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五代时期形势图

五代时期的后周国祚虽然短暂,但出现了两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可惜这两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陈桥兵变”之后,两位英主创建的基业都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手中。同时,这两位皇帝也都是不幸的父亲,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故将皇位传给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而柴荣的前三个儿子也都被刘承祐所杀,临终传位给四子柴宗训。他另外的三个儿子则有着曲折而动人的人生经历。

柴氏孤儿

后周地图

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柴宗谊与尚未取名的二子(郭威给他赐名柴宗诚)、三子(郭威赐名柴宗)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第四子柴宗训在七岁时继位,是为周恭帝。史书记载柴荣另外三个儿子分别叫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赵匡胤称帝之后,柴熙让不知所终。在宋朝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柴熙谨和柴熙诲的结局。

此复何待?

后周世宗柴荣

北宋末年学者王铚曾经在《默记》中记载了柴荣两个幼子的命运: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回到宫中,周恭帝柴宗训随即禅位,并移居到天清寺。赵匡胤有一次到天清寺看望柴宗训,后周后宫之人全都在一边跪拜,他发现有两个宫女分别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也跪在一侧,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俩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意思是“留着他们干什么?”手下侍卫随即将这两个孩子“提去”。

潘氏养子

潘美雕塑

面对这种场面,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这两个孩子远去,不敢做出任何反应。只有大将潘美在旁边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于是赵匡胤命侍卫将那两个孩子送回来,并把其中之一交给潘美收养,终生再未过问这个孩子的下落。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曾经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但病逝在途中。

另一版本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诗人王巩在他的《随手杂录》中则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他说也是在赵匡胤刚刚入住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北宋地图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自从南朝宋武帝刘裕开杀前朝皇室先河之后,数百年间,亡国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赵匡胤以仁义取天下,能够善待后周宗室已经实属不易,对于两个襁褓中的婴儿,他放心地交给大臣抚养,并且终生不再过问,也真是宽洪大量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那必须要善待啊,自己吹出去的牛,必须要自己含着泪完成。

当初赵匡胤篡位的时候,人家老柴家哭着提出了一个要求,善待他们皇族成员。赵匡胤自知理亏啊,面红耳赤地答应了这件事。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后悔了!为啥?因为从南朝宋国的刘裕开始,历朝历代玩禅让的皇帝,都会把前任给宰了。赵匡胤留下这么个祸害,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嘛!

当时柴宗训才不过8岁而已,丢了江山不说,还随时会丢了小命,想想的确怪可怜的。谁让你老爹柴荣走得早呢?要再等个五六年,说不定柴宗训就能反抗一下了。可惜现在的柴宗训只能把小命寄托在赵匡胤的承诺上。

一、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匡胤时代还勉强能活。

柴荣一辈子有7个儿子,前面3个都被后汉隐帝给宰了。当初柴荣跟着姑父郭威发动兵变,结果这3个可怜的孩子都挂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同时被杀的还有郭威本人的所有儿子。因此郭威才会把柴荣立为接班人,所以在五代时期,柴荣一直都被称为郭荣,是赵匡胤给他恢复了柴姓。为啥要恢复柴姓?还不是因为赵匡胤想要告诉大家,柴荣也不是郭威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他老赵也可以继位!

柴荣剩下的4个儿子里,属柴宗训年纪最大,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才7岁而已。剩下几个娃还在玩泥巴呢,更加不可能跟赵匡胤抗衡了。所以他们的小命都捏在了赵匡胤手里。

柴宗训运气不错,因为逼着赵匡胤吹了那个牛,勉强保住了一命。他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迁徙到了房州居住。房州这个地方或许很多人不太了解,那是唐朝著名的贵族流放地。

房州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四面环山,进出只有那么一两条小道。所以这里是天然的囚禁场所,只要你在这里好好过日子,也不会有人来收拾你,毕竟在这个地方谁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柴宗训就在这里熬着。

柴宗训的三个弟弟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似乎就没有柴宗训这么好命了。不是丢了,就是丢了。

  1. 柴熙让被柴宗训封为曹王,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同时,柴熙让就这么丢了!堂堂皇子,怎么说身边也有三五个太监宫女看着吧?这人咋说没就没了呢?大概率是被乱兵宰了,而赵匡胤不太好意思承认罢了。
  2. 柴熙谨被柴宗训封为纪王,他一开始运气还不错,没有丢,被潘美给收养了。但是没过几年,柴熙谨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3. 柴熙诲被柴宗训封为蕲王,他其实在赵匡胤叛乱时也丢了。可是卢家的族谱记载,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以后,被宋朝的开国上将军卢琰给收养了,他也改名为卢璇,因此保住了一命。此后卢璇还在宋朝做了不少大官,不过说实话,这个故事更像传说。丢了就丢了呗,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由此可见,柴荣的7个儿子里,除了柴宗训以外,其他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唯一被潘美收养的柴熙谨也无疾而终,赵匡胤必然要为这件事负责。

二、老赵家嘴上都是仁义,心里全是歹意。

老赵建立宋朝以后,曾经在一块石碑上特地留下了这么一条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老柴家的后人,就算犯了罪,也不能对他们上刑。哪怕是有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牢里赐死,不可以拖到菜市口砍头,更不能株连亲戚。

这么看来,赵匡胤对柴氏子孙还真不错啊!但是你回头想一想这事儿,就有点让人倒胃口了。比如说你抢了我的钱包,然后从钱包里拿出5块钱给我,以此证明自己的仁义。那么你真的仁义吗?我恨不得把你摁在地上揍一顿!

所以说这种仁义,其实是在做道德文章,跟刘裕直接灭了前朝皇族的光明磊落比起来,那就太会装了!

老赵要面子,所以大家没有把老柴家的子孙都给弄死,特地给柴荣留下了柴宗训这么一个后代。其余的留下没有意义,有个典型就不错了。

但是柴宗训在20岁的时候,也在房州去世了!死因不详,这可把老赵吓惨了,因为柴宗训的死,肯定会让人联想到跟老赵有关系,怎么洗白也没用。

好在柴宗训当时已经生了5个儿子,这5个儿子总能够得到宋朝的善待了吧?真不好意思,这5个儿子也相继夭折,没有一个是安享晚年的。

也就是说,其实到这儿,老柴家就绝后了!你觉得这事儿跟老赵家没关系吗?就算赵匡胤干不出这种事儿,他弟弟赵光义也干得出来。柴荣的直系血脉留在世上,绝对是对老赵家巨大的威胁,所以只有彻底清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宋仁宗恢复了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既然柴荣都绝后了,为啥还有传说认为老赵家对老柴家很不错呢?这事儿就要问问宋仁宗了。因为宋仁宗时期,恢复了老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当时宋仁宗生的儿子全部夭折,身边只有女儿。所以他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老赵家做了什么亏心事,才会导致皇帝绝后呢?

想来想去,宋仁宗想到了石碑上的那段话,这才想起来,原来赵匡胤要善待的柴家,其实已经绝后很多年了!

别说善待了,压根连个影子都没了。为了弥补祖先们犯下的错,也为了让自己积德行善,宋仁宗找来了柴家的族谱,从柴家的旁支中随便挑了一个叫柴咏的人,继承了老柴家的香火,被封为崇义公(王爵已经不给了)。同时也让他和他的后人们承担起了祭祀后周皇族的重任。

这事儿的确挺地道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柴氏后人,跟柴荣可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因为柴荣绝后了,这个人最亲也只能是柴荣兄弟的后人。

总结:此后老柴家与老赵家荣辱与共。

柴咏被封为崇义公以后,一直传承到了北宋末代,老赵家为了面子,算是相当厚道了。等到了靖康之耻以后,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而崇义公估计也跟着宋徽宗被金人掳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居然还不忘去找柴家的其他人来继承香火。他找到了一个叫柴叔夏的人,让他承袭了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到南宋灭亡,都是这一支在继承老柴家的香火。

由此可见,柴家经历了两次香火断绝。第一次或许是老赵家人为造成的,导致柴荣绝后。第二次是靖康之耻造成的,不过总体来说,老赵家的皇帝,为了面子算是很厚道了。

参考资料:《宋史》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算起来,赵匡胤是古代所有开国皇帝里面,极少有的,善待了前朝皇帝和前朝皇室遗孀的人。

柴荣的继承人柴宗训,公元953年9月14日生人,卒于公元973年4月6日。显德七年(960年),经历了陈桥兵变,禅位于赵匡胤,后周灭亡。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封其为郑王,赐予“丹书铁券”,类似于免死金牌。

据某些史料记载,柴荣还有一个嫡传儿子活了下来。当年宋太祖带着大军冲入皇宫,见到宫女抱着一位王子,这个娃娃正是柴荣的儿子。在潘美的劝说下,宋太祖同意潘美把这个娃娃认为义子,取名潘惟吉。根据这种说法,潘惟吉就是柴世宗的亲儿子,而且在大宋建立后,仍然活的很好。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我们只当做一则小故事,听个乐吧。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就发布命令,告诫三军: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不管怎么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柴氏一族,是得到了大宋皇室的礼遇的,大宋皇室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前朝遗孀而斩尽杀绝。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据说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了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这跟所谓丹书铁券的意思差不多,相当于给老柴家给了一块免死金牌。

当然,这丹书铁券,有时候也怕流氓。比如《水浒传》当中,柴进拿出丹书铁券的时候,就并不好使。可见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还需要统治者的进一步认可,不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推移,谁还认你一块铁牌子呢?

好在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赵匡胤誓碑的遗训。柴家子孙后代,几乎是与宋朝共存亡的,而且,我们看到,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后周官员,并没有被杀。也就是说,大宋王朝,完全是和平继承了大统,善待了前朝皇室遗孀。

赵匡胤受禅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封符太后为周太后。后来,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享年20岁,被谥为恭帝。值得一说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柴宗训是自然死亡,不是赵匡胤所害。

柴宗训病死后,宋太祖为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柴宗训有五个儿子,可惜五个儿子都早夭了,为了香火有继,宋皇便在周世宗的侄孙辈中选择合适人选,继续祭祀后周的宗庙。此后,柴氏子孙世代袭封崇义公的爵位,直到宋朝灭亡后才断绝,时间长达200余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柴氏后人,能够得到善待,跟赵匡胤的本性善良分不开。

赵匡胤的皇位,来得容易,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黄袍加身,当上了最高统治者。整个过程,几乎可以说是兵不血刃,没有死伤一兵一卒。(准确地说,除副都指挥使韩通及其家人被王彦升所杀之外,再无死伤。)

赵匡胤能够如此和平稳定地改朝换代,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朝廷上下的局势使然,另一方面,当然离不开他自己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说白了,赵匡胤这个人,本质上,还是比较良善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他后来搞的“杯酒释兵权”看到。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总要找个机会搞一件事情,那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也就是杀掉开国功臣,为后世子孙清除统治障碍。这是历代开国皇帝为了帝国江山永固,为了子孙后代顺利继承大统,而必搞的一件大事,几乎已经成为一条铁律。

而赵匡胤,虽然也要为江山永固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但是他的手段与办法,可就相当善意了。赵匡胤的做法是,跟大臣们喝个酒,吃个饭,摆一顿酒席,在席间好言相劝,苦口婆心。虽然气氛也并不多么和谐,但是终归还没有到要杀人的地步。

而且,赵匡胤在这次酒席间许诺给大臣们的好处,都贯彻落实了。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从这些小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来,赵匡胤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他虽然是武将出身,可是干起事情来,温文尔雅,有里有面,堪称是古代开国皇帝里一个善良的奇葩。

再多说几句,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对这位亡国之君,没有采取诛杀的做法,而是封其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作诗怀念故国,惹怒了太宗,于是被赐酒自尽,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追赠其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我们看到,总体上,宋王室对这些被征服者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要不是李煜太过敏感,老搞些思故国的动作,应该是可以善终的。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赵匡胤如何对待柴荣儿子的,赵光义就是如何对待赵匡胤儿子的!

与国同休的柴氏后人

在《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他就是小旋风柴进。

“好汉”们之所以能齐聚梁山,柴进在里面居功至伟,无论是最开始上梁山的林冲,还是后来入主梁山的宋江,都是在柴进的帮助下落草为寇的。

而柴进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先后聚集、并帮助这些逃犯,而不受官府追责,就是因为他的祖上是后周世宗柴荣。

没错,在《水浒传》中,柴进是柴荣的嫡系子孙,家有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这才是柴进能广结天下英雄的根本。

唐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进入诸侯割据的时代,后世一般将这个时代的版图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就是以正统为名,接受唐哀帝禅让,占据中原之地,定都洛阳、开封的“中原王朝”,而这个中原王朝在这段时期内,也先后经历过五次改朝换代,依次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就是常说的“五代”。

另一部分就是十国,除了这五个“中原王朝”之外,中华大地兴起了很多割据政权,犹如当年的东晋与十六国一般,这些政权中最大的十个被称为“十国”。

这就是五代十国的大体划分。

后周,作为五代中最后一个国家,国祚短暂,10年间一共经历了3个皇帝,分别是开国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以及恭皇帝柴宗训。

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周宋禅代,后周灭亡。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这就是所谓的“誓碑遗训”。

誓碑遗训上有这么一条,是专门为柴氏后人而留,曰:“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也是《水浒传》中柴进的丹书铁券的由来,宋朝后代皇帝,也大体上遵守了这个誓碑遗训,从此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哪怕后来参与到新旧党争中,失势的官员也没有被杀。

这是否意味着宋太祖善待柴荣后人呢?

柴荣四子

后周一共有3个皇帝,开国太祖郭威有2个儿子,都被汉隐帝所害,这才将内侄(柴皇后的侄子)柴荣收为养子,立为继承人。

柴荣共有七子,其中三个年纪最大的也跟郭威的两个儿子一起遇害,只留下4个幼儿,因此驾崩之后才让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

这4个儿子最终结局如何?

1.柴宗训:后周末代君主,禅让之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13年后去世,年仅20岁。

2.柴熙让:赵匡胤夺取政权之后,下落不明。据说是为了躲避宋太祖的追杀,改姓宁,逃避到了河北沧州一带。

3.柴熙谨:被名将潘美收为养子,死于公元964年。作为柴宗训的六弟,他的年纪小于12岁,所以必然是没有子嗣留下的。

“(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宋史·本纪第一》

4.柴熙诲:与柴熙让一样,随着后周的灭亡,不知所踪。但是在后人传说中,卢琰收留了柴熙诲,并将其改名为卢璇,认作养子,从此作为卢姓的一支开枝散叶。

除了柴宗训与柴熙谨有明确的史书记载,另外两个在正史上都是下落不明。

考虑到周宋禅代大体上还是比较平和,当时赵匡胤拥有决定性的力量,并无多少反抗;

而且本身经历五代混乱,后周也是从权臣上位的,不到10年的政权,不太可能有多少人愿意以自己身家性命、甚至全族性命来收留柴荣之子。

极大概率,这两位都是在宋太祖登基不久后就去世。

柴宗训之后

无论其他几个儿子是怎么死的,死于何时,相比起当过皇帝的柴宗训来说,都显得有点无关紧要了。

那么,柴宗训又是怎么死的呢?真的是病逝吗?

三月乙卯朔,周郑王殂于房州,上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帝,命还葬庆陵之侧,陵曰顺陵。——《宋史·本纪第三》

在《宋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详细死因,没有说是病逝,也没有说是意外,那么他的死因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宋太祖称帝之后,厉兵秣马,相继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割据势力,又先后攻灭后蜀、南汉等国家。

自971年南汉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上书臣服以求自保,而北宋也开始休养生息,为征服南唐做准备。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柴宗训突然死亡。

柴宗训死时20岁去世,放在现如今,还没有到法定结婚年龄,但是在封建时代,却早已结婚生子,他死后留下了五个儿子。

宋朝后来所谓的柴荣嫡系子孙,大致都是由柴宗训这5个儿子开枝散叶。

前人之事,后人之师,在赵匡胤死后,弟弟赵光义继位,而赵光义对赵匡胤儿子的做法与其兄如出一辙。

赵匡胤有4子,两子早夭,在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次子赵德昭26岁,幼子赵德芳18岁。

赵匡胤去世3年后,29岁的赵德昭被赵光义训斥之后,自杀而死。

又过了2年,23岁的赵德芳也莫名其妙去世,《宋史》中对他的死语焉不详,用的是“寝疾薨”三个字,令人玩味。

不过,与柴宗训一样,无论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在死前都已经后继有人,也算是没有斩尽杀绝。

虽然宋太祖对待柴宗训远远比不上曹丕对待汉献帝,也不如司马炎对待魏元帝。但是相对于有些政权更替时,前朝宗室被斩尽杀绝来说,宋太祖给柴荣一脉留下了血脉传承,手段还算得上温和。毕竟经过五胡乱华之后,在皇位更替中,一代比一代残忍。相比之下,宋太祖还算颇为厚待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一场“陈桥兵变”将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之后,一个崭新的王朝向世人走来。这个王朝尤其辉煌与摧残,亦有其屈辱与悲哀。

可不管怎样,那都是之后要做的事情了。现在,摆在赵匡胤眼前有一件最需要解决的事情,那就是现任的后周皇帝柴宗训。

分析

自古道“无情最是帝王家”,别管是亲情、友情、爱情放在那无尽的权力面前,一切都将当然一空。

按理说,柴荣与赵匡胤的关系那是极好的,而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也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可即便如此又如何呢?赵匡胤还是要趁着后周“孤儿寡母”难掌国政的时候夺取皇位。

那么,赵匡胤在夺取皇位之后,是否有善待柴荣的后人呢?

  • “宽厚”的赵匡胤

在历代帝王之中,赵匡胤算是相对宽厚的了。起码,他没有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给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一个善终。

而且,他还定下了所谓的“士大夫不因言获罪”的祖训,仅此一条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宋代的大臣。

可问题是,不管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做官的士大夫,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柴荣的后人柴宗训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毕竟,柴宗训的身上曾经穿过黄袍,如果他想做点什么事情,比一般人有号召力得多。

历史上,像柴宗训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周静帝宇文阐,他就是在失去皇位之后,死在了杨坚的手里。那柴宗训会不会重复宇文阐的命运呢?

起码,从表面上看,柴宗训的命运和宇文阐是不同的。不管赵匡胤是因为觉得对不起柴荣,还是为了收买后周官员,亦或者是一切的一切。总而言之,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在夺了柴宗训的皇帝宝座后,对柴宗训还是不错的:

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赵匡胤还赐了柴家“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虽然说是否有效完全在皇帝掌握,但柴宗训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够被赐“丹书铁券”那还真的是一份殊荣。

而且,赵匡胤不仅对柴宗训好,更“过分”的是,他还奉柴荣的皇后为太后,别管真假起码让人看上去真的是很仁义。在这一点上,赵匡胤的“戏”的确是比别人足的。

至于说什么封王、祭祀等事,那都是流程上的事。哪怕是朱温这样的人,也都都会走这么一种流程。

只不过,赵匡胤仿佛不是在走流程,而是真的想要“厚待”柴荣后人。因此“厚待”柴门后人对宋代皇帝就像祖训一样,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表面上看起码是有始有终。

最简单的一个证据,那就是柴氏一门从未因为宋代的党争而受到任何牵连,降低他们的待遇。

  • 宗训死而柴门“存”

“善待”指的是待遇上的善待,可有一截,一切“善待”的前提都是不危害到赵家的统治。一旦有了潜在的威胁,那还是要有动作的。

柴宗训之死,在历史上始终都是一个迷案,他到底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历来众说纷纭。如今我们要是想找回事情真相,首先还是得看看历史记载: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开宝六年春的时候,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所剩的比较大的失利就只有一个北汉了,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在南方战场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的他将挥刀北进,那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内部的平稳。

而此时,柴宗训的年龄恰好二十岁,正是年富力强,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他是否有恢复后周的想法这点无从而知,但赵匡胤是否对这个年龄的柴宗训放心这一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另一个问题,柴宗训死的地方是哪里,是房陵。房陵这个地方并非是一个风水如画的好地方,“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的房陵可不养人。

赵匡胤是给柴宗训一个王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可却把柴宗训“封”在了房陵。这与其说是封,倒不如说是发配和监督。

开宝六年春之前的赵匡胤一心南征,他把柴宗训封在一个他南征方向的地盘上,说白了就是柴宗训只要稍有异动,赵匡胤就可以解决掉他。

可当赵匡胤平南完成,即将北伐的时候,身处房陵的柴宗训就脱离出了他的视线。此时的赵匡胤不可能再给柴宗训换一个居住地,这样会影响他的名声。

而他能做的,就是悄无声息地除掉柴宗训,这对于赵匡胤而言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结语

赵匡胤与柴宗训之间本就是一对矛盾体,赵匡胤可以“宽厚善待”他,可也必须要提防他。毕竟,这是前朝皇帝的子嗣,赵匡胤与他有着国仇家恨。

所以,对于柴宗训,赵匡胤在经济待遇,生活待遇上可以给他一定优待,但一定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一旦超出,就会成为柴宗训的悲剧。

开宝六年,赵匡胤完成了南征,即将开启北伐。此时的柴宗训已经成人,而且身处房陵的柴宗训也将脱离赵匡胤的视线,所以柴宗训有了必死的理由。

我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隐疾,又无任何不良生活习惯的柴宗训会在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这就像赵匡胤的突然暴毙一样,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历史难题。

对此,我大胆推测,柴宗训之死与赵匡胤有很大关系。而两个人之间所交易的,就是柴氏一门在柴宗训死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宋朝建立后,柴氏后人逐渐退出政治舞台,隐姓埋名。

存在这样一种说法:赵匡胤从后周手中夺权,礼待柴氏眷属,并立下“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的遗训。并且在演义中均能看到柴氏后人的影子,比如《杨家将》中的柴郡主,《岳飞传》中的小梁王,《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更是拥有铁卷丹书。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柴氏族人纷纷改姓,散落各地。

柴宗训后裔分为柴姓、林姓、向姓、郑姓、王姓。其中柴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向姓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林姓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川;郑姓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

另外,柴荣第五子柴熙让后裔有柴姓,主要分布在全国;宁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才姓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韩姓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周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柒姓主要分布在广西。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后裔改姓潘,主要分布在湖南,河北,河南,山东。

柴荣第七子柴熙诲后裔改姓卢,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河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