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处斩之前,为何要饱食一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断头饭也叫做上路饭,是古代死囚会享受的东西。
有资料说:上路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庄王在平定大臣和贵族的叛乱后,为了笼络贵族们的人心,从而显示自己的博大胸襟。因此下旨,在处斩前一天让他们吃一顿好酒好菜。
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定下规矩,每一位被处斩的犯人在临死前都可以享用一顿“断头饭”,伙食标准为每人一二贯钱。自然,这些钱会被克扣大半,但当时一顿酒肉餐几十个铜钱也就够了,根本要不了一二贯钱。
一般来说,会有饭还有肉有肉,但没有烈酒。
这主要是怕犯人喝了烈酒以后,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清代死囚押赴刑场游街,如果不是上面特别交代不给和人接触的话,还有其他待遇。
比如囚车路过包子铺或者熟肉铺,死囚开口要吃,店主人一般都会给几个包子或者一块肉,不收钱,这是规矩。
在古代,其实对于社会底层来说,吃饱肚子也不是很容易的,更谈不上吃肉。
如果能够饱饱吃一顿酒肉,其实就是一种很大的优待了。
为什么这么做?
几个原因:
第一,防止犯人炸号
炸号,也就是在监狱捣乱的意思,影响监狱秩序,威胁其他犯人安全。
对于死囚来说,反正明天就要死了,大闹一场也不过是个死,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即便死囚在处决前几天,就要戴重镣,也不乏有人闹事甚至杀人。
这会大大影响监狱的利益,是最需要避免的事情。
所以,监狱在死囚执行前几天,往往给予优待,断头饭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让死囚心态平和
从古至今,监狱或者说看守所的伙食都是极差的,连饭都吃不饱。
而死囚无论古今,从被捕到处决都是有个过程的,最少几个月。
一个人几个月都吃不饱,不见肉,突然吃上一顿有肉管饱的上路饭,自然会对监狱、看守所有所感激。
同时,死囚也知道,监狱和刽子手和他并没有冤仇,甚至还算善待他。
他之所以被处决,完全是自己的罪行。
相对来说,他们心态就会平和一些,不会自杀之类的。
第三,“宁愿做撑死的鬼,不做饿死的魂”
中国古代传统,“宁愿做撑死的鬼,不做饿死的魂”。
萨沙小时候很能吃,是个小胖子。奶奶有时候就戏称,我是饿死鬼投胎的。
古代有种说法,饱死鬼和饿死鬼是不同的。
饿死鬼即便投胎转世,因为上代的悲惨遭遇,会影响这一代,多会贪吃,走霉运之类。
所以,即便是穷人家的病人,死前如果还能吃饭,多要吃一些再死,绝对不能做饿死鬼。
断头饭,就是让死囚做饱死鬼,死的有尊严,下一代也不会受影响。
在迷信的古代,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萨沙说点自己的经验,都是今天的监狱。
1.断头饭基本都是有的。
如果有家人的死刑犯,多会联系家人准备,可以定制一些死刑犯爱吃的东西。
但没有家人,就没这么讲究,一般由看守所准备。大体会满足死刑犯的要求,吃肉都是没问题的。有时候遇到比较好的管教干部,还会根据死刑犯的要求购买诸如烧鸡、烤鸭、猪头肉甚至肯德基之类。
2.没几个死刑犯吃得下断头饭
虽然断头饭很丰盛,但没有个死刑犯吃得下的。
死前的恐惧,让他们惊恐万分,就算龙肝凤髓也吃不下去。
通常都是吃上几口,死刑犯就不吃了。
3.剩下的断头饭直接倒掉
即便看守所天天吃白菜煮自来水,死囚剩下的断头饭也没有其他犯人愿意吃。
上面说了,死囚往往只是动了动断头饭,甚至根本没吃过,但这些饭只会倒掉。
犯人们很忌讳吃别人的断头饭,认为这很晦气,很有可能导致自己成为下一个死囚。
古代在处斩之前,为何要饱食一顿?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断头饭”,也叫“壮行饭”,把即将处死的犯人比喻成壮士送行,尽管监狱环境恶劣,伙食也不怎么样,但是“断头饭”还是不错的,有酒有肉,让你美美的吃一顿,也不枉白来一次人世间,吃完人间最后一顿饭就可以安安心心的上路了。黄泉路远,吃饱了好上路。 这种“断头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出现,统治者规定犯人在被处死之前给他们吃一顿美餐,以体现统治者的宽厚仁慈之心。
古代都是农业社会,那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荒年饿死人是常事,人们对于饿死讳莫如深,谈之色变,人被饿死是很恐怖的,引申到死刑犯身上,也就有了对死刑犯“可以处死但不能饿死”的规矩,而且这是人生最后一餐,就最后满足他一次,让他吃饱吃好。
其实在古代之所以让犯人吃上一顿好的断头饭,是希望犯人吃饱上路,来世能投个好人家,同时也能让犯人有尊严地赴死,在封建社会里,这“断头饭”也算是颇有人性的一项制度吧。
古代在处斩之前,为何要饱食一顿?
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死亡的,哪怕是死刑犯,最后一顿饭都会让他吃饱在上路,其实不仅仅只是吃饱,一般最后一顿饭,都会有人去问犯人他想吃点什么,一般情况下都会尽可能的去满足犯人的心愿,既然都要砍头了?有必要费心费力的去让他饱餐一顿吗?似乎完全没有必要。
一般最后一顿饭被称之为断头饭,断头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的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是个仁慈的君主,他下令死刑犯在行刑之前,一定要让他的最后一顿吃上一顿饱饭,以免死后还要做个饿死鬼,从这开始这个规矩便定下了,无论哪朝哪代都会遵守这个规矩,哪怕是现在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全世界都有这个规矩,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最后一顿饭,犯人想吃啥狱卒都会去替他买,只要犯人的要求合理即可。至于有人说迷信的说法,这个倒是没有,用现在的话说让犯人吃饱上路其实是一种人道主义,毕竟是最后一顿了。
每个朝代关于断头饭都有一个标准,会给每个死囚一定的钱数,狱卒拿着这份钱去买就可以,很多犯人在看到突然要吃一顿好的,其实是非常恐惧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死囚突然吃一顿好的代表着什么。
除了要吃一顿好的,还要在这顿饭里放一块生肉,这个则是迷信的做法,相传奈何桥下有一条大狗,这块生肉便是要给这个大狗的,犯人把肉给他,才能安然无恙的度过奈何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代在处斩之前,为何要饱食一顿?
这是对生命最后的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让之感受人世间最后的美好,死刑是残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