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我们首先理顺一下鲁迅的兄弟几个人的关系再来说周三丰为何自杀。这其中是否有其伯父是汉奸的原因。
鲁迅一共是兄弟三人,鲁迅是老大。二弟是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翻译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散文第一人,可以说,就文学成就而言 不逊于鲁迅,但他的人品比鲁迅差的太远,是一个可耻的汉奸,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啊。
鲁迅的三弟是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初名松寿,后改名建人,字乔峰,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当代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同名传记。1919年,周建人迁居北京,23年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从事著译工作。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建人是兄弟三人里名声最不显的一个,但却是政治地位最高一个,也是最后去世的一个。
鲁迅与“妻子”许广平只有一个孩子也就是周海婴。二弟周作人和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有三个孩子,分别是长子:周丰一。长女:周静子。次女:周若子。老三周建人先后有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就在二嫂羽太信子的亲妹妹羽太芳子。周建人和芳子一共有四个孩子,第一个儿子:周冲(一岁余夭折)女儿:周鞠子,又名:马理,第二个儿子叫周沛,第三个儿子叫周丰三。周建人第二个妻子叫王蕴如。两个人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周晔、二女儿叫周瑾、三女儿叫周蕖。
应该说。周建人和羽太芳子感情是很好的,芳子很爱周建人,周建人与羽太芳子于1919年12月,和鲁迅一家(鲁迅的母亲,妻子朱安)以及周作人一家。一起住进北京八道湾周宅。周建人到京后没有工作,后在胡适帮助,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六十元。周建人不顾已经怀孕的芳子的苦苦哀求于1921年去上海,在上海的周建人曾多次写信给芳子,希望她去上海生活,但芳子已经习惯了北京的奢侈生活,和她姐姐一样爱慕虚荣,(应该也有她姐姐的反对)坚决不去海。而在上海的周建人和王蕴如同居,在周母80寿辰的时候(这时候鲁迅已经去世)周建人携王蕴如及孩子们去北京,为母亲拜寿。在此期间,芳子、信子包括周作人以及周母都强烈反对与周建人、王蕴如婚姻,以至于大吵一场。芳子的孩子自然站在这母亲这一边,经过这场大吵,周建人彻底离开北京,放弃芳子,就相当于“离婚”在在法律上说,周建人和鲁迅一样,第二任妻子一辈子不合法。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些,,下面就具体说说周丰三自杀的原因,周丰三生于1922年2月,在1941年3月24日,周丰三毫无预兆地在家里用周作人警卫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自杀。这一行为让人猝不及防,没有任何预兆。所以有了许多猜测。
有一种说法是,周丰三以父亲为耻。周建人在上上海数十年没有尽过一个父亲责任,除了给家里寄点钱之外,没有做任何一个父亲的责任,周建人在上海和王蕴如同居生下3个孩子,而且堂而皇之地带着小三去北京,丝毫没有羞耻之心,而在此期间,芳子默默地抚养着他和周建人的三个孩子。周建人不仅不感激,而且让芳子离开周家,给王蕴如让位,,这个行为让全家为之反对,周建人只好离开北京回到上海。公开声明和芳子脱离关系。而14岁的周三丰彻底的永远失去了父亲。没有父亲的周三丰性格孤僻,再加上伯父当汉奸,而他们全家的生活又得不依靠伯父周作人的接济。巨大的压力之下,19岁的周三丰只有自杀了,也就是说,他的父亲周建人是凶手.
再有一个说法是。周三丰劝诫伯父周作人不要当汉奸不成,应该说,在周三丰的眼里,伯父更多扮演的应该是父亲的角色。面对日本的入侵,全国上下一派抗日之声,而他的母亲。伯母都是日本人,他本人拥有半个日本血统,使得他极其苦闷,同学对他远离,挖苦,讥讽,让本来就孤僻他更加痛苦,无人加以倾诉,他也多次向伯父苦苦哀求,但被伯父加以斥责。在多种的压力之下,这个只有19岁的少年终于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自杀。
这两种说法你认为哪个说法比较符合实际,应该说周家三兄弟的才华都很高,在近代中国文化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但三兄弟为人呢,周作人是文化汉奸,周周建人是渣男。鲁迅自有公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周丰三是鲁迅三弟周建人之子,他出生于1922年2月,是周建人和第一任妻子羽太芳子所生,周建人和羽太芳子共育有四个子女,周丰三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1941年3月24日,年仅20岁左右的周丰三,突然拿起手枪,在自己伯父周作人面前饮弹自尽,不禁让人疑惑不解,关于周丰三的自杀之谜,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丰三自杀的原因,和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个人性格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所相关。
周丰三的生母羽太芳子是日本人,她于1897年出生在日本东京,也是鲁迅二弟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亲妹妹,因此,从关系上来说,周作人既是周丰三的伯父,也是姨夫。1912年,羽太信子在怀孕产子期间,羽太芳子从东京来到绍兴照顾生孕的姐姐,和鲁迅、周建人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周建人和羽太芳子日久生情,在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的撮合下,两个人于1914年在绍兴周家老宅举行婚礼,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儿女,分别是:长子周冲、长女马理、次子周丰二、三子周丰三。
1919年8月,鲁迅以3675元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的一座三进四合院,周家一家人也相继搬进了这座四合院,来到北京后的羽太芳子爱慕虚荣,花钱无度,此时的周建人又没有了工作,经济上全靠两位兄长支持,因此家中经常入不敷出,夫妻两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1921年9月,经胡适的介绍,以及鲁迅等人的帮忙,周建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印书馆任编辑工作,此时的羽太芳子已经怀孕,所以没有一起成行,1922年2月,羽太芳子在北京八道湾家中产下周丰三。后来,周建人曾多次写信让羽太芳子带着三个孩子来上海,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在周丰三两岁左右,也即1924年,父亲周建人和其学生王蕴如在上海结婚,两人婚后育有周晔、周瑾、周蕖三个女儿。周丰三年幼时便和父亲分开,从小缺乏父爱,对周丰三的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1923年夏天,周家十几口人在北京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11号的大四合院里已经生活了4年,也正是在这一年7月,周作人因听信妻子羽太信子的一面之词,和鲁迅闹翻,致使兄弟失和,祸起萧墙。"净身出户"后的鲁迅和妻子朱安以及母亲搬到了砖塔胡同,兄弟两人从此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北平为日军所占据,周作人在妻子羽太信子和妻妹羽太芳子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汉奸之旅。他的各种亲日、媚日行为为侄子周丰三所不耻,此时的周三丰和周作人住在一起,周三丰从小和生父周建人分离。
按理说,伯父周作人相当于是父亲的角色,因此他的一言一行也深刻地影响着周丰三,当周作人"附逆"日本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正当血气方刚的周丰三不惜以死相谏,用自杀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抗争。虽然最终于事无补,他烈士般的行为却值得我们钦佩!
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1941年3月24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的八道湾胡同里,一个年轻人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年轻人瞬间倒在了血泊中。措手不及的家人,听到枪声,吓得赶紧进屋查看。那时,年轻人早已没了气息,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奈。
自杀的人名叫周丰三,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鲁迅的亲侄子。他自杀时年仅19岁,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是一个涉世未深、有着大好前程的小伙子。
(周建人旧照)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个懵懂青年,如此决绝地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了结自己呢?
这首先得从周丰三的家庭说起。
周丰三出生于现代大作家鲁迅的家族,是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小儿子,母亲是日本人羽太芳子。
鲁迅先生一共有两个兄弟,老二周作人,其夫人是羽太芳子的胞姐羽太信子。所以周作人既是周丰三的伯父,也是周丰三的姨爹。
关于周丰三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原因之一:家庭关系的破裂。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结合颇具传奇色彩。
1912年5月,即将临盆的羽太信子给远在日本的老家去信,她非常思念自己的妹妹羽太芳子,希望妹妹能到中国来,同自己团聚,顺便照顾生产的自己。15岁的芳子随即来到了中国。
当时,周家还住在老家绍兴,一家人其乐融融。芳子的到来,更是给这个和睦的家庭注入了活力。23岁的周建人整日和芳子朝夕相处,特别喜欢这位女孩儿的活泼精灵,阳光上进。久而久之,两人渐生情愫,彼此相互爱慕。
(周作人旧照)
在周作人夫妇的撮合下,周建人和芳子最终走到了一起,于1914年在绍兴成亲。婚后的两人甜蜜幸福,先后生下了女儿鞠子、儿子丰二和丰三。
在周丰三出生前,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下了一座四合院,把周家所有人都从绍兴搬到了北京。初到北京的周建人,没有正式的工作,闲居了两年。家庭的一应开支,全靠为数不多的储蓄和鲁迅的接济支撑。周建人为了减轻鲁迅的负担,在胡适的帮助下,进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虽然薪水仍然微薄,但好歹没有吃闲饭,多少缓解了一点生活的压力。
1921年9月,周建人离开北京去到上海。其时,芳子已身怀有孕,无法陪同周建人前往,便独自留在了北京待产。1922年2月,周丰三降生了。
家里增添人口,生活压力陡然增加。眼看即将坐吃山空,周建人多次来信,希望芳子带着子女前往上海,一家团聚并共渡难关。但倔强的的芳子放不下她在中国唯一的亲人信子,不愿前往。甚至在周建人亲自返京迎接时,芳子依然拒绝随行,坚持住在北京。
其后,影响周建人后半生的人物出现了,她就是周建人在绍兴任教时的学生王蕴如。两人于1923年在上海的偶然邂逅,开启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师生恋。
孤独的周建人和身处异乡的王蕴如,擦出了爱情火花,同居在了一起,还有了孩子。从此,周建人和芳子以及她的3个儿女彻底成为路人。
(鲁迅旧照)
这期间,周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1936年10月,家里的顶梁柱鲁迅因病去世了。周家老太太老来丧子,异常悲痛。1937年正月,恰逢老太太寿辰,周建人便带着王蕴如和女儿来到北京,给老太太祝寿,并借此机会让她们认祖归宗,拜见老太太。
但不想这场聚会最终导致了周建人家庭的决裂。芳子带着3个子女大闹寿宴,15岁的丰三和18岁的丰二完全站在了母亲芳子这边,指责父亲抛妻弃子,丧失道德底线,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丰二甚至和父亲发生了肢体冲突,并报了警。
这次的不欢而散,导致周建人扬言要和两个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并中断了之前给付的生活费。
周丰三在父亲离开北京时,尚未出生,和父亲的感情非常淡漠。加上父亲不顾其母子的感受,执意另建家庭,严重伤害了他脆弱的心灵。他对周建人已没有任何爱意,只剩下了仇恨。
因此,自杀那天,当伯父周作人的保镖无意中将手枪放在桌上时,这位心智还不成熟的大男孩儿在冲动之下,抓起了手枪,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第二个原因:伯父周作人和日本人走得太近。抗战爆发后,周作人确实在文化方面和日本人有过合作。1938年,周作人参加了日本举行的文化座谈会。为此,他曾遭到刺杀,巧合的是,子弹不偏不倚射中了铜扣,周作人侥幸逃过一劫。有关这次刺杀的主谋,一直没有定论,这在周丰三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后来,周作人出任了汪伪政权的一些文职,加上周家还有两个日本女人,周丰三自己的身上还留着日本人的血,这在举国抗日的大环境下,周丰三内心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就在“家变囯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稚嫩的周丰三不堪重负,选择了在周作人的家里开枪自杀,以表达自己无声的抗诉。
(参考资料:《鲁迅故家的败落》)
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在1941年的3月24日,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内突然传出一声枪响,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倒地身亡,他就是鲁迅的侄子,周建人的儿子周丰三,二十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这个小伙子却如此想不开,而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或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或者是自己忍受不了社会的压力,或者他本身性格就有缺陷。
周丰三是鲁迅弟弟周建人的儿子,鲁迅两个弟弟,一个是沦为汉奸的周作人,他早期对文学现代化观念的提出也有独特的见解;而鲁迅的第二个弟弟就是周丰三的生父周建人,他却和周作人相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要职。
周丰三的母亲是周建人的第一任妻子,羽太芳子,这个羽太芳子也是周作人妻子的亲妹妹,这样周作人和周建人既是兄弟关系还是连襟,1912年,因为姐姐生了小孩,需要人照顾,于是羽太芳子就来到绍兴(那个时候还没搬到北京),来到绍兴以后,不免和姐姐的家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周建人,日久生情,加上姐姐姐夫的极力撮合,所以二人结婚,羽太芳子为周建人生了四个儿女,周丰三是最小的儿子。可见在他们结婚早期的时候,夫妻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后来鲁迅在北京买下了一套四合院,于是就将妻子朱安,母亲,还有周作人一家和周建人一家接到了北京来,也正是举家迁来了北京,周建人和羽太芳子夫妻二人矛盾才愈演愈烈,北京当时即使在民国时期也算是个大城市,绍兴是没法比的,而像我们平常人去北京去上海也是觉得很新鲜,见了什么都想要,图个新鲜,羽太芳子也是如此,夫妻二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女人花钱还大手大脚,入不敷出,妻子嫌弃丈夫赚的少,丈夫指责妻子花的多,一来二往,夫妻关系渐行渐远。而后周建人去了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个时候的羽太芳子已经怀有他地小儿子周丰三了,周建人也多次劝说妻子去上海,但是羽太芳子舍不得姐姐,舍不得北京奢侈的生活,所以此后周建人也就几乎和妻子分道扬镳,两地分居,妻子继续住在四合院,1922年生下了最小的儿子周丰三,而在两年以后,周建人也和自己的学生王蕴如结婚生下了女儿,而周建人也几乎没有回到过北京,直到1937年,他给母亲拜寿,也因此和自己的儿女发生了冲突。
所以说周丰三的出生是不幸的,他出生于父母矛盾加深的时候,并且从出生以来从没有得到过父爱,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在上海工作,刚两岁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再婚,并又生下了孩子,而周丰三在父亲的眼里甚至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周丰三的童年也没有父亲的陪伴,这对孩子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在学校都会抬不起头,这或许也是周丰三因为家庭原因而心理抑郁导致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本来周作人和鲁迅相处也不错,全家靠着兄弟二人养活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周作人的妻子却作妖,兄弟二人自此失和,后鲁迅将母亲和朱安接出来,兄弟二人从此也分道扬镳,所以以后整个大家庭的开支全仰仗周作人了,但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加上可能来自于妻子和小姨子的挑唆,周作人走上了汉奸的不归路,他这个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也是会受到全国人面的唾骂,但是他作为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哥哥,兄弟都在为抗日救亡努力,自己却是汉奸,在周丰三看来也是一种耻辱,并且随着学校的爱国救亡活动,懂事的周丰三也曾劝说伯父,但是似乎不管用,加上自己的母亲是日本人,伯父是汉奸,还面对父亲的抛弃,周丰三终于在1941年忍无可忍,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倒地身亡。
所以,我认为周丰三的自杀是多方面的原因,周作人是汉奸只是一小部分,他的自杀的念头可能是多年累积的结果,刚出生就被父亲抛弃,一个没有父爱的同年,刚十几岁的时候见到父亲,父亲带来的不是安慰和关心,带来的却是另一个女人和孩子,并且还和家人大打出手,对当时的周丰三打击也是很大的。而后,周作人成为汉奸,那个时候他才十五六岁,在学校肯定也因为母亲和姨是日本人,伯父是大汉奸而受尽同学的孤立和鄙视,最后导致精神崩溃。
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周丰三自杀,他的父亲是如假包换的罪魁祸首,与鲁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周丰三是鲁迅的侄儿,他的妈妈,叫羽太芳子,是日本人。
周建人和羽太芳子自由恋爱后、于1914年结婚时,芳子才不过17岁;婚后,羽太芳子遵循普通日本女人传统,相夫教子,连生了4个孩子。
而 周建人当时穷困潦倒,由于才华有限,没有稳定的工作,结婚后经济捉襟见肘,但芳子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嫌弃丈夫,直到1921年在大哥鲁迅的帮助下,才在上海谋了份差事,1922年2月,芳子生下儿子周丰三。
周建人有了稳定收入,就在上海同自己过去的学生王蕴如同居,忽略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而王也以周夫人自居,如此周三丰兄弟姐妹10多年没有享受过父亲的关怀,后来在舆论的压迫下,周建人零星寄过去一些生活费。
1937年,周建人为让周家承认王,带着王及私生子去参加母亲80寿宴;芳子姐妹与周和王这对狗男女大吵了一场,周丰三自然站在母亲这一边,他愤怒地指责父亲不负责任,喜新厌旧;此事弄得满城风雨,后来二哥也来信谴责周建人始乱终弃的行为;恼羞成怒后,周建人变本加厉,竟然不再给芳子母子汇钱了,还公开声明不认芳子及其子女。
周丰三当时14岁,从没有享受过父爱就彻底失去了父亲,1941年,绝望后的周丰三,偷来叔父警卫的手枪,怀着对亲生父亲的满腔愤怒,对着自己抠动了板机,自杀身亡,年仅十八岁;纵观整个过程,周丰三是由自己的父亲周建人逼死的。
鲁迅的侄儿周丰三为什么饮弹自杀?
1912年5月,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临盆待产,她的妹妹羽太芳子由日本赶来顾照姐姐,此时的芳子年仅15岁,周家老三周建人24岁。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加上周作人夫妇从中撮合,1914年2月,两人结婚。婚后两人育有四个子女。长子早夭,周丰三于1922年2月出生,是他们的幼子。
令人震惊的是,1941年3月24日,时年19岁的周丰三在北京二伯父周作人的家中,用周的警卫佩枪,举枪自戕。到底是何原因令花季少年厌弃尘世?
1939年1月,周作人被一自称为他的学生的刺客行刺,受轻微枪伤。此后,为保护周作人,日本宪兵直接入驻周作人家。可以说这次行刺加速了周作人的落水。传说这次行刺和周丰三有关,周丰三心存愧疚,便饮弹自尽了。而据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称,真相并非如此,可能是家庭的变故令周丰三生无可恋。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购置房产,周家举家迁京。周建人到京后,也没有什么工作,偶尔写点文章发表。两年后,鲁迅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三弟周建人谋得一份差事。1921年周建人离京赴沪,这时芳子已孕有周丰三。周丰三出生后,周建人多次劝说芳子赴沪团聚,但芳子与其姐羽太信子一样贪图享受,不想放弃八道湾舒适的生活,拒绝赴沪定居。
1925年周建人在上海与昔日学生王蕴如同居,并育有三女。鲁迅病逝后,为安慰周母,周建人携王蕴如及孩子回京为母祝寿,芳子、信子姐妹与周建人、王蕴如大闹一场。芳子的三个孩子自然跟母亲立场一致,和周建人闹在一起,其子丰二手持刀具扬言要杀死父亲。周作人也写信指责其弟遗弃芳子。经此一闹,周建人连生活费也不再寄给芳子母子了,与芳子母子彻底断绝了关系。此后,芳子及孩子一直由周作人接济。
家庭的失和使周丰三敏感脆弱,而周作人也在1941年任伪教育总署督办,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或许这多重的原因成为周丰三这个敏感少年的致命杀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