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逻辑性的,很简单的道理,懦弱并不等于弱。所谓弱是干脆就打不过,说白了就是菜鸡,而所谓懦弱是能打而不敢打。一个是实力问题,一个是勇气问题,南宋的实力没有问题,他们被诟病的是缺乏进攻的勇气。在建国之初南宋的军事实力就不差,更不要说已经修养百年的宋末时期了,而且如果不是出了贾似道这类逗逼,南宋可能坚持的时间会更长。

绍兴初,内外大军凡十九万四千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时合内外大军十九万四千余,川、陕不与焉。——《宋史·兵志一》

在南宋初期,就拥有近20万大军,而《宋史》则判断,这还不包括四川和陕西的军队。另外绍兴年间的军队数量应该远超此数,因为无论张俊、韩世忠、岳飞、王燮都会收拢义军,这部分义军是不计入统计的,这样的军事实力绝对不能称为弱。拥有这样军事实力且屡次击败金军的情况下,南宋却采取了割地、称臣、供岁币的方式议和,这就只能称为懦弱。没有收复失地的勇气也就算了,连和对方平起平坐的勇气也没有。老朽说句难听的话,连末期的清政府都不如,人家好歹是被暴打一顿后才会签不平等条约。

到了南宋末年,这种懦弱依然维持着。1235年窝阔台全面南侵,被打退,1236年又分三路进攻,又被打退,到了1239年宋军甚至已经收复了被攻占的襄阳地区。可是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后,南宋上下就没有想过开始北伐,一直被动防御苦挨打。蒙古被打退了就回去修养一段时间,回来接着打,这样的仗打到最后是一定输的。

到了1259年,连蒙古大汗蒙古都死在钓鱼城下,蒙古内部为争夺汗位大乱。这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贾似道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趁着这个机会,和蒙古议和了,他TM的居然议和了!就这样忽必烈从容返回北方继位称汗,一边与南宋谈判议和,一边整合内部。直到1267年忽必烈再次出兵,八年时间里南宋没向北方派一兵一卒。作死到这种地步,蒙古不赢都不好意思了。

1273年苦守了六年的襄阳再次被攻破,这时候的南宋还能调集13万大军出战应敌,可谓是兵精粮足,要知道同样是王朝末期的朱明,连5万的机动部队都没有了。可贾似道这个逗逼居然弃军而逃,13万大军就这么被蒙古给全歼掉。南宋这才大势已去,再不可挽回。

如果以人来比喻的话,南宋孱弱的从来不是体魄,而是心灵。这个人没有出动出击的勇气,被欺负了就还两下手,甚至连手都不还,然后拿出点钱给流氓买平安。于是流氓就反复的过来欺负他,因为知道无论输赢都有好处,直到把这个人彻底打死。

所以对这个问题老朽的回答是,但凡南宋但几分进攻的勇气,别说抵挡蒙元50年,就是100年也能挡,甚至挡在黄河一线,挡在长城一线都不是没有可能。正是因为朝堂的懦弱,一直被动防御,才只守了50年就崩溃掉。哀其不幸,但同样也怒其不争。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公元1206年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兴起了,而此时的汉王朝是南宋,也已经到了南宋后期了。蒙古有最为强大的骑兵,二三十年间就把西夏和金灭了,剩下的对手便只有南宋了,之后便是时长几十年的蒙宋两国战争。蒙古当时的军事力量可谓是世界最强,而一向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的宋朝却能单独抵抗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归功于南宋的“立体式”防御体系。

为了应对边疆的战事,南宋朝廷精心策划防御任务,构建了“立体式”多重防御体系。该体系结合了南宋多山多水的环境,考虑到蒙古骑兵作战迅速灵活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和战略灵活性。

该体系防御重任在北面,设置了两道防线,即长江外围防线和长江防线。长江外围防线是国防的最前线,甚为重要,大量宋兵驻扎于此地,共同在国门外防御蒙古。长江防线南宋朝廷则加强水军建设,建立了一支能在长江驰骋并进入大海狙击敌人的强大水军,并在沿江各地都设置了水军部队。

西面的防御则是辅助防御,有三道防线,分别为涪州-万州一线;常德府和澧州一线;辰州、靖州、桂阳军、郴州一线。第一道防线位于四川,第二道防线位于湖南湖北。这两道防线相对较北,是辅助北方防御的。而第三道防线则主要是防御西南方的少数民族,不过威胁不大,宋军在此驻扎数量不多。

这样的战略防御体系很合理,有重点有针对,可以看出南宋朝廷在防御上眼光独到。这个防御体系在蒙古南侵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北方和西面防御相辅相成,击退了蒙古数次进攻,尤其是在四川钓鱼城之战,蒙古攻打钓鱼城久攻不破,战乱中蒙古大汗蒙哥也阵亡了,这可为南宋灭亡延缓了很长时间。该体系也迫使蒙古改变了战略方针,忽必烈上台以后发现南宋西南方防御薄弱,于是出兵灭掉吐蕃、大理,从北面、西面、南面三个方向进攻南宋,南宋防御体系失效,国家很快就撑不住了。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南宋宣告灭亡。中国进入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朝。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1,南宋军事并不弱;

南宋看起来很弱,是因为南宋君主和那些文臣的软弱导致的。事实上 南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

南宋虽只剩下江南半壁河山,但这半壁江山可是精华,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拥有8000万人口。因此南宋。而且,自立国之初,南宋朝廷就不得不面对强大的金国的军事威胁,后来有直接面对更加强大的蒙元帝国。因此,南宋在自始至终的外敌威胁下,造就了大量爱国将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战时机制,其实比承平已久的北宋还要强。

2,宋蒙战争不是持续不断的;

宋蒙战争是分了三个阶段的,第阶段从1235年到1241年;第二阶段从1253年到1259年,第三阶段从1267年到1279年。

期间,蒙元帝国因各种原因,与南宋时战时和,不能给南宋持续的军事打击。

3,南宋上下积极备战,依托河网密布的有利地理,层层阻击;

首南宋有长江天险,而蒙古铁骑在北方虽所向无敌,但面对南方密布的河网,却显得力不从心。

加上自北方的金国灭亡以后,南宋就不得不直接面对庞大的蒙元帝国。因此,南宋可是早就积极备战了。

针对强大的蒙古铁骑,南宋军民依托南方密集的河网和强大灵活的水军,自东向西,打造了“藩篱三层防御体系”,“襄阳防御体系”和“山城防御体系”,支撑起千里战线,层层阻击蒙军进攻。

4,上天的眷顾,给予了南宋好运气。

其实,宋蒙(元)战争至所以持续这么久,除了宋军的抗争外,也离不开运气。比如著名的钓鱼城之战,若不是那突如其来的炮火,把蒙哥汗给砸死,恐怕宋军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然而,蒙哥的死却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让蒙军对欧洲的西征乍然而止,还引发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进而让南宋有了近二十年的喘息时间。

5,南宋军民的拼死抵抗;

虽然,朝廷上的君主和文臣们昏庸懦弱,但大宋千万军民可不都是孬种。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慷慨之士,投身到抗蒙斗争中去。

如钓鱼城那发幸运的攻击,除了上天的眷顾外,城中军民数月来的拼死抵抗也是功不可没。又如襄阳保卫战,南宋数万军民,同仇敌忾,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次次击退元军的进攻,硬是挡住元军6年之久……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谢谢邀请,类似的问题记得以前答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政治形势的变化,蒙宋战争在窝阔台汗时期展开,在南宋政府荒唐的“端平入洛”军事行动失败后,蒙军在四川、湖广和淮东三个战场上对南宋发起进攻,但除在川西取得明显战果外,其余均很快陷入僵局。由于窝阔台汗又同时发起“长子西征”,其后又先后对东夏和高丽用兵,使得其对宋作战时,常常在兵力上捉襟见肘。窝阔台汗去世后,大蒙古国先后处于乃马真后摄政和贵由汗统治时期,由于激烈的内讧,蒙宋之间呈事实上的停战状态。等到蒙哥汗继位后,蒙古重新对南宋发起大规模的包抄战役,蒙哥汗亲率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塔察儿攻湖广;兀良合台由云南北进广西、湖南。。。。但这看似凶猛的攻势,随着蒙哥汗的暴死军中,而全面失败。之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内战,使得蒙宋战场再次停战。直到忽必烈打垮阿里不哥等竞争者,政权稳固后,方才重启蒙宋战争,即使这样,蒙元军的主力也不时被西北反叛宗王们的战乱所牵制,这些都是客观上延长蒙宋战争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地理因素,无论是川蜀的高山激流、山城堡寨;还是京湖的河流纵横、水乡泽国,都是蒙古骑兵军队的作者障碍,他们在漠北、华北、中亚等地区百试不爽的大规模骑兵包抄战术,往往在这里无从施展,这也是导致战事久拖不决的原因之一。

三,南宋朝廷虽然腐败拖沓,但前线军民同仇敌概,不但涌现出了孟拱、赵葵、赵范、余玠、王坚、李庭芝等一时名将,共屡屡凭借山川之险,在长期、残酷的围困战中,给予入侵者沉重的打击。

蒙宋战争绵延多年,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我以为以上三条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襄阳并没有守那么久,当然易守难攻是真的,所以蒙古人选择了长期围困,耗费五年时间来夺取。

在宋蒙战争的初期,襄阳其实就曾经被蒙古人打下来过。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分三路攻宋,其中由窝阔台三子阔出带领的中路军攻打襄阳。襄阳守将赵范毫无防备,醉酒不醒,蒙军又事先联络赵范部下由金国降卒组成的克敌军打开城门,襄阳就这样轻易被占。

襄阳失陷4年之后,名将孟珙才收复了襄阳,但蒙军对襄阳的破坏导致城防破落不堪,人员物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易攻难守之城,孟珙考虑后,不得不弃守了襄阳。

1251年,李曾伯再次收复襄阳。他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点经营襄阳的建议,包括实行营田、奖励屯田、运输米粮、修筑城堡、免税、增兵协防等。朝廷部分采纳其建议,下拨一百万缗的屯田及修筑渠堰补助费,并免除襄、郢之税三年。到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调走之时,已有6276户军人家眷迁入襄阳定居,使其渐渐恢复生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经营,到蒙军再次进攻之前,襄阳已经重新成为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重镇。

城外,北面是汉水天然屏障,余三面是阔若湖面的护城河,深2~3米。护城河是西汉时期在筑城的同时开凿的,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使得襄阳城易守难攻。

宋军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

守军装备了手拉式抛石机和大型床弩,射程远、威力大,确保城墙难被攻城武器所伤害。而且南宋水军强大,可以迅速从长江入汉水直抵襄阳城下,补给和增兵都十分便利,无法围困。

但是守将吕文德贪财,蒙军采纳降将刘整的计策,贿赂吕文德,让他同意在樊城外设立榷场(进行贸易的场地)。蒙古军进而借口防止榷场货物被盗,所以要修建防护措施。结果蒙古人在沿汉水白河口、新城、鹿门山等地筑垒置堡。根据《襄阳府·古迹》记载,蒙军筑城修堡多处,有即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兰、新城、淳河、滚河,一下子就断绝了襄阳的粮道。等到吕文德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误事了,又气又急,一命呜呼。

同时蒙军造战船5000艘,让刘整训练水军7万,日夜不辍,风雨无阻,迅速组建起一只可以与南宋水军正面抗衡的水上力量。

1268年,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围攻襄阳,因易守难攻,制订了将其困死的战略。襄阳外围"重营复壁,繁布如林,遮山障江,包络无罅"。襄阳南面原本可以依托的各制高点,均为蒙古军所控制,想从陆路救援襄阳是不可能了。而且蒙古人可以通过制高点,观察襄阳动态,让襄阳守军难以突围。守将吕文焕(吕文德弟)数次出击都无法打破蒙军的包围圈。

鉴于南宋水军上实力强,援兵和物资可以走水路,蒙古人又在迎旭门外汉水中筑台阻遏南宋水军。1269年3月,张世杰率两淮宋军来救,在汉水被蒙古水军击败。7月,夏贵率四川宋军5万、3千艘战船,再度增援襄阳。遭沿江堡垒蒙军的猛烈阻击,增援未果。由于襄阳附近只有内陆河流,所以水军在技术和战斗力方面的要求并不太高。哪怕只用足量的小型船只,搭配刚刚训练的汉军部队,就可以让南宋水军饮恨而还。

1272年,民兵张顺、张贵等3000人采取从汉水上游乘轻舟顺流而下的方式,突至襄阳,为襄樊军民送来盐、布等宝贵物资,但张顺亦战死。张贵试图突围,与郢州(今湖北钟祥)守将范文虎的援军会合龙尾洲,以夹击蒙古军。结果因为消息泄露,范文虎又胆怯不至,行动失败,张贵牺牲。

1273年,元军兵分五路,在攻破樊城外城基础上,对樊城发起总攻。之前元军统帅阿术听从部将张弘范的建议,派人用铁锯截断襄阳、樊城之间江中的木柱,焚毁架于其上的浮桥,切断了两城间的联系。在元军发动总攻前,回回人亦思马因制成能发巨石的回回炮,刚运抵襄樊元军大营。阿里海牙架起回回炮,轰破樊城。就这样成为孤城的樊城,在被围四年后终被攻破,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殉国。

"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面对彻底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境地和在回回炮打击下,襄阳守将吕文焕选择投降。

当然,威力巨大的回回炮只是早已倾斜的天平上最后一个砝码。蒙古人通过收买宋军守将,在襄阳周围修筑大量工事和训练水军,彻底切断了襄樊与外界联系,使其粮绝心怯。而如果没有先前蒙古军依靠修筑工事和野战,控制了襄阳城外围,回回炮也无法架设。

所以,著名军事家吴起曾经说过:山河之固,在德而不在险。襄阳保卫战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赵范好酒,吕文德贪财,给蒙古人以可乘之机,纵使金城汤池,又何用哉!

南宋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力抗蒙古大军数十年之久?

谢谢邀请!

宋理宗画像,他的时代里,宋蒙之间拉开战幕。

首先,我觉着有必要纠正一处错误。南宋和蒙古人作战,从端平入洛的1234年算起,到1279年帝昺跳海自杀,时间不过四十五年,不是题目之中所问的将近六十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宋朝宗室孱弱不堪的,无论是对辽朝、西夏、金朝以及后来的蒙古作战,都是胜少败多。虽然养兵百万之巨,但是却总在受人欺负。同样,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骑兵是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骑兵横扫欧洲,如同摧枯拉朽一般。但是,孱弱的南宋却能够抵抗蒙古骑兵四十多年,不能不说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例!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3世纪之初的蒙古、金朝、西夏和南宋形势图

第一,毕竟南宋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一个大国,吞并一个大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蒙古骑兵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对手,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国,本身力量比较弱小,又缺乏战略纵深,即便是结成联盟,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协同组织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南宋则是有着两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个大国。要想征服南宋,必须具备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此前,蒙古人在征服金朝的时候,也是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从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开始,到1234年与南宋联手攻破蔡州城,金朝人和蒙古骑兵周旋了二十八年,之所以如此,也与金朝广袤的面积有关,

金哀宗画像

其次,中央集权的体制也很容易动员足够的兵力来与蒙古人周旋。无论是金朝,还是南宋,都是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他们之间除了皇帝不同之外,其他很多方面都比较相似。他们都有着比较强大的中央政府,有利于在遇到灾难的时候统一调度地方的各种资源来与之相抗衡。相反,无论是中亚还是欧洲,在当时都没有这样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上也都是各自为政,很容易被蒙古人各个击破。

宋度宗画像

再次,南方的地理特征,也不利于蒙古骑兵的展开。金朝人也是以骑射得天下的,他们和蒙古人之间打过几次硬仗。显然,金朝人的骑射水平因为承平日久而已经退步,所以最终蒙古人夺取了胜利。但是,当蒙古人进一步南下的时候,蒙古人的骑射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江南多山,多水,根本不利于骑兵的展开。蒙古人很不适应这种作战。比如,大家对重庆的地形多少有些印象吧,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重庆地区作战的时候阵亡的。

蒙哥画像

第四,宋朝的军队进攻不足,但守城却很擅长。尤其是,宋朝的军事科技领先于世界。要知道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被发明出来之后不久就已经应用于军事领域。根据宋代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宋朝已经有了管形火器。蒙古骑兵在野外作战的时候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但是在攻城作战的时候,守军的火器让他们吃了不少亏。这是蒙古人不敢对南宋轻易动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窝阔台画像

第五,就蒙古人内部来说,从窝阔台汗去世后,蒙古内部一直不是很稳定,围绕着大汗之位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蒙古人征服南宋的步伐。一直等到忽必烈夺取了汗位之后,蒙古人内部的纷争才暂时告一段落。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统一指挥蒙古骑兵南下,给予宋朝以致命一击。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第六,蒙古人一开始并没有把南宋当成是必须消灭不可的对象。不得不说,在当时,蒙古人的攻击目标有很多,分散了蒙古人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到了忽必烈的时代里,蒙古人可征服的目标已经不多了,而南宋则是最大的一块肥肉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忽必烈才下定决心要征服南宋。

元朝的疆域

第七,早期的蒙古政权,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意愿。我们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历程就知道,他们早期和强盗无异,抢完了就走,并没有长期的打算。但是,忽必烈即位之后蒙古人才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有了国号:元。当他们还没有建国号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下定决心非要征服南宋。因为,从建国号开始,他就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代表,自己是天子,而天子必须是唯一的,天下不能有两个皇帝,有两个天子。所以,南方的南宋必须被消灭。

我想,这些大概是南宋能够与蒙古人周旋四十多年的主要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