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在我国历史上,匈奴、鲜卑、契丹、吐番、突厥、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经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轮番上演过一场场历史大戏,但是沙陀却比较少被人提及,其实沙陀人也曾经深深的影响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另外还有地方政权北汉,也是沙陀人建立的。

沙陀人,又名处月,其以朱邪为氏,本是隋唐时期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人种特征为深目多须的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和粟特人有某种关系,他们最早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处月部首领曾随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至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处月部和唐朝时战时和。公元808年,沙陀人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朝廷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

到了唐末时期,沙陀人朱邪部首领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赐姓为李,其他沙头人的姓氏也逐步汉化,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有些民族史学家称之为沙陀第一王朝,14年后的公元936年,沙陀人石敬瑭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称之为沙陀第二王朝),12年后的公元947年为契丹所灭,同年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建立了后汉,称之为沙陀第三王朝,但是四年之后的公元951年,就被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所灭,同年刘知远的弟弟沙陀人刘崇建立了北汉,称之为沙陀第四王朝,历时28年。前三个政权统治中国中原一带30余年,北汉具有山西大部分地区20余年,可以说是沙陀人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来自西域边陲的小部落主导了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社会局面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

那么为什么之后沙陀人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呢?其实这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时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国时期就和我国南北朝时期一样,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之后的宋朝虽然不算大一统的朝代,但是社会相对安定,这些民族又融合为汉人,所以后来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项、蒙古、女真等民族里面,他们的血脉实际上也留存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答:应该是提问这个问题的人读书太少,或者说,读中国历史书太少,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突然听别人说起后唐、后晋、后汉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忍不住大惊小怪,发出了“中国历史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的怪论。

实际上,凡是正儿八经地介绍这段历史的书籍,没有一本不提到沙陀人的。

传统戏剧《沙陀国》、《飞虎山》、《珠帘寨》等等剧目,更是浓墨重彩、绘声绘色地讲述沙陀人李克用父子建国的故事。

喜欢历史、谈论历史和研究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克用父子、石敬塘父子、刘知远父子是沙陀人。但大家为什么都是轻描淡写,没有特别强调呢?

原因很简单。

这些人建国,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并非题主危言耸听的“征服中原”。

还有,中国古代历史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除了蒙元和满清之外,还有五胡十六国的汉赵(后称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等等。

这些政权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它们在建国过程中实施了严酷的民族迫害,对本民族之外的人民大肆杀戮,以至于血流成渠、白骨成山,罪行累累,孽业深重,让后人心有余悸。

相较而言,同样处于五胡十六国当中的成汉、前后南北凉、前后秦,以及后来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虽然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但民族之间的迫害少,从而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就容易被人们淡化。

华夏民族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并不排外,对内外之分也不拘束于血缘、种族,而是以文明礼义作为标准——即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夏,不合者为蛮夷。

楚国曾以蛮夷自称,但其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不复以蛮夷视之;郑国本为诸夏,因行为不合义礼,被目为夷狄。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豪迈和开放的朝代,其名臣名将如哥舒翰、白孝德、高仙芝、李光弼、李思义、仆固怀恩、浑瑊、李光颜、王庭凑、张孝忠、李宝臣、李唯岳、史宪臣、孙万荣、孙孝哲、李楷洛、王思礼、李思道、金人问、李元佑、康待宝、康日知、李国臣、骆光先、何稠、何潘仁、瞿昙谦等等,全属少数民族,但如果不特别说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他们的少数民族身份?

李克用在中原建国,是打着恢复大唐的旗号和屠唐篡位的恶魔朱温干仗,属于匡扶正义,在乱世中重构有序社会,中间丝毫没有民族压迫,则又有多少人介意他们是沙陀人?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后周。但是,历史上从来没人认为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中原汉族,从某种意义上,还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拯救了汉族。而沙陀人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辽国,我们甚至还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把他当汉族人看待。

(五代时期的沙陀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沙陀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沙陀人自始至终归附中原汉族,中原汉族把它当“自己人”。

沙陀人是突厥的一支,唐朝初年的时候,叫他们为突厥处月部。“处月”这个名字,有一些诗情画意,显然是汉族人给他们改的。又因为他们生活在大沙漠一带,所以叫“沙陀”。同时,当他们不断受到吐蕃等其它一些强势少数民族的打击,归附唐朝后,唐朝给他们改了一个姓叫“朱邪”。这个“朱邪”,既是“处月”的变音,也是因为其中有个“朱”字,想表现他们的赤胆忠心。当唐懿宗的时候,更是因为他们护国有功,赐国姓为“李”。

第二,沙陀人多次挽救危难的大唐,对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沙陀人归附唐朝后,唐朝专门召集了一些沙陀子弟,组成一支“沙陀军”。这支“沙陀军”相当于唐朝的雇佣军,由于从小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战斗力强悍,帮助唐朝做了很多事情。

一是参与唐朝的征边行动。当唐朝有征讨边关的行动时,都会让沙陀军参与。比如唐宣宗征讨吐蕃﹑党项﹑回鹘等边关少数民族骚乱时,都得力于沙陀军的帮助。

二是镇压国内的藩镇。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作乱的事情,比比皆是。唐宪宗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削藩,唐武宗对泽潞节度使刘稹的削藩等等,都启用征调沙陀军。

三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比如唐懿宗时镇压农民起义军庞勋起义,还有唐朝末年的时候镇压黄巢起义,沙陀人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黄巢起义)

第三,沙陀人帮助唐朝复国成功,受到历史肯定。

唐朝末年,当大唐帝国在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宦官祸乱、外族起义的轮番攻击下,最终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

朱温取代唐朝,当时认为是一种篡位,它在舆论上处于劣势。而作为河东节度使,有国姓“李”的沙陀人李克用的军队,则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与后梁的朱温,以及其他节度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当时,很多正义人士,怀念唐朝的人士,都纷纷加入了李克用以及他儿子李存勖的阵营中来。

最后,李存勖打败后梁,基本上收复了中原地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唐”(历史上叫做“后唐”)。虽然李存勖并没有把江山还给李渊的后代,但因为他本身姓“李”,建立的朝代又叫做“唐”,所以大家都把这个由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看成了原先唐朝的复国。

(刘知远画像)

第四,除了后唐外,沙陀人刘知远又实现了中原地区第二次富国。

后来,沙陀人石敬瑭为了谋夺后唐的皇位,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建立了后晋。再后来,后晋又被契丹灭国。不过,另一个沙陀人刘知远,又重新把中原国家恢复起来。刘知远建立的国家,叫做“汉”(历史上叫做“后汉”)。虽然不再是“唐”,但是“汉”也是一个让我们对它充满感情的名字。所以,也并没有觉得这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个人觉得历史并没隐瞒沙陀人征服中原,建立后唐、后晋、后汉三政权的事实,教科书也没矮化和边缘沙陀人和他们的功业,该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只不过沙陀人在史书上记载本就零星稀少,沙陀人族群很小,恰好赶上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投了个机,建立了三个非常短命的王朝,共有十几位沙陀人当上皇帝,但很快就湮灭了,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王朝和事件太多,历史承认即可,另外五代十国本就是古代最黑暗的时代,更不会大肆宣扬,所以历史对沙陀人并没有什么不公。

沙陀人,曾依附突厥,也称为“沙陀突厥”,图为唐朝绘画上的沙陀人形象。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很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也并不罕见,比如沙陀人之前,有匈奴、鲜卑等都逐鹿过中原,不过西域来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唯有沙陀族,独一份儿,而且沙陀族只是个区区几万人的小部落,活动于新疆天山地区,因为太弱小,经常被别部欺负,唐朝时沙陀人依附的西突厥被大唐军所灭,沙陀人转而效忠大唐,唐将沙陀人安置在陕西,大概在今天晋陕大峡谷一带,唐朝收留沙陀人,而沙陀人作为报答,转而成为大唐的一支雇佣军,随叫随到,指哪打哪。

图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大概形势图。

所以跟随唐军的沙陀军队东征西讨,不但抵御了漠北的南侵,还镇压了两次,分为是庞勋和黄巢的农民起义,也游览了天下大好河山,见了大世面,后来沙陀人慢慢由陕西迁徙到山西,以山西为根据地繁衍生息,虽然势力在不断壮大,其实内迁后的沙陀人被汉化不断加深,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史称后梁,沙陀人晋王李克用父子直接跟朱温干上了,经过十几年斗争,终于取代后梁,建立后唐。

图为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史书记载其能文能武,但不通政治,死于非命。

在五代十国混乱之机,大举南下直捣中原,建立了沙陀族人自己的政权,后唐李存勖、后汉刘知远,后晋石敬瑭,这三个沙陀开国皇帝,都是在山西起家,从山西打出一片江山,只是存在时间很短,三个朝代加起来不足20年,一边是沙陀人大量起用汉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完全按中原典制建立政权,一边是战乱频繁政权更替,沙陀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杀害,因此内迁后的沙陀人留下文献非常少而分散,这个迅速兴起又迅速消亡的部族,有点史不足道,至今对沙陀人的研究很薄弱,但并非一片空白。

图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知古人为什么把赵匡胤和前面的李存瑁画那么像。

曾有人研究宋史,猜测赵匡胤有可能是沙陀人后裔,原因是宋皇帝不吃猪肉,祭祀清单上也只有牛羊肉;赵的几代先祖都在北方胡地任职,一个汉人在胡地任职很难想象,赵匡胤出生于沙陀人集中地,河北涿州;北宋皇帝长相多肥胖,深目鹰钩鼻等等,原因都是猜测,也无法证实,如果这是真事儿,那可就毁三观了,不过赵匡胤的宋皇后可是流淌着沙陀族的血脉,宋皇后的父亲宋偓是后唐李存勖的外孙,也是后汉刘知远的女婿。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我倒是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在有意无意中揭示了中国历史一段“隐情”。

的确,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和后汉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但问题是,中国历史记住了这三个小朝廷,但却“遗忘”了沙陀族这个背景。坦白说,即使是历史资深爱好者,在讨论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如果没哟噗人刻意提醒,根本不会想到沙陀人和少数民族政权这方面。

打个比方,我们总喜欢骂“儿皇帝”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和吴三桂并称的大汉奸,但事实上,创立后晋的石敬瑭就是沙陀人啊,连汉人都不是,谈何“汉奸”呢?

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后晋和石敬瑭时,根本不会去考虑他是沙陀人这件事,我们打心底里是吧石敬瑭当作汉人,把后晋当作一个丧权辱国的汉族王朝的。

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时代,这几个王朝都是将契丹人视为“夷”,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将自己视作“华夏”正统政权,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外人。而契丹人那边呢?耶律阿保机就把沙陀皇帝们称作“恶汉儿”。

汉人怎么看后唐后晋后汉这些所谓的“沙陀政权”呢?杨家将的“创始人”、著名的抗辽英雄杨业也算是狭义上的民族英雄了吧? 但你知道么?杨业就曾是后汉的余脉北汉政权的大将,他和北宋打过仗,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在和同胞作对,宋人也没有觉得他“认贼作父”,就是两个政权在打仗罢了,特别单纯。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汉)文明无远弗届的融合能力,沙陀人都把自己当汉人了,后人自然也不必纠结这个了。

中国历史为何对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征服中原只字不提?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账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这首诗题主听说过吧,就是写李克用的。并且明确地指出他是沙坨人,但仍称其为英雄,称他的对手汉人朱温为“跋扈朱梁”,对其不能打败朱温,匡扶唐朝感到无限惋惜。中国传统是“入华则华,入夷则夷”,也就是你接受华夏文化,你就是华夏人;你接受蛮夷文化,就算你是中原华夏的血统,你也是蛮夷。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高欢的北齐,虽然他是渤海高家之后,根红苗正的汉人,但因其鲜卑化,维护鲜卑统治,北齐一般被认为是鲜卑王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魏,魏孝文帝改革之后,一般被认为是根红苗正的汉王朝,跟元清不同。

满清入关后进行大屠杀,强制剃发易服,所以从头到尾“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口号就没断过。元朝屠杀更甚,很多皇帝连汉语都不会,一直实行部落贵族统治,也被认为是异族统治。

但沙坨的后唐不一样,在唐末之前已经完全汉化,学汉文,行汉礼,李克用、李存勖等估计沙坨语都说不利索,比北魏汉化还要深。高层大量汉人,并且不像满清分满官和汉官各半,皇帝重用不重用你,跟你是哪族没关系。统治区域,也没说把沙坨人供起来,作食利阶层。

而朱温当时篡夺了唐朝,连他的哥哥都骂他“朱三,你怎么忍心夺掉唐朝三百年社稷”,不得人心,可见一斑。并且,朱温极其暴虐、好色,下属的老婆淫了个遍,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都盼望着恢复唐朝。

李克用是唐朝皇帝亲自赐姓的李,并且记入李氏族谱。中国的传统是,宗法大于血缘。如果在宗法上是李氏子孙了,李克用的后代有继承唐朝皇位的权力是天经地义的事。

当时唐哀帝已被朱温所杀,李存勖攻入洛阳,光复了唐朝社稷,当然不是对中原的征服,而是和刘秀、刘备、司马睿一样的中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