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显然应该刘备承担。

襄樊战争之前,刘备只有大约4万多兵力。

其中2万是刘备嫡系和刘琦的部队。

另外2万,是收编赤壁之战溃散的曹军和占领荆州以后收编的刘表残部。

然而,东面的东吴可以轻松拿出6万精兵随时作战。

北面的曹魏虽然刚刚战败,拿出五六万部队驻守也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在于,刘备打四川,先后拖走了2万多人精兵,只给关于留下了2万左右的部队。

这区区2万人,连自保都很困难,毕竟东边是东吴,北面是曹魏。

所以,诸葛亮嘱咐关羽只能联合东吴对抗曹魏,没有其他办法。

诚然,关羽过于自大,连败于禁,曹仁后,对局势过于乐观,对陆逊过于轻视,擅自大举北上,最终被陆逊吵了老巢。

这是关羽的错误,然而他手上只有区区2万人,面对不下五六倍敌人,本来就是很难办的。

况且襄樊地区河流湖泊纵横,必须驻守大部队才能有效防御。

关羽之所以主动出击,怕也是希望以攻代守,他明白单纯防守恐怕是守不住的。

所以,最大责任在刘备拉走了主力,次要责任是关羽对战局判断错误。

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襄樊战争的责任在《三国志》中已有定论的端倪,由关羽承担。关羽是蜀汉将领之首,却在荆州失败后,在刘备时和刘禅初期未能得到追封,之后刘禅继位七年,才得到一个不太友好的谥号,与他并列的张飞追封桓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而关羽追谥则为壮缪侯,谥号说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武力高强可惜志向没有实现,言过其实。而与之齐名的马超谥威侯,黄忠谥刚侯,赵云谥顺平侯,都是善谥。

事实上,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硬要找人出来背锅是很困难的,各方都有责任却都有理。219年七月,蜀汉正打赢汉中之战,刘备晋位汉中王,跟随诸将臣各有封赏,皆大欢喜,当此之时,打了二年恶战,正适合马放南山休养一段时间的时候,内政外交国力都需要一个缓冲期来恢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不料此时荆州突生变化,关羽攻打襄樊,先胜后败,在要不要救援辩论之时,蜀汉占据的荆州地就丢了,刘备集团从此龙游浅滩,被困在蜀川,过在关羽?

关羽有话说,诸葛丞相初出茅庐便有言,“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上将指谁,舍我关某其谁?你们汉中打了,轮到荆州出拳了,这不对吗!封汉中王之日,又让费诗授我前将军、假节铖,如同汉中王亲临便宜行事,随机应变。当时,宛城发生暴乱,侯音千辛万苦派人联系上我,愿归顺与我夹击襄樊,如此良机,难道可以坐失?再者,屯兵樊城的曹仁率大军北上平叛,要明白他在汉中大战时就准备攻打我们江陵的,在这时离开,襄樊空虚,此时不取,更待何时?并且,碧眼小儿也正在攻打合肥,此乃天赐良机,若要说错,错在丞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诸葛亮也喊冤,我是有说过两路出兵,但可没有说可以一前一后出兵,一个打完另一个再打啊,两路出兵是正合奇胜,何为正?何为奇?临机应变不落俗套,可正可奇,才能让敌军摸不清头脑,可没让你擅自出兵。好吧,就算你是元老龙从,要打仗总该通知一声再打吧,你有吗?我们该如何反应?

关羽说,“我不是派人入川通知你们我要开打了吗”?诸葛亮“你决定出兵再派人来是啥意思?蜀道难,等人到了都过去好几月了,我们正在考虑要不要出兵,你已经水淹于禁七军,连老曹都打算迁都避开你,我们出兵合适?你会以为出兵是来抢功的,谁敢带兵去受你那臭脾气”!

刘备说,都有理,不必吵了,说来说去全是因为荆州,本来我们跟曹操打得好好的,最坏就是孙权这个碧眼小儿,作为盟友,不帮忙算了,还横插一腿,背后捅刀。我决定再次出兵,攻打孙权,给他个好看。

关羽:大哥……。诸葛亮:主公……。

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当然是关羽。

作为荆州总督,荆州方面军总司令,一直在期待北伐,然自211年刘备入川至219年襄樊战役发起之后,依旧是军队不足,军粮不足。作为荆州总督,关羽根本没做到内修政理。

同时,关羽性格使然,对士大夫官员安抚不足,对王甫赵累正确建议没有及时施行,最终荆州守将潘俊、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江东,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亡,导致陷入绝境,跟随逃出麦城只有赵累等十来个人,怎能不败?

在对待江东盟友方面,关羽固执己见,一对盟友主君不尊重,又认为江东不敢进攻自己,结果被陆孙所欺骗,撤走南郡部分军队去增援襄樊前线,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关羽在实力不足,无法速战速决,甚至军粮缺乏的条件下仓促发起襄樊战役,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能力,急于向天下展示自己是刘备集团第一大将地位,嫉妒黄忠在汉中战役斩夏侯渊的重大军功。二是固态认为江东是自己的盟友,甚至派军队去江东地盘湘关运走仓库粮食。因此关羽在战役策划不足,后勤保障不力,内部政权不稳情况下发起襄樊进攻战,最终失败也就难免。

至于刘封,他根本不属于荆州方面军管辖,对关羽没有法定义务(如果刘封出兵救关羽,上庸被曹军侵占怎么算?),何况刘封能够出兵也多不过两三千人而已,既要突破曹军阻拦,还得翻山越水,根本很难救护关羽。

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谢邀!

这个问题要经过分析才能确认,我们先看关羽的“头衔”;“懂督荆州事”就是荆州军民兼管的方面大员。“假节钺”,军事上可以不需奏报,便宜行事。四方将军之首(军衔仅次于刘备、刘封),方面军司令。发动襄樊战役的起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的;并不是关羽无缘无故的发动北伐,而是曹仁首先攻击关羽,被关羽打回头了。应该是关羽的回击非常的顺利,打得收不住手,顺势围困了襄阳与樊城。

首先,襄樊战役之前,关羽并没有任何的准备;看看关羽出征的战将,仅有廖化、关平二人。连二线战将都没几个。而且,廖化、关平二人其实并非刘备的战将,而是关羽的私人部曲。只是没有战将,临时把这两人充任而已。糜芳、士仁是刘备的将领,南郡和公安只能交他们二人去守。根本不可能让廖化、关平这两位自己的私兵将领去守!其他人资格更是不够。

其次,关羽自己仅是犯了战术上的错误;襄阳、樊城是隔着襄江的。而襄阳还没有拿下来,就急着渡河连樊城也一起包围。为什么?因为曹仁驻防的是樊城而不是襄阳,所以关羽反击顺手,就追击曹仁到樊城,连樊城一起包围。实际上曹仁之所以不守襄阳这个州城,而去重点守着樊城这个县城。意图已经非常明确;襄阳在襄河南岸,关羽可以从路上发起攻击。而曹魏援兵要救襄阳的话,必须渡过襄河。关羽善水军,很容易截断曹魏的增援。那么,襄阳就成了孤城,还是不得不放弃。而樊城在江北,曹魏增援十分方便。反之,关羽要攻击樊城,就必须跨河作战,攻击力会被抵消一大半。这就是曹仁为何守樊城,而不守襄阳的原因。关羽兵力本来就有限,只是过于狂傲,忽视了“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此时过于兴奋,追击曹仁直接追过了襄河。他应该以水军阻断襄河,以陆军全力先攻下襄阳这座重镇。之后停战,与曹仁隔河对峙。等做好充分准备后,再渡河围攻樊城。即使贪功,拿下襄阳后再围樊城,兵力也可以集中使用于樊城。对曹仁的压力就大得多!之后即使像史实一样发展;丢了南郡、公安,还有襄阳一郡在手,也足够关羽坚守待援的。强如蒙古铁骑,尚且数十年攻不下襄阳。何况东吴一班陆战十分菜鸟的水鸭子?曹魏即使想跟孙权合击关羽的襄阳,却又遇到水军的难题。何况,曹操此时并不想去火中取栗,只想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其三,至于关羽的最后失荆州,丢性命。作为当事人,当然是有一定责任的;那就是判断错误,以为东吴是盟友,搞搞小动作难免,直接进行下作的偷袭,应该做不出来。毕竟两国是“友邦、盟邦”。并不是多数人人为的“傲”或者是“大意”所致。其实,关羽半点也没有大意;沿江烽火台就是最好的证明。东吴此时并非“敌人”,而是“盟友”,甚至是“同盟军”。对于“盟友”,他也没有完全放弃警惕性,沿江建立了烽火台,还能说是“大意”吗?

其四、守卫南郡的,是刘备的亲信国舅爷——最不可能背叛刘备的糜芳。虽然一向与关羽不和(是一直不和,并非关羽临时得罪糜芳),所以故意克扣、拖慢对前方的供应(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关羽虽然很生气,也说了几句狠话。但他是国舅,无非是过过嘴瘾,又能怎样?谁见过关羽在内部杀过自己人,何况还是国舅?令关羽最没想到的,是他会叛变。守南郡是刘备亲自安排的,关羽能跟刘备说:“你的小舅子靠不住”吗?士仁也是刘备安排的旧将。这两人在荆州的地位,不是赵累、王甫等能撼动的。关羽要动他们,刘备那里面子上就下不来。关羽还能说什么?况且,糜芳久随刘备征战,也是从长坂坡曹军重围中冲杀出来的,足见他的能力并非菜鸟,而且还是“久经考验的老同志”。所以,刘备才敢留下他守南郡,或许兼有监军的意思。士仁的能力因为资料缺失,无从考究。但既然刘备敢让他守公安,可见此人的能力自有独到之处。刘备看人非常准,足见这两人并非像小说忽略的那种边沿化将领。如果此二人不是心术问题投降,而是选择坚守。吕蒙、陆逊即使能骗过烽火台,也绝不可能拿下公安、南郡这两地。不出五天,关羽就能赶到。吕蒙、陆逊要是恋战,恐怕反过来要成关羽的俘虏了!可偏偏最不可能的事发生了;两人仅仅是为了与关羽的私怨,选择了不战而降。这是完全出于关羽意料之外的,根本防不胜防。所以,此事关羽是没有责任的!

其五,上庸刘封的不救援虽然有错,但关羽首先是错在了战术(如果不过河,仅围攻襄阳,兵力是够的),导致了“薄皮大馅”,所以才需要增援。其次是要求增援的方式不对;刘封是刘备义子,平常和关羽关系就不好,此时他的军衔是“副军将军”。这是刘备的自创,应该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军中副帅、副总司令(彭德怀的角色)”。二是把蜀汉军队分成两部分,正军、副军。刘备是全军总司令,法正是正军总司令(刘备入成都后,委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封是副军总司令,大概如此吧。总之,刘封的“副军将军”军衔,应该是高于关羽的(如果蜀汉统一了天下,刘封是可以封王的。而关羽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封王),而关羽却是命令刘封增援。这就有点过于高看自己了。如果是“请求”,或许事情就不会是这样了。总之,刘封的不发援兵,最终后果导致了关羽的被俘。但责任关羽要负一半,求人的事,还那么趾高气扬以命令的方式。而且,你求的还是军衔高于自己,而又与自己不对付的人。如果好言相求,刘封或许看在你肯低声下气的份上,会发兵五千助你。别小看这五千兵,往好的分析,有可能曹仁就顶不住了,放弃樊城。有了襄樊,即使南郡、公安丢了,关羽还能在襄樊组织起夺回的军队。最小的作用,至少是能救关羽之命。试想;关羽回援荆州,半路荆州兵全散了。原因是荆州兵的家属受到了吕蒙的威胁(善待其实也是威胁),这个谁也不可能阻止。到临沮时,关羽身边仅剩二百余亲兵。如果刘封增援了,那么关羽身旁还有上庸的五千兵。上庸兵家属在蜀中,所以不会散去。这五千兵反夺荆州或许不够,但用来突围回川却绰绰有余。

其六、关羽围攻曹仁的时候,汉中战役刚刚结束。刘备如果不是有意放弃关羽(不排除有这个可能),就应该放弃休整。一是立即将原荆州兵还回去一半(诸葛亮看不清荆州对东吴的厉害关系,但刘备是看到的),并命令原从荆州带出来的战将霍峻等也回去。再另选一大将(赵云、张飞,甚至黄权均可)火速增援荆州。古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如果等出了事再作安排救援,是万万来不及的。两次从荆州调兵,荆州已经空虚,再加上关羽正在作战,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刘备应该心里非常清楚。二是命令刘封、孟达火速派兵就近支援关羽。这两条刘备是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做到的。但是,刘备却无动于衷,坐视关羽惨败被杀!所以,失荆州最大的责任是在刘备。诸葛亮此时是“署左将军府事(国家副主席)”,荆州的情况他也是了如指掌的。而此时法正这个“谋主(参谋总长)”可能已经卧病了,诸葛亮是自然的替代者。可诸葛亮因为《隆中对》对荆州和孙吴利害关系的漏算,还沉迷在“东和孙权”的梦幻之中没醒。但作为军师,关羽倾力去攻击曹仁,就应该意识到荆州会有危险。他就应该提醒刘备。可他什么也没做、没说。所以,也负有一定责任!

综上所述,我认为荆州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应该是刘备,应负50%责任。关羽是主将,30%逃不掉。刘封罔顾大局,以私怨废国家大事,至少负10%。诸葛亮旁观者不清,又不能及时的提醒主公,负10%的责任!

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很难说谁应该担当失败的责任,因为襄樊之战是基于蜀汉发展过快,内部很多矛盾未能及时解决,导致关羽进退失据,最终身亡的。如果,以结果论来说,很多朋友会认为责任人是关羽。理由有几个,第一是关羽擅自发动北伐,第二是关羽被吕蒙,陆逊欺骗,留下防守江陵的兵力太少。第三,和糜芳,傅士仁关系弄僵,导致二人投降,关羽失去后方。第四,北伐时机不成熟。但是,个人认为这四个理由,至少有三个不成立。

第一,关羽是有假节钺的权力的,相当于代替主公管理荆州或者发起征战权力。第二,江陵城高墙厚,围绕的江陵的战争,没有一次是短时间内可以拿下。比如,周瑜围江陵一年才下。曹真,夏侯尚,张郃长时间攻打江陵,未能拿下。孙权晚年,曹魏的王昶在江陵周边打败了施绩,不过城池还是没拿下。所以,江陵不好攻取,糜芳只要抵抗一阵子,关羽就能回军来救。第三,糜芳,傅士仁和关羽的关系再不好,也不能因私废公。第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机不成熟,这倒是关羽的错,不过就算失败,也不会落到失江陵和只剩几十人,被东吴所擒而亡的下场。也就是襄樊即使打败了,后果也不应该如此彻底,因此,把所有的错归于关羽,个人认为不公平。

那么谁才是襄樊之败,荆州之失的第一责任人呢?个人认为是刘备,最大的失误就是用人不当。庞统在雒城不幸牺牲,诸葛亮就带着张飞,赵云,刘封等人入蜀,荆州就交给了关羽,这倒是没错。关键是,诸葛亮一走,无人可以辅佐关羽,调和矛盾。刘备后来倒是派了一个眼光不错的王甫,但是王甫是东州集团的人,新加入蜀汉,人微言轻,更不要说调和荆州集团内部矛盾。

那么说到矛盾,就不得不说刘备另外一个失误,就是留糜芳在荆州,后来又接任南郡太守。更关键的是,糜芳又是早期追随刘备的人,还是刘备的小舅子,但是糜芳的才能又确实有陷,糜芳因失火让南郡军器被烧毁就是一个例子。因此,糜芳受到顶头上司,都督荆州的关羽责骂,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出身商贾的糜芳得失心太强,此时已经和孙权眉来眼去了《三国志.吕蒙传》引《吴录》。这点不像他的兄长糜竺,虽然才能不足,刘备却对他善始善终。吕蒙白衣渡江后,傅士仁被虞翻劝降,糜芳看到傅士仁投降了,也随之投降。如果二人顾大局,拒守南郡江陵到底,关羽就能回军支援,江陵未必会失。所以,即使关羽被徐晃打败,最坏的结果就是先放弃北伐,回保根据地,再找时机罢了。也正是糜芳和傅士仁不但害了整个关羽军,也让日后的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所以,糜芳和傅士仁的责任比关羽大。

另外,关羽在围攻襄阳,樊城时,于禁等第一波援军来救,屯在城北,关羽要完全围住樊城,已经兵力不足了。所以,关羽几次要求东三郡,上庸一线的刘封,孟达支援。可惜,刘封,孟达一个是害怕新得地盘,根基不稳。一方面,刘,孟自身矛盾重重,无法亲密合作,结果都没有去援助关羽。特别是,水淹七军后,樊城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是关羽要对付徐晃的第二波援军,所以又得分兵。如果此时,刘封等能赶到,就极有可能是压垮樊城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惜了,刘封有功不立,不能识大局,顾大体。但是,刘封和糜芳不同的是,刘封一样犯错,却拒绝了投靠曹魏的孟达劝降,从忠诚的角度,刘封是高于糜芳的,能力也超过糜芳,而且刘封又是荆州人士。如果刘封代替糜芳守南郡,有可能结果大为不同,这也许也是刘备的失误,当然刘备当时信任的人才不多,也是无奈。

所以,个人认为襄樊如此惨败,第一责任人是刘备,其次是糜芳,傅士仁,第三人是关羽,第四是刘封,孟达。至于远在成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能怪他,他刚刚为了支援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尽起蜀中的男女资源,这时要好好安抚和治理益州了。

对与蜀汉襄樊战争失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担当?

个人感觉,这完全就是关羽的责任。

关羽的所有毛病都在这次失败中充分体现。又怎么可能用大意失荆州来简单概括呢。

关羽的毛病体现在这次战役的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意识太差。

关羽没有解决后顾之忧,明明知道东吴虎视眈眈盯着荆州还敢北伐。而且多次得罪东吴,拒绝和亲还痛骂孙权,还抢东吴的粮食。给东吴足够的理由来打他。可以说,关二爷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第二,不会用人。

关羽北伐,竟然派软骨头的潘俊,糜芳和傅士仁来担当守城大任。结果他们不战而降。直接出卖了关羽,断了关羽后路,迷失了生命的方向,直接进了刑场。

第三,军事才能有限。

关二爷能水淹七军,证明有两把刷子。可是呢,他不思进取,沉溺在胜利当中。结果被老朋友徐晃完败。丢了荆州不知道第一时间逃跑,结果还幻想着夺回荆州,耽误了时间,被包围麦城。好可惜姓关不姓项,没有那样的武力支持自己的无知啊。

第四,他的人际关系太差。

关二爷的名声不错。可是太得罪小人。无论是东吴的报复,还是手下的背叛,都离不开关二爷的助力。更可气的是,关羽没有封锁消息,让手下听说了荆州被偷袭的消息,竟然都叛主逃跑了。最后关二爷被围的时候竟然只有几百跑不动的老弱残兵。被东吴包了饺子。

综上所述,关羽不是大意,实在是性格骄傲,情商太低,导致荆州失守。

看来光看春秋这样的教科书还是太少了,还是要拓展知识,看看课外书吧。情商真的比智商重要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