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我们现在看的宫斗剧里面似乎都有这样的戏码:“救不了紫薇、小燕子、甄嬛、香妃,我就让你们整个太医院陪葬”。太医作为古代皇宫里高风险职业,表示已经习惯了。
太医,也称御医:是专为皇家贵人等上层人士服务的医生,由多位医术精湛的名医组成一个团队。从隋唐开始,御医的来源主要是官办医学机构培养和征召,经过系统的培养,层层考核,其中医术最为精湛之人才可以成为御医,为皇家人员服务。
低贱的职业自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士大夫阶层崛起,唯独医生这个职业不升反降,更是沦为社会底层的职业,从“贤君子”沦落为“贱工”。自此,医生这个职业在封建社会就此定位。
在古代,御医也是官员一种,但品阶却不高,历史上的御医官职分为:典御、奉御、院使,这个职位不过四、五品,普通的御医更是只有七、八品。
高危的职业对于御医这个职业,电视剧没有欺骗我们,他们真的是每天都在玩命,历史记载了御医的一些典故:
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密谋勒死皇帝,皇帝被勒后就快断气了,御医们怕出事不敢给皇帝下药。当时的太医院主事许绅只能硬着头皮上,开了一剂猛药给皇帝喝,过了两下皇帝突然吐了几大口紫血,才算救了回来。回想下,如果当时嘉靖没救回来,估计这些太医们都要跟着嘉靖一起去了。事后,许绅因救皇帝有功,被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官居一品,但没过多久,许绅就死了,死亡原因就是过度惊吓。(这御医的压力太大了)
曾御医给宋宁宗诊脉后也惊吓而死,死在宋宁宗去世的前一天。
唐朝时,同昌公主病死,唐懿宗怒杀二十多位御医。
秦鸣鹤想为唐高宗针灸,武则天担心,便怒喝秦鸣鹤好大的狗胆,直到后来针灸见效。如果当时针灸方法没有奏效,估计秦鸣鹤人头也不保了。
回归正题,有人会问,御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会不会跟某个娘娘私通?或被另外的嫔妃收买后下毒给她人?
其实宫廷里面对方面的问题有很详细的防范,因此对于太医这个群体立下了非常严格的制度:清代时御医上班的地方叫太医院,地址在天安门的东南部,平日是7天24小时都有人在紫禁城轮值,以便随时为皇宫的人治病。
《太清会典》记载,太医院分为九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病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太医院每日都有人值班,宫内如果有人需要诊治,会有御药房的太监带领太医会诊,不会让太医一个人出发。
太医出诊为“请脉”,请脉结束后,太医要在太监、内局的监督下开药方,药方的下面要附上自己的名字,封好后再送到御药房煎药。
此时,太医还要把药方、药性、治疗方法、何年何月何日、自己的署名,写成奏折递到皇上那边,请皇上批示。批示结束的奏折存放在清宫档案库,如果病人发生意外,可以追究太医责任。
太医看病时的每个流程都被会旁边的太监全程记录下来,如看病、诊断、开药方等,这些记录都会被保存,以便事后追其责任。
就以上这一套程序下来,太医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都会被记录,给太医们十个胆子也不敢乱来,皇上更没什么好怕的。
皇上很放心之服药宫廷的煎药与服药也有另外一套制度,
首先,太医是没有制药的权力的,宫内需要的药材都有专员负责采购,然后由内务府管理,太医手里不能有药材,需要时也要拿着药方让人去药方炮制。
其次,领药的过程中先要经过首领太监的把关,接着另外两个御医、总管太监、御前太监、宫女等多人一起见证。
其三,炮制的药剂做制两份,一旦病人服药后情况严重,可以查询样本发现原因。煎药的过程中,也有太医和太监们一起监视这御药房的每个动作,御药房会煎好两分药。
其四、药煎好后分两碗,一碗给太医、太监及院判辩毒,确认没问题的情况下,才会把另一碗的药给病人服用,如果辩毒的时候发现药有问题,那位请脉的太医是要被责罚的。
雍正七年,皇帝下了个十分严厉的谕旨:
“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于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舛错。”综合以上这套程序,从请脉、诊断、药方、拿药、煎药、辩毒、服药、备案、批示、全程记录、宫女太监层层把关,太医每走一步都有至少两到三个人跟着,皇上有什么不放心的?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929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给大家聊的问题是作为太医为什么她可以随意的出入后宫,并且皇帝从来不担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太医出入后宫呢?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你想什么时候才会找医生呢?肯定是生病的时候啊,那宫女生病了怎么办呢?太医自然就会出入后宫啊。所以说这个问题有一个潜在条件,就是说太医出入后宫,一定是后宫有人生病了。
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咱们再来说第二个问题,皇上为啥不担心呢?
1.看病方式首先我们要知道太医看病的方式。这很多历史资料里面或者说在一些小说里面,我们常常听说过“悬丝诊脉”,听着就很玄乎是吧,把一根线系在病人(通畅是妃子)的手上,另一头则握在太一的手里,反正锬锬今天已经过了,绑在手上啥也摸不出来。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这种悬丝诊脉的方法给pass掉。那真正太医是如何把脉的呢,是把一个薄纱盖在妃子的手腕上,然后他在隔着薄纱进行把脉。
2.工作方式不允许有独处条件了解完看病方式之后,咱们再来看一看,太医的工作方式。太医的工作方式呢和太监完全不同。太监是可以24小时再妃子身边来回穿梭的。但太医却不行,太医只能够在妃子生病的情况下得到命令才能入宫看病,而且看病的过程当中,周围都是众多的妃子和太监。就算开药,做药,抓药,这些动作都是要经过主治太医,太监尝过之后才能给妃子喝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搞点事情难不难?
3.工作压力大,没时间搞事情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清楚,对于太医来讲,救人治病是第一大要事。一旦治的不好,可能是要掉脑袋了。所以太医才没有那些闲工夫去搞其他的事情。
4.年事已高,有心无力一般能给妃子看病的太医年纪一般偏大,大都是在45到50岁以上。你说让他再花点心思在后宫的妃子上,第一犯了掉头之罪以外不说,第二很有可能自己有心无力。
说到这儿,各位朋友应该知道为啥皇帝根本不用担心太医犯事了吧?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说法,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如果说高考作弊被发现就会被判死刑,你说高考作弊的人还有没有。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在守卫森严的皇宫大院,莫说一个人,就连一个苍蝇也休想飞进去。这除了保护皇帝安全外,也是防止不法之徒淫乱后宫。但有一类人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大院,那就是御医。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御医也不例外。皇帝难道不担心御医借看病之机,与自己的嫔妃偷情取乐吗?说真的,历史上,除了武则天和御医有过一腿外,还真没有御医与嫔妃私通之事。
御医给嫔妃看病,绝不想现在医生和患者满对面坐着,他们中间是要隔一层纱布的,御医主要通过诊脉的方式给嫔妃看病,望、闻、问这三关都省了,可以这么说,别看御医常给嫔妃看病,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嫔妃长的啥模样。再说,御医看病时,身边有众多的宫女、太监、侍卫,名曰“护驾”,何尝又不是一种变相监视,个别御医既是有那贼心,也没那机会啊!
御医都是从民间经过层层筛选提拔上来的,无论其休养、人品都是出类拔萃,根本不会见色而起淫心。书中与电影有关御医与嫔妃眉目传情的情节,纯属博人眼球,无稽之谈,在皇权至上的古代根本不会发生。试想,有哪个御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皇帝戴绿帽子,他莫非想祸灭九族不成!
所以,皇都从不担心御医有非分之举,一则是古代等级森严的制度,使御医从思想对皇家充满敬畏之心,二则是有众多监督以及严酷的惩罚措施,哪个御医也不愿意为贪一时之欢,而遭灭门之灾。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太医们可不是都想去皇帝的后宫。皇帝的臣妾历来养尊处优,身贵体弱。太医们每下一个后宫的药方,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太医只有奉旨应召才能跟随太监进入后宫。一个正常的男人走进专属皇帝的领地,必是经层层把关、关关审核,才会进入后宫,为嫔妃们诊疗。
在中国历史上,除皇上外,只有太医,能走进美女如云的后宫,难免让人想入非非。对皇帝来说,这不是难事。只要制定好严密的防御措施,就一定能防患未然。就像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样,只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做好联防联控,就一定能攻克高感染、高扩散的新冠病毒。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太医与妃子的绯闻传出。
我国历史上,太医出现较早,秦朝时就设有太医令。而据《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所载,秦国出使晋国为晋景公治病的医缓,应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太医。
太医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看病,大多是饱学之士。据记载,太医的来源最早是来自民间的名医,其次才开始出自官办的医学机构培养和征辟。很多医师“由儒入医”,他们的理想是做悬壶济世的医师,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换句话说,太医的人品正,也就从根本上减少了太医与嫔妃之间的是非。
那么,太医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具体很难操作,古代讲“男女授受不亲”,后宫内为妃子们的诊疗,每天上演的是“悬丝诊脉”的故事。如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至今仍保存着一张陈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诊脉的照片。
太医给后宫的嫔妃看病,整个过程非常严谨,皇帝当然很放心。
- 太医院内每天都有太医值班,后宫内如有妃子需要诊治,会有御药房的太监带领太医入后宫出诊。
- 太医出诊请脉结束后,太医要在太监、内局的监督下开药方,药方的下面要附上自己的名字,封好后再送到御药房煎药。
- 此时,太医还要把药方、药性、治疗方法、何年何月何日、自己的署名,写成奏折递到皇上那边,请皇上批示。批示结束的奏折存放在清宫档案库。
- 太医诊治过程,除众多宫女在一旁陪同外,太监会全程记录太医看病时的每个流程,而这些记录都会被保存,以便事后追其责任。
另外,再多说一些宫内领药和煎药的“规章制度”,相当审慎严格。皇帝又怎能不放心?
首先,太医是没有制药的权力的,宫内需要的药材都有专员负责采购,然后由内务府管理,太医手里不能有药材,需要时也要拿着药方让人去药方炮制。
其次,领药的过程中先要经过首领太监的把关,接着另外两个御医、总管太监、御前太监、宫女等多人一起见证。
其三,炮制的药剂做制两份,一旦病人服药后情况严重,可以查询样本发现原因。煎药的过程中,也有太医和太监们一起监视这御药房的每个动作,御药房会煎好两分药。
其四、药煎好后分两碗,一碗给太医、太监及院判辩毒,确认没问题的情况下,才会把另一碗的药给病人服用,如果辩毒的时候发现药有问题,那位请脉的太医是要被责罚的。
这么严格谨慎的一道道诊疗程序,使太医为后宫的佳丽治病,只能是充满艰险,又岂能出现如电视剧中所演的太医与妃子云云之事。皇帝根本没必要担心。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太医受害则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一药误投乃生死所系。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远不是我们想象的乐事。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谁告诉你的?!远的不说,以清朝为例,清朝的太医通常非经宣召是不能随便进出后宫的。晚上在紫禁城值班的太医,通常只允许在值班房内活动,充其量也就是到值班房门口台阶上透透气。胆敢到处游荡者,杀无赦!更何况,太医值班房外面就有侍卫和太监值守,太医根本不会、也不敢随意走动。
太医是如何给皇帝、后妃看病的呢?给皇帝、后妃、小皇子、小公主们看病可不是一件好差事,稍有差池是会掉脑袋的,甚至可能祸及满门!因此,真正的名医大多不愿意担任太医。太医院虽然名曰最高级别的医院、医学院,实际上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尸位素餐的庸医还是有不少的。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似乎太医院里都是全国顶级的名医。
太医给皇帝、后妃们看病可不像现在的医生那样随意。在受到宣召之后,太医必须由专人陪同才能进入后宫。到了皇帝、后妃宫中,下跪请安是免不了的。一套礼仪全部结束之后,才能开始看病。而且,你得跪着“请脉”!坐着是不要指望了,皇帝、后妃们心情好能赏你站着就不错了……皇帝是万金之躯,太医自然是不能像现而今的医生一样掀开衣服听诊、触诊、查体的。侵袭性检查就更加不可能了!当然,传统中医似乎也没有这些。皇帝充其量就是让太医远远看一看大体,太医更多地还是通过观察、询问病史及切脉等手段来获得诊断所需的东西。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辅助检查手段并不太多。因此,这似乎也不太会影响诊断。
但是,后妃们就比较麻烦了。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还是皇帝家的女眷,查体就不要指望了,人有时候都未必见得着!只能隔着帘子问几句病史或者由后妃的贴身宫女、太监转述。病史采集基本上到此结束,所谓切脉、甚至神奇的“悬丝诊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隔着丝线能摸出什么来?就算直接切脉,也不能有肢体接触,得用布隔开,其效果可想而知……也就是意思意思了。
因此,太医给皇帝、后妃看病,尤其是给后妃看病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病史不全,查体近乎为零,又没有现代检验医学、影像学的辅助检查,诊断难度可想而知。治疗则更加麻烦!给皇帝、后妃下药,如果下猛了,出现什么毒副作用、不良反应,那太医就等着脑袋搬家吧!治不好,同样是脑袋搬家。所以,太医们往往会耍一些滑头,大病小治、急病缓治……能治好自然是功劳,治不好也不能说出来,用缓药、甚至安慰剂慢慢拖……只要不立即出现问题就行!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所谓“偶感风寒”还是有一定真实依据的,并不完全是编剧杜撰。别以为中国古代皇帝、后妃的医疗条件都非常好,虽然拥有各种名贵药材,实际上还不如老百姓!大环境摆在那里,名医成为太医之后很可能都会变成“庸医”……要不怎么明清皇子夭折率那么高,那么多皇帝、后妃英年早逝呢?
皇帝不担心太医与后妃有染吗?这个问题您还真多虑了!且不说太医未经宣召不能随意进出后宫。即便被宣召了,也必须有专人陪同。换言之,太医根本没有和后妃独处的机会!出于男女之防,太医给后妃诊治时是不能有肢体接触的,查体就更加不可能了。至于妇科检查之类,那就更加更加不可能了!
太医给后妃诊病必须隔着帘子,切脉必须隔着布或者耍起那神奇的“悬丝诊脉”……有时甚至连后妃的面都见不着,只能由后妃的贴身宫女、太监转述病史……而且,诊病时周围必须有宫女、太监陪同,太医与后妃不能独处一室!怎么有染?在大庭观众之下打情骂俏?还是大庭观众之下怎么样?
皇帝比您更担心他自己头顶一片大草原!怎么可能给太医这样的机会?别说是太医,就算是负责后宫安全警卫的侍卫,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擅自换岗,更不能随意走动!一旦被发现,后果相当严重!没有谁会愿意冒着祸及满门的风险干出那些事情。
那些个什么温太医与甄嬛、傅恒与魏璎珞如何如何,都是电视剧编剧们一厢情愿杜撰出来的东西,千万别当真!太远的不好说,明清历史上和太医私通的后妃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即便是侍卫,也没有和后妃私通的可能性,充其量也就是明朝宫廷中宦官与宫女对食而已。太监身上缺样东西,大家都知道,或许明朝后来的皇帝们都懒得管了,反正就是个摆设,你们爱干嘛干嘛吧……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看到很多人回答太医制度严、太医太老、太医时间太短……说得好像太医就有这么吃香,后宫里的妃嫔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与太医们有什么绯闻一样。妃嫔们是为什么成为妃嫔的?太医有多大的魅力,能让她们那颗见识过无数宫斗的强大心脏小鹿乱撞?
如果是受皇帝恩宠的妃嫔,给她十个年轻幽默体格强健的太医,恐怕她们也不会心动。这点心思用来与其它妃子争夺皇上还不够呢,你让她去跟太医有什么往来,她图什么?所以得宠的妃嫔没有动力做出轨之事。
而失宠的妃嫔呢,她们长时间没有皇帝恩宠,如果与太医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出了孩子怎么办?你别看到电视剧里各种戏剧,还有强大的打胎药,生出了孩子总能找到各种好心人收养,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虽然已经被打入冷宫,你要是敢给皇帝戴绿帽子,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所以先不要去问太医有没有这个心,先要看看妃嫔们有没有这个意。《甄嬛传》里的温太医,只能生活在电视里,别想太多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