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不就是“捷克刺猬”么?用L角钢直接焊接而成的反坦克装置。因为做成了捆堆状,所以坦克顶上去特别难受,推着钢条直刨地,推多了就没法前进行了。如果一不小心绞进履带,可能还会把负重轮都给卡下来。坦克就算是拿炮去炸,等闲的HE高爆弹也炸不坏这东西,浪费了宝贵的炮弹不说,还会影响车长大人的心情。
这是一种简易的,极为令人讨厌的反坦克工事。之所以叫“捷克刺猬”,是因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在二战之前开发出来的。它的阻止对象是虎视眈眈的德军装甲兵,但挂上铁丝网后,它一样是令步兵讨厌的铁丝网。在城市作战中极为有效,但“大西洋壁垒”中它也被拿来防御海滩。
1938年,希特勒拉上猪队友意大利,与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一道,打着“世界和平”的旗号商讨瓜分捷克事宜。这即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首的“祸水东推派”一脚踹飞了刚结盟的苏联,与希特勒斡旋“如何吃掉德国让您老消气”的和谈。结果元首倒好,说出了那句“10月1日苏台德还不给德国,我阿道夫就是第一个打进去的士兵”的名言。
英法一门心思妥协,苏联被踹飞,意大利拉偏架,这时候捷克人唯有死战。然而当时的捷克除了军工还比较不错外,其余地方是一穷二白,刚刚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这个国家根本无法与虎狼一样的德国坦克抗衡。
但战争不能因为畏惧就不打,捷克人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出一道足以抵挡德国侵略的边境防线。虽然当时仍然有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思维在作怪,但坦克技术很有心得的捷克人对德军的装甲部队显然上了心,他们临时用一些破烂的钢轨、钢梁,制造出了“捷克刺猬”,这也是最早的反坦克拒马。
这种“捷克刺猬”通过方形脚底铺设在平底上,因为铁脚之间互相支撑,坦克无论怎样都顶不翻它,颇具硬度的钢材也很难碾压上去,即便碾弯了一段,倒卷过来的其它部分也会继续卡住坦克的前进。如果坦克不小心陷入了“刺猬”们的阵势,可能连转弯退出都很难完成,这东西要是插进负重轮可就只能搬来气焊或钢锯了。
别说这东西好搞,现代小区弄掉一个业主私设地桩,物业都是又撬又焊的,一身臭汗。
正因为如此,“捷克刺猬”很讨人嫌,在狭窄的要道碰到这东西,除非有功夫派出部队或工兵慢慢挪走迁移,否则就只能绕道通行。
尽管捷克人并没有真的靠这东西抵挡住德国人的吞并,但并不妨碍“刺猬”扩散成一种大众化的反坦克武器。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几乎同一时间都学到了妙招。“捷克刺猬”很快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炮火中,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此物,逼急了的时候,甚至连木头都用上了——刷个黑漆吓一吓德国坦克也好。老虎是吧?碾!你今天有胆子就给哥碾!不碾你丫就是个小布尔乔亚!
开老虎的汉斯:....
至于另一种水泥做的拒马那名字可威武了,它叫“龙牙”。不过爱把糕点做的齁甜齁甜的瑞士人却管它叫“三角巧克力”(话说这种巧克力的山寨版老王小时候吃过不少),不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瑞士人为了抵御德国人的觊觎而开发了这种东西(德国很受欢迎啊),称为“oblerone lines”,三角巧克力防线?
“龙牙”通体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也有一些是石质的。它们像牙齿一样“种”在地里,呈标准又均匀的排列。一些龙牙埋在地里有近2米深,从而杜绝地方用大炮开路。几个“龙牙”之间往往还埋了地雷,连绵起伏的“龙牙”在防御地带拉成长长的带子,像围墙一样护卫着碉堡和防御要地。
与“捷克刺猬”那种半临时工事不同,“龙牙”一般都是作为永备工事存在,像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等等,都大量运用了这种构造,人为制造出反坦克障碍带。
它的原理很简单,三个或四个斜面,排列成平均的矩阵,坦克想要开过去,斜坡就会刚好构成一个翘起坦克的支点,两边履带找不到着力点,强行进去就会被卡住,甚至开翻在里面。而且,“龙牙”长短不一,前长后短,还会搭配“防坦克墙”,坦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龙牙”只有乖乖绕路一种选择。
然而“龙牙”虽利,但这东西非常消耗水泥,造价不菲,制造起来也颇费工时。二战后期已经诞生了对付龙牙的方法,一队熟练的工兵使用爆破法可以快速的清出道路,只是需要消耗不少炸药。重炮轰炸、工程推土机直接掩埋也是条路子。
不过,老王最后还是要放一下另一种“龙牙2号”,这种东西与方尖锥一样的“龙牙”并无名称上的区别,但这种龙牙拥有粗壮的钢芯,坦克想要碾上去,只会被尖利椎尖刺破履带,甚至被挖穿薄薄的底部装甲。如果放置在某些低地上,某个坦克飞身而下的场景简直不忍直视。
“龙牙”的造型特别多,但功能大同小异,总之这东西在现代仍然没有被完全淘汰,算是相当可靠的反坦克障碍物。
还有一种,上图“捷克刺猬”前面那些竖直的“反坦克桩”也是当年的“拒马”之一,它没什么特别的,够粗,够长,够硬,深深插入地下,再用混凝土灌起来,坦克实在是懒得招惹这些麻烦事儿。它们同时还有些防御滑翔机降落的小作用,同类的某些挂炸弹的木桩被称为“隆美尔的芦笋”。
总而言之,二战那段时期,被称为“欧洲文明最伟大的筑墙年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苏联等等都在拼命的筑墙,他们连高山都没放过,构造和发明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防御工程。相比之下,反坦克拒马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反坦克拒马其实就是“捷克刺猬”,在德国苏联都是经常用的一个东西,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德军的大西洋壁垒的海滩上就经常用,效果还可以。
反坦克拒马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几根钢条焊在一起,焊成一堆,然后立在地上就可以了。这东西就是坦克过来了,可能直接就会让坦克顶着这东西推着走,甚至会把坦克直接卡住。一般来说,推一段距离,坦克就没法继续前进了。严重的话,履带、负重轮都能直接卡掉了。
按照捷克的规格制造的捷克刺猬,大概可以承受60吨的力,一般这东西不会固定在地上,爆炸炸飞了,也不一定能炸碎了。这东西一般来说,是铺一大片使用,形成规模了,才能有效阻止坦克,一般来说,一个两个基本没啥用啊,直接绕开了。
另外,这个也可以放在沙滩上,用来阻挡对方的登陆艇、小型军舰等东西,都是可以的。
美军在诺曼底曾经切了一大堆反坦克拒马,焊在谢尔曼和斯图亚特坦克上,开着切树。当年德军把一些散兵坑就直接挖在树下,美军坦克直接就切过去了,这种坦克俗称犀牛坦克。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反坦克拒马的别称:捷克刺猬。这个称谓的来历是上世纪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率先在捷德边境地域设置此类障碍物来迟滞德军装甲兵可能的进攻,由于其使用三到四根钢轨或钢管交叉焊接而成(也有部分使用木材捆绑而成),在使用时需要大面积铺设、远远望去如同刺猬身上的刺而得名。
从“捷克刺猬”的称谓能看出反坦克拒马的两个特点:一是需要大范围使用。任何障碍物只要形成一定规模,都会对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造成迟滞,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而反坦克拒马就是一种易于生产、并大量设置的障碍物,仅从规模效应上来说就不难阻碍坦克行进。
二是反坦克拒马本身的造型就对坦克非常不“友好”,虽然坦克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但对于反坦克拒马这种造型不规则、且各个角度都有突出的障碍坦克相当难以克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侧裙板或履带的损伤,情况严重时甚至会破坏坦克底盘。因此,当坦克遭遇大范围的反坦克拒马时,必须予以爆破拆除之后才能继续行进。
如果需要大范围破拆反坦克拒马,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都相当可观,而如果仅进行小范围破拆又会造成为坦克前进预留的通道过窄、难以实现快速突击并拉开战线,因此对于坦克来说反坦克拒马是个相当麻烦的障碍。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严格来说反坦克椎不是一种武器,而是设施。这东西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就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一个四方锥形,比反坦克炮之类的武器简单多了,高约一米,德军称之为“龙牙”!别小看这个东西,当它大量成片部署时,再大的坦克也无法直接通过,强行通过的结果就是翻车。所以坦克群通常只能绕行,这就大大减缓了敌方坦克突击的速度。
二战时期德军把这种防御椎大量部署在齐格菲防线上,每个反坦克椎之间还放置了反坦克雷,后边碉堡里是机枪和反坦克炮。这条防线对阻止美军强大的装甲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1944年底到1945年2月,美军发动了数次进攻都没有突破。此外还有一种反坦克拒马配合反坦克椎来使用。这种反坦克拒马是由三条大H型钢材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字架。这东西即使被掀倒也不会影响效果,阻止坦克的效果比反坦克椎还好。最早是由战前的捷克发明的,后来被各个参战国都加以使用。
坦克是地面作战之王,主要用于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敌固定碉堡和重火力点,击毁敌方防御火炮,
而反坦克椎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是用来阻拦苏军坦克进攻的器械,后来因为简单实用被各国相继仿造。在城市战中设置“反坦克拒马”优势比较大,因为“反坦克拒马”本身的重量比较大,敌人想要移开也颇费工夫。坦克也压不过去,坦克只好绕路走了。这样也完全能达成拖延敌人的目的。
其家“拒马”这种东西早在古代就有了,以前都是用木头做的,然后上边会镶嵌有一些利器,主要是做堵门挡路的一些路障,在战争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巷战中效果显著,可以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辅助武器。
二战时期希特勒使用坦克进行的闪电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式,这种重型武器为德国赢得闪电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直到战争结束,德国的传奇虎式坦克曾经控制着陆地战争,直到更加轻便灵巧的苏联t34和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出现,两者以数量上的优势压垮了德国的坦克部队,这完全证明数量比质量更加重要。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明了坦克是图塔破千壕战的僵局,他在战场上的影响力极大,但是早期的坦克缺点就是速度慢,也经常发生故障主要是步兵作为进攻时的支援,对于这种新式武器的潜力,各国也开始了探索。
反坦克拒马又叫捷克刺猬,是用三个L形的金属条用薄金属板,铆钉和螺栓连接起来,有时候战事吃紧也会直接全部焊接上,组成一个由三重十字架连接起来的八面体,为了避免被坦克顶翻和容易加装带刺的铁丝网,还在这些金属条上还装了方脚,如果坦克的履带一不小心脚上了一个拒马,严重的可能还会把坦克的负重轮给拉下来,坦克就会直接变成一堆废铁。
这些三角锥的排布分裂也有讲究,不是造好了放在那就可以的,比如要在垂直方向从低到高排列在水平方向上,每一列龙齿都是错位的,这样可以最大概率的卡住坦克第底盘,阻止坦克前进。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越野、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坦克诞生了。
坦克是地面作战之王,主要用于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敌固定碉堡和重火力点,击毁敌方防御火炮,还可以掩护我方的步兵进攻。
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当遇到坦克进攻时最好的防御就是破坏坦克的机动性,挡在它的射程以外,这样“反坦克拒马”产生了,由钢条焊接而成的“反坦克拒马”(捷克刺猬)减缓了敌方进攻速度、延缓登陆速度的。阻挡坦克前进的原理都是让坦克在前进过程中悬空或者被抵死。
设计理念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是用来阻拦苏军坦克进攻的器械,后来因为简单实用被各国相继仿造。在城市战中设置“反坦克拒马”优势比较大,因为“反坦克拒马”本身的重量比较大,敌人想要移开也颇费工夫。坦克也压不过去,坦克只好绕路走了。这样也完全能达成拖延敌人的目的。
“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反坦克拒马是相当廉价又有效的反坦克障碍物。
早在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就发现一些木质障碍物可以有效阻挡英军的早期坦克。
到了二战期间,各国都普遍使用这种反坦克拒马。
最初,反坦克拒马是木质的,多用多根木桩捆绑起来,形成多角的障碍物。
这种东西体型很大,对于步兵是无效的,甚至还可以作为单个步兵掩护的物体。
然而,他们对于坦克有很大的阻碍。
二战期间,各国将反坦克拒马改换成更为坚固的钢铁,反坦克能力更加强大。
反坦克拒马有着几个特点。
第一是容易制造。
制造这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钢铁,任何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同时,因为制造技术简单,可以大规模制造,普遍部署。
第二是有较强的反坦克能力。
坦克可以碾压铁丝网和矮小的障碍物,但不可能对抗反坦克拒马。
强行碾压,会导致坦克被拒马卡主,失去活动能力。
甚至坦克还会被刺穿变形,导致坦克的严重损坏。
第三较难排除。
这玩意是钢铁制造,即便炮弹落在附近,也能难将其打坏。
即便被爆破导致翻滚,也不影响对坦克的阻拦。
同时,它的截面很小,坦克即便炮击也不容易击中。
一般来说,反坦克拒马必须由工兵专业爆破或者重型排障车辆来对付。
然而,在敌人火力的直接威慑下,工兵和大型排障车是很难活动的。
如果等到工兵上来,坦克也就失去了一线及时火力支援的意义。
大家了解反坦克拒马,多是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
当时滩头就有无数的反坦克拒马,导致美军坦克根本无法有效登陆,步兵就成为德军机枪的活靶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