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他们喝的酒度数很低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古人吃肉少,所以偶尔吃一顿很厉害

古代的中国人其实很少吃肉,副食严重不足。

人不吃肉,肚子里面油水不足,吃主食就会特别多。

以朝鲜为例,人民军战士一天定量为800克,也就是1.6斤。

这1.6斤的米,给看这篇文章的人来吃,10个有9个怕是吃不下。

但朝鲜人民军战士,几乎人人都不够吃。

为什么?

解放军战士的主食定量,其实一天也有650克,但肉类有200克以上,这才能够适应训练的消耗。

相反,人民军战士没有这200克肉,只有800克粮食,自然觉得不够吃了。

萨沙的1个亲戚,在丹东做边贸,90年代曾经接待过1个朝鲜的科长。

这个科长第一次出国,亲戚知道他在那边没油水,不敢请他吃大鱼大肉怕肠胃受不了,就请吃面条。谁知道,这个30岁左右的科长,一次竟然吃了1个大铁锅的面条。

平时早饭,能吃10几个包子或者10块烧饼。他最厉害的一次,曾经吃下了16个小笼包!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

道理也是这样,古人平时吃主食是很厉害的,酷似今天的大胃王。

如果偶尔让他们吃一顿主食夹肉,自然能吃多少吃多少,就像我们今天吃自助餐一样。

第二,古代的计量单位不同。

古代的斤两要比今天小得多。

古代的一斗,也分大斗小斗,大概是今天的1到2公斤,也就是2到4斤米。

2到4斤米虽然夸张,但古代的米多少还有壳子的,舂米以后剩下的也就1到3斤多。对于体力劳动者,一顿还是能够吃的下的。

至于肉,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而不是今天的500克。

10斤肉也就是2580克,2.5公斤。

一顿吃下5斤肉,似乎不太可能,但如果是带骨头的肉,除去骨头肉也就是3斤多,还是吃得下的。

话虽如此,如果一次吃1到3斤米加上3斤多肉,一般人恐怕还真不行。

得要大胃王来了。

第三,这是夸张的表现,一般展示这个人身体好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能吃的大汉一般都能干活。

在俄罗斯,地主雇佣临时工时,一般先请他们吃一顿,然后选择吃的最多的。

一般认为,吃得多,说明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好,身体肯定壮,体力也好。

所以,这些古人的数据,不可避免又夸张的成分,主要是赞扬这个人身体多么的好。

其实古书很多数字都是靠不住的,习惯就好。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先说喝酒!

一斛酒,注意,是一斛,不是一壶,

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斛和石通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宋代1市斤是640克,一石即59.2公斤。

59.2公斤酒,就是可口可乐也喝不下去这么多。

当然,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一般就是9到18度那样,主要在于古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蒸馏,元朝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挺进中原,由于北方天气寒冷,需要借助更加强烈的酒劲御寒,在学习的汉人的酿酒方法以后,经过改良,烧酒就被发明出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四·烧酒》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 元 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所以古人的酒整体来说大于啤酒,小于现在白酒的一半,喝个几瓶是有可能的,武松过景阳冈喝了十八碗,要是十八碗二锅头,估计就被老虎干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个稍微靠谱点。一斛酒,绝对是吹牛,就是一桌子人也喝不下。

至于斗米十斤肉,这事有点来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出自这个典故,这个牛吹的也有点大。当时的度量衡和宋朝是有差别的,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战国时期的一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两千毫升,也就是说一顿吃了3斤多米,5斤多肉。

这个分量,估计姚明饿三天一顿也吃不下。有点夸张!

我是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我国各个朝代的度量衡都不是统一的,所谓唐三两宋半斤,就是说唐朝的时候一斤只相当于现在的三两,宋朝的一斤只有现在的半斤。

不要说古代,就是解放前我们地区各个场镇的印子,斗的大小都不是统一的,象我们老家一升米有5斤,大丫口的一升米有7斤,而綦江这边的一升米就只有4斤了。我们老家那些人哪个说话声音大,就开玩笑说,你是大丫口的印子,大升大升的。

再加上古代科学不发达,平时都吃得不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饿肚皮,吃野菜、树皮草根充饥。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怎么不吃得呢?我们老家那些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相当吃得,我们生产队的一个队长,到公社去开会,他说公社干部一顿吃三两粮太少了,他说你吃三天的饭,我一顿就跟你吃了,那个公社干部不相信,就拿2斤7两米的饭,赌他吃不完,没想到被他吃得干干净净的。还有我们生产队抬石头,16个人,中午称35斤米来拿去人户头煮起,那家的老头高兴呵了,烧火那些积极得很,以为吃不完饭,他可以吃点,没想到吃得干干净净的,一点都不剩。我们那时都相当吃得,还是八几年,我们去观音沟砍棒棒,那时由于没有吃些肉,天天顿顿都是大米饭,结果后来算账合一斤米一顿。

还有我们一个公社的还是会计,姓王,那时没有杀过年猪的供应两斤肉,王会计没有杀过年猪,他一家三个人,就供应他6斤肉,是腌过的,过年他婆娘加上儿子就去娘家了,王会计把那块肉拿煮起,好了拿切来炒起,到点酒来下,慢慢的他一个人就把那块6斤腌肉吃完了。

古代写书的人有夸张的手法,再加上度量衡不统一,另一个是那时的人劳动强度大,肚子里又没得油水,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一壶酒就不奇怪了。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谢邀。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这样在今人看来惊人的食量,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有的记载本身就比较夸张,未必完全可信。

其次,即使现在,也存在一些大胃王。事实上,就是早些时代的体力劳动者们,他们的胃口都是很大的。据记载,功德林管理所的国民党将领们,在参加体力劳动后,一个个胃口都很好。早上吃十几个包子,晚上吃半脸盆汤面条的不在少数。农民们干了活之后,一顿吃几斤米也不奇怪。

其三,古代度量衡与今天不同。比如说一斗米,按照现代有些地方,相当于50-60斤。谁要能一顿吃这么多米煮成的饭,那必然是疯了。但在民国制度中,一斗米是12斤,这个量就要小得多了。

当然,12斤米煮成饭也是不可能吃下的。不过历史上,一斗连12斤也没有。以现在出土的先秦时期秦国、楚国等度量来看,那时候的一升大约相当于200毫升,那么一斗就相当于现在的2公升左右。按照大米的密度,2公升大米,大致质量是3斤多。一顿吃3斤多大米,当然还是一个很大的胃口,不过相对就合理多了。就算现在,从农民工兄弟里面找一顿吃这么多的人,也并不是找不到的。

再说10斤肉。古代的斤和现在斤也不同。以秦始皇统一时候的标准,一斤大约相当于半斤,那么10斤肉也就是5斤肉。这个重量的肉,并不算特别夸张。新疆卖清蒸羔羊的,有的食客一个人就能吃光一头七八斤重的。

而一斛酒,古代一斛相当于5斗。如前面说的,按照1斗=2公升算,一斛相当于10公升。也就是5大瓶可乐,或者15瓶啤酒。古代的酒是米酒,和现在的醪糟水差不多,酒精含量并不那么高。而且,喝一斛酒,往往并不是一气灌下去,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慢慢喝,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我西安的,我身边有个目前我见过的最能吃的人。一顿饭如果只吃馒头,一般要25个。早餐吃肉夹馍10个还要一碗丸子汤。午饭羊肉泡馍15个饼,一般过三个饼,泡馍师傅已经不好烩了,他只能点机器掰的馍。吃饺子没吃饱过,家里没法包!我上高中那年,家里搬家,让他帮忙。搬完我爸带这几个人去吃烤鸭,总共5个人吃七只烤鸭,他一个人包了5只!开始我们周围都认为他肯定是有什么内分泌的病,最后去四医大查了一切正常!当年我爸单位年底分大米,一人一袋200斤那种麻包的,他左右手各一包提起就走,身高一米九几,真是没白吃!两千年那会和我爸单位的人去宝鸡蔡家坡办公事,路上有碰瓷抢钱的,他下车直接抓住一个脖领子一下扔旁边路基沟里了,旁边三个人吓得跑的比兔子快!这位老叔现在也六十多岁了,泡馍一顿仍能吃十个饼!这放到古代绝对是个英雄。

古人吃饭动不动「一斗米十斤肉一斛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会撑不会醉吗?

说个我自己的事,本人山东农村的,零四年时因为打架在看守所呆了40天,出来的当天我爸和我四大爷去接我,出门之后就找了个羊汤馆去吃饭,应该是上午九点左右,每人一碗30块钱的羊肉汤(半斤肉),加一块锅盔(山东人叫锅饼半斤左右)然后开吃,他们俩刚开始吃我的那份就吃的差不多了,我爸估计看我没吃饱,又给我叫了半斤肉加一碗汤,还有一块锅盔,我也没说啥,狼吞虎咽的就吃了,半小时之后去买衣服理发,路上买了两个大甜瓜(2斤左右)也被我吃了,11点开始坐车回家,车站有卖小笼包的,买了一笼,回家路上就吃完了,半小时后到家,妈已经做好饭了,又吃了两个馒头加一碗面条,吃完大概中午1点多了,之后开始煮栗子吃,吃了30个左右,然后晚饭之前没吃东西,晚饭吃的少,20几个水饺,半夜12点左右饿醒了,起来泡了个大碗面,吃了俩鸡蛋,总之肚子撑的难受,但还是觉得很饿,第二天也差不多吃了那么多,两天没上厕所,第三天熬不住了吃了点泻药,两小时之后……小树林里两个狗撑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