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还有朗森打火机的名称,难道只是因为88炮吗?

纵横对坦克也算是迷之爱好了,依稀记得第一次去博物馆的时候花一百元买的弹壳模型坦克(被坑了),在大学期间也曾迷恋一款叫《坦克世界》的优秀,尽管一直保持着打酱油的角色,每天也是乐此不疲的开着我的小坦克“横行霸道”。

尽管游戏中的坦克跟真实的坦克是两码事,但是对于了解坦克的性能还是有一定的效用的,尤其是坦克小白。

谢尔曼坦克是二战中美国产量最大的坦克,前后生产将近五万台,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一款坦克。

在游戏中,纵横最喜欢的坦克其实是德国的坦克,外观周正,机动性能和护甲能够都能保持一定的均衡,而谢尔曼坦克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跑得快,机动性能好,缺点就是车体高,皮还薄。

谢尔曼坦克在欧洲被称为“谢馒头”,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欧洲人又不吃馒头,他们为什么会叫出这个外号,我认为最开始可能称为面包,面包的形状跟馒头也差不多。

当然,不管是馒头还是面包,都表明一个特点,那就是“面”,不抗揍,除了谢馒头,还有另一个“朗森打火机”的外号,这个外号就好理解了,朗森打火机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

谢尔曼也不是一直都这么软,在太平洋战场,面对日本鬼子的时候,还是挺坚挺的!

在以前的文章我分析过,日本人对敌人的双重标准,在中国战场的制式武器是“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到太平洋战场就变成了“7.7mm口径的九九式步枪和机枪”。

日本人能够做出此番转变已是不易,日本本身对装甲坦克研究的并不多,经历都放在了军舰和飞机上,“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一直是日本人所追求的,子弹口径的增加说明日本对美国这个敌人还没有到无知的地步。搞笑的是这种认识也只是1.2mm这样浅薄。

当日本一切反坦克武器打在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身上上,大家应该可以脑补出日本人嘴里喊着“纳尼?!”的画面。相比之下,日本的薄皮坦克根本经不住美式大口径枪械的突突。

我大学毕业的那年,正好上映电影《狂怒》,在电影的渲染下,谢尔曼在欧洲简直是横扫千军,势不可挡,谢尔曼坦克不但跑得快,炮塔转运速度快,还有很多功能,简直就是全能型坦克,优秀的不能再优秀了。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全世界的敌人并非都如日本一般不抗揍,在面对欧洲敌人的时候,谢尔曼的劣势就显出来了,火炮威力不足、空间狭窄、防御能力差等等缺点。

当时德国生产的各种型号的坦克,都是十分先进的,以希特勒的“豺狼虎豹”坦克根本没法相比,在1942年的突尼斯战役中,德军仅仅投入33辆虎式坦克就击毁美国以谢尔曼为主的200多辆坦克。

在诺曼底登陆中,美军的M4坦克更是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其75毫米口径的火炮更是无法击穿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1944年德军曾有一辆黑豹坦克在诺曼底西部与谢尔曼坦克群遭遇,结果,半个小时内就解决了17辆谢尔曼坦克,前后挨了谢尔曼坦克50多发炮弹最后竟然能够全身而退。

美国一项讲究战略战术,然而美国能在欧洲战场最终战胜德国,尤其是装甲坦克方面胜利,完完全全是靠着谢尔曼坦克的人海战术,以数量拼消耗,以空军为支援才将德国的装甲部队打败。这也应该算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的经典案例。

在二战期间,美国还曾想盟国提供了大量的谢尔曼坦克,比如苏联就得到过一些,然而苏联对谢尔曼坦克的评价并不高,各方面都不如苏联的T-34。但凡有一辆能够开走的T-34都不开谢尔曼坦克。

由此可见,谢尔曼坦克在欧洲承受的火力伤害远远不如别人的嘲讽。

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当年的谢尔曼坦克在亚洲战场,可以说是碾压日本军队,打得日军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到了欧洲战场上面对德国军队确实是变得不堪一击。甚至美军给他起个绰号叫打火机,意思就是一打就着。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区别有很大关系。

雪曼坦克看上去平淡无奇,但照样赢得了战争。尤其是这辆M4A3E8长身管谢尔曼,是二战时期最好的中型坦克。要注意,最好的武器,并不一定是最强大的武器。例如德军在二战时最好的坦克,并不是虎式和豹式坦克,而是经过多次改进,技术成熟的四号坦克。

谢尔曼坦克作为一种中型坦克,火力适中,装甲也基本足够。但是作为她的主要对手的德国和日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日本方面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力实在有限,资源也不足应所以无力大量制造装甲武器。尤其是日本把资源着重倾向于海空军,陆军能够分得的工业产能更是少的可怜,因此制造坦克这种费时费力的武器是很难的。结果就是日军坦克不但少,而且都是薄皮且火力贫弱。

德国方面不一样,虽然国力不如美国雄厚,但是其产能其实不低。1943年一年德国的坦克产量可以超过一万。尤其是德军作为陆权国家,又是闪电战术的奉行者,其需要强有力的装甲部队。所以德军有着相当强的装甲战具。在德国的虎式豹式面前,谢尔曼根本不堪一击,即使是升级后的四号坦克的长管七十五毫米火炮,也能轻松地在数百米外洞穿M4谢尔曼的正面装甲。

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原因很简单,遇到的对手不一样。

在太平洋战场,谢尔曼坦克里的美国大兵面对的是尚未完成机械化的日本军队。装备上尽管当时三菱重工专门为日本陆军研发出了性能优异的97式坦克,但无奈有限的钢铁都被给了海军马鹿,用以制造像大和、武藏号战列舰,信浓号航母这样的海上棺材了,用于制造坦克的钢铁也就所剩无几,缺少钢铁自然就造不出足够数量、足够强大的坦克。面对老美多如牛毛的谢尔曼,数量有限的97式坦克只是杯水车薪,而反装甲能力有限的陆军马鹿对谢尔曼也是束手无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自然就变成了谢尔曼在太平洋战场上作威作福的情况。

而谢尔曼转战到欧洲战场后,面对的是已经机械化的德国战车,情况自然大不一样。作为坦克战的老司机,日耳曼战车绝非泛泛之辈,你想直接干翻装甲部队,玩钢铁对决,亨舍尔公司的虎式、虎王坦克了解一下:88毫米大炮直接击穿你的装甲。干不过就欺负步兵,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了解一下,靠近你的死角,一发铁拳,报销一辆,最最要命的是铁拳是单兵武器,打了就跑,德国版游击战。这么一来,在太平洋小岛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谢尔曼就分分钟被教做人。

总的来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局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日德两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巨大差距,日耳曼战车可以凭借全欧洲的工厂,为自己的陆军生产数以万计的主战坦克,但是鬼子就没法这样玩下去,毕竟家底不一样,人家任性一把无所谓(其实也有点吃不消,但还是可以玩得动)你任性就得破产。

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苏联人要负很大的责任。

在经历东线炼狱般的战火洗礼后,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患上了T-34恐慌症,这迫使德国前线部队需要一款能够有效对付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的装备,在这样的背景下虎式坦克的研发工作被加快了起来,并于1942年3月开始在前线服役,而虎式坦克的出现,让苏联人也研制出能够对付它的坦克,就这样在相互死磕的过程中,双方装备的坦克得到了不断的提升,等到1943年下半年盟军登陆意大利,乃至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时,西线盟军装甲部队标配的谢尔曼坦克在对付起德国的”动物园“时就显得十分的吃力了,相反被对手砍瓜切菜,如果不是占据着绝对的空中优势,仅仅靠盟军地面部队硬推的话,怕是能不能那么快的解放巴黎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早期型的谢尔曼坦克,其正面装甲仅有52毫米厚(倾斜56°),侧面装甲则是38毫米厚,就连后期型号的德国3号坦克都可以从侧面击穿它的装甲,而虎式坦克这种德军的主力坦克,对付起谢馒头来,更是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15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谢馒头的正面装甲)。因此,在西线战场上,谢馒头被德军装甲部队戏称为”打火机“,这是因为它的弹药存放设计不合理的缘故,导致其被击穿后容易发生弹药殉爆。尽管如此,谢尔曼坦克那49234辆的总产量还是能够从数量上完全压垮纳粹德国,更何况后期改进型号以及英国人的火炮魔改型“萤火虫”等在对付起纳粹的”动物园“来也不如初期时那么的吃力了。

以谢尔曼底盘为基础研发出来的M10坦克歼击车

但是,这样的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对付起小日本铆接而成的”薄皮大馅“,就实在是过于轻松了。以至于只要不是倒了血霉,通常情况下谢馒头可以横着走。毕竟就连M3轻型坦克都能对付小日本的坦克,甚至在缅甸战场上还发生过中国远征军的道奇卡车直接撞翻了小日本95式坦克的奇闻。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请切莫吝啬您的赞,它将是俺不断前行的动力!

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这张1944年2月美军在夸贾林环礁M4坦克驮日本“豆坦克”的照片,证明了“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当中的强悍战斗力!

M4型“谢尔曼”坦克可能是二战期间产量仅次于苏联T34-76/85 的坦克,如果以用它的底盘所改装的自行火炮或者其它变形车/衍形车来计算,它可能是二战期间生产量最大的坦克!这当然得益于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

“谢尔曼”坦克是1941 年定型,1942年才服役的坦克,最早的型号M4由于部分车体和炮塔采用了铸造工艺生产,外观显得比较圆滑,像我国的馒头,所以军迷们昵称它为“谢馒头”…从M4A3型开始车体采用焊接工艺制造,但炮塔仍然为铸造方式,早期型“谢尔曼”坦克主炮为75毫米加农炮,在500米距离发射穿甲弹可以击穿8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而它早期型号自身的正面装甲为51毫米、侧甲为38毫米、炮塔装甲厚度为76毫米,这样的主炮和装甲防护力要大大的超过日本的95轻战(著名的“豆坦克”)和97中战6~25毫米装甲,而97中战的37毫米炮似乎也打不穿“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炮塔装甲!由于日本坦克与“谢尔曼”的代差劣势,所以它才成了太平洋岛屿争夺战当中的“王者”。德军的“黑豹”中型坦克,是二战期间战斗力最强悍的中型坦克,使用加长管75毫米加农炮,在1000米外可以击穿任何盟军中型坦克,据统计盟军在与德军的坦克战中损失3辆以上的“谢尔曼”/T34 坦克才能换得一辆“黑豹”!

“谢尔曼”坦克除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称雄之外,在北非战场上也被蒙哥马利将军和巴顿将军运用得当,与隆美尔元帅所指挥的非洲兵团的3号和加长炮管的4号坦克对阵中,由于性能的优势也缕缕占有上风!真正的王者,德军“虎王”坦克。

但是,“诺曼底登陆”之后“谢馒头”遇到了德军“黑豹”、“虎式”、“虎王”这样的重型坦克,它对日本小坦克的所谓“强者”身份几乎被全面压制,而且初登欧洲大陆的美国坦克兵战斗力与久历苏德坦克大战的德军坦克兵相比,也是处在下风的!特别德军重型坦克所使用的88毫米炮再加上卡尔.蔡司的精密光学瞄准设备给“谢尔曼”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形成的恐惧到现在仍然在电影里存在!被据说是“诺曼底登陆”时被德军88炮炮击毁的“谢尔曼”,炮塔没有被掀飞就已经证明了它很结实!

由于德军“虎式”/“虎王”坦克使用加长炮管的88毫米炮,在1500米外具备击穿150~180 毫米厚装甲的能力,“谢尔曼”坦克当然经受不住,所以早期型的“谢尔曼”见到德军重型坦克就打怵,基本上无心恋战…但是“谢尔曼”对德军坦克也不是全面的劣势。

首先是它500马力的汽油机动力澎湃、易于维修,并且储备充裕,战场修理所就能整体吊运更换…“谢尔曼”坦克是34吨级别的中型坦克,500 马力的汽油机使它成为二战期间行使速度最快的坦克,要远远超过了45~60吨的德军坦克,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战场机动性!另外,谢尔曼坦克的炮塔采用液压电传转动,甚至10秒钟就能让炮塔转一圈,这使得它的主炮可以迅速的指向目标,电影《狂怒》里它与“虎式”对阵中也是凭借这个优势获胜的!

最主要的还是“谢尔曼”坦克的产能,在美国强大的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的支持下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极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它对德军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的劣势,也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条件!

为什么有人说在太平洋战场横行的谢尔曼坦克到了欧洲大陆就成谢馒头了?

在二战时期,谢尔曼坦克可谓是毁誉参半。在欧洲战场面对德国人的遍地虎豹,谢尔曼被打成了谢馒头,在德军的虎式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但是货比货该扔,人比人气死人。来到了太平洋战场上,谢馒头变成了谢天神!面对缺乏装甲力量同时也缺乏反坦克手段的日军,谢尔曼坦克如同开了大招的山丘之王,天神下凡一般,一扫在欧洲战场被德军碾压的晦气,谢尔曼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样子。

在太平洋战场上谢尔曼俨然变成了虎式,凭借厚实的装甲,出色的火力,打的日军完全没有脾气,日本人的小坦克在谢尔曼面前简直就像姚明身旁站着的郭小四,渺小至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开了挂的谢尔曼,日本人使出了绝招,拿出日本士兵为天皇尽忠的那种二杆子精神,让日本人士兵和坦克车来个拼刺刀!

日本人拿出了二战时期外形最为奇特的武器4式反坦克刺雷,这一款外形酷似马桶搋子的武器的使用方式和他的外形一样简单明了,只要把保险拔出来,接下来的就是冒着美军的枪林弹雨,拿着这玩意儿往谢尔曼的身上捅。

这个马桶搋子可不简单,你见过装着10斤战斗部的马桶搋子吗?在日本人的设想里,当马桶搋子和谢馒头相遇的那一刻,那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

这一系列的举动,用我们的儿歌唱起来就是太阳当空照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马桶搋?我去炸坦克,美军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地一声坦克上天了!你看这个歌曲是不是特别的应景,用在这里是不是特别的合适?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事实却是骨感的,这种被称为昭和快乐棒,天皇尽忠棒以及拔粪宝的武器使用效果却是被炸上天的从来不是敌人的坦克,而是一路板载的日本鬼子。

自从这款武器问世以来,他的战绩一直很稳定,就和中国男足一样,不是所有球队都叫特能输,这款日军特供马桶搋子就没有取得过任何的战绩,从1944年的莱特湾到二战结束,他的战绩就和2002年世界杯上的男足一样,尽管使出全力,却依然无法实现最起码的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目标。就这种使用效果,倒是不辜负其拔粪宝的美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