取炮台。
然而,这一线炮台正面全部是沼泽,英军士兵刚刚走进去就寸步难行,反而成为炮台的活靶子。
最终,清军大胜,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
然而,这并非实力的胜利,主要是阴了洋人。
所以,这次胜利不能说明什么。
稍后,英法联军换了个地方登陆,就轻松打下了大沽口炮台。
这是清军和八国联军客观实力的差距。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在第2次鸦片战争第2次大沽口战斗,指挥官是僧格林沁,他首先重整多座炮台形成互相支援态势。随后布设了大量战壕,栅栏和各种障碍物。
还集结了大批预备队,将所有精兵强将都调集到了大沽口。大沽口1万多清军包括,3千京营八旗,3千大沽协兵,昭乌达盟,察哈尔和哲里木盟蒙古各自出动1千人,合计3千蒙古军。还有,500直隶提督直属标兵,300北塘营兵等等。
清军多座炮台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随后反击有利击败登陆敌军。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联军兵船12艘,击毙、击伤英兵460人,法兵14人。英国军官死5人,伤23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还活捉英、法兵各1名,并缴获了舢板船3只,洋枪41枝,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
英国人称:“这是英国人自撤出喀布尔后在亚洲所遭到的最严重的失败”。但是,在随后的第3次大沽口炮台战斗,清军就失败了。
因为第3次大沽口战役,英法联军出动主力,当时记载:“王(僧格林沁)整军以出,所部马队已调赴他军,不满五千,合京旗步队几及万人。英军马步可一万,法军八千。”最重要的是英法联军出动了阿姆斯特朗大炮,取得了绝对的战场优势。
无论野战,还是攻坚,大沽口清朝驻军都迅速战败。第3次大沽口战斗,英军阵亡17人,负伤162人,法军阵亡15人,负伤129人。清军战死2000人,被俘2100人。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又于次年4月北上天津大沽口,把军舰开到距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英法联军的野心昭然若揭。
本来打算先武力威慑后再谈判的英法联军,刚来到大沽口就被震惊到了。当然并不是因为大清的船坚炮利。
大沽口距离京城如此近,大清在这里基本等于没有设防,军备荒废,军纪涣散,英法联军看后都直呼内涵。
于是英法不准备只是停留在武力威慑了,真枪实弹给清朝的厉害看看或许能捞到更多好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于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打响了。当然,英法联军没有任何意外地轻易攻占了大沽口的炮台,兵锋直指天津。
清政府也没有让人失望,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当然不是驱逐侵略者,而是惊慌之中派去了使臣,然后就有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都这样了,若是清朝还不做点什么,真的就要提前亡了。于是咸丰在一堆大臣里面挑来挑去,最后看中了僧格林沁。
不得不说咸丰的这个选择还是很明智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所以更打赢,僧格林沁功不可没。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接着看。
僧格林沁
加固防御工事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大家都看到了,英法联军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没了。
当然,清军训练懈怠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沽口的那些大炮,防御工事都荒废多年,还能不能用都成问题。
所以1858年6月,也就是僧格林沁接管京津军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沽口一带去巡查工事。
这一看差点没把僧格林沁气出问题来,但是他也不敢说啥啊,只能乖乖干活。
清军
他首先重新选定炮台位置,距离天津30多华里的双港就是个好地方,这里河两岸的地势都比较高,很适合搭建炮台。
说干就干,僧格林沁分别在东西两岸扎营,设有13座炮台,12000斤的炮有两门,10000斤的有4门(都是铜炮),西洋铁炮6门,如此安排绝对火力充沛了。
接着僧格林沁又跑到大沽口炮台,由于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这里已经被英法联军炸得七七八八了,僧格林沁只能重新修建。
新建后的大沽口炮台比之前更有层次了,北岸两个分别高3丈和5丈的炮台,炮眼、枪眼设置也比之前更为科学了。
大炮
坚固程度自然也更甚一筹,除此之外,僧格林沁还在北岸距离两个炮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又加了一处高三丈的炮台,所以层次一下就出来了。
火炮方面是每个炮台设两门12000斤、6门10000斤、两门5000斤的重炮,都是铜炮,三个炮台还设有23门洋铁炮。
大沽口一带如此布置后也算看得下去了,但僧格林沁可不满足于此,大沽口以北30多华里的北塘旧炮台,他也重新修复了一遍,并增设了新炮台。
大炮
还有天津到山海关、天津到海丰县一带,僧格林沁也让地方官对当地炮台进行修缮。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僧格林沁对大沽口一带的防御工事进行了一番大换血后,战斗力很快就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展现了出来。
搞得英法联军都以为东方这头巨龙提前苏醒了一般,要不是当时英军邀约了三艘美军的军舰过来,怕是要全军覆没在大沽口。
杀得大快人心
加强军队训练有了像样的防御工事,人不行还是等于零。所以僧格林沁随后做的就是整顿军营。
首先他在军中搞起了考核那一套,标准自然是优胜劣汰,然后再补足兵力,把那些老兵痞都赶走了。这样留下来的不说是精锐中精锐,至少打起来不会跑了。
除了补足大沽口原有驻守的1600人外,僧格林沁还将部队扩充到了3000人,其中水兵2000,步兵800,骑兵200。
在炮台上他也将原有的300人扩充到了800人。为了以防万一,僧格林沁还从东北和内蒙等地弄来了5000余骑兵以备无患。
僧格林沁
近万人在大沽口驻防,加上新修的防御工事,当真是不好惹了。
当然除了有人,训练也不能落下,僧格林沁亲自监督训练,步骑协同战法、步炮协同战法、骑炮协同战法或者干脆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术都必须在僧格林沁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标准。
在付出足够的努力后,大沽口守军真正成为了一支让敌人都惊叹的军队。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后,敌人甚至给出了“中国军队在瞄准射击和操作大炮方面已经可以和训练有素的欧洲精锐相媲美了。”
确实像那么回事了
鼓舞士气晚清的军队除了后来的新军可以说已经被“洋人”打得有点颓了,不说闻风丧胆吧,但打起来在气势上就已经弱了一头。
僧格林沁对此也作出了准备,他对手底下将士一直以来都在灌输只要上下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为此,僧格林沁与手下同吃同住,带头参加训练,在那个时代真的是罕见,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一下子就被他拔高了不止一筹。
当时大清的所有军队中,不管是军容、军纪还是战斗力,僧格林沁这支驻防大沽口的军队绝对都是首屈一指的。
只要装备上不是差的太多,以这支军队的实力和战斗意志绝对可以和当时最强的英法联军相抗衡,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就证明了这一点。
干翻侵略者
嚣张惯了自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这些西方列强就对屡试不爽地用船坚炮利胁迫清朝就范,在他们看来,清朝是软弱的,就算有点先进的武器也发挥不出多大作用。
再结合一直以来他们也没遇到清朝像样的抵抗,所以嚣张在所难免。正所谓骄兵必败,英法联军免不了要在中国吃点苦头。
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就是他们栽跟头的地方,而且这次栽得很惨,差点就有来无回,为他们的嚣张付出代价。
嚣张惯了的西方列强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僧格林沁完成自己的所有部署后,觉得还是不放心,又建议清政府不能让西方列强的大小船只从大沽口登陆。
要登陆就从北塘,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这些西方列强凭借炮火的威力搞偷袭,在清军没反应过来前夺取大沽口炮台,重蹈第一次战斗的覆辙。
这条建议是非常好的,但僧格林沁严重低估了英法等列强的嚣张,人家根本就不会理会这个合理的要求。
僧格林沁像
1859年,英、法、美三国的公使来京城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6月,英法派出了21艘格式军舰的豪华队伍,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叫上了三艘美军军舰,士兵也有足足2000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大沽口。
清政府得知后就按照僧格林沁提出的在北塘登陆的意见和“联军”说了,登陆后他们公使的安全由清军负责。
然而,他们这次来除了上述交换“批准书”外,还打着通过武力再捞点好处的主意。
所以根本也就没把清政府的再三警告放在眼里,强行要求要经大沽口溯河而上,公然挑衅清政府。
不知道谁画的,画得挺好
6月25日,“联军”抵近大沽口。三艘火轮在前逼近清军在河道设置的障碍,并进行处理。
对于敌人的这种挑衅,僧格林沁可谓是怒不可遏,奈何咸丰被打怕了,严令僧格林沁不准开第一枪,要顾全大局。
所以僧格林沁只好让使者带着文书去和“联军”交涉,让他们改从北塘登陆。
结果自然是再度被拒。不仅如此,清理完障碍物后,“联军”各船蜂拥而进,一直冲到了第二座炮台处才被清军的铁链拦住。
遇到阻碍,“联军”也怒了,愤然向清军阵地和炮台开火。这正是僧格林沁想要看到的,这下他可以对咸丰说不是我,是他们先开炮的了。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早就为这群野蛮人准备好的盛宴在此刻上席了,各炮台炮火齐鸣,火光四射,打得“联军”一下子就忘了自己是来干嘛的了。
与此同时,陆上的两千骑兵也在僧格林沁的命令下加入了战局,手起刀落,杀得“联军”片甲不留。
双方酣战过程中,清军越战越勇,经货一个昼夜的激战,终获大胜。英军13艘军舰被击沉5艘,打伤6艘,俘获两艘,1200余英军被毙伤500余人,其中军官就有5个。
法军的结果比之英军也好不到那去,最后还是同来捡便宜的三艘美军军舰及时加入战局,才使得英法联军没在大沽口全军覆没。
大沽口炮台
结语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是清末少有的振奋人心之战斗。
僧格林沁更是临危受命,扛起京津地区这个关键地区的军务大旗,昼夜辛勤,殚精竭虑,为大清京城的门户打造了一支足以和列强精锐媲美的军队,并率部在大沽口再次危难时临危不惧,从容指挥战斗,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他本人确实是清末难得的将帅之才,对于他的贡献,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是怎么打赢英法联军的?
1858年,英法联军以“进京和谈”的幌子欺骗清军,导致清军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战中遭受惨败,完全被英法联军打得措手不及,就连大炮都没有机会发射,清军就失败了,可谓是奇耻大辱。
一年之后,也就是1859年,还是在同一个地点,英法联军故技重施,结果这次他们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终于扬眉吐气战胜了英法联军一回,那么当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失败1858年,窥探清朝已久的英法联军,准备就绪之后抵达大沽口外,他们借用“进京和谈”的幌子,一面假装和清军和谈,一面专门安排一些军事骨干对大沽口周围的地形以及清军的各种部署进行了解,做出开战前的评估。
当时的清军被英法联军的阵势吓到了,不敢轻易开第一枪,基本上处于任人摆布的尴尬地位,眼睁睁看着英法联军不断熟悉地形、不断演习,清军硬是一句话不敢说,还什么准备也没有,就那样看着英法联军不断准备。
很明显最后清军才明白英法联军的真实目的,他们在摸透清军底细以及周围环境之后,突然对清军发起攻击,清军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准备,被英法联军打得措手不及,想要对其开炮,却发现自己的火炮不能随意调节炮口,发射出去的炮弹对英法联军起不到任何作用,可以说是白忙活一场。
英法联军事先早有准备,对清军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制定了应对措施,眼看着清军处于绝境之中,英法联军继续按照事先计划,采用浅水舰艇配合深水舰艇对清军进行火力压制、陆战队登陆与清军近身作战的战术,打得清军丢盔弃甲,很快就惨败下来,英法联军顺利抵达天津。
战败之后的清军,不得已只能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各种条件,这次失败可谓是奇耻大辱,对清军的士气影响也很大,要是没有一点振奋人心的事情发生,可能清军就此将一蹶不振,幸亏后来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一雪前耻,也算是给了大沽口一个基本交代。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胜利的原因经过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英法联军对清军的实力完全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清军早已腐败不堪,并且没有什么有头脑的将领指挥,只要自己的军队一出现,随便对其进行一番打击,清军立刻就会投降。
确实如此,从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情况来看,清军完全是不堪一击的,不管是武器设备,还是将领的指挥能力,都实在不值一提,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英法联军完全没有必要将清军放在眼里,这是一种正常思维。
不过英法联军没有想到的一点是,经过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失败后,清军还是进行过深刻反思,皇帝专门任命僧格林沁来指挥这支军队,希望他们在抵挡英法联军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僧格林沁久经沙场,也算是一个老谋深算并且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家了,他才去到大沽口之后,就对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失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僧格林沁决定对清军的设备以及防御设备进行改革升级。
这种改革升级其实也不算多么复杂,主要就是加固了围墙,挖掘了一些壕沟以备近战,除此之外,就是在火炮方面进行了改良,专门从广东、福建等地方调来60多门大炮,增强清军的火力,以备随时和英法联军开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森格林沁还做出一个最明智的决定,那就是叫清军用布帘挡住火炮,促使英法联军搞不清楚清军的实力,毕竟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最大的失误就是英法联军对清军的装备以及实力过于熟悉,所以才能够迅速战胜清军。
僧格林沁十分清楚,要是拼武器设备的硬实力,清军绝对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不过只要他们不清楚清军的装备程度,就不会对清军做出更多战略部署,到时候刚好可以借助这种反差取得胜利。
不得不说僧格林沁确实足够聪明,他的想法完全击中英法联军要害,经过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后,英法联军对清军的实力严重藐视,这次还打算故技重施,继续使用上次的方式对清军下手。
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一直按兵不动的清军,早已做好迎战准备,等到他们继续按照上回的套路备战时,清军早已严阵以待,枪声一响,清军立刻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一下子就打得英法联军傻眼了。
清军这次可谓是有备而来,英法联军则是准备不充分,被清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清军借助优势地位不断收拾英法联军,最终击沉三艘英法联军的参战舰艇,杀敌484人,自己死伤仅32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
这次胜利虽然算不上多么振奋人心,可好歹也算是一雪前耻,更加难得的是,这次胜利居然成为晚清与西方列强较量中唯一的一次胜利了,从此以后,清军更加衰落,被英法联军以及西方列强打得找不着北,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我们要是返回去研究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胜利的原因,其实不难发现,这次胜利主要就胜在战术上,之前的失败怪清军毫无准备,这次胜利则胜在清军故意蒙蔽英法联军,让他们错误估计清军实力,从而轻敌冒进,才会惨败,但凡英法联军了解了清军的真实水平,在绝对的武器差距下,清军恐怕还是无法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我们先辈研究了几千年的各种战术以及兵法,就算是在敌我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一样是可以使用的,只要灵活运用这些战术,就算是战斗力严重不行的清军,一样能够取得胜利。
结语可惜清军没有从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汲取精华,后来继续颓靡不振,清朝的灭亡以及晚清的屈辱,注定是无法改变了,回过头想想,要说清军真的不堪一击,似乎也说不过去,想必他们当年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吧,面对一群贪腐的官员以及自私自利的慈禧太后,清军就算想要为国争光,也没有任何机会,实在是可悲可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