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哪些武器的出现,导致战争死亡人数飞速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球大约有七千万人死亡,1.3亿人受到战争的伤害。相比而言,一战时期,全球牺牲的士兵数达到1000万,平民伤亡达到了650万左右。可见,二战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无疑是一次更加沉重的打击。在这巨大的伤亡人数后面,各种武器充当着无情的“刽子手”。这场世界浩劫中,到底是什么武器的出现使得伤亡人数如此之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觉得近代哪一款武器杀死的人最多?

让你们吃惊了,这就是AK47家族。

AK系列共约生产了1亿支,装备了不少于53个国家的军队,有5个国家把它画到了军徽上。

它致使数百万人丧命,是过去六十多年杀人最多的武器。夸张的是,AK枪下的冤魂仍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数目增加。

不起眼的Ak47才是真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名非洲的童子军说的那这样:“我恨死了AK47,是它杀死了我的父母,而我今天却又要拿起这件凶器,去杀别人的父母,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它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晚年时候懊悔的说:如果早知道政客们会滥用我的发明,当年我宁可去设计一款割草机。

在另一个场合,卡拉什尼科夫还说:设计枪的人并没有罪,扣动扳机的人才有罪。

二战中,哪些武器的出现,导致战争死亡人数飞速增加?

燃烧弹火烧东京,一晚上将近10万人死亡,另外10万人受伤,史称“李梅火攻”。而整个日本在美国一系列战略轰炸当中死亡人数约90万人(含原子弹攻击),850万人无家可归,日本最大的66个城市中有29个被摧毁。下图为1945年5月26日正在遭受燃烧弹轰炸的东京,可以看到地面大片的火光,其最终毁伤效果完全不亚于原子弹轰炸,甚至惨烈程度比广岛还要高。

下图为M69型燃烧弹,这是美国在日本一系列轰炸中的主角,该燃烧弹在对日轰炸中采用38支捆绑模式,成为集束燃烧弹。该燃烧弹长度20英寸、直径3英寸,重量6.2磅,核心物质是凝固汽油。落地后燃烧弹落地后燃烧,其核心填充物会因为TNT炸药快爆炸而向外喷射。这种燃烧弹燃烧后可以持续产生1000度以上的高温,极易容易点燃日本的木质结构房屋。在1943年美国对多个型号的燃烧弹的测试中,M69对模拟的日本建筑群摧毁率达到69%。

1945年2月24日,美军动用229架B29轰炸机携带454吨M69燃烧弹对东京实施试探性轰炸(实际只有170架投弹411吨),此次轰炸将东京2.5平方公里内完全焚毁。此次轰炸坚定了李梅对日本实施燃烧弹轰炸的决心,从此开始了对日本进行BBQ轰炸。

1945年3月10日,美军279架B29轰炸机将1665吨燃烧弹投在日本市中心,轰炸由0点开始持续到大约3点,由于当晚东京正在刮比较强的西北风,燃烧弹借助风力疯狂燃烧。当晚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彻底摧毁,26.7万栋建筑消失,约占整个东京建筑的25%,计划中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摧毁。登记死亡人数8.37万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将近10万人,另有100万人无家可归。下图为3-10轰炸后的日本城市,可以看到房屋一片废墟

1945年4月14日,美军动用327架轰炸机对东京再次投下2037吨燃烧弹,再次焚毁30平方公里区域。4月15日,109架B29投下754.4吨燃烧弹,焚毁13.4平方公里区域。5月23日,520架B29投弹3645吨。5月25日,464架B29投弹3252吨。至此,日本东京已经被B29投下的燃烧弹焚毁145平方公里区域,登记死亡人数超过14万人,整个东京50%的建筑物消失。下图为东京在遭受燃烧弹攻击前后的对比照片和5-26轰炸后的照片

而燃烧弹攻击对东京来说是一场非常痛苦的灾难,东京个别低洼地区因为燃烧弹消耗大量氧气,大量人员窒息死亡。而许多人企图跳入河沟内降温,但是水也被加热到几十度,跳进去的人也被“煮”了。下面一段话是当时幸存者回忆

大部分建筑荡然无存,街道已经无法辨别,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残骸。家附近的房屋都变得根融化的糖块一样,河水几乎全部蒸发,无数烧焦的尸体遍布在河床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烧焦的臭味。这一刻,我怀疑我是否还在人间。

除了东京之外,日本的各大城市均遭到李梅的燃烧弹盛宴:3月11日310架B29轰炸名古屋、3月13日301架轰炸机轰炸大阪、3月16日330架轰炸机轰炸名古屋、5月14日524架轰炸机轰炸名古屋、5月17日516架轰炸机轰炸名古屋、5月29日510架轰炸机轰炸横滨、6月1日509架轰炸机轰炸大阪、6月5日530架轰炸机轰炸神户、6月7日449架轰炸机轰炸大阪……还有大量中小城市也没能躲过燃烧弹攻击。下图为遭到燃烧弹攻击的日本城市下图分别是遭受燃烧导弹轰炸后的大阪、佐世保、横滨和仙台。在这一系类轰炸中最严重的是福井,城市摧毁率96%、甲府为72%、日立71%、大阪57%、东京56%、横滨56%、名古屋5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