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答:在大明“亡国之君”崇祯帝一辈子的各类败笔里,“拒绝南迁”这事儿,公认“作死程度”极大的一桩。
尤其讽刺的是,北京城城破,崇祯帝悲情上吊时。那位以慷慨激昂辞藻,促成崇祯帝断掉南迁念头的“大明清流”光时亨,立刻颠颠跑到李自成处卖身投靠,摇身成了“大顺朝官员”。就这么个外香骨头臭的货,竟就忽悠得崇祯帝“君王死社稷”了——晚明官员品质之伪善卑劣,崇祯帝识人之昏聩,让多少后人瞠目结舌。
而“拒绝南迁”“君王死社稷”的严重后果,也恰如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的一声叹息:“崇祯帝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崇祯帝当时“选择南迁”,历史,到底会有怎样的不同?
首先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如果崇祯帝真的“南迁”,“继续坐皇位”还是没问题的。自从大明定都北京起,南京就成了北京城的“备用系统”,从六部到驻军一应俱全,一旦北方有事,南京“换个招牌”就能开张。崇祯帝的身份摆在这儿,只要来了南京,别人就没得争。
更重要的是,在崇祯十七年二月,大明朝堂讨论“南迁”问题时,朝臣里的“南迁派”们不但大声疾呼,更拿出了靠谱南迁方案:天津巡抚冯元飏经过四个月筹备,早已备好了二百艘船和五千步骑护军,只要崇祯点个头,大家就从通州火速集结,然后护卫着崇祯经海路来南京。可这么个万无一失的计划,崇祯竟是反复纠结,到了三月初七还没下决心。接下来就是通州沦陷,北京城被围,想走也走不掉了……
以这个意义说,崇祯确实是亲手断送了“续命”的机会。
那么,倘若崇祯南迁后坐上皇位,这“半壁江山”的大明朝,前途又将如何呢?这事儿,就取决于斗志旺盛的崇祯帝,能否解决好晚明王朝三个要命的问题,确切说,是他上吊前亲手挖的三个大坑。首先一条,就是文官集团的“低能化”。
晚明吏治的一大毛病,就是越发荒唐的“党争”。比如真实历史上,当“崇祯上吊”的消息传到南方时,南方那些“文官集团精英”们,第一反应却是“找个理由继续争”。南京的“阉党”与“复社”,各自都招募了打手,打着给崇祯“戴孝”的名义人人穿白衣持白棒,街上看到了就大打出手,闹得乌烟瘴气。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文官们更是拉帮结派,还拉着武将做外援,结果等清军都打上门了,他们自己还正打得热闹……
但比这类活剧更要命的,就是明代文官能力的“低能化”。比如崇祯帝在位时,在他昏聩的用人方略下,最后“留守”在朝堂上的,尽是陈演魏藻德之类的坑货。北京沦陷的原因,也正如史可法一句名言:“文官爱钱武官怕死”。那么南方各位“高官”的情况呢?那也好不了多少。
比如当南明王朝建立,清军铁蹄已席卷北方时。南明王朝的这些高官们,这些不久前还怒斥“明清议和”,一副“宁为玉碎”气概的“精英”们,却是纷纷把脸一变,热情表示要和清军“议和”。别管“阉党”“复社”,或是马士英史可法,大家政见不同,这事儿却是一拍即合,甚至还提出荒唐条件:南明每年给大清十万两白银的“岁币”,嘉奖“放清兵”的吴三桂,割让关外之地,“和平诚意”十足。
就连矢志忠心报国的史可法,都在给清王朝的书信里苦苦哀求:“从此两国(南明与清)世通盟好,传之无穷”。当然,史可法的本意绝非卖国,而是他坚持的“借夷平贼”战略——先借清军的兵马,灭了李自成再说。
可问题是,此时李自成已是兵败如山倒,清王朝早已长驱直入,一群大明“精英”看不清形势,却沉浸在这般不切实际的幻梦里。这半壁江山的大明朝,又怎有救?
而且就算这帮眼光昏聩的“精英”,都算是其中的好人。更多的南明“精英”们,都忙着在“新朝廷”卖官鬻爵,以至于“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明明国难临头,江南却是奢靡之风大起,一片歌舞升平。最后南京沦陷时,这群“精英”跑的跑降的降,唯有一个乞丐在百川桥上自尽,死前留下一首讽刺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大明养士,就养了一帮这类玩意。
就算崇祯南迁,他麾下能用的,也基本就是这类“非昏即贪”的玩意。这难题,他能破。
而比起这些“低能化”的文官来,崇祯面临的另一个大坑,却是武将的“流氓化”。
其实,南明弘光年间,当清军准备大举南下时,主持南明政务的权臣马士英,还是蜜汁自信:有四镇在,何虑焉——南明有江北四镇在内的大批军队,账面数量高达百万,还怕打?但事实是,这“百万大军”,说是“百万流氓”,那都是客气话。
明末战乱频发,武将们的地位却水涨船高。特别是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由于他猜忌心过重,“驭人之术”又过度精明,越是有文韬武略的英才,越是往死里整。比如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曹变蛟等沙场英雄,不是被猪队友坑死,就是被崇祯坑死。经过这一番逆淘汰,“幸存”下来的武将,都是些跋扈将军。
典型如左良玉,这位明末农民战争里打出来的武将,别看常被李自成张献忠花样吊打,可人家越打败仗兵越多,什么地痞流氓都往麾下招。越是关键时刻越掉链子,要军饷物资时狮子大开口。一旦没钱了,就大咧咧烧杀抢掠。比如他坐镇武昌时,就沿江大肆烧杀,“所掠妇女两三万”。崇祯对孙传庭卢象升们各种恶治,对这种“流氓军团”却是没了脾气,反而好言好语哄着,各种钱粮“喂着”,一直到上吊,都没拿他怎么着。
到了南明年间,包括江北四镇的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也都是有样学样。手里捏着私人军队不撒手,狮子大开口给朝廷谈条件,真打起仗来,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他人都是能躲则躲。后来清军南下时,这帮“内斗有精神”的流氓军队,都是一触即溃,分分钟当了带路党。成了晚明“烂透了”的又一见证。
所以,就算崇祯南迁,他手里能用的兵,主要也是这些“流氓军团”。他能否将其“驾驭”好?这事儿,说到底也是难。这么多“左良玉”,可不就是他自己“刺激”出来的?
而最重要的一个坑,就是明王朝人心的丧乱。
说起晚明的乱世,后人常叹息北方动乱,江南在大家心目里,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乐土。但事实是,富庶的江南,当时同样是火药桶。晚明多年以来吏治腐败,江南大地土地兼并加剧,动辄都是“地三十万亩”,每年仅田租就数百万两。一个个“华堂高楼,极为崇丽”,甚至“收健壮为奴,喜斗杀”。早就拉足了仇恨。
所以,就是在崇祯上吊后,江南的嘉定、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就相继爆发了民变,甚至还有“奴变”。南明弘光政权治下的江南大地,是个上层纸醉金迷,各地动乱不断,争斗不停的怪胎政权。崇祯南下后执掌的,也就是这么一个“怪胎”。他可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说实话,他若是真有这能力,这大明,也不会到了南迁的地步。更何况,一个连“南迁”的决心都下不了的帝王,本身,就是明王朝溃烂的“催化剂”。这个“历史假设”的背后,就是这么多的叹息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商传《走进晚明》、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崇祯建立的南明不仅能够长久的存在,甚至说终有一日会完成挥师北上,直捣北京的壮举
只是有个前提——崇祯及其后人不是赵构这样的货色
关于南迁之后皇位归谁,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不是崇祯就是他儿子,总之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他爷俩成为新皇帝
毕竟现实中的南明,各股力量间你争我夺的,就是为了正统二字。如若崇祯还活着,还存在这个问题吗?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没了北京朕还有南京啊!如若崇祯能够成功南迁,首先不用像赵构一样到处流窜,一直找不到安身之所。因为南京留守的六部大臣们早就准备好列队相迎了!作为明朝的陪都,虽然南京已经不再是权力中心,但依然保留了六部及相应编制,虽然来南京的基本都是养老的,但至少还有人不是嘛
再者说,南京坚城高筑、粮草充沛,就算李自成快马加鞭打过来,能不能打下来还真的是两说。如果崇祯能够快速整合南方各类资源,广招兵勇、发展火器,短期之内就能组织起一批生力军。在加上左良玉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政权自然很快稳固
站稳了脚跟,就好琢磨生活了,手里有了兵,在加上南方经济发达,百姓富庶;适当的宣传一下战事预备,增加一下赋税,腰包鼓了腰杆自然也硬了,如此以来,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自然不怕和北方干仗
所以这河山嘛,还是能够收拾的差不离滴!
壮志饥餐鞑子肉——“自成啊,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放弃了北京的崇祯跑到了南京,而得了北京的李自成是断然不会再撵到南京的。毕竟作为一代巨寇,自成的觉悟还没有到实现全国大一统、建立独立自主的全新封建王朝那么高,在他看来有个一亩三分地,就挺合适的
既然北京城都整下来了,自然北方各镇也成为李自成的囊中之物。然后就是建都、称帝之类的流程。估计这会儿吴三桂也好琢磨琢磨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了。毕竟小老婆家人之类的,不是给李自成抢了就是给杀了的,如此深仇大恨自然得报。就算是李闯王好言相待,三桂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跟他混
毕竟,朱由检同志还在南京眼巴巴的瞅着他呢,弄不好就得遗臭万年啊!关键是南方日子过得还不错,有吃有喝有娱乐,比跟李自成这样的泥腿子混可好多了
收拾好行李的三桂带着关宁铁骑二话不说就南下了,山海关自此完全洞开。在深山老林里啃够了棒子的满清,势必要入关来分一杯羹,首当其冲的就是自成同志和他的大顺,当然了,还有张献忠同志的大西;反正不会是远在长江以南的朱由检
笑谈渴饮长江水——“先稳下半壁江山再说吧!”关于李自成张献忠组成的屌丝军团是否能打败被迫卧薪尝胆的满鞑子,这还真是个未知数。毕竟当年清军入关后,之所以能快速击溃李自成及张献忠,都是托了一个口号的福——为崇祯报仇!要知道,后金精锐不过七八万,而明朝降军则多达几十万。如果此时崇祯隔空给老李喊个话,封个什么西北王之类的,不管老李乐不乐意,至少在打后金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降军跟他死磕,而是说会帮着他去打后金
当然了,也不是那么绝对。不过无论最终是后金获胜还是李自成称王,对于远在长江以南的大明来说,都是好事儿。毕竟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崇祯同志还是懂得,后续的事儿就比较简单了,是个二选一的选择题
要么固守长江,跟北方的胜利者划江而治,搞个南北对峙也是比较稳的。如果说激进一点,玩个北上收复失地,也未尝不可。总之这个时候崇祯会牢牢的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腹背受敌!
关于大明的未来,如果能按照上述的假想一步步的进行,还是比较敞亮的。至少不会出现南明窝里斗的局面,而清朝也不会仅仅用了50年时间就搞定了明朝全部的残余势力
对,就是五十年!在这种分裂、扯皮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五十年,如果围绕崇祯重新建立政权,在铁板一块的情况下,会是多少年呢?
如果崇祯及其后人励精图治、发展经济、重视科技,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势必有机会重新入主中原,夺回北京!因为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后金,其政权的局限性就摆在那里
只可惜崇祯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策马奔上景山,然后选择了那棵歪脖树...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历史上的崇祯,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却因为崇祯刚愎自用且不愿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而被放弃,这也最终导致了崇祯煤山自缢的结局。崇祯十七年(1644年),面对正在向北京不断逼近的李自成大军,崇祯皇帝本有两次主动南迁的机会,无一例外的是均被崇祯皇帝所放弃。
第一次是在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的时候,此时李自成大军还没有打过黄河,大臣李明睿劝谏崇祯皇帝尽快南迁。
根据李明睿的安排,崇祯皇帝假借前往山东拜祭孔子为名,离开北京达到山东,再由史可法带领南方的军对接应崇祯已完成南迁,同时他还提议不经过廷议,不走户部费用,由崇祯自己出钱。
此时的崇祯一方面不想出,可能也是真的没有钱出不起,另一方面也不想由自己提出离京,而是由大臣们全体劝谏,这样自己不会背上“逃跑”的骂名。但是朝臣们却一致要求崇祯要“君王死社稷”,面对如此形势崇祯皇帝值得将责任推卸给李明睿,同时放弃了这次南迁的想法。
第二次是李自成已经打到了保定,由李建泰向崇祯皇帝提出迁都南京建议。
此时的李建泰正在率领着崇祯皇帝砸锅卖铁拼凑出来的最后军队在保定抵御李自成的进攻,然而李建泰也知道现在是根本无法抵抗大顺农民军,于是李建泰在被俘前向崇祯皇帝上疏说:
“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李建泰的意思是,崇祯皇帝可以“君王死社稷”,但是可以把太子和其他皇子们送到南京,保存皇族的血脉。
李建泰的方案得到了朝堂上部分官员的认同,但是此时的崇祯并没有表态,而是继续在朝堂上询问朝臣的意见:
“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崇祯的想法其实是,让百官们同意将太子送去南京的同时,也劝谏他跟着太子一起走,毕竟此时还能通过前往天津,走海路到达南京。
然而,朝臣们再一次提出了激烈的反对之声,不仅声讨李明睿、李建泰等人,还极力反对崇祯南下,特别是以光时亨、陈演等人更是以唐睿宗和唐肃宗的例子,反对将太子等人送到南京。而这也使得崇祯也主动放弃自己南下的同时,也没有将太子及其他皇子送到南京。
最终的结果是,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太子等诸皇子皆为李自成所获,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更加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力劝崇祯南迁的李明睿、李建泰选择了投降,而极力阻止崇祯南迁的光时亨等人也纷纷投降,也正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为文臣所误,才有了崇祯皇帝临终前的那句感慨。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然而,这一切只能怪崇祯自己的刚愎自用,怪以及的性格多疑,还有那份不愿承担责任,这才是导致崇祯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所在。
崇祯皇帝南迁,对他以及对当时的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首先,在南京有着一整套独立而又完善行政体系,使得国家的管制可以无缝对接。
实际上,明朝名义上的首都一直都是南京。为此,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保留了南京的所有国家行政部门,并且北京有的衙门和职务,南京这面也都有。所以即便是崇祯皇帝甩掉那些让他恨之入骨的文臣,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也能迅速建立统治,原因就在于有一套“备份”的官员系统可以供他使用。
其次,此时的北方已经是糜烂不堪,对于当时的崇祯而言,只是一种“负担”。
北方连年征战,特别是清朝的八旗军队先后五次越过长城,深入北方地区进行劫掠,使得北方人口损失千万,牲畜、财物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所到之处,也基本是荒芜一片。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北方地区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形势崩溃,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家的“负担”和“包袱”。所以对于当时的崇祯,放弃北方实际上是甩掉了一个巨大的包袱,一个财政和管理的包袱。
再次,就是崇祯可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境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坐山观虎斗”。
崇祯皇帝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因为长时间的处于两线甚至是多线作战的境地,既要面对辽东的清军,又要面对西边的大顺和大西政权的农民军,这是对于兵力、财政的巨大消耗。而崇祯主动将自己抽身其中,将一片糜烂的北方地区交给农民军和清军去争夺,自己在南方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待其两败俱伤之际再像朱元璋当年那样挥师北伐,或许真的可以重造大明王朝的辉煌。
然而,这一切都毁在了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上,不免也让人感到了一阵唏嘘。
崇祯南迁,最不用担心的就是他的合法性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担心拥立问题。南明政权之所以倒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成为最为主要的原因。
弘光政权时期“南渡三案”的出现,就是对于弘光皇帝合法性的最大质疑,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左良玉、左梦庚的叛乱以及投降。而后来的鲁王政权和唐王政权的相互倾轧,争夺的也是统治“合法性”的问题。
正式因为有着“合法性”的争论,导致了南明内部不仅不能集中力量抵抗清军南下,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局面,而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清军非常轻易的就打下了整个南方地区。
而如果崇祯南迁,或者说崇祯不来,由崇祯的太子或者其他皇子来到南方,就不会面临合法性的问题,必然也就不会因此出现政权内部的矛盾。
同时,因为崇祯皇帝的到来,权力继续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继续沿用文官压制武将、太监建军以及中央集中拨饷的制度,继续坚持着对于军队的掌控,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左良玉、刘泽清这样的军阀成建制的投敌的情况,大明王朝也就具备了与敌一战的实力。
综上所述,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下,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只要不存在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就不会存在所谓的拥立不拥立的问题,而崇祯皇帝的南迁也很有可能延长大明王朝的存续时间,或者形成南北对着,甚至能够北伐恢复疆土。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只能为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最终结局感到一丝叹惋和遗憾了。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崇祯皇帝当年不是吊死在煤山,而是“南巡”(古代皇帝往北方逃跑一般叫“北狩”,往南方逃跑一般叫“南巡”,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所以下面我们用“南迁”这个比较中性的词语来表述),是一件让人充满无限畅想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如果崇祯皇帝南迁的话,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偏安江左”的政权。
(崇祯剧照)
历史上是有这种实际例子的。比如赵构南迁,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司马睿南迁,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既然历史上有这样成功的例子,因此,崇祯皇帝南迁,建立“南明”政权,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如果崇祯皇帝南迁,建立“南明”政权的话,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要有说服力得多。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政权,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朱由崧不太服众。事实上,当时就发生了太子朱慈烺事件。说是有个人前来,自称是太子朱慈烺。最后,朱由崧揭穿此人是假冒太子,把他杀掉。不管这个太子是真太子还是假太子,但至少说明一点,大家都觉得南明由福王朱由崧来当皇帝,大家不服。
南明除了福王朱由崧称帝外,先后还有好几个人称帝,什么弘光帝、隆武帝、邵武帝、永历帝等等。如果当时是崇祯皇帝南迁的话,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称帝了。没有那么多人称帝,南方的政权就比较统一,其战斗力也就比较强盛了。
那么,这些说法对吗?
当然了,想象是非常美丽的。不过,就算崇祯皇帝南迁,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他南迁却解决不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民心”的问题。
(朱由崧剧照)
实际上,大明走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已经处在了一种“失民心”的状态。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
其一,边关。自从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以后,边关的将领可以说人人自危。大家都明白,很可能什么时候就被崇祯皇帝找个理由给杀掉了。所以那时候,边关有祖大寿、孔有德、洪承畴等很多将领投降了满清。当然了,也有很多将领没有投降。不过这些将领没有投降,并不是他们相信崇祯皇帝,而是他们心中还残存有民族气节,知道投降是一件耻辱和丢脸的事情。
其二,朝中。朝中大臣和崇祯皇帝也是离心离德的。有两个实例可以证明。一是由于国库严重缺钱,实在没力量打仗。因此,崇祯皇帝号召大家捐款,后宫也都把自己的首饰捐出来打仗。但是满朝文武,响应的非常少。不是大家没钱,是大家不相信崇祯皇帝。不相信他,所以觉得那钱拿出去是打水漂了。二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那些大臣都一哄而散,纷纷去给李自成开门,前往投奔他。只剩下崇祯皇帝一个人孤零零地吊死。这两个事例,足可说明朝中大臣的心早就散了。
(李自成剧照)
其三,士族。南宋和东晋南迁,之所以能够在南方站得住脚,是因为获得了大量的士族拥护。这些士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衣冠南渡”。也就是从北方大量迁移到南方的世家贵族。那么,如果崇祯皇帝南迁,世家大族会不会也跟着南迁呢?这个很难说。有可能他们就投降了李自成,不愿意南迁;有可能他们和南方的世家贵族有矛盾,到南方站不住脚。毕竟明末朋党之争非常厉害,不会因为崇祯皇帝南迁,党争就停下来。二是当地士族。当地士族欢不欢迎崇祯皇帝,也很难说。如果他们不相信崇祯皇帝,觉得崇祯皇帝注定失败,那么,他们肯定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会那么欢迎崇祯的。
其四,民间。民间对崇祯皇帝更加不信任。因为崇祯皇帝大量征税,搞得民怨沸腾。老百姓都愿意跟着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贼寇”,不愿意跟着大明王朝。所以,崇祯皇帝不能获得民间老百姓的支持。
其五,贼寇。这里说的贼寇,主要是说农民起义军。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看南宋和东晋。当时也有贼寇,也有农民起义军。但是,其规模都比较小。而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在民间获得的支持率是非常高的。就算崇祯皇帝南迁,他们也不会放过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在北京坐不稳江山,在南方肯定也坐不稳江山的。
所以,就算崇祯皇帝南迁,他依然是没有希望的。
(参考资料:《明史》《宋史》《晋书》等)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如果从表面上看,崇祯在煤山上吊的时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华北地区之外,南方还有大量的军队,尤其是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的军队,都还比较完整,规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机构,只要崇祯去坐镇,就可以稳住局面,起码保住半壁江山没什么问题。这都是宋高宗南渡时候所没有的条件。
但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崇祯时期,外有后金,内有闯献,折腾了很长时间,朝廷的权威就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后一次从襄阳出发,在攻占洛阳之后,先北上进攻大同,然后再向东朝北京进攻,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尤其是掩护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没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让北京的西北门户大开。
这就说明,这时候各地的军队已经不再忠于朝廷和崇祯了。各地的将领和官员们也都知道,明朝灭亡是早晚的事,他们在心理上早都已经不再忠于明朝和崇祯了,所以他们投降起来心理上毫无负担。没有投降不投降的问题,只有对谁投降的问题,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所以,李自成来了,他们投降李自成,清军来了,他们投降清军,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南方的明军和官员也是这个状态。比如沿江四镇的将领们,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种人,他们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财政负担养起来的,目的是让他们协助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但越到后来,他们就越是万寇自重,在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时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生怕自己的实力受损。
一开始,万寇自重还只是因为他们怕真的没有了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就没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祯的心目中地位会下降。而到后来,这就是一种明朝的船还没沉,老鼠都开始准备跳船的心态。因为他们都觉得明朝这条大船已经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实力,给自己准备后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时候,他们也跟着一起殉葬。
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种普遍的状态。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灭亡之前,蒙古反复进攻襄阳,意义也就在这里。因为襄阳这时候不仅是军事和战略上的要点,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阳,整个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个王朝的晚期都有这种把整个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军事要点,一旦被攻破,就会全线崩溃。
襄阳被攻破,整个南宋就再未能组织其有效的抵抗。蒙古军队到达临安城下的时候,南宋不仅已经军队没有战斗意志和战斗决心,官员也一样,早都跑完了。谢太后召集文武官员商量对策,半天了也没人来,谢太后就很沮丧的说,我家三百年来待士不薄,现在到了危难之际,居然没有一个忠臣了。崇祯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这种场面。
而且,崇祯在北京就一直没有处理好阉党和东林党党争的问题,才导致朝廷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他本人也被东林党的舆论所绑架,结果李自成来了,那些口头上的东林党率先投降。这时候南方的情况也一样,南京的官员们也仍然是分成阉党和东林党,而且都有各自的势力和支持者。比如钱谦益,在当时算是江南文士领袖,也是东林党领袖,也唱了很多高调,但清军来了,他率先投降,别人还没剃头,他就先剃了。
每个朝代经历了初期的创业期之后,既得利益阶层就会开始逐步固化,并分化、重组、勾结、斗争,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都包裹进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演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有些朝代发现了这些问题,试图进行改革,基本上都失败了,成功的极少。有些朝代发现了也无动于衷,继续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动,最后就只能从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内部需要改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最后是金军南下,打进开封,整个利益集团都变成了俘虏,新党和旧党都变成了金军眼里的肥猪。但也正是因为金军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网络完全摧毁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个新的体系,来维持统治。
李自成虽然打进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区始终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的结构和网络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较完整,内部改革是很难真正打破这个网络的。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是崇祯能够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难打破南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利益集团网络,反而有可能变成这些势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军先扫荡一遍,彻底摧毁这个网络,崇祯再来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
如果崇祯南迁,南方会拥立他吗?
崇祯南迁,不存在是否拥立的问题,他本身就是大明皇帝,谁敢反他?
但迁都面临更几个问题:一,迁都导致北方防守更空虚,和丢弃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一来,北方一定失守,这个责任就是同意南迁的人来负责。崇祯帝不想背负这个责任,于是让内阁去决定是否南迁,内阁也不傻,不敢做这个决定。就在双方推诿时,李自成来到了。
二,历史上迁都的皇帝没有几个有好下场。东汉的汉献帝,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许都,最后皇位都没了。唐玄宗南迁入蜀,结果皇位被自己的儿子夺走了。金宣宗从燕京到卞梁,也没能避免金朝的覆灭。
崇祯帝最担心的是南迁之后,自己会像唐玄宗一样被迫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或者更可破怕的是,自己的儿子像唐肃宗一样不告而即位。甚至担心李自成在夺取北方之后拥立朱氏宗室在北京称帝,让自己的合法性受损。
三,是人心问题。一旦南迁,北方等于放弃,世代居住在北方的官吏和士兵就不会为明朝卖命,明朝的人心就散了。即便崇祯帝能保住半壁江山,但无力收复。崇祯帝不能接受自己既是宋徽宗又是宋高宗的角色。
四,虽然南京也有一套官职,但因为家眷等,南迁的费用也不低。本来财政就很紧张,一旦南迁,必然有所顾及不到,形成哀怨遍地,形成民怨。另外,南京突然涌入几十万,压力也不小。
崇祯南迁并非最佳策略从历史来看,东晋,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宋徽章宋高宗父子等等情况来看,南迁后政权想要稳定,必然需要更换皇帝。
原因很简单:
新皇帝,新作风,新班子,新活力。老皇帝如果能做到,就不会沦落到这个境地。隋炀帝自己心灰意冷,但又没有传位,导致隋朝灭亡。这就是明证。
当时的明朝需要更换皇帝,似乎太子是最好的人选,但崇祯帝自己又不肯———否则他早就同意让太子去南京坐镇防止北京失守后的预案。
崇祯帝在北京,太子在南京,似乎是当时明朝的最佳选择。太子在南京,就不会有南明的拥立之争和左良玉以太子为号的内斗。
但崇祯帝恋权,导致了南明根基不稳,最后因为内斗而亡。
手打原创不易,随手关注更是支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