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宫时,大清尚有4位太妃,其中包括同治皇帝遗孀三位,光绪皇帝遗孀一位。原本按照继承皇位先后顺序,这四位太妃应是溥仪的奶奶辈和妈妈辈,但因为溥仪曾被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所以最后四位太妃也就都成了溥仪的妈妈辈,简称“四个妈”。

也正因此,四位太妃的最终去向问题,可以统一被归结到:溥仪的“妈妈们”去哪儿了。

溥仪在当上皇帝之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被过继给光绪为子,以此继承大清皇位。

按照清朝皇室的先例,溥仪就该叫光绪为皇阿玛,管他们的皇后叫皇额娘。于是,溥仪在这种先例之下,就有了两个爸爸(算上亲爹)和两个妈(隆裕太后和亲妈)。

裕隆刚当上皇太后,就赶上了大清国灭亡。作为皇帝的母亲,隆裕太后自然是要垂帘听政、自然是要签《退位诏书》、自然是要承受遗老遗少们的责骂。

大清国亡了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在郁闷中去世。

如果严格遵照清朝皇室礼法,隆裕太后死了,那溥仪就算是没妈的孩子了。可溥仪赶上行情了呀!大清国的灭亡,可是中国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现在已经是共和时期了!过去的那一套,必然是要摒弃的。

于是呢,在袁世凯的提议下,应该给同光二帝的四位妃子加以封号什么的。按理说袁世凯不应该管这个闲事,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谁知道这四位太妃的家人怎么想的,也就是瞅着皇帝没什么权力了,才敢请求袁世凯出面管闲事。

袁世凯管闲事的直接后果,便是小皇帝溥仪又多了“四个妈”。(按照溥仪的话就是:本朝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这四个妈分别是: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端康太妃;其中只有端康太妃是光绪帝的妃子,其他三位全是同治帝的妃子。

这四个妈刚进宫的时候,受慈禧压迫;慈禧死了,又被隆裕太后打入冷宫;好不容易隆裕太后也死了,大清国却完蛋了。忽然之间失去了约束,四个老太太那还不得分个高下?可大家都是妃子,这高低贵贱该怎么分呢?

要不怎么说人人都喜欢年轻呢?因为年轻就是好啊!

隆裕太后去世之后,后宫群妃无首,四个太妃为了争太妃之首,也是拼尽了手段。最后,袁世凯指定端康太妃主持宫中,并取得了皇帝的最高抚养权;并对紫禁城里的一切闲杂人等吆五喝六,俨然把自己当成第三代慈禧老佛爷了!

端康太妃成了太妃之首,对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溥仪心里有什么邪火,总是冲着她发。也就仗着皇帝年幼无知且又逊位无权,端康太妃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终于有一次,这个老太妃把溥仪的亲妈给逼死了,这才引得溥仪大怒!

溥仪跑到端康太妃住的永和宫,把她给吼了一顿。要不怎么说人家年轻呢,这一顿吼虽说只是镇住了端康太妃,却把庄和太妃给吓的一病不起,最后愣是病死在床上。至此,宣统皇帝的五个额娘一个妈,已经死了一半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解散国会,并组织了自己的内阁。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扛把子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把紫禁城的小朝廷移出宫禁,并严令他们“三个小时全部搬出去!”

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大家都在干嘛呢?溥仪皇帝业已完婚亲政,正在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端康太妃刚刚去世不到十天,前朝遗老们已经替她办完了丧事。偌大的紫禁城,如今只剩下三个主人了:溥仪和他的两个皇额娘。

听说要在三个小时内搬出去,溥仪急的跳了起来!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些财宝之后,便搬到亲爹的宅邸“北府”。

溥仪搬出去之后,并不意味着紫禁城已经空了;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还赖在宫里没走呢。若是别人,执行驱逐命令的鹿钟麟连拖带拽也就拉出去了。可是这两位年事已高,真要闹出个三长两短,自己也没办法向上级交代。

无奈之下,鹿钟麟只好将其他人都赶出来,留下两位太妃和几个贴身太监在宫里。鹿钟麟总是要执行上峰命令的,为了逼她们自己出宫,将紫禁城围起来,只许出不许进。两位老太太在扛了几天之后,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带着精挑细选的珍宝,方才晃悠悠地出来。

这两位老太太能从同治年间,一直活到民国时期,凭借的可不只是脾气好,而是心眼儿多!她们极善察言观色,对于危险有着敏锐的嗅觉。慈禧太后那么难伺候的主儿,她们俩都能应付,一个小小的鹿钟麟,完全不在话下。

冯玉祥下令驱逐皇帝出宫的时候,两位老太太就已经察觉出,他的动机并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单纯的看不惯这个小朝廷。在这种情况下,两位太妃便尽可能多的盗取珍宝,以便出了紫禁城,自己的生活也能多一份保障。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在搬出紫禁城之后,并没有离得太远,而是在交道口附近一个名叫麒麟碑胡同住下。溥仪虽然老大不乐意,毕竟这两位也是他的皇额娘,只要她们还健在,溥仪就得尽一天孝心:每个月给二位8000大洋生活费,并定期写信安慰。要知道,溥仪给自己亲爹尽孝,也才2400大洋,皇帝的老婆就是不一样!

麒麟碑胡同虽然不大,里面的宅邸却别有洞天。两位老太太手里有钱,又没有杂事叨扰,日子也是优哉游哉。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她们乐享天年,离宫几年后相继病逝。

自此,溥仪皇帝的妈妈们便也全部去了天堂了了。

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1924年11月5日,对于逊帝溥仪来说,这真是狼狈的一天。他被西北军阀冯玉祥逼迫着,连换洗衣服都来不及拿,就带着婉容和文绣被赶出了紫禁城他的家。然而,让冯玉祥头痛的是,紫禁城里居然还有钉子户跟他性命相搏,硬是死活不肯走,而他竟束手无策。这钉子户究竟是谁呢?

(敬懿皇贵太妃)

这钉子户就是敬懿皇贵太妃和荣惠皇贵太妃。

敬懿皇贵太妃是个狠角色,她和荣惠皇贵太妃都是同治的遗孀。

早在光绪帝去世时,由于光绪帝没有儿子,慈禧便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抱进宫来,把他过继给同治,同时让他肩祧两房,亦兼承光绪之祧。

溥仪继位时,还是3岁的毛孩子。慈禧遗诏,把光绪的皇后隆裕封为皇太后,和载沣共同辅政。

当时敬懿皇贵太妃和荣惠皇贵太妃还是瑜妃和瑨妃。并且由于同治早逝,慈禧称,看到她二人容易想到去世的儿子,所以将她俩打发到冷宫里了。

隆裕被封为皇太后以后,瑜妃和瑨妃没能得到分封。更可气的是隆裕还称她们为奴才,所以瑜妃很不满。

在慈禧下葬清东陵时,王公大臣还有后宫嫔妃都要前往祭拜。

瑜妃待祭拜完毕,便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直接问载沣,溥仪入继,是否只过继给德宗(光绪)没有过继给穆宗(同治)?

载沣还没明白瑜妃的用意,便老实说,兼继穆宗。

瑜妃听了立刻当众指着载沣的鼻子问,那为何隆裕被封为皇太后,而我却还是个奴才?

说完,瑜妃作死作活地就往柱子上撞。扬言与其回宫去做奴才,还不如给老佛爷殉葬。

瑜妃一闹,大家都慌了神。要知道这可是皇家祖陵,埋的都是先人。如果瑜妃真死在这里,说出去被人笑话,会丢了皇家脸面。

众人又拉又劝,瑜妃就赖在地上打滚不起来。

载沣没办法,只得和隆裕商量后,同意晋封她为皇太妃,除了不用称奴才外,月钱亦增加,她这才罢休。

(载沣剧照)

当然,瑜妃被封为皇太妃,瑨妃和珣贵妃,还有光绪帝的遗孀瑾妃也都跟着沾了光,被封了皇太妃。

溥仪退位时,这4位太妃也都健在,只是她们都和隆裕关系不好。

虽说隆裕是溥仪的养母,但隆裕性情暴躁,喜怒无定。溥仪和她感情很生份,倒是和思想开通,喜欢新事物的瑾妃最为亲近。

隆裕病逝后,一心想做皇太后的瑜妃,便打起了溥仪的主意。她施展手段,想得到溥仪养母的身份。但瑾妃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很快联合袁世凯,阻挠了瑜妃的阴谋。同时她又拉拢溥仪,被溥仪封为端康皇贵太妃,这样一来,她就成了4太妃之首。

瑾妃自从被封为皇贵太妃后,对溥仪的态度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不仅强迫溥仪喊她皇额娘,还压根不把溥仪放在眼里。

对待瑜妃、瑨妃和珣贵妃那更是百般责难,气得瑜妃三人,常常背地里对她说三道四。

至于宫女太监,那就更惨了,非打即骂。看谁不顺眼,就撵出宫去,结果宫里上上下下都对她不满。

溥仪有一次被宫女太监怂恿着,和她大吵了一架。结果她就把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和祖母刘佳氏叫到宫里,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她们教子无方。刘佳氏和瓜尔佳氏跪在地上一再给瑾妃赔不是,又逼着溥仪道歉这才算完。

(瑾妃剧照)

没想到瓜尔佳氏性格刚强,受了气后回去就吞鸦片自杀了。从那以后瑾妃才有所收敛,但她和溥仪的关系也算是彻底完结了。

1921年4月,最没有存在感的珣贵妃先行病逝。溥仪给她上谥号“恭肃皇贵妃”。

紧接着,能吃会喝的瑾妃在1924年过中秋时,由于受了风寒不久病逝。溥仪给她上谥号“端康皇贵妃”。

这下就剩下瑜妃和瑨妃两位太妃了。

瑨妃和瑜妃早年都不得同治宠爱,后来又一起被慈禧打入冷宫,凡事都由瑜妃做主。因此二人在4位太妃中,关系最亲近。

然而瑾妃去世不久,瑜妃和瑨妃就赶上了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说实话,政变对她二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是紧接着她二人要被扫地出门,这就要了她们的命。

面对冯玉祥的军队,一把年纪的瑜妃不像溥仪那么仓皇。她一边在冯玉祥军队面前以死相逼,一边命瑨妃尽全力清理财物。

看着瑜妃又哭又闹,冯玉祥也傻了眼。他担心,万一她真自杀了,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只得多给了瑜妃和瑨妃15天时间。

在充裕的时间内,瑜妃和瑨妃尽最大力量把所有财物打包,甚至连光绪当年登基穿过的一件龙袍也被打包带走。

她们先是到荣寿大公主的府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接着二人又迁到东城麒麟碑胡同居住。

后来瑜妃听说溥仪要到伪满洲国去做皇帝,还把她从宫里带出来的龙袍献给溥仪,希望待溥仪登基后,还能跟着去东北吃香喝辣。

可惜她没能等到溥仪登基,便于1932年2月病逝了。瑜妃一走,瑨妃顿觉人生没了趣味,不久便也找瑜妃去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溥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三年,大清朝就亡了。本以为依凭着自愿退位换来的《清室优待条件》,可以在紫禁城的小朝廷里颐养天年,了此残生。可惜“蜗居”紫禁城的愿望也随着冯玉祥的到来而梦碎了。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无视当年南京政府签订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逼迫溥仪离开紫禁城。溥仪不情愿也没办法,人家有兵有枪硬气的很,赶紧收拾金银细软搬到了亲爹载沣的府邸,随后又逃进了日本公使馆。

冯玉祥限时搬离紫禁城的命令是针对所有皇室成员的,当然也包括太妃们。溥仪跑路已是自顾不暇了,自然是照顾不了这些名义上的额娘了。这些太妃都是历经几朝,见过风浪的女人,在被驱逐时倒是比溥仪淡定许多,之后的日子也平静舒适的多。

溥仪时代,清宫里有地位的太妃一共有四位,其中三位是同治皇帝的遗孀,分别是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庄和皇贵太妃阿鲁特氏,还有一位光绪皇帝的遗孀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

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

光绪帝时期的封号为瑾妃,珍妃的姐姐,这对姐妹花是光绪皇帝仅有的两位嫔妃。在溥仪逊位后,上徽号端康皇太妃。在四大太妃中辈分最低,年纪最小,思想比较开通,与溥仪关系不错,溥仪亲切的称她为皇额娘。隆裕太后去世后,瑾妃在四大太妃中地位有所提高,婉容就是在她的支持下登上了后位。

瑾妃是个会享受生活的吃货,小朝廷里就属她宫里的小厨房手艺最好,还写的一手好丹青。五十寿辰时,还请了梅兰芳等名角入宫唱戏。 可惜次年中秋时感染风寒,不治身亡。

瑾妃去世那年就是1924年,她的棺材还摆在慈宁宫的时候,冯玉祥就来撵人了。小朝廷保不住了,逝者也得安葬,在朝廷以及瑾妃娘家的共同努力下,瑾妃入葬清西陵妃园寝,成为清西陵内最后一位入葬的嫔妃。瑾妃也挺倒霉的,入葬13年后墓就被盗了。

庄和皇贵太妃—阿鲁特氏

庄和太妃即同治皇帝的珣贵妃,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亲姑母,却比孝哲毅皇后还小3岁。清朝灭亡后,溥仪尊封其为庄和皇贵妃,1921年病逝,谥号恭肃皇贵妃,葬于清东陵。去世的早没赶上冯玉祥的驱逐,一生过得也算安稳。

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

同治皇帝的瑜贵妃,据说是四位太妃中最漂亮的,聪慧机智,精通琴棋书画。在慈禧和同治的权利冲突中被无辜殃及,一辈子没受过丈夫宠爱,19岁就当起了寡妇。宣统皇帝期间累次晋封,尊为敬懿皇贵太妃,在紫禁城的话语权一度压过了隆裕太后。

鹿钟麟部队来驱逐皇室成员时,敬懿皇贵太妃没被吓到,开始撒泼大闹,以命相搏。军阀也怕这位太妃真的自杀引起社会舆论,不利于控制局面,便允许她多滞留几天。争取到时间后,敬懿皇贵太妃将能拿走的财物都整理出来,通通打包,然后自己出了紫禁城。在东城麒麟胡同里购置豪宅,养尊处优的过完了余生。8年后寿终正寝,在北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皇家葬礼,葬于河北遵化的双山峪惠陵。

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

西林觉罗氏,同治皇帝的瑨贵妃。她与敬懿皇贵妃一生交好,北京政变后,她随敬懿皇贵妃一起大闹军阀,利用争取来的半个月时间清理财物,连自己的金丝楠木棺材都想带走,可惜目标太大不易搬运只能忍痛放弃了。出宫后与敬懿皇贵太妃一起隐居在东城麒麟胡同,相依为命。敬懿皇贵太妃去世后一年,荣惠太妃也去世了,也葬在了双山峪惠陵。两人演绎了一出生生世世的姐妹情!

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1924年,西北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及一众皇亲国戚驱赶出紫禁城,此时的溥仪刚刚在皇帝宝座上坐了三年,自愿退位换来的《清室优待条件》也并未保他在紫禁城内安度余生。最终在军阀的威胁下,溥仪只能连换洗衣物都来不及收拾,在两个小时之内仓皇而逃,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也这样离开了紫禁城。而那些久经考验的太妃们,则软磨硬泡,硬是在宫中留了许些日子,在收拾好自己的金银细软之后才主动出宫。

溥仪出宫时,大清当时有四位太妃,现在就为大家介绍这四位太妃的结局吧。

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 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

敬懿皇贵太妃赫舍里氏,为满洲镶嵌蓝旗,同治皇帝的瑜妃,同时她的美貌也是当时所有皇贵妃中最出色的,传说她身材纤细,肤光胜雪,且冰雪聪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同治帝驾崩后,与荣惠皇贵太妃走的很近,两人感情甚好,亲如姐妹,在后宫相互照顾,彼此安慰。荣惠皇贵太妃西林觉罗氏,为满洲镶蓝旗。

当时冯的部队逼宫,她们两位太妃好歹在宫中摸爬滚打许久,所以并没有像溥仪那样不知所措,也没有和溥仪一行人一起出宫,她们软磨硬泡,又以死相逼。让带队的鹿钟麟也没办法,毕竟考虑到她们年事已高,只好让其暂居宫中。两人便利用这段时间四处搜罗宫中宝物,据说她们带走的物件中有不少自己晋升时所得的赏赐,其中竟还包括光绪皇帝所穿过的龙袍,大概是对宫中生活和荣华富贵的不舍吧。荣惠太妃甚至还想把自己的棺材一并带上,最后因为太大无法搬运,最终只得留下,她们将许多珍贵藏品一并打包后主动离开了皇宫。

出宫后她们在紫禁城附近的东城麒麟胡同隐居,出宫后她们依旧有大批的佣人们伺候着,日子依旧过的很是滋润,与在宫中无异。据说溥仪去东北前曾邀请两位太妃一同前往,许之为其养老送终,两位太妃却不以为然,以年老多病不能远行为由,婉拒了溥仪。1932年2月5日,赫舍里氏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举行了当时十分风光的皇家葬礼,后满洲国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献哲皇贵妃去世一年后,荣惠太妃也离开了,享年七十八岁,被封为敦惠皇贵妃,和献哲皇贵妃一起被葬入了清东陵,两人至死相互陪伴。

庄和皇贵太妃

庄和皇贵太妃阿鲁特氏,为蒙古正蓝旗,当时是同治皇帝的珣妃,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但是却比皇后还小三岁,同治暴毙后,她19岁便开始守活寡,一生性格耿直,不善逢迎。192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并未赶上冯玉祥逼宫,一生也算过的安稳,死后葬清惠陵妃园寝。1945年被盗墓,当时地宫满是污泥污水,盗墓者将其尸体扔到泥中,棺中葬品洗劫一空。

端康皇贵太妃

端康皇贵太妃他他拉氏,为满洲镶红旗,光绪帝的瑾妃,是当时最受宠的珍妃的亲姐姐。在隆裕太后身后,凭借着年龄的优势,成为了当时后宫的领头人物,她性格较为随和,为人慈善,很少在宫中作威作福,所以人缘一向不错。溥仪登基之后,她继续住在永和宫内,虽只只守着一个宫殿,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时常自己练习书法绘画,写的一手好丹青,也十分热衷美食,她宫里的小膳房烹饪的菜品也是相当的出色。1924年中秋节后瑾妃感染风寒,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最后在永和宫内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一岁。在她的棺材还摆在慈宁宫时,冯玉祥就来撵人了。即使当时的大清已经走向灭亡,也要让逝者入土为安,在朝廷和其家人的努力争取下,最后瑾妃入葬清西陵妃园寝,成为清西陵最后一位入葬的嫔妃。

紫禁城虽然恢弘壮丽,却也是禁锢女性的牢笼,最后的四位太妃结局虽各有不同,却都是孤独终老,了然一身。当大清朝已经苟延残喘之时,女性身为后宫中的弱势群体更是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即使心思单纯为人本分也难逃时代的蹂躏与折磨,她们虽都是贵族出生,后半生却颠沛流离,富贵权势都成了一场空。她们虽是女子也曾渴望过爱情,却一生从未体验过爱情的甜蜜,史料留下来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而她们在亡国之时真实的后宫生活和所受的折磨却无人得知,她们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见证了紫禁城最后的黄昏。

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端康皇太妃和庄和皇太妃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前去世,另外两位皇太妃在溥仪被赶走后,都在宫外渡过了余生。

太妃是封建时期对于前任皇帝普通妃子的称呼,每当新皇帝继位的时候,都会对前任皇帝的妃子予以优待。一般来说皇帝只会尊重前任皇帝的皇后,以自己的生母为太后,其余的妃子获得太妃的称号,但是在宫中没有任何实际权利,地位也比较低。然而在逊清小朝廷太妃却获得了相当高的地位,成为了皇宫实际主宰者。

溥仪前面的两个皇帝分别是同治帝和光绪帝,光绪帝的皇后裕隆太后,在溥仪退位后不久就去世了。裕隆太后去世后,整个后宫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当家作主。清朝灭亡后太妃地位得到提升,主要原因是因为溥仪的生母不是清朝的皇妃,无法统领后宫,而溥仪的年龄又比较小,也不具备统领后宫的能力。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历史上地位一直卑微的太妃,反而成为了皇宫里面的主管。溥仪时期皇宫里面的太妃主要有4位,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是端康皇太妃。

端康皇太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因为端康皇太妃长相比较平常,性格十分要强,所以光绪皇帝一直很讨厌她。从端康皇太妃嫁给光绪,一直到光绪帝去世,端康皇太妃几乎没有被光绪帝宠幸过几次。

然而在裕隆太后去世后,端康皇太妃凭借着年龄的优势,成为了小朝廷里面地位最高的人。裕隆太后去世前,太妃只是皇帝的妾室,在溥仪面前需要站着侍奉。而在裕隆去世后,端康皇太妃逐渐蛮横起来,她经常责备年幼的溥仪,就像慈禧太后责备光绪帝一样。

清朝时期有着严格的宫廷制度,太妃本身没有管教皇帝的资格,充其量只能管理后宫。溥仪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过,在裕隆太后去世前,这些太妃都只是奴才,根本不能和自己平起平坐。

只是此时的逊清小朝廷,领土范围仅限于紫禁城内,大臣们也大都是清朝皇室的自家亲戚,这些所谓的宫廷制度也失去了作用。在1921年的时候,端康皇太妃和溥仪发生了矛盾,这时候的溥仪已经成年,不再畏惧端康皇太妃。

在一场吵闹之后,溥仪的母亲不满端康皇太妃欺人太甚,回家后吞金自杀,在1924年的时候端康皇太妃也病死在宫中。四大太妃里面存在感最低的是庄和皇太妃,庄和皇太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她的性格比较的老实稳重,年龄也比较大,在1921年就去世了。

敬懿皇太妃是四大太妃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本身就是同治皇帝的宠妃,地位一直比较高。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敬懿皇太妃和隆裕太后争夺过后宫的控制权。在清朝灭亡之后,敬懿皇太妃因为年龄比较大的原因,没有继续过多参与后宫的事务。

荣惠皇太妃的年龄和敬懿皇太妃相仿,在清朝灭亡后也没有过多参与宫廷的事情。到了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的时候,敬懿皇太妃和荣惠皇太妃坚持留在宫中长达半个月的时间,为清朝皇室带出了不少珍贵物品。

后来两位太妃一直居住在北京城内,敬懿皇太妃和荣惠皇太妃分别在1932年和1933年去世,由于当时的溥仪已经远赴长春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所以敬懿皇太妃和荣惠皇太妃的葬礼是由留在京城的满清遗老主办的。

清朝宣统皇帝被赶出皇宫,他的那些太妃们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老梁先做俩个小科普,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科普一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啥是太妃?说道这里估计有那耐不住性子的朋友,要撸起袖子抽老梁:“这俩字能不知道吗?浪费俺们的感情!欺负俺们不识字是咋的?”其实老梁觉得有一部分朋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让老梁掰扯一下。

这太妃它是个总称,不是啥封号。过去有皇帝的时候,给那些个皇帝的生母,或者前任皇帝大大小小一堆老婆,以及挂掉的有着王爵帽子的大老婆的一个位号。所以太妃这帽子不是皇帝老婆独有的,这一点大家伙要明白。

那么这个时候,大家伙就应该知道满清皇帝溥仪的太妃,其实指的溥仪自己的妈,以及前任皇帝的老婆们,还有哪些个以及盖在棺材里有着王爵帽子的大老婆。当然老梁也能看得出来题主的问题应该不包括最后一类太妃。

科普二

溥仪和前两任皇帝同治和光绪是啥关系?

首先同治他叫载淳,而光绪呢叫载湉。瞅这俩人的名字,一目了然都是载字辈的,所以这两人是兄弟,而且是堂兄弟。

所以大家伙要明白光绪是满清第一个不是皇子身份当皇帝的人。原因大家伙应该了解,都是哪个老寡妇慈禧闹腾的,搞的亲儿子同治连个后都没有留下(十九岁得了花柳病直接就挺尸了)

而傻眼的老寡妇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利,它只能选亲王的儿子光绪当皇帝(简单的说这两个皇帝的爷爷,是一个爷爷,但父亲这辈分家,到了他们这辈算是两家人)。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为啥要选光绪当皇帝呢?很简单光绪的母亲是老寡妇的亲妹妹,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拉着娘家人一起玩,结果把自己亲妹妹的儿子也坑了。

而光绪也被老寡妇慈禧闹腾的断了气,同样连个后都没有留下。这又推出了替代品溥仪上位,这溥仪呢是光绪亲弟弟的长子,算是光绪的侄子。

那有人要问了:“选溥仪就是因为溥仪是光绪的侄子吗?”

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溥仪的亲妈是老寡妇慈禧的养女。

真够乱的!让老梁先喘口气,不过好歹大家伙总算是明白这三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老寡妇慈禧之间的关系了。

有了这些知识垫底,咱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溥仪龙窝边上的四个太妃

咱先从光绪这下手,他这简单。光绪身边就三女人,一个比一个磕碜,首选隆裕皇后,这女人是老寡妇的亲侄女,远远看去整个就是一弯腰驼背的老大爷,正脸一瞧一张大马脸,对您这么一乐,满口的牙上蛀满了小圆洞口,大晚上撞到这位,吓不死你算老梁没说。

这女人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安稳做个家庭主妇还成,但让她掌控一个国家,用愚蠢二字形容也不为过。民国二年死的,当时的民国政府以国葬的待遇处理的,和光绪合葬在了崇陵(一辈子和光绪没睡在一张床上,死了到是同穴)

第二个就是珍妃,这女人长的很漂亮,还善解人意,天生的乐天派,还喜欢接受新事物,缺点就是性格有那么点傲气(就因为这一点她一直被老寡妇瞧不上眼)。

老梁就说这样的人蹲那都能让男人瞅上眼,所以珍妃最受光绪的喜爱。但老寡妇慈禧最看不上眼的就是珍妃,乘着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一家伙就塞井里弄死了,后来弄一破地草草埋掉了事,直到姐姐掌握了后宫,才把她挖出来,葬在了崇陵的妃园寝。这件事之后光绪整个人就垮掉了,亲爸爸老寡妇要干嘛就干嘛,自己整个就成了一行尸走肉。

第三个就是瑾妃,也就是咱要介绍的溥仪身边的第一个太妃。封号端康皇太妃,他他拉氏。是珍妃的妹妹,人长的一般,性格开朗,啥都能看的开,所以三人中活的也最长,也就能享受太妃的待遇,字号就是端康太妃。

这人也是个苦命的人,姐妹俩同时嫁个光绪,但得宠的只有妹妹珍妃,她在光绪的跟前享受的待遇和隆裕一样,床板那叫个冷,但瑾妃根本就不在意,该干嘛就干嘛。

隆裕崩了之后,四个太妃属她最年轻,思想也开通,所以她是整个溥仪后宫的大拿。溥仪娶婉容的时候,就是人家拍的板,鼎力支持。

在后宫里没事写个大字,画个小画,自娱自乐之外,还弄个小厨房添补一下自己的肚子,享受生活,如果弄现在那也是个美食家,那些个窜门子的遗老遗少很喜欢她小厨房出品的美食。

五十一岁的时候,也就是民国十三年和溥仪看完中秋节的灯之后,受了风寒这就死了,同样下葬在了崇陵妃园寝中,挨着自己的妹妹走完了一身,她也是满清西陵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只是十三年后,她的墓被人盗了,据说挖开的时候,瑾妃还面容姣好的躺在里边,没有一点的腐烂迹象。

接着咱介绍一下庄和太妃,蒙古人阿鲁特氏。这人真没啥好说的,就有一点八卦,是同治的姑姑,没啥存在感的人,别下场子砸锅卖铁的吆喝,她就是一蹲边上的看客。六十五岁的时候走的,冯大脑袋来逼宫的时候,人家已经走了,受了一辈子的活寡。十九岁进宫到死也没出了紫禁城那片方格天。

敬懿太妃,同治留下的另一个老婆。这人长的美,如果请去搞个美白肌肤的宣传片,一定老火了,观众一水的纯爷们。而且聪明,一向就看不惯没啥智慧的隆裕,总是喜欢压隆裕一头,而且一直想要蹲在后宫里说话算数。

瑾妃搞个婉容皇后,她就联合其他人整个文秀做淑妃。

而且是经历过庚子国难的主,见过白鬼子的阵势,当年冯大脑袋来逼宫,就被人家一眼就看穿,冯大脑袋就是个死吆喝怕赔本的主。这不冯大脑袋来到人家的宫门前,拉开宫门,拿出女人的看家本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架势,就把个冯大脑袋吓了一哆嗦,毕竟冯大脑袋也不想弄出个啥人命出来,不然舆论之下他也不好过。

冯大脑袋给溥仪俩小时,让他收拾收拾卷铺盖滚蛋,但给敬懿太妃却是十五天,这人比人就是气死人啊。这顿搜刮,看的冯大脑袋心里直哆嗦,接着人家带着一帮子太监宫女在东城的麒麟胡同搞了一豪宅安享晚年。死的时候七十八岁。

最后一位同样是同治的老婆荣惠太妃,西林觉罗氏,比敬懿太妃小一岁,她知道自己的智慧是垫底的,就拉了一靠山——敬懿太妃,基本上就是敬懿太妃的跟屁虫。

敬懿太妃干嘛,她就跟上干嘛,敬懿太妃一哭二闹三上吊,她也跟着,这不也弄了十五天的宽限期,把家当整的利利索索,和敬懿太妃住在了一起。

这么说吧,荣惠太妃就是一个守家的女人,您让她出去抗风抗雨是不行,但守个家还成,为啥老梁这么说呢?

因为只要能戴上的这人全带走了,连她当皇贵妃时的一整套礼服都拿走了,走的时候,还想把那个给自己准备的金丝楠木棺材带走,但目标实在太大,只能留下,现在咱故宫里,这东西还在。

死的时候,是七十八岁,比敬懿太妃迟一年去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