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至今仍发挥余热,传奇是如何缔造的?

59式,59改,59魔改,59超魔改,59超超魔改,无论怎么改,永远都离不开那熟悉的五对负重轮。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是一个中国坦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故事。没有传奇的59式,就没有中国坦克工业,也没有现在的无数新武器出现。下面让我们一起回看岁月细数59传奇,还有那无数艰难岁月。

59 式中型坦克,苏联 T-54A 坦克的中国仿制型号,也是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最早一批59式坦克,在50 年代末装备解放军陆军,从50年代末,一直到80年代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战坦克,59式战斗全重约34吨,规定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公里每小时,续航里程560公里。武器包括1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射速7发/分分钟,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并且配有红外夜视仪。车体头部侧面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因此具良好抗弹能力。

解放军装备 59 式后,一直坚持不懈研发新坦克,可由于家境不富,底子薄,长久以来只得不断生产 59 式还有59式延伸出来的各种改进型。

最后因为改进型实在太多,特别是对各种炮塔还有外形的大规模魔改,使得外形变化实在太大,最后引发出一个笑话,那就是苏联人都不认识的59式。(下图苏联原装T54)

看上去是一个笑话,却饱含着中国军工人的无奈。

也因为59式坦克改进型过多,普通军迷们,很难从坦克外部,识别出是不是源于 59 式,最后,有一个机智的军迷发现了共同点,那就是无论59式怎么改都是五对负重轮。因为这一重大发现,中国所有坦克相关武器装备出现以后,人们第一眼就是先看负重轮,如果是五对负重轮,就知道绝对是59的又一次魔改,最后汇聚成一句话,远看外观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

那么59式,到底有多少延伸坦克出现,我们这里可以列举出一长串。

59式,59-1中型坦克WZl20A,59-2中型坦克BWl20B,59-2指挥坦克BWl20B,59扫雷坦克、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BWl20K、59式BKl940,59式ZTZ59D,59式WZ120C,以上还只是59式部分改进型。

看花眼有没有,其实69式也是59式改进型,只不过经历魔魔魔魔魔改后,成了一款,除五对负重轮外,完全不一样的坦克,而更加传奇的是,59超级大改之后的69式,挽救了中国坦克工业。

我们将时间拉回80年代,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伊朗伊拉克开始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爆发后,因为伊朗和伊拉克自身国防工业薄弱,就必须从国外进口大量武器装备。因为中国武器价格低、操作易,战争期间双方都大量购买中国武器。

这场远在西亚的战争,对80年代中国军工来说,简直是“及时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开始,国家开始大规模量缩减军备,提出“军队要忍耐”的口号。

所有的军工企业都失去了国内军火订货,中国军工企业在当时可以说处于崩溃边缘,这时因两伊战争送来的军火订单对困难的中国军工厂无疑是雪中送炭。

其中首先购买中国坦克是伊拉克,伊拉克因为有石油,而非常有钱,完全可以购买更好的法国,苏联德国坦克,可是欧美国家武器性能虽好,但对人员要求很高,需大量高素质操作人员和完善的维修保养人员,然而伊拉克在战时却无法建立这种体系。因此,伊拉克看中了中国坦克。

中国首批卖给伊拉克的就是59式坦克,这批坦克对伊拉克而言,就性能来说已经落后,只能应急。

后来伊拉克又看中中国69式坦克改进型69II,并开始大量采购。这种坦克就成了中国80-90年代军火贸易和军援的主要坦克,69II的性能相对不错,而且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对乘员要求很低,维修保养也简单方便。这正好是伊拉克军队所需要的,伊拉克得到这些中国坦克后,就马上投入两伊战场。

投入战争必有损失,战时69式坦克也被伊朗缴获不少。

伊朗在缴获了伊拉克使用的中国坦克后,发现这些坦克操作简单,正好符合伊朗军队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状况。于是也开始向中国求购。中国答应卖给伊朗坦克和火炮等武器。虽然答应卖,但不能公开卖,于是伊朗就找朝鲜当中间商。这样,即便暴露也非中国责任,朝美早交恶,根本不怕美国和西方制裁。

这样一来,两伊战争的交战双方就都用上了中国的69式坦克。

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中国也卖了八年的军火给这两个互相厮杀的“难兄难弟”。当时,中国生产武器和弹药的企业都发了大财,据617厂厂史记载,80年代短短几年,617厂靠出口外贸坦克创汇10多亿美元。在当时看,这可是一笔可观收入。

也正因为这笔巨款,中国各个坦克军工企业才度过80到9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刻,也是因为这笔巨款,中国军工企业才有财力进行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研究。才有了后来的各种不同型号坦克的出现。

所以你问我如何评价59式,和59式坦克的各种改进型号,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励志故事从模仿开始,中国坦克工业从无到有,这是一个悲伤故事,从无到有,却没有技术我们只能不断魔改,这是一个传奇故事,因为不断魔改,69式横空出世,在最困难的时候依靠出口挽救了中国坦克工业,后来中国的无数新坦克装备无不要感谢59式69式,感谢伊拉克,感谢伊朗。

最后致敬59式,致敬69式,致敬所有的魔改,最重要的是致敬所有中国坦克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你们辛苦了。

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看驾驶59式坦克是什么感觉

这六种人干不了解放军坦克兵 来看看为什么?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经常有人说,当兵有什么难的,谁都能干!还真不是这样!如装甲兵,一般人就干不了。萨沙有个朋友是老装甲兵,驾驶过59式坦克。用他的说法是,以前解放军的装甲兵不但要和其他当兵的一样不怕死,更要不怕苦。怎么个不怕苦?听萨沙说一说吧!

1.怕冷的干不了

朋友向萨沙回忆这么一个场景。冬季拉练,装甲兵要比步兵早起一个小时。为什么?因为在零下20度的北方野外,坦克的柴油发动机必须提前加温,不然根本不能发动。

它们摸黑爬上坦克的时候,装甲冻得冰凉,一不小心还会黏住皮肤。

爬进去以后,开动加热器半个小时以上,水温和油温才能达到水平。

倒霉的是,加热器并不是空调,所以半小时后装甲兵都冻僵了。

朋友说,他的眉毛上都能结冰,没经历过的人根本体会不到!

2.臂力不好干不了

选择装甲兵,就相对会选择有力气的。为什么?因为没力气驾驶不了以前的坦克。

59式坦克基本纯机械传动,没有助力装置,挂个档都要用吃奶的力气。朋友说,拉一次操纵杆相当于在健身房举10公斤的哑铃。关键你还不是拉一次就算了,只要坦克变向你就要不断的拉,有时候直接用脚踹。一次拉练下来,手臂又酸又疼,连工具包都要拿不动了。

有意思的是,当年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都有女兵,却没有听说过有女装甲兵。以女性的体力,就算是郑海霞那么高大的,怕是也支持不住。

3.体力差的干不了

以前坦克没有空调一说,尤其演习时候所有窗户关闭,坦克温度很快就上来了。

朋友的部队驻地夏天很热,长期拉练期间又加上发动机的热量,坦克里面高达40多度。一天搞下来,直接可以从靴子里面倒出汗水来。

朋友部队来过一个四川的小兵,参加几次拉练,就在坦克里面晕倒了两次。虽然这个小伙子很勇敢,也原意吃苦,实在体力不佳,干不了这个,最终转而做维修工作。

4.喜欢安静的干不了

59式坦克噪声是有名的,平均也有120分贝。

120分贝什么概念?现在色狼很多,一些女孩买了电子噪声防狼器。这种防狼器可以在夜晚发出极高的噪声,吓走色狼,也可以向周边群众求助。这个防狼器的声音有多响?也就120分贝而已。

大家想一想,坦克的噪声有多可怕!当年坦克帽是很笨重的,但每个装甲兵都要带。

其一就是防止噪声。朋友最早进部队的时候,曾经嫌麻烦不带帽子,结果晚上回到营房,战友说什么都听不清楚,听力受损了。休息了几天,好不容易才恢复过来,此后再也不敢不带了。

由于噪声大,坦克里面成员互相说话是不容易听见的,即便你扯开嗓子大喊。坦克帽里面都有简易通化装置!离了这个装置,尤其在开炮的时候,成员互相压根就没法沟通。

5.个子高大的干不了

萨沙这个朋友是个小个子。虽然没问过他多高,目测最多不超过1米65!

他的说法是,装甲兵尤其是驾驶员,都要小个子。

为什么呢?驾驶舱狭窄,大个子钻进去都困难。就算勉强钻进去了,活动困难,时间久了人就受不了!

驾驶员基本都是小个子,苏联也是一样。苏联很多伞兵空降战车驾驶兵都只有1米6多一点。毛子男人都比较高大粗壮钻不进去,只能去加盟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这些地方招兵。

虽然要小个子,却要有力气的小个子,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车轴汉子。原因上面已经说了,苦了这些小个子驾驶兵了!

6.鼻子灵的干不了

坦克一开,里面各种味道混合。尤其一开炮,味道刺鼻,老兵都很难忍受。新兵刚进坦克头几天,基本都被熏得头晕脑胀,都不想吃饭。鼻子太灵的人,不适合干这行。

7.保养工作要人命

朋友说,老兵不怕拉练,就怕保养。当年的坦克很落后,有的零件都几十公斤重。

一级保养就要2到4个小时,拉履带、搬电瓶、擦炮管,一整套搞下来,人就累的半死了。

他说最累的是搬电瓶,一个电瓶80斤,一辆坦克4个,每个装甲兵搬一个。一趟下来,人累的不想动。

最烦的是擦炮管,一擦就是大半天。

相比今天如同卡车驾驶感受的新式坦克,当年59式坦克驾驶兵是不敢想象的。更厉害的是,驾驶这种坦克并不是单纯的训练,还参加过中越战争这种实战,为祖国立下了大功。

萨沙想说的是,当年解放军的装甲兵真的不容易,大家应该给他们喊一声“好”!

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这是我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其炮口处有炮膛抽气装置。铸造炮塔近似半球形。车体前上倾斜甲板倾角为30",其上有防浪板。行动部分每侧有5个负重轮,其中第一、二负重轮之间距离稍大。59式坦克的这些特征,在其它早期国产坦克上,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反应。59-1式坦克是59式坦克的改进型。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1)防盾上方增装激光测距仪本体; (2)车体两侧安装有橡胶侧裙板(有的车未装); (3)车尾处增装一个备份油箱;(4)左翼子板处增装一个红外大灯,备用履带板也由左翼子板处移至前上倾斜甲板处。

59-2式坦克的最大特征是装上了105mm线膛炮,其炮膛抽气装置位于火炮身管的中部偏后。

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

老59还没有退役!至今仍在我军发挥余热。如何评价这款坦克?它是中国坦克工业的起步和基础!

59坦克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参加了朝鲜战争,并根据《中苏友好条约》,开始从苏联购买坦克。此时,世界上大多数坦克和装甲车都脱胎于二战,这些武器虽然已经过时,但仍然管用。中国非常渴望拥有生产坦克的能力,以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1955年,中国从苏联获得第一辆T-54和T-54A,并与苏联谈判,获得坦克生产和装配技术。

195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个坦克兵工厂即内蒙古机械厂成立。1958年,该厂生产了第一辆由苏联提供重要部件的T-54A坦克。这款中国造T-54A,于1959年加入解放军,故而命名为59坦克。

从此,59型坦克用了近20年,期间几乎没有任何改造。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这款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变暖,中国从西方获得了坦克生产技术,59坦克进行了第一次升级,改进型的59坦克,增加了火控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

随后生产的59-II型,集成了西式坦克炮,性能优于早期的59。虽然59-II型设计有较大进步,但中国不能完全依靠西方供应零部件,因此又开发了59-IIA型。由于当时的中国军工制造业生产相关零部件还不成熟,导致59-IIA型与59-II型相比,存在一定缺陷。

59-IIA型于1985年服役,与M1A1和T-72B相比,这款坦克存在差距,但无疑奠定了中国坦克工业的基石。最终升级改版的59D,火控系统改为数字化,性能更加优越。

59坦克在我军服役时间长、范围广,在其他国家也很受欢迎。在朝鲜军队,59坦克非常普遍,并且有了多型变种。此外,59坦克还出口到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国。巴基斯坦是59坦克的最大客户,数量超过1000辆。

虽然59坦克在现代战场显得很过时,但它是中国坦克工业的起步和基础。直至今天,它仍然少量服役于我军一些部队。随着中国陆军换装96型、99型坦克的步伐加快,将来我们可能只能在博物馆见到59坦克了。

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由老大哥特54A型改进的特59坦克,服役已经60年了,真正的爷爷辈了,已是花甲之年。

目前,特59各类坦克,依然是国内陆军装甲部队保有量最大的坦克,一些自行火炮也采用特59坦克的底盘,既消耗大量的特59底潘,同时也可节约研发费用。

几十年了,特59坦克已形成了系列产品,有特59D、特59G、特59型120等不下十余种,延续了特59坦克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特59坦克仅重36吨,属于一款中型坦克,具备重量轻、火力猛、速度快、机动灵活的特点,在南疆冲突中,是我军的主力坦克,在攻坚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云南和广西方向,起码出动了数个坦克师,600辆以上的特59坦克,包括部分62型轻坦克,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将坦克投放战场,收到了良好的战场使用效果,特59是经过实战考验的中型坦克。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特59坦克毕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水准,特别是初期产品,基本上没有空调系统,真是苦了战车驾驶员。

夏季车内温度能达到50度,曾发生过伊拉克士兵在训练时,因为温度过高而闷死的事故,所以特59的车组乘务员都是好样的。

此外,初期装备的100毫米坦克炮,已不具备抗衡北约新型主战坦克,毕竟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技术代差;装甲也比较薄弱,易被火箭筒击穿,难以阻挡反坦克导弹的攻击。

尽管军工对其进行了魔改,后期的特59安装了改进自北约的120毫米坦克炮,具备强大的攻击能力,安装了简易的火控系统等。

但再怎么魔改,远看威风凛凛,近看依然是五对轮,毕竟整体已经落后了,似乎已无魔改之必要。

但国内军工却给了军迷以惊喜,对大量的特59进行了无人化改造,这是一条康庄大道,特59有了非常好的出。

现在,国内超过5000辆的各型特59坦克,就有了好的归宿-战车无人化,将依然发挥余热,廉颇老矣,尚能食饭,甚喜甚喜甚喜。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如何评价中国服役年限最长坦克国产坦克59式?

59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五个负重轮了

有常规版的59

有附加装甲的59

还有楔形炮塔的59

还有火力支援版59

基本就是基于老59的底盘改出来的,不过内在区别可是很大了。

我的评价就是59式是老骥伏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