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炮”,是明代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一种大型前装火炮。后来因清廷忌讳“夷”字,所以改称红衣大炮。红衣大炮是一种前装火药的滑膛炮,发射时需要从炮口装填火药,并要用木棍压实,然后再把炮弹放入膛内,点燃引信。炮弹在膛内的高压下射出炮口,攻击敌人。红衣大炮虽然存在射速慢、精准差、炮体笨重等缺陷,但是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比如在炮身的两侧铸有炮耳,方便调节射角,再配合火药用量也可以调节射程。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那个时代威力还是蛮大的。在清代每年的5月16日,要隆重举行火炮的册封典礼,届时受过封的大炮必须移到靶场上鸣放九声,以谢恩典。每年的秋季9月,还要在卢沟桥进行操炮。据史料记载,炮弹出膛后,火光四射,声如雷鸣,烟尘弥漫,能击中几百步开外的目标。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满清取得天下以及对外的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清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这是因为在对明军的作战中,深刻的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八旗军首次败于明军,很大程度上是受挫于红衣大炮的威力。1631年,女真人仿造首门红衣大炮成功,自此之后大力铸造火炮用于对明军作战。康熙帝在位时,还铸造了900余门火炮。红衣大炮在清朝前期对俄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也开始着手解决东北边疆问题。1685年,康熙派遣都统公彭春、副都统郎谈等人统兵,从水路两路进取沙俄盘踞的据点雅克萨。清军在包围雅克萨之后利用安置在城北及东西两翼的红衣大炮向城内轰击,城内的沙俄哥萨克兵伤亡惨重,城墙也被轰塌了几处,沙俄士兵见城池不可守,只好投降。
(城墙上的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一直到康熙时期,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时中西方的武器装备水平相差的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清军的武器装备都没有大的变化,和康熙时期相比,雍正朝火炮铸造寥寥无几,主要是调用旧炮供各地使用。这样一来,中西差距越来越大,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红衣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也可发生链弹等弹药。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数百斤至万斤不等。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最早红夷大炮由天启年间闽人所仿制,徐光启从葡萄牙人手中所购买的第一批红夷大炮为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用于宁远城与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寇菲林长炮。现中国军事博物馆仍藏有此炮。
它的威力如何?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
结语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夷大炮是西方在17世纪初期使用的一种前装滑膛大炮,主要配备在军舰上。
因开始是从荷兰和葡萄牙的红夷人手中购买,所以叫做红夷大炮。
满清执政以后,忌讳夷这个字,就改名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其实有很多规格,包括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建设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和明朝进行长期交易。
大明也很快学会了制造技术,仿造了大量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在今天看来非常落后,但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相当先进的武器。
本来作为舰载火炮使用,那就是英国、荷兰、葡萄牙这种海洋大国千锤百炼的实用武器,绝非垃圾。
红夷大炮相比当时大明的老式火炮,有着很多优势。
其一,就是射程远。
传统大明火炮,其实等同于大口径火铳,射程几百米,以发射霰弹为主,只能杀伤几百米内的敌人。
这种距离,相比弓箭和火绳枪并没有优势,射速上又大大不如,那么实战性能是很有限的。
然而,红夷大炮的最初型号,有效射程高达1500米,实际射程最小也有500米。
后期型号,射程更是高达2500米,有效射程超过1500米。
这就远远超过了满清之流的所有轻武器射程。
简单来说,一旦开战,满清之流的落后军队,就处于光挨打不能还手的境遇。
弓箭精确射程不过一二百米,完全被红夷大炮压制。
无论野战还是守城,红夷大炮可以在敌人射程以外从容攻击,这在战术上有着极大的意义。
努尔哈赤就是在自认为的安全地区,被红夷大炮轰成重伤的。
其二,就是威力大。
红夷大炮虽不能使用开花弹,但可以使用各种实心弹。
而当年的冷兵器作战,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集团,多还是以密集人海排列。
红夷大炮一炮过去,往往可以打穿很多排步兵。同时,如果作战地域是硬地,炮弹还会触底反弹,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杀伤。
即便是敌人到了近距离,红夷大炮还可以安装霰弹,也就是铁砂弹。
这种炮弹射程很近,但威力巨大,能够造成炮弹接触面敌人的严重伤亡。
在没有红夷大炮时代,大明军队相比满清来说,其实武器上没有什么优势。
以远程武器来说,无论弓箭还是火铳,同满清的弓箭其实差不多。
有了红夷大炮以后,大明才具备了远程火力的巨大优势。
虽然红夷大炮有很多缺点,不善于野战,适合守城,但也是极其重要的武器。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积极仿造红夷大炮,不惜花费巨资和收拢人才的关键。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红衣大炮是西洋舰炮,炮管长、炮壁厚,而且能调节射角,是当时能影响战场命运的重火器。缺点就是重量偏重,机动性不足。在明清战争时期,通过东南沿海打捞、澳门引入等方式引入明朝,并对战局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清军开始列装红衣大炮,战局逐步逆转;在入关后,更是靠着红衣大炮的火力,取得诸多战役的胜利。
1、红衣大炮与明军的胜利萨尔浒战役、沈辽战役、广宁战役,几次大的会战下来,明军的精锐伤亡惨重,剩下的部队“恐金症”严重。
在宁远前线,明军列装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在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中,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延续楯车掩护重甲步兵到城下的战役法,而城上的红衣大炮可以轻松击碎楯车,将未死的车内八旗兵暴露于明军的鸟枪、弓箭之下伤亡惨重。
(宁远战役图)
在1627年,皇太极发动宁锦战役,先后对锦州、宁远都发动攻城战,显然均已失败告终。《满文老档》记载“(明军)火炮矢石齐发。我军攻而不克,遂命攻城兵退五里外驻营。”
自此以后,后金军有了“恐攻城症”,围城也在城外五里,避开红衣大炮的有效射程。而袁崇焕也总结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战役法。
2、两次飞跃发展装备的缺乏让皇太极非常被动,他需要向明朝学习,而这时候的袁崇焕也在学习后金建立精锐骑兵。
己巳之变的巨大胜利让皇太极赢得了战略空间与优势,但战役中,对明军车营作战、防守关内四城,都面临明军强大的火力。尤其是滦州攻防战,明军红衣大炮一天就破坏了所有城牒。
所幸的是,带回来不少汉人工匠,照猫画虎,终于在1631年给仿制(自主研发)出来了,在随后的大凌河之战中居功至伟,攻破了明军防守严密的台堡(尤其是鱼子章台),也攻破了张春的车营。《清实录》就评价没有红衣大炮就没法取得此战胜利。
大凌河之战一方面检验了仿造火器的效果,另一方面的蝴蝶效应也产生了,搅乱了山东的孔有德投降了大清,原装进口的葡萄牙火炮直接到了沈阳,清军的装备迅速升级。
步骑兵与乌真超哈部队的配合也在1636年的半岛作战、1638年的入关作战中得到了提高。
3、大会战中的红衣大炮1639一1642年,皇太极在松山攻坚战中就大规模使用红衣大炮,明军总兵金国凤坚守月余。之后在松锦会战中,双方用大量火炮对轰。多尔衮在锦州城外围城并阻止明军援兵进攻,多年后回忆都心有余悸。《摄政王起居注(又名多尔衮摄政日记)》
(松锦会战:红衣大炮的决战)
在清军入关后,遇到坚城后,必待红衣大炮达到后才发动攻击。
闯军重点防御太原,部署严密,清军抵达城下按兵不动,等到大炮到达,之后才发动总攻。对潼关、扬州弄不如此。
(太原、潼关)
红衣大炮对明清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双方围绕武器改变进而也改变了战役法,在竞争中清朝笑到了最后。
参考文献:黄一农. 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J]. 历史研究,2004(04):74-105+191.
黄一农. 有最先进大炮却因一只鸡改变命运[J]. 芳草(经典阅读),2012(06):22-23.
董少新,黄一农. 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J]. 历史研究,2009(05):65-86+191.
“火炮迅疾难见难避,非人不欲避,欲避之而不得也!若见而不避,是痴人矣!”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红衣大炮一开始并不叫作这个名字,而是红夷大炮。明朝的时候,荷兰军舰骚扰福建沿海,不知道厉害的明朝水师,使用之前引进的佛郎机火器与荷兰人作战,然而射程根本够不着人家。荷兰军舰使用了这种火炮,“第见清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明朝舰船被一炮击中。那种威力是明朝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全军恐怖。
因为,荷兰人高鼻梁、红头发,明朝人称他们红毛番,此炮也就被称为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的原理红夷大炮是采用铸造方式的前装弹滑膛炮,炮管前细后粗,炮身有几道防炸裂的加强筋;炮底是封闭的半圆球形,末端还有一个小圆球;炮身后上部,留有火门,用来点燃烘药(发射药),将炮弹发射出去;中间还有炮耳,可以改变角度,来调整射界。
发射的时候,要先从炮口倒进去黑火药,再用棍子捣结实;然后装填进去炮弹,在火门处倒点黑火药,用火绳引燃后,完成发射。
从红夷大炮到红衣大炮,清朝靠大威力武器打下江山不过,明朝不是完全闭关锁国的,还是讲究拿来主义的,佛郎机火器就是从西方引进的。这次看到,这种大炮的射程和威力,就在后面与荷兰人互市的时候,引进一些并加紧仿造。虽然仿品达不到原装货那么好,不过也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天启年间,关外后金虎视眈眈,明朝为充实军力,就又买了30门红夷大炮,其中11门就调拨到了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铁骑攻打宁远,而守城的袁崇焕明军不足两万人。袁崇焕加固城墙,坚壁清野,砸巨石、泼滚油,拼死固守。努尔哈赤军队拥有战车、盾牌、弓箭,并利用云梯攻城。激战的时候,袁崇焕动用了红夷大炮。霎时间,声如雷鸣,烟尘四起,后金人被炸的人仰马翻,肢残身碎。心理受到严重震撼的后金兵,再也无法开展进攻,只得撤退。
原本意得志满的努尔哈赤,受到严重挫败,精神打击很大,当年秋天就毒痈发背而死去。去世前,他还嘱咐自己的儿子皇太极一定要搞到这种战略武器。第二年,皇太极又率部攻打宁远,又被红夷大炮轰的七荤八素。
自此,皇太极决心弄到这种火炮。后来,后金缴获的这种炮,无奈冶金技术不行,只好不断的提升炼铁水平,终于在1931年仿制成功,还在上面镌刻文字“天佑助威大将军”。由于清朝忌讳夷字,加上对该炮实在是太喜爱,上面还挂上红绸子,所以干脆叫红衣大炮。
吃过大亏的清军,不仅要造红衣大炮,还要一定比明朝的多,实力很快超过明朝。在制造的过程中,清军还引进了葡萄牙人培训的工匠和炮手。
1631年秋,清军使用红衣大炮打下了大凌河城。1641年,明清两军在松锦展开决战。大批红衣大炮围住松山城,昼夜不停的轰击,洪承畴固守不住被俘虏。随后,清军又靠大炮解决了塔山、杏山。此次大决战,即将拉开了清军入关的序幕,后来的明朝再也坚挺不住。
结语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红衣大炮确实是很落后的武器,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但是在那个时代红衣大炮的威力,的确为清朝取得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在后续清朝的政权巩固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明朝倒是积极的学习了西方技术,只是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又在后期的官员的“天朝面子”争论下搁置了引进计划;新生的清朝后来居上,保持了满满的学习活力,才得了天下。只是,清朝天下已定后,清廷的不肖子孙们,自以为天下王道乐土,居然玩起了闭关锁国,不屑于西方的“奇技淫巧”,彻底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后期悔悟过来也已经积重难返,导致丧权辱国。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天启六年,在袁崇焕坐镇的宁远城,后金军来势汹汹,势必要拿下此地,然而旋即败退。明朝“朝野欢呼,士庶空巷相庆”。
号称天下无敌的后金军为什么会突然退军了呢?原来,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他们见所未见、令他们失魂落魄的大杀器。
据《明季北略》记载,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共拥有西洋大炮11门,火力可覆盖城外270度的范围;相邻大炮还可相对射击,全面无死角。重炮攻击下,后金军损失惨重。
《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明军拥有这种大炮的来历也很偶然,万历48年,一艘荷兰武装商船沉没,广东当地政府组织打捞,其中最大收获便是那些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
经过工匠们的认真研究和改进,将西洋炮改为铸铁炮身,在炮管外铸铜的新型大炮,有效降低了炸膛的风险,经久耐用。这种大炮重量轻,管壁薄,故而炮弹也可以做的更大一些。
明朝在天启年间又铸造了十四门这种炮,同时从澳门购入了一些大炮,到宁远大战之前,明军能使用的大炮一度接近40门。
《明史》中对此炮的威力介绍不惜笔墨和措辞:“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而明末文学家张岱则更为夸张:“一炮糜烂数十里”。当然,它的射程在其时还无法达到数十里的,这里只是文学家的一些夸张之词罢了。
但不可否认,作为最先进的炮种,它的威力给与双方的震撼都是极大的。守城军民目睹了它的威力后感慨:
“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对这种大杀器,明军将其称为“红夷大炮”,虽然有的是从葡萄牙人手中购入,但却是荷兰人制造的。红夷是因为欧洲诸多国家来到明朝的时候皮肤泛红,军民将他们叫做“红夷”。因后金-满清忌讳“夷”之说,将其改为红衣大炮。另外一种说法是明军常在大炮上罩上红衣,故名”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是统称,并不是只有一种型号,千斤以上称为西洋一号炮,千斤以下称为西洋二号炮,500斤为中炮,320斤为小炮,参数的不同,威力也不同。
后金军经过了宁远大败,一是彻底知道了这种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二是产生了觊觎之心。为避其锋芒,后金利用骑兵坚忍和灵活快速的优势,疯狂穿越红衣大炮的落弹区,在炮火的间隙期,冲杀到明军阵地。如此一来,便有多场胜利,明军独有的红衣大炮作为战利品,就这样落入了后金军的手中。
另外,在崇祯六年的四月,孔有德、耿仲明等投降后金,他们精通火器操作,甚至精通红衣大炮的制造过程,同时,还带来了多门现成的红衣大炮。
后金军有了红衣大炮,再加上后金军的步骑结合产生的优势,在后续的战斗中,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后金攻打李自成的潼关天险时,红衣大炮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