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织田信长的铁炮队闻名已久。当时铁炮的威力有多大?

铁炮,也就是日本人对火绳枪的称呼,日本最早的火绳枪形制为葡萄牙火绳枪,小鬼子管它们叫种子岛。当然这种子岛本是个地名,但因为日本的第一批火绳枪是由种子岛的八板金兵卫仿制出来的,因此为了纪念这批火枪,种子岛就成了这批枪的称呼。

之后日本的火绳枪又经历了根来寺阶段,一直到1543年,国有锻冶的国有善兵卫受幕府将军足利义晴的委约,开始为幕府造火枪,国有集团改名为国有铁炮锻冶,铁炮一称也由此开始。

可以说当时日本诸多铁炮锻冶中,数国有家的质量最好,1549年,尾张大名织田信长牢牢的控制了对国有铁炮锻冶的控制权,并定制了500支弹丸6钱重的铁炮。当时根据国有家对铁炮枪机的改进,已经由欧洲的龙头向后变成了日式的龙头向前,这增加了药盘和枪手眼睛之间的距离,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凭借火枪足轻和长枪足轻的完美搭配,织田信长成功的击败了多名对手,并有了统一日本的趋势。

在后来的万历援朝战争中,日本凭借火绳枪优势,多次击溃朝军的劣质防御工事。尤其是当时日本还有一种大型的火绳枪,口径2CM,枪管1.45米,弹丸12钱重,其火力之大,可以轻松击穿明军朝军的甲胄,甚至小型木车。除了这种铁炮,日本还生产过一种特大号的火绳枪,口径在5CM左右,枪管60CM左右,发射大号弹丸,名曰大筒,是一种介于火绳枪和火炮之间的武器,用以弥补日本火炮不足的缺点。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由于古代日本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战争模式一直比较原始——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日本的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即使在元军东征日本近两百年后的1466年当时的大明藩属国琉球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法神,围观的室町幕府众人无不大惊失色。由此可见直到此时日本人尚不知火器为何物。事实上作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先通过丝绸之路和蒙古西征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再由欧洲殖民者跨越大半个地球带到和中国并不太远的日本。

公元1560年正是大明嘉靖后期,此时大明帝国对倭寇入侵正由战略防御转向进攻。与此同时在倭寇的老巢——日本正处于战国乱世之中:各路诸侯大名连年混战,自保尚不暇,哪儿有闲空向明朝派出侵略军。当然在战国内战中落败的武士浪人沦为海盗一直不停地骚扰大明海域,然而能和大明官军长期抗衡的这不会只是一群散兵游勇吧?那么背后究竟是谁领头呢?事实上嘉靖年间的倭寇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由于明帝国的海禁政策使东南沿海一带大量靠经营海外贸易为生的百姓失去生计,部分沿海居民开始逃到明王朝统治较为薄弱的海岛上干起走私的勾当。在他们之中出了一个名叫汪直的人物: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汪直打败了另外一支称雄海上的陈思盼海商集团,由此完全控制了整个东海地区,一时形成“海上之寇非受汪直节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的局面。鼎盛时期的汪直拥众二十余万,拥有一百二十吨以上的巨舰百余艘。这是当时世上最强大的舰队,无论大明官军或是西洋殖民者面对这股势力都没必胜的把握。早在公元1543年,尽管此时汪直尚未战胜陈思盼,还没成为东海最大的海上势力,可他已像欧洲殖民者一样在海外为中国人开辟了一块领地——这年汪直在日本萨摩藩的淞浦郡(今长崎县的平户)以及附近的五岛列岛一带建立基地。对此日方有如下记载: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禄、武运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户津,于今之印山旧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长,而大唐商船不绝于途,甚至南蛮黑船亦初泊于平户津。唐与南蛮之珍货年年充盈,京、界诸国商人亦云集于此,有西都之称。五峰者乃汪直对外的自称,日本因历史上深受大唐文明影响,故而以唐代明,所谓五峰自大唐而来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户津登陆一事。日方不仅没把汪直在日本领土上建立基地视为对其主权的侵犯,反而将此视为当地领主贤德的象征,这个恭维不可谓不高。汪直以此为基地建国称王、任命官吏:给自己起了名号“徽王”,占住的地盘叫“宋国”,“36岛之夷皆其指使”。

此时日本的诸侯大名们根本无暇顾及在日本领土内建立的这么一个独立王国对其主权意味着什么,他们甚至还争相讨好汪直——此时正忙于征战的他们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而汪直能帮他们做到这点,因为汪直手中掌握着大量战略物资。除了战略物资之外,汪直还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就在汪直登陆日本那年他从暹罗带着三名葡萄牙商人抵达了日本南方的种子岛,正是通过汪直的推荐、介绍和翻译,岛主时尧才从这三名葡萄牙人那里购买并引进了新式火枪并掌握了弹药的制造技术,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之为“铁炮传入”。关于其中的细节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由于遭遇台风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岛南边的种子岛。对这些异族人充满好奇的岛主时尧让他们在赤尾木港(现今的西之表市)。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的中国人向时尧引荐介绍了这些葡萄牙人,时尧发现葡萄牙人所携带的物品中有一种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发出“轰”的一声巨响,然后远处的东西就被击中了。对此惊奇不已的时尧用二千两金子购买了两把并命令“种子岛锻冶栋梁”八板金兵卫清定仿制。这年时尧才十六岁,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无意中为日本引进了此后将会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历史的新式火枪。金兵卫拿到时尧交给他的火枪后仔细分解,可他很快发现这种新式武器的制造工艺已远远超出了自己从历代前辈那儿学来的范畴,无奈之下只好向葡萄牙人请教。葡萄牙人开出了一个条件:“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就教你。”金兵卫当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这伙不明底细的蛮夷,可完不成主公交办之事是要被处决的,如此一来包括女儿在内自己的整个家族都会遭受牵连。见到父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女儿表示愿意嫁给葡萄牙人。次年(也就是公元1544年)火枪终于制造成功,如此一来金兵卫就该按约把女儿嫁给葡萄牙人。结果令葡萄牙人没料到的是:金兵卫声称女儿患病身亡并煞有介事地举行了葬礼。尽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计,到底无可奈何。就这样最初诞生于中国的火枪先是通过丝绸之路和蒙古西征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带到了日本。

日本人将这种新式武器称为铁炮,有时也直接以诞生地种子岛作为对这种新式武器的称呼。所谓铁炮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其实说白了就是火绳枪,这玩意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根本达不到炮的程度。就在种子岛铁炮仿制成功的同一年纪伊国根来寺的津田算长到达种子岛,两支葡萄牙铁炮中的一支被他带回了纪州杂贺,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铁炮工匠芝辻清又卫门进行复制。这一次的复制非常成功,第二年开始纪州成为日本铁炮生产中心之一,杂贺的根来众受益匪浅,因此而成为列装铁炮的强悍军队。芝辻清又卫门带着铁炮技术到了日本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堺,与当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学习过铁炮制造,并将铁炮技术带回。两人一拍即合,吸收当地的明国火器技术,搞起了铁炮生产批发的生意,一炮打响,连带使也成为日本铁炮生产基地。堺的商人在战国时期富得流油,他们掌握铁炮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天文十三年(1544)二月由于九州南部的大名岛津贵久向将军足利义晴献上种子岛铁炮,引起了将军的兴趣。于是在将军的命令下在近江国的国友村铁炮又一次试造成功。国友村的“掌门”国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与芝辻清又卫门和橘屋又三郎并为战国铁炮的三大生产商。国友村成为织田家的支持者,织田信长因此而得以发挥铁炮的优势。

铁炮其实并没有某些电视剧或游戏中表现得那么厉害,它的使用方式是:把火药、装填物倒进枪管,放上弹丸,用一根通条压实,然后还要在枪管后端的火皿上放上导火的火药,并盖上火盖,避免走火。装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夹住火绳,以免造成事故;射击时瞄准后打开火盖,扣扳机发射。整个操作流程又复杂又慢,熟练的人也要弄上20秒左右,而一般的平均发射速度为30~48秒,所以战场上发出去一发后往往很难有机会给你从容装弹发第二发。遇见下雨天火绳发潮,铁炮就很难发挥威力。虽然日本人后来有所谓的“雨铁”,其实效果也并不好。另外长长的火绳时时要调整长度,安全性又成了问题。事实上早期铁炮对战国大名而言:不过是一种性价比过低的好看而不实用的玩具——这不仅表现在使用操作流程的缺陷上,同样也表现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当时日本的铁炮工匠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卷成法”的方法打制枪管。具体的打制流程如下:首先用一根被称为“真金”的实心圆铁棍卷上精炼的长方形铁板后锻打为筒状的“真筒”,然后再在这个“真筒”细密地螺旋状缠绕上细长的铁板条,使其像藤蔓一样缠绕在“真筒”上,再然后经过多次锻打冷却之后使铁板条与“真筒”合二为一,此时再抽出“真金”加以研磨即可。不要以为这就完成了整个铁炮的制作工艺流程,事实上这仅仅只是打造一支枪管而已,如果要完成全套铁炮制作流程需要花费200贯资金(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人民币)。因此维持一支训练有素的铁炮部队的先决条件是得有充足的财力作为支撑。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诸侯大名割据混战的时代:每个诸侯大名的领地面积并不大,有的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县乃至一个村,显然维持铁炮部队的财力负担是难以承受的。况且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铁炮发射速度还慢得出奇,直到1570年日本人发明了“早合”技术——预先准备好可供一次发射的弹药,在战斗中直接倒入并捣实就能发射,这使铁炮的平均发射速度提高到18-20秒。然而这没改变铁炮发射后必须等枪管冷却而不能连续发射的缺陷,而在18-20秒的等待时间中以骑兵的冲刺速度已可以冲刺到300米开外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铁炮的威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就成为全日本的诸侯大名思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关于提升早期火器的战斗力的思考在作为火药发明国的中国早已展开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发举兵30万(号称)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镇守云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选3万精骑前往平叛。明军的战马一见到思伦发的象兵就吓得四处打转。在这样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不过此时明军的火器有一个缺陷:打一发之后需要花相对较长的时间填充火药,还没等弹药装填完毕也许敌人就已冲到眼前了。沐英针对这一缺陷命令部队将火铳、神机箭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后来这一战术在明军远征漠北之时也一再被使用。在1575年6月28日的长筱合战中织田信长成为日本历史上首次运用这种三段击战术的人物,而他的对手则是当时享誉日本的武田骑兵队。在武田骑兵队出现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直到在日本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织田信长为最大程度削弱武田骑兵队的战斗力在抵达预设战场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士兵修建防马栅栏,以防武田骑兵队的冲锋或迂回。此时老天帮了信长的忙:连日的阴雨天气有效遮掩了修建防御工事的动静。三天后一套庞大而完备的拒马工事出现在设乐原的丘陵上——整套工事沿河岸修筑而成,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道门供己方军队出击用。作为对手的武田胜赖对织田信长的战前准备一无所知,他将武田军分为三翼:左路山县昌景骑兵疯狂攻击德川一方,右路则是马场信春,中路为内藤昌丰,分别攻击佐久间信盛和泷川一益。武田军的猛将倾巢而出,如山一般压来。织田一方在略做抵抗以后,退到防马栅栏后,马栅栏后突然响起了铁炮声,在连续不断的铁炮射击下,施展不了冲锋优势的武田骑兵纷纷倒下。武田军的第一波冲击失败。尽管第一波冲锋吃了亏,武田胜赖却既不打算退兵,也没修改战术——他只是集中兵力再次进行冲锋。问题就在于设乐原的地形以及信长的防御策略限制了骑兵优势的发挥。所以武田军只是单纯依靠愚蠢的硬攻进行冲锋,而且冲锋很难获得效果。第二波小山田信茂和武田逍遥轩在信长的栅栏和“三段击”面前同样一无所获。第三波攻击由小幡信贞领导他的“赤备军”进行冲锋,小幡信贞却战死沙场。武田军的士气遭到极大冲击。第四波则是武田信丰率领的“黑武者”。第五波则由马场信春再次率领。武田军就是这样一波一波疯狂地进行自杀性冲锋。就在武田执著于冲击信长阵地的时候,鹫之巢山的武田军阵地出现了一股浓烟,原本胜赖将部分兵力留在鹫之巢山监视长筱城,但信长却秘密派酒井忠次配合长筱城端了这个据点。这个据点的失陷是对武田军士气的又一次打击。此时战况已到了胶着阶段:疯狂的武田军硬是突破了两道拒马栅栏。这得益于马场信春、内藤昌丰等猛将的实力。虽然武田胜赖下达的是傻瓜命令,但这群虎将愣是把傻瓜命令给打出了效果,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马栅栏和铁炮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武田军和织田军混战在一起,双方拼的是士气和意志力,信长再次投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三支队伍加入战团。山县昌景从侧翼杀入,被德川手下的本多忠胜发现,本多忠胜立刻指挥铁炮队将这名叱咤风云的猛将击毙。山县昌景的落马使武田军一阵惊愕,他们连日作战,加上数次疯狂自杀性的冲锋,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早已到了极限。猛将山县昌景的死则是给他们在精神上最后的一次重击,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武田军陷入崩溃,向凤来寺方向逃走。在混战中小幡信贞、真田昌辉、真田信纲等数十名武将倒在了设乐原。信长发起了追击行动,在途中内藤昌丰阵亡。马场信春为掩护胜赖撤退,突入敌阵战死。

长筱之战不仅在日本战争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新的火器战术已开始取代中世纪的骑兵战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铁炮已克服了其固有缺陷,事实上长筱之战中织田信长的胜利并非单纯依赖铁炮,而是凭借铁炮与三段击战术、拒马栅栏的结合才实现的。长筱之战两年后的1577年9月23日上杉谦信就在手取川之战中击败了由柴田胜家率领的织田家的铁炮部队,由此可见此时的铁炮还不是一种具备决定性意义的新式武器,而更多需要与战术、地形等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实际战斗力。然而不论铁炮的缺陷如何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作战模式。随着铁炮的传入使原本的步兵——足轻更为受人重视。足轻原本是失地农民被临时征召雇佣所组成,铁炮传入后逐渐向正规化职业化转型,各大名都先后装备起铁炮足轻、枪足轻、弓足轻并探索他们与骑兵的配合之道。等到万历朝鲜战争爆发时昔日连火药为何物尚不知晓的日本已然成为一个火器强国。爆发于1592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一开始火器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日本依仗先进的铁炮仅用两个月就从釜山一路打到了平壤。在1592年的平壤之战中日军用铁炮射杀城墙上的朝鲜守军,朝鲜守军使用的弓弩的射程远不及日军的铁炮,日军遂轻取平壤。第二年2月8日赴朝抗倭的明军发起平壤战役:战斗中日军在城墙上做土壁,多穿射孔,用铁炮从射孔向外发射弹丸,令明军伤亡甚众。当时明军在火绳枪技术上不及日军,然而在重型火器上占据绝对优势,于是明将李如松调集120门将军炮与20门虎蹲炮对日军展开持续炮轰,铁炮到底不是真正的大炮的对手,最终明军实现了对日军完全的火力压制。在李氏朝鲜王朝的官方史书《李朝实录》中对日本铁炮和明朝火炮的战斗力有这样一番记载:“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响彻天地、山岳皆动......”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在长筱之战出土的铁炮弹丸口径还原中,是以4(约13.5毫米)~6匁(约15.5毫米)为主,此即是日本战国时代的铁炮主流口径。目前,种子岛后人种子岛时邦藏有的南蛮铁炮分别是14毫米与17毫米口径,而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藏的铁炮甚至达到20毫米的口径;隅州(大隅国)种子岛住常行制作的铁炮是16毫米、堺港所产芝辻长左卫门制作的铁炮为12毫米、国友藤兵卫制作的国友铁炮则是13毫米。

《骏府记》中,庆长十九年(1614年)十二月,奈良的甲胄师岩井与左卫门向德川家康献上一副自己制作的铠甲,德川家康随后命令铁炮武艺者稻富宫内以3.5匁口径的铁炮进行试射,结果没有射穿铠甲。而在伊达家的《忠山公治家记附录》中提到,明历二年(1656年),在江户幕府御铁炮方井上贞高的家中,大槻十郎大夫以4匁铁炮二发、6匁铁炮二发,对甲胄师雪下伊助锻造的前胴(铠甲的主要部分)进行试射,同样没有击穿这件铠甲。

在日本战国时代,很少能够看到盾牌,但是经常能看到士卒在打仗时举着一束竹子前进,这束竹子的作用自然也是用来防御弓矢与铁炮的。同样日本也以竹束做过铁炮威力的实验,将31支竹子绑成一束以后,用6匁与10匁的铁炮在16间(约28.8米)的距离进行试射。

10匁的铁炮毫无悬念直接击穿整束竹子(直径6支),但是改用6匁铁炮时,却只能击穿4~5支竹子,只有在射击竹束顶端的脆弱部分时,才能射穿6支。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因为大家总是长年累月的看一些垃圾影视作品,所以总会有人认为东亚地区在欧洲发展使用火枪的时候是一块‘净土’,除了弓箭就是弓弩,没啥热武器,但真实历史上在东亚尤其是日本、朝鲜这两个国家从十六世纪起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火器技术了,而其中最挂逼的就是日本。

日本战国时代的人普遍身材不高,一米七都能算异于常人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倭人丛生的地域,却总会产生夸张版武器,比如我今天要说的日本大型火绳枪——大筒,或者说手持大炮更合适,毕竟人们现在把口径超过20mm的管形火器称之为炮。

这种口径很反人类,30-40毫米都是小意思,甚至有80毫米口径的

这么大口径的火绳枪竟然是单人操作你敢信?

这种口径的火绳枪,经常客串攻城火炮,因为日本非常缺乏真正的火炮

真佩服日本啥事儿都能仪式化的能力,除了弓道竟然还有‘炮道’,捧个大号炮仗到底能悟出什么来?想不通。

老司机翻车了

这种抱式大筒,除了可以发射常规子弹,也就是大号圆形金属子弹和被称为千人杀的小霰弹外,还可以发射‘棒火矢’(大型箭),用来破坏船只、城防等。

80毫米口径大筒,据说这把枪能把霰弹射800米外(吹牛逼了吧)

‘棒火矢’(大型箭),用来破坏船只、城防

虽然抱式大筒发射的弹药叫千人杀,但其实只有几十发霰弹而已。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战国时代,日本人所使用的火绳枪呢,实际上是来自于葡萄牙人,葡萄牙也是率先把火绳枪带到了日本的种子岛,所以这个火绳枪也跟种子岛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枪在日本被统称为铁炮,因为在这之前,人们也没有想到能够这么使用火药,原先火药都是装在大炮里面发射的,现在这个东西又是用铁,像大炮一样发射,所以叫做铁炮。

当然是谁把这个铁炮带上日本历史的舞台的呢?织田信长,没错,就是这位岛国大魔王,他一开始就垄断了所有的铁炮生产,在这之后将铁炮这个武器带上了日本的舞台。

在这其中,织田信长对于铁炮运用最炉火纯青的姨丈,当然就是利用铁炮击败了武田家骑兵,在这场战役里面,铁炮的威力和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此掀开了武士装备铁炮的序幕。所以在明治维新时期,你妄想那些武士拿着武士刀跟那些维新部队打,那是不可能的,双方之间打仗也都是拿铁炮,互相对撸。

自然,也得说到这个火绳枪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威力,其实早在中世纪时期,当这个枪本身就来自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火绳枪就是用来对付骑兵的一种武器,当时长长地矛干,再加上一排铁炮,几乎就是用来对付骑兵的主流装备,摆出了这样的刺猬证以后,任何一支强大的骑士组成的部队都会抓瞎。

但是值得令人玩味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是在克伦威尔统率的英国骑兵部队的时期,那个时候主宰战场的仍然还是重骑兵部队,其实火绳枪的威力已经可见一斑了。

怎么说呢,如果不是重骑兵部队的指挥官脑子里面进水,把重骑兵部队直接开到离这些铁炮部队极近的距离,铁炮的威力是很难对这些重骑兵部队身上的甲胄产生威胁的。

在当时的洪都保卫战里面,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了85天,在这其中,他唯一一次使用铁炮部队的,也就是在陈友谅的部队突破了城墙的缺口以后,才使用了铁炮部队,这玩意儿操作繁杂,而且威力在远距离上面几乎为零,只有在近距离贴脸对撸的时候才显得威力巨大,其他的时候,还比不上弓箭,所以铁炮部队的真正威力,琪琪上没有大家传言的那么夸张,大多数的伤亡还是来自于指挥官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