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再说,打仗死10万人,就少10万人吃饭,更省粮食才对?

古代战争,军队的后勤补给压力很大,能力却很差。汉朝反击匈奴作战,深入大漠,几万骑兵要携带十几万马匹,除了保持骑兵冲击力以外,很重要的任务是随队运送粮食和草料。而这种运输的量是不能以平时士兵消耗为基准的,原因在于运输手段的落后。

军粮运输是古代战争后勤保障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古代运粮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过程中民夫要消耗掉大量粮食,道路越远,运输过程中消耗的粮食越多,前线战士得到的口粮就越少。

以诸葛亮出岐山伐魏为例,军粮一直是蜀汉的短板,川中不是没有粮食,而是无法及时足量运到汉中大营。所以最后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屯田,以便和曹魏长期对抗。到了清朝,情况也还是一样,在西北青海作战的清军,后方运的粮食,一半都到不了前线,到新疆作战补给就更加困难。军队驻扎时消耗的口粮和长途征战时消耗的口粮数倍之差,主要就是因为运输损耗。

不单是战争状态,隋唐以来南粮北运逐渐成为国家维持稳定的常态,如果不是因为有大运河,我们是做不到的。应该承认我们的祖先在农业时代能把这么大的国家组织在一起,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已经是管理学上了不起的成就了。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这涉及到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缺的是军粮,你不能去抢百姓的粮;其二、运输的问题,也许你国内不缺粮,但是前线缺粮,因为运不来;其三、古代生产力平低,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多打几年仗就没有粮食了。

古代每个国家都有较多的官仓用来装粮,这些粮食就是百姓交纳的税赋。军队、官吏都吃官仓的粮食,百姓则吃自己家剩下的粮食。军队出征打仗,都是运输的官仓的粮食去打仗,如果打一年仗,一般不会缺粮,如果打久了就会出现缺粮的事。国家的存粮虽然多,但是用处也多,打三五年仗就会导致国家存粮耗尽。这时一般向百姓征粮,百姓一般只有一年的存粮,你征多了百姓就会造反,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百姓造反的话,比前线打败仗的危害还要严重。

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差,一般都是牛车、马车拉,一日行不了五十里;还要有军队护送,还要有役夫般运。千里运粮只有50%的粮食能顺利运到前线,其它的都在路上被运粮的人吃了。如果在敌国境内运粮,还有可能被敌军偷袭,所有的粮食不是被抢了就是被烧了。因此古代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很有道理的。想要在敌国境内取得粮食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别人的粮仓都远离前线且有重兵把守,另一方面别人会采用坚璧清野的策略,让你没有粮食可抢。

最后古代粮食的产量并不高,一亩良田产两三百斤粮食,给国家交纳十五分之一的粮食,其余都百姓自己吃了或者卖了换钱用。古代男子打仗去了,家里的农活就得妇女儿童来耕种,这会导致产量进一步下降,因为古代农业是一项重体力活,没有足够的劳力,产量是无法保障的。刘邦押送役夫去阿房宫,地里的农活就是吕稚、刘盈、鲁元公主母子在做。

战争中死10万人,虽然可以少10万人吃饭,但是也同时少10万成年男子耕地。粮食运不到前线,少十万人吃饭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缺粮的时候士兵都是减半在供应,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打仗虽然也要吃饭,但是有足够的劳力去生产粮食;一旦打仗,种地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却多了,这自然会导致全国缺粮。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古代军事后勤因为历代兵制不同,情况不一样。

以长平之战为例,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的秦律条文很清楚,冒领军粮要受到罚戍二年的惩罚,也就是说秦军的军粮是国家供应的。

但是,什么是军粮?这就涉及到秦、汉的制度了,在秦律、汉律中,征战的军队并不是常备的,而是临时征召的“卒”,由郡、县尉统带,组成部队赶赴集结地,受中央政府派出的“将军”(秦设将军,位比九卿,无官署,战时理论上统带4万人)领导。

“卒”是郡县内满足“已傅”(秦为身高标准,约为六尺六寸,年龄约为17虚岁,汉代为年龄标准,不更以下爵位为20虚岁)的男性,记录于“现卒簿”和“卒更簿”中,随时预备国家征召,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兴”,一个是“更戍”。

“兴”卒是一个动员征召行为,所以,每个参军的“卒”,都要受领“致书”,也就是征召令,收了这个文件,就要赶赴军营报道,如果不去,就属于逃亡,要处以斩首的“弃市”之刑。

而去了军营的“卒”,就是吃军粮的了,由国家供应。

而“更戍”就是我们理解的边防军,但是在秦国和秦朝这个行为不是“军人”,而是“徭戍”,也就是一种“徭”,以月为更,就是在边境服役1个月,往返和服役期间,秦国、秦朝的法律显示,粮食属于自备,即自己吃自己,只有“更戍卒”中被派去执行公差任务的,才能在任务期间吃公粮,由官仓廪食。

类似的还有郡县屯戍和咸阳的中央军,也就是卫尉和中尉所部,都是类似的“更卒”,也是自备粮食的。

而且,秦国和秦朝在咸阳的驻军并没有大多数“二把刀”想象得那么多,只有2万人左右,直到汉武帝时大兴北军五校和各宫卫士,长安的中央军才达到了3万人左右的规模。

也就是说,平时的秦国、秦朝、汉朝是没有多少常备军队需要吃饭的。

东汉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取消了“更卒”制度,所以东汉的军队偏向职业化、世袭化,东汉在洛阳的中央军只有小部分数千人不确定来源,可能是洛阳附近郡县的更卒,其余的近1万人,都是跟随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元从军人后人。

这部分军人,以及黎阳营、虎牙营、雍营等内郡常备大军,就得靠国家供应军粮了。

等到曹魏之后采取“世兵制”,就变成了军人屯田,服役和战时征召,平时种地,也就是只有服役和战时需要国家供应军粮。

这个体制,一直维持到了隋唐被府兵制代替,有所区别,府兵制下的府兵在到长安番上担任“卫士”的路上,叫衣粮自备,当然平时还是让你种地,到了长安番上的8万人,则在服役期间吃公家饭。

但是,唐朝出征的军队叫行军,征召的士兵并不限于府兵,更多的是兵募,也就是平民征召,这部分人在出征前要把路上的口粮缴纳给本地的官仓,领取食券,在去集结地的路上,凭食券在沿路的州县官仓领取伙食。

到了集结地进入军队,则由军粮供应,军粮来自于行军路线上的州县官仓,不过战争结束后,行军解散,回程的粮食,由国家提供。

在中唐之后,军人成为一种职业,开始有军饷了,平时也需要供应军食,或者交钱开伙,故事太多,篇幅有限,就不多谈了。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打仗有句行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有人说,外行看装备,内行看后勤,粮草在战争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题主的问题很有趣——打仗要粮食这是常识,可难道不打仗士兵就不需要粮食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理解:同样是这些人,是不是不打仗,粮食需求就没那么厉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来谈:一个是收入粮食,一个是支出粮食。

既然题主说到长平之战,就用这一仗为例。赵军先是出动了20万人到长平作战,后来又增援了20万人,总计40万兵力。注意,这40万人都是青壮年,也就是非常成熟的劳动力。为了抵御外敌秦军,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放下手里的锄头拿起刀枪。

长平之战不是几天也不是几个月就打完了,而是前后持续了近1年时间(从公元前260年初到十月)。这就意味着,公元前260年整整一年,赵国耕地种田的青壮年劳动力少了几十万人。进一步掐指一算,少了40万干活的年轻人,下一年的粮食该比前一年少多少?这就是打仗带来的副作用,粮食收入因为青壮劳力入伍参军,会大幅减少。

再来看支出。

谁都知道,打仗对士兵来说是个体力活——拿刀砍人要力气,骑马射箭要力气。战争中,体力的消耗远远超过平时,所以必须要保证士兵有充沛的体力,才能打赢战争。因此,士兵在战时需要比平时吃更多的粮食,以补充能量。再说了,这几十万人都是青壮年,最能吃那种,国家必须支出大批粮食来保证他们的体力。所以,战争期间的粮食支出会远远大过平时,消耗粮食的速度也会更快。从支出角度来看,战争期间对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大的。

了解了粮食的收支,问题就好回答了。一旦爆发战争,由于青壮从军,一方面后方的粮食收入会锐减,另一方面前线的粮食需求增加。一加一减之下,粮食自然就入不敷出了。因此,不少朝代在和平时期往往建设各种粮仓,有计划地储存粮食,以备战争的时候用。隋朝修建的洛口仓,里面存储的粮食够长安和洛阳两城的人吃十几年。这样未雨绸缪,就是为了应对战争时期粮食收入锐减和需求增加。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开头那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不是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而是打仗的时候吃得多却产得少。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绝大部分古代的粮草问题,不是粮草本身,而是运输。

在古代,只要不是朝代末期,王朝至少保证士兵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除了边境的少数部队以外,大部分军队驻扎地区均在比较适合运输的地区。

简单来说,大量的粮食物资,主要通过水运、海运运输到全国各地。

加上军队还可以屯田和就地购买,粮食大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一到打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作战部队最多只能二到三天不吃饭,超过时间战斗力就大减。

只要一周不吃饭,不要敌人来打,也就自己溃散了。

而古代战争基本都是数万人规模,打的还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规模。

古代军队很少有副食,按照士兵一人一天至少1斤米来计算,数万人就是数万斤。

加上还有牲口的草料,做饭的燃料等等,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况且,这还不是一两天的事,大规模作战往往持续很久。

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两兵交锋开始在2月,达到10月尚且不分胜负。

当时袁绍10万人,曹操3万人,大家算算要消耗多少粮食。

到最后,曹操只剩下几天的存粮,差点就完蛋了。

所以,整个官渡之战几乎都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

在古代,如果水运还好一些,陆地运输的成本非常高。

平原地区尚且好说,山区往往一担粮食运过去,路上挑夫就要吃上不少。

而且粮食运输还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牲口。有些时候,运粮大军并不亚于作战部队的数量。

所以,即便是二战中,各国作战几乎都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

古代一打仗就有缺粮草的问题,比如长平之战,难道士兵不打仗就不吃饭?

题主提到的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发生的一场史诗级的战略大决战,直接决定了战国历史的走向。这样一场大战在史书以及各种艺术作品中都有很多浓墨重彩的描述。

看过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朋友们肯定会对这场战争的情节印象深刻。秦赵两国都在粮食问题上犯了难:

  • 赵国王室宁可饿肚子也要节粮支援前线

  • 秦国不惜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运粮支援前线

虽然电视剧有虚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实,因为毕竟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那么,既然不管打不打仗所有人都要吃饭,为什么战争中交战双方经常会出现缺粮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战争会影响粮食生产

古代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这是人尽皆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力壮的男丁自然会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但问题是,这些年轻力壮的男丁恰好也是战场上的主力。

战争一开打,大量的男丁就会被调往前线作战,这自然会使适合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减少。

如果战争很快结束,那影响还不会太大;但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对粮食产量造成重大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题主提到的长平之战就打了3年之久;这种情况下秦赵双方都粮食减产就不足为奇了。

二、粮食运不上去或被敌方烧毁、劫走等

即便国内粮食充足,如果运输不便或粮道被断,那么就会出现“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尴尬局面;如果运上去的粮草被敌方烧毁或劫走,还会导致军队迅速崩溃、不攻自破。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都面临这方面的问题:

  • 秦国虽然占据了巴蜀粮仓,但道路漫长且难走,所以很难运到前线

  • 赵国则是在赵括接手军队指挥权后主动出击,却被白起率领的秦军趁机断了粮道,只能靠军中余粮维持;这直接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而在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之战中,家大业大的袁绍则是被曹操军队放火烧了囤积在乌巢的粮草,不战自溃。

由此可见,即便国家不缺粮,战场上的军人依然有可能饿肚子。

三、打仗的时候,士兵吃得也比平常多

这一点乍一听可能觉得好笑,但其影响也不可小视。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坐在办公室写写文件的人,和一个抡着大锤敲敲打打的人,一天下来谁的体力消耗大?谁的饭量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就曾听说过一个工种,工人每天抡着大锤打铁,一顿饭就能吃七八个馒头甚至更多。

而战场上士兵们做的可都是搏命的事,显然会耗费大量体力:有时候要与敌人短兵相接,有时候又要快速长距离行军等。这显然比平常不打仗时更耗费体力,自然吃得也更多。

而且,战争是一件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管是后方的朝廷还是前方的指挥官,显然都不敢让士兵们饿着肚子,不然别说杀敌了,说不准都兵变了。

这样的话,一方面士兵们饭量大增、胃口大开,另一方面又必须让士兵们吃饱;结果就是:每个士兵每天消耗掉的粮食要比不打仗时多出很多。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吃得多,显然不足为虑;但战场上的士兵动辄几十万,这么多人比平常多消耗掉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导致战场上容易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导致战争中经常缺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 青壮年的男丁脱离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 供应困难、粮道被断或军中存粮被敌人摧毁等

  • 士兵在战时吃得多,粮食消耗量比平时大很多

如果您有更好的答案,欢迎补充!

*作者:博士大叔爱读书。80后密码学博士男。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关注我,准没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