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1942年瓜岛战役爆发,美日两军为争夺瓜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在此期间一直被美军坦克压着打的日军决定以牙还牙,用坦克为自己找回场子。日军秘密调集25辆坦克组成一支战场突击队,其中有13辆97式中型坦克和12辆95式轻型坦克。刚组建的突击队迫不及待的向美军防线发动袭击,由于事发突然美军很快就丢掉了第一道防线。眼看日军就要一雪前耻攻下第二道防线时,变故发生了。缺乏反坦克武器的美军在慌乱中用M2勃朗宁重机枪射击,然而效果却出奇的好,被击中的日军坦克不是起火就是爆炸。机枪对坦克硬生生的把逆风局打成了顺风局,战场突击队的25辆坦克仅在机枪口下坚持了20分钟。要知道其中参战的95式坦克在当时是日本手中性能最好的轻型坦克。

因为日本有出了名的薄皮战车,而美军则有更出名的老干妈机枪。

日本战车先放在一边,咱说说老干妈机枪的历史。

“老干妈”(Ma Deuce)是美军勃朗宁M2大口径机枪的外号,这种机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基于坦克的威胁,从勃朗宁1917机枪上放大发展来的东西。

其特点是够劲,够猛,子弹够大粒,撕人如撕纸,上能打飞机,下能揍坦克。第一滴血4里面兰博打的就是一挺M2机枪。

它在二战时还是美军战斗机的机载机枪,“马里亚纳射火鸡”中,不少“火鸡”都是M2机枪撕碎的。

当然,M2能威胁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早期坦克,M2机枪还不至于对二战的中型和重型坦克造成威胁。

实际上,老干妈一直都是美军的传家宝,今天它们依然被大量装备,是重要的坦克机枪和车载机枪,一定距离内对现代装甲车依旧具备杀伤性。

还有个例子,这种机枪使用的.50勃朗宁大口径机枪弹,同时也是巴雷特等反器材步枪的弹药,威力相当不俗。

二战时的老干妈弹种虽然不如今天这么猛,但也足够对付一些日军战车了,毕竟它们的装甲够薄,设计指标都点到吸能和省油上了。

别看当时日本坦克中战车轻战车的嚷嚷,实际二战最菜的就是它们,与别国指标不能对应分级,全都是又脆又薄,连美国斯图亚特轻型都能找到虐菜的快感,谢尔曼中型这西线被打哭的朗森打火机更是在日本战车面前耍出了虎式的威风。

比如问题附言里面提到的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这都不是什么装甲很可靠的坦克,很大程度上它们能被拿出来吹,仅仅是这些东西很有代表性罢了。

日本的坦克设计思路非常落后,主要也是秉承了战前英国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的思维,再加上日本工业能力的先天不足,钢铁资源的缺乏等等因素,导致日本坦克极度低劣。

平心而论,日本30年代的坦克设计其实还不算差,跟同类产品比起来很有亮点。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的各种不足便暴露了出来。别国的坦克在几年中发展成了现代化的钢铁怪兽,日本的战车却依旧是30年代的水准。

95式轻战车是一种极为轻巧的步兵坦克,它的战斗全重仅7吨半,是三菱重工30年代中期的产品。因为这种坦克生产了1000多辆,还比较适合东南亚的地形,它们便成为太平洋战争中很常见的日本战车。

它的装甲只有可怜的6-12mm,这根本挡不住M2机枪的扫射,厚度还没老干妈发射子弹的口径大呢。

97“奇哈”中战车虽然被认为是日本二战期间最成功的坦克,但这也不过是矮子里拔将军,它就像个95轻战车的放大版,浑身都是难看的铆钉,正面装甲最厚也不过25mm。

而且日本的装甲钢不能与欧洲战场上的坦克划等号,他们的布氏硬度普遍较低。

M2机枪面对的目标其实是一帮装甲6-25mm的脆皮坦克,这简直让它穿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毕竟美国人设计“老干妈”的目的就是为了PK一战的坦克。

咱也不找现代那些新型弹药的M2HB机枪数据了,直接上个过去的M2发射.50BMG(12.7x99mm)的AP弹药的均质装甲穿甲数据:

219码(200米)1.0英寸(25.4毫米)

656码(600米)0.7英寸(17.8毫米)

1640码(1500米)0.3英寸(7.6毫米)

也就是说,M2机枪在200米可以包穿97中战车的正脸,600米打穿95轻战车的脸没问题,可以打穿97的腰子等薄弱部位;1500米则无法打穿它们。

这200到600米是正常的轻武器交火线,只要运用得当,日本坦克确实讨不到好。

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日本坦克为嘛挡不住机枪扫射?皮薄呗!答案就是这三个字。您都不知道二战那会日本人造出来的坦克,和世界上其他能造坦克的国家比,充其量就是一装甲车而已。

一挺重机枪扫上去,一穿俩眼,这都不带有任何疑问的。

题主的问题算是回答完毕,但嚼咕这么几个字,没啥味道。接下来咱就介绍一下日本坦克的历史,捎带脚的将题主的问题升华一下,日本人的坦克为嘛这么薄呢?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瞅。

咋说呢?日本人的坦克,打一开头就发展的有点偏了。

所以您要想把日本坦克说明白一点,首先咱还是稍微的了解一下,坦克是咋诞生的。

话说,一战那会各个国家在欧洲都快打疯了,什么疯狂的想法,什么脑洞大开的想法,一个劲的往外蹦。

没法子呀!一战那是战壕战的天下,这对进攻方严重的不照顾,毕竟防守方蹲在战壕里放枪就能撂倒冲锋的部队。

而且防守方不仅有一个掩体,他们还可以在阵地上布置铁丝网,机枪泼出去的子弹组成的火力网,就像下冰雹一样扑向对手,所以那会战斗进攻方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战场上你有盾,还不兴人家有个矛吗?所以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如何破防战壕战,使进攻方多少占点便宜不是?

于是各种单兵装备,一个个的涌现了出来。军工们用钢铁把士兵捂的严严实实。

有看起来像龟壳的,有看起来像中世纪那些个铁皮罐头的,啥模样的都有。

那么这些护甲效果如何?防护还可以,但这玩意行动起来就特别的感人了,尤其是面对坑坑洼洼的战场,不是弹坑他就是弹坑,咋个机动吗?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动用了化学武器,毒气,但效果不是很好,还被人指着脑门子的骂,不地道。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坦克就诞生了。

过去坦克他也不叫坦克,叫过壕机。

说道根子上,其实就是拖拉机加一壳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二战那会,苏联拖拉机厂就能生产T34的一个原因,那会的坦克其实也没啥太高的技术含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他们是咋想到的用拖拉机改装坦克的?”

咋说呢?一说拖拉机,大家伙一准以为这玩意就是用来耕地的。

你可拉倒吧!真不是,一开始这东西就是为了军方研发的。

人家一开始叫这东西为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是英国的一对叫霍恩斯比的父子搞的。

这爷俩也算倒霉,他们向英国军方推这款东西,用来代替马匹牵引火炮或者运输物资的。

英国军方俩眼珠子楞是没有一个能瞧的上的,说这玩意动力不足,还吵吵把火的,速度又慢,和八匹马的动力输出压根就没有可比性。

不得不说,英国人就这样,当年的马克沁重机枪就遭遇了这种待遇,英国人大眼瞪小眼就是瞧不上马克沁,结果索姆河一战德国用马克沁教育了英国人,没法子马克沁一天就造就了英法联军六万多人的伤亡。

瞧见没,这拖拉机也遭遇到了英国军方的嫌弃,再加上这爷俩在民用市场上的推广,也遭遇到了败北。

这家伙把爷俩逼的,厂子都要黄了,没法子回头将这项技术用四千英镑的价格转售给了美国的霍尔特公司。

结果让这爷俩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功夫,英国军方跑到美国购买了这款产品,足足四百四十二辆。

小编估计这爷俩哭的心思都有了。

所以造坦克的技术基础英国是有的。

后来就有英国人提出造过壕机的想法,那么这拖拉机的技术就用上了。

让您想不到的是,过壕机这个提案,直接被英国陆军给否决了,说什么不切实际。

当时就把推广这项技术的丘吉尔给气炸了,您都不知道当时的丘吉尔还是第一海军大臣,陆军看不上,到是海军看上了他的发展前景。

最终是丘吉尔拍板造的,当时把这计划叫做“陆地战舰计划”。

咋说呢?这一溜下来,出了好多岔子,很多方案都否决了,最终出现的坦克鼻祖,和现在看到的坦克没多少相似之处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英国人总算是比法国人早了几个月把坦克给造了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人家要你说日本坦克,你跑这里说坦克的老祖宗,这不搭吧?”

小编写这段,就是让大家伙了解一下坦克的发展过程其实并不轻松,一路走过来,不说他在研发过程中推翻了多少设计方案,就连他的出生都充满了曲折。

那么拿到日本人的身上,就他们那手工作坊一样的二把刀,能拿出啥好坦克,走偏了这都没啥意外的。

好了,日本坦克。

咋说呢?日本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列强,他从根子上就是模仿别人,尤其是模仿欧洲那些个国家。

既然欧洲出现了坦克,那么日本人必然也会上心的,也想弄几辆给自己装备一下。

那么从那家下手呢?日本人要么不挑,要挑就喜欢挑最强大的来。

日本人的坦克技术来源于英国和法国,一战那会英国和日本算是同盟国,所以获得一点技术是没有问题的,而法国呢?一战都被打烂了,急需用东西换钱补血。

所以日本人的坦克技术来的异常轻松。

那么在历史上,咱就看到了日本在1918年的十月份,首先从英国引进了四辆马克四型坦克,转脸过了年到了1919年又拿着训练的幌子,又购进了英国的赛犬坦克,以及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

这些个购进的坦克,就被日本人安排到了步兵学校里头的实验部队使用。

在这个实验中,日本人感觉相当不错,于是在随后的两年里头,通过购买和租借的方式又获得了几辆坦克。

到了1925年的时候,日本陆军就开始组建第一个坦克团。

整个坦克团里头的坦克,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日本人想为自己制造坦克铺路,在实践中寻找这些坦克的缺点和优点。

收集这些数据的同一时间,日本在当年开始了研发坦克。

说出来估计您都不相信,日本人头一辆坦克的研发只有二十二个月,更加让您想不到的是,日本人当时拍着胸脯要造出可以和欧洲任何国家都可以抗衡的坦克来。

最终在1927年的三月份,日本造出了试制一号坦克,这东西是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合到一块造出来的。

那么造出来是啥样的?是废物吗?那倒不是,这辆坦克经过一系列的磨合之后,到了六月份,日本人把他开到了富士演习场,提供给日本军方观摩。

您还别说效果还不错,但日本军方也提出了整改意见。

这试制一号坦克的体重有二十吨,这在日本军方看来,完全是浪费,他们需要的是一款低于十吨的家伙,而不是一个二十吨的怪物。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日本军方为嘛要提这个要求呢?”

首先第一点,日本人看坦克的时候,他的思路和其他国家完全不一样,他们认为坦克这东西什么陆地之王,那就是一噱头,他就是步兵的一款支援武器,步兵在前面冲,坦克跟在后边就可以了。

那么有这个思想作祟,您自己个想哇,日本军方就不会认为坦克皮糙肉厚有一点用处。

挡子弹啊?那不是有前头的步兵吗?在日本人的眼里命这东西不值钱的!

挡炮弹啊?开玩笑,等着坦克过去,步兵已经把对手炮兵给解决了,要你干啥?

所以在日本人的想法中,坦克只要老老实实的跟在步兵的后边,提供火力支持就好,需要火炮给一炮,需要机枪,扫一扫就好了。

既然日本的军方对坦克提出了要求,所以日本军工这就开始在试制一号坦克的基础上进行整改。

于是日本人在1929年的时候,又研发了一款八九式中型坦克,这一款分俩型号,一款装柴油发动机,一款装汽油发动机。

这一套下来,让日本人成为了最早在坦克上装柴油发动机的国家,也让日本人成为第五个拥有装甲部队的国家。

在这里,小编还得补充一下,日本军方想要改动试制一号坦克的另一些原因。

这个坦克太重了,就日本那小铁路撑不住的,而且日本打甲午海战之后,就把入侵中国作为了他的终极目标。

那会的中国地理,可没有太多的公路提供给重量大的坦克驰骋。

咋说呢?日本人研究中国比中国人自己都了解,那会一波波的日本中国通,您以为是干嘛的?打着友好的旗子,喊着旅游的号子,进出中国,不但打探中国的军事底子,还在一遍遍的摸索中国的地理。

举个例子您就知道了,当年有一个中国教授,想要写一篇关于四川河流的文章,这文章中包括河流的水纹,以及河流上大小船舶的数量。

结果查找中国的资料,没有一份详细介绍的,这就意味着这位教授想要写出这篇文章,就得实地考察,这实地考察没有一年半载都不成,要是想要更加确切信息的,没个三五年就别想了。

结果他找到了日本人写的两本书上,上边详细的介绍了四川的河流,船舶,甚至船舶上的人工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边条条框框详细的让教授吃惊。

再有一个,长城抗战的时候,我们是本土作战,而日本人了解的地形比咱都清楚,咱认为没有那个地段可以通过重型武器,就算是有的,咱也有重兵把手,但就是这么认为的,最后还是让日本人通过一条隐秘的路,把坦克给开了过去,对咱形成了包围。

所以日本人太了解中国地理了,太重的坦克在中国压根就用不到。

再有一个,就中国武器的状态,一片钢板就能顶住子弹了,至于火炮这东西,中国军队很少的,所以皮糙肉厚的坦克,显然就不是日本人想要的东西。

所以历史上,日本人研发的重型坦克很少的,试制一号坦克都算是重的了。1930年他们研发了九一式重型坦克,就只有一辆样车,连战斗都没有参加过。1934年研发的九五式重型坦克,掐头去尾就研发了四辆。

就这点数量,搁到欧洲战场上都不够塞牙缝的。

说道这里,大家伙也知道了,日本人最为钟情的是轻型坦克,甚至上超轻型坦克。

于是大家伙就看到了,日本人在1933年到1934年所造的九四式超轻型坦克。

就这款坦克,特别的小巧玲珑,看的日本人都爱不释手,给他起了一个名叫豆战车,意思就是小豆豆一样的坦克。

你看日本人都这么认为了,您就知道这坦克的可怕之处了。

全重3.4吨,里头塞俩人,一开始日本人都不好意思给这坦克装炮,就装了一挺7.7毫米的机枪。

后来感觉这有点不像话,好歹是一辆坦克,所以有一些就换装了一门37毫米口径的火炮。

这玩意日本人生产的挺多的,到1937年的时候就生产了七百四十六辆,大家伙在中国战场上看到的坦克,其实就是这东西。

之后,日本人就在超轻型坦克中一路狂奔都不带回头的,于是您又看到了一款叫做九七式超轻型坦克。

这玩意是在九四式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这回体重增加了,变成了4.74吨,里头依然只能坐俩人,当然按照惯例,一部分让日本人装了一门37毫米火炮,一门依然装备了一挺7.7毫米的机枪。

而这款坦克参加了哈拉哈河战斗,其实就是诺门坎战斗,就这小豆丁遇到了苏联坦克,那小炮砸到苏联坦克的身上直接就弹开了,跟挠痒痒也差不了多少。

说不好听的,就这日本坦克,苏联坦克都不用开炮,直接把油门拉到底,一路杠过去,都能把日本坦克给撞翻了。

所以日本人特别的钟爱超轻型坦克,然后就是中型坦克,其他就别提了。

日本人就算是会造,他们也舍不得造。

其中九七式中型坦克值得提一下,日本人一共生产了一千五百多辆。

咱解放军缴获的第一辆坦克就是九七式坦克,就这辆坦克辽沈战役的时候,还立了功,被叫为功臣号,如今您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头您就能看到这辆坦克。

其实这玩意,在日本投降的时候,咱就缴获了三百多辆。

从这一系列的描述中,您就不难发现,日本人他就是钟爱皮薄的坦克,所以这些个坦克被重机枪扫穿了,这都没啥好奇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日本坦克有脆皮之称

日本95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为6~12mm,也就相当于厚点记事本的外壳厚度,这种超薄的装甲防住手榴弹飞片不成问题!防住手枪弹,步枪弹也不成问题,轻机枪也基本能行,而美国M12勃朗宁重机枪口径为12mm米口径,完全能击穿这么超薄的装甲。

对比一下德国虎式坦克,虎式前装甲挡板为105mm,侧面装甲为82mm,主炮口径88mm,苏联T一34一85中型坦克装厚度为60mm上下,主炮口85mm。二战前期丅一34一85的主炮为76mm根本无法击穿虎式的108mm装甲。后面T-34一85换装85mm炮才能击穿虎式装甲。

也就是说当时火炮口径大小比装甲厚度略低就能击穿。而M12勃朗宁重机枪口径比日本95式轻坦的装甲厚度还大,所以能打到95轻坦爆炸。

太平洋战场上甚至出现这么一出闹剧,美军谢尔曼坦克对战日本95式轻坦,美军一发发穿甲弹轰向日本95式轻坦,95式-点事也没有,美國人当时就慌了,日本坦克这么硬-点反应也没吗?

后来发现穿甲弹是将95式坦克打穿了两个洞,弹头从装甲另一侧出去了,所于坦克没伤害,后来美军换上高爆弹,一炮就将95坦克轰成了渣,像豆腐一样。

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太平洋战争时的日军坦克那还能叫坦克,九四式被戏称为豆坦克,不仅体形迷人,装甲防护更薄弱,5毫米装甲在200米距离根本挡不住机枪扫射。日军的坦克也就欺负下火力薄弱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在苏军美军面前就是渣。

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作为中途岛海战后,美日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陆战硬刚,日军的玉碎式自杀冲锋首次被美军的机械化狂轰滥炸所碾压。在此战中,美军曾经试图救治受伤的日军士兵,但是却被这些军国主义洗脑的畜生拉响手雷同归于尽,于是美军下令,拒绝日军投降,遇到伤兵直接用坦克压过去,钢铁履带与血肉尸体混合在一起,变成了活生生的瓜岛绞肉机。

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国家,本来是没有资格发达战争的,但恰恰是因为资源贫乏才要发动战争来掠夺资源!并且当时的亚洲都是比日本落后很多的农业国家,日本的工业水平和工业产能大大超过这些国家…日本在研制武器装备只要与这些国家形成代差就可以了!

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使用的机枪大多为水冷M1917水冷重机枪,这是一款发射.30 06英寸枪弹的机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7.62mm口径。这款机枪的穿透能力可能还真未必能穿透95式轻型坦克的6-12mm的坦克装甲。

但后来的M2HB就有很多美军士兵当做“反器材步枪”使用,因为其使用的.50子弹威力巨大,而日军坦克的装甲又很薄弱,这个时候的机枪就很有可能打穿日军坦克了。

在1942年瓜岛战役中,为什么日本的坦克经不住机枪的扫射?

感谢邀请,那我就来客观地说说,完全原创,不找不抄。

二战时期东南亚战场,在签订【日俄互不侵犯条约】后,日本的战略、战术对手绝大多数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日本当时设计的坦克大多数是以中、轻型坦克为主,重型的也有但很少。他们经战场评估认为中、轻型坦克对付东南亚邻国足够了。且中、轻型坦克的机动灵活性更适合在东南亚作战。

随着日本自身不断膨胀,偷袭美帝珍珠港后引火烧身。日本的陆军的中、轻型坦克开始在太平洋战场捉襟见肘——其装甲在美帝装备前各种被动,随便挨一炮就报销!甚至敌不住美制m1/2 12.7mm勃朗宁重机枪的穿甲子弹……侧均质装甲太薄了啊!一打一个洞的。

再研制新型坦克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怪自己——大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