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书生误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事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说书生误国,其实宋代和明代很多战将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关键在于,如果没有实战经验,仅仅靠纸上谈兵,书生自然就误国了。

相比起来,武将最低程度打过仗,相对比较务实,造成的危害比较小。

书生误国最惨的,就是隋炀帝的远征高句丽。

隋炀帝虽然也打过几次仗,其实都是打酱油的,观战而已。

吃饱了撑得没事做,突然去打高句丽。

当年除了山海关就没有人烟。而山海关距离高句丽有几百公里的距离,没有路,粮食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这种情况下,能力超群的隋文帝曾经出兵30万打高句丽,惨败,损失大部分兵力。

后来的李世民,也是打了几次才将高句丽打垮。

而隋炀帝不懂军事,却使用士兵120万,又用200万民夫负责后勤支援,后来又增肌到300多万

大家想想看,这就用了500多万人啊!

古代有史以来,谁出动过这么多部队?

而高句丽很有经验,直接闭门死守。

100多万隋军长途奔袭到朝鲜,路上粮食几乎吃光,疲惫不堪。

这边,为了运输物资,300万民夫昼夜不停的在关外运输物资。

但运输条件太差,这些粮食根本运不到前线,还不够民夫在路上吃的。

同时,隋炀帝不管民夫死活,一味严令,导致民夫大量死在路上。当时几百公里的道路两边,全都是累死病死的民夫尸体,臭不可闻。

这种情况下,没有后勤的隋军久攻不克,粮食吃光,也就自发的溃散了。

期间,隋军将领知道不妙,试图主动撤退。

但隋炀帝严令必须他批准,才能执行命令。

当年不是今天,没有电报、手机,所有情报都靠快马传递。而从平壤到鸭绿江就有400多里,这导致前线指挥完全陷入混乱。

深入朝鲜境内的35万隋军,最后只有几千人逃回来,大部分是饿死在路上的。

而远征高句丽并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这三次下来,不但隋朝的军队消耗大半,民间人力物力都耗尽。大片土地没有人耕种,官府又横征暴敛,大量老百姓活不下去,被迫起义。

明知道去远征高句丽必死,一些隋军也干脆叛变,成为反隋的主力。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古代书生还是很厉害的,比如著名的猛将兄陈庆之,率领7000白袍军吊打北朝数十万大军。还有明朝末年的孙传庭,打的李自成抱头鼠窜,仅剩18名随从。他不光指挥厉害,还能挥着大刀杀敌。

(孙传庭)

所以,对书生这个群体一定要分开来看。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指那些只知道读书,导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羸弱之人。这样的人,由于缺少足够的锻炼,在意志力,战斗力方面都大打折扣。

下面举两个书生误国的例子。

秦桧误国

秦桧是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著名的宋体字就是他发明的,但是由于秦桧这个人名声太坏,所以就将这一字体改为宋体字。这说明中国人还是恩怨分明的,不会因为秦桧的人品而否定他的能力!

秦桧在岳飞大军北伐连战连捷的时候,蛊惑宋高宗召回岳飞,停止北伐。致使10年之功毁于一旦,错失了收复北方失地的机会!而群起响应的北方义军也遭到金军镇压!

说实话,以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和岳飞等人的指挥,收复失地在技术上是可操作的。可惜,南宋不光失去了北方土地,也失去了北方的民心。

讽刺的是灭南宋的张弘范老家就是保定定兴人,祖上是北宋人。所以,有人把崖山石刻改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来讽刺他。其实更应该改成:秦桧灭宋于此!

北方的民心被搞丢了,就不要怪他们跟着元朝灭你了吧!

爱德华·达拉第误国

说完中国的,再说一个外国人。爱德华·达拉第曾经是法国总统,就是他推行的绥靖政策让希特勒在短短几年之内做大,并成功吞并了捷克、波兰等国!

(爱德华·达拉第)

爱德华·达拉第就读于里昂大学,早年曾任中学历史教员,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

1933年出任法国总理,此后对希特勒一直采取纵容政策,1939年与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致使希特勒顺利吞并捷克。当波兰盟友被德军吊打的时候,在他的受命下,法军在西线玩起了了静坐战争,眼睁睁的看着波兰被德国瓜分。这还不算,就在希特勒大规模调动军队准备攻打法国的时候,占据绝对优势的法军竟然没有先发制人,甚至没有对德军进行重点防守。结果,短短一个月时间,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被灭国。法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在敦刻尔克地区成功当了英军炮灰,掩护了英军顺利撤回国内!

以上!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长庆裁军有人答了,方孝孺应该也轮不到我科普吧。我来说一个。

北宋后期,开封有个读书人叫耿南仲,通晓《易经》,有贤名。中进士,被推荐可以做清要官员。后来给两位皇子侍读,这两位皇子一个是嫡长子赵桓,一个是最得宠的赵楷。他给赵桓当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眼看着赵桓成了太子,自己成了学士。

历史的进程使得徽宗生前赵桓就登基了,是为钦宗。拜耿南仲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免去签书之职。因耿南仲是东宫旧臣,礼敬尊重他,赐宅一区。

耿南仲以为自己给皇帝当过多年老师,总该发达了,结果只做到门下侍郎,惨遭吴敏、李纲超车,心理不平衡了。

对金的大政策上,李纲主战,耿南仲偏偏主和,导致一些作战的准备工作半途而废。

对内耿南仲也排斥异己,把太上皇的左右都罢黜了。谢克家、孙觌、李擢、李会、王及之、王时雍、刘观七人结党依附耿南仲主和。为了自己上位,耿南仲与同党唐恪、聂山联手打飞了吴敏和主战派徐处仁。中书侍郎何㮚反对割地,请求建四道总管,派他们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军队已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山合谋认为正要安民却不停调兵,如果让金朝人知道了怎么办,赶紧发檄文止住军队。何㮚这个出身状元的未来宰相也不靠谱,随即就和耿南仲一起排斥了耿直的中书舍人胡安国。当时天象不吉,耿南仲却说这是应在金人身上。金朝使者王汭持右副元帅完颜宗望书信,欺诈耿南仲等大员说割地可以求和。李邦彦、吴敏、耿南仲、唐恪信以为真。吴敏、王时雍、徐处仁、耿南仲在朝上下相蒙,所行事皆不合公议,有识之士都知道必致祸。十月,真定失守,唐恪、聂昌(即聂山,取周昌之意被赐名)、耿南仲诬奏真定通判献城。

种师道得知真定、太原皆失守,檄召西南两道兵赴阙,南道总管张叔夜、陕西制置使钱盖各自统兵赴阙勤王,而唐恪、耿南仲专主和议,在种师道病死后即发檄文止住诸军前进,于是两路军各自回师。

钦宗与唐恪等商议遣大臣去讲和办理割地,耿南仲以年老有病为由相辞,聂昌以亲人为由相辞。钦宗大怒,令耿南仲出使河东完颜宗望军、聂昌出使河北完颜宗翰军,分别作为告和使,持书于军前,并赐河东河北两路守臣诏书,商议割地。

聂昌去了以后,直接被暴民撕了。

耿南仲闻讯,不敢去了。身负皇命,没完成任务,何去何从?

他运气真好,知道皇弟赵构正在相州,连夜骑马去见他,仗着自己身边有代表朝廷的人,假传圣旨说:

皇上要你在河北起兵勤王!

于是赵构和耿南仲联手募兵。不久金人就围攻相州,但赵构已经听耿南仲建议去了大名府。只是他们在相州好吃好喝伺候的民兵都做了金人的带路党。

这时候的耿南仲似乎靠谱一些了。黄潜善要上书指责金军,耿南仲担心书信被金军截得泄露赵构所在,阻止其上书,说金军恃强暴、无理义,不可与之争口舌,一旦金朝以徽、钦名义召赵构,赵构就进退两难。

与此同时,他的不靠谱之处也在显露后果:因为他阻止援军,开封被围时只有守军七万人。

靖康之耻后,耿南仲参与劝进赵构为宋高宗。黄潜善建议年号炎兴,耿南仲拒绝了,那是刘阿斗用过的!

于是年号建炎。

耿延禧《建炎中兴记》称,张邦昌被立为皇帝时宁死不从,说:“康王军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刘光世,必竭力辅之,赵氏必中兴,立邦昌徒取诛灭。”于是金军取开封城中耿南仲家属及刘光世诸妾、子到金朝军营为人质。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取,因被金军劫为人质的官员很多,与张邦昌所言并非因果关系,耿南仲也不是金军所严惮之人。

你们猜猜这个有良心的耿延禧是谁啊?没错,就是耿南仲的儿子,亲的!

虽然高宗因自己及时离开相州免于被围感激过耿南仲,但终究还是鄙视他。正好耿南仲告老,于是就贬了。

耿延禧《建炎中兴记》称耿南仲被排挤是因为先前参与排挤蔡氏。对亲儿子的这套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继续不取。

言官们纷纷弹劾耿南仲主和误国,连耿南仲推荐上去的谏官邓肃也反水了。御史中丞张澂说:“南仲迫使李纲去救河东(指之前太原抗金战事),以致大军溃败,是不恤国事,用此报私仇。”高宗说:“南仲误渊圣(指渊圣皇帝,即钦宗),天下共知,朕曾想亲手持剑杀他。”爱国名将宗泽也屡次指责耿南仲。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高宗责令耿南仲去临江军居住。十一月,责授耿南仲为单州团练副使。耿南仲走到吉州去世。

不久因为主和派范宗尹拜相,耿南仲又被追复为大学士了。

而正直的周紫芝、胡寅、胡铨、刘嵘、岳珂、魏了翁及金朝皇侄完颜构等人,继续对耿南仲鞭尸。

朱熹曾说钦宗登基后三四日就起了大雾,怀疑就是被耿南仲邪说蒙蔽所致。

《池北偶谈》《后村先生大全集》等也都指耿南仲主和误国。《北山小集》认为耿南仲虽避宰相之位,却掌握宰相之权,其罪不在议和,而在于阻止勤王。 后人有“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的名句。

主和的确不一定错,但要以为缓兵之计才有可取之处,然而你耿南仲主和缓的不是敌人的兵,是自己的兵!

太平年代,耿南仲曾在同文馆唱和诗。著有《周易解义》十卷、《易明蒙》 、《周易新讲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易经》注二十卷。

百姓欧阳澈曾上书钦宗,指耿南仲能为章句,道德可尊,但临机应变智谋不足,又嫉贤妒能,非社稷之臣,不可令其擅权主国家大事,可授予讲读之职使之论道经邦。安尧臣也曾上书,指耿南仲、何㮚为书生,应为翰林学士,不宜辅政。

大概这才是他应该胜任的职位。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这件事发生在唐穆宗即位之初。

我们都知道,穆宗之父唐宪宗立志削平诸藩,在杜黄裳、裴度、李光颜、李愬等贤相良将的协助下接连讨定了数次藩镇叛乱,并于814年—819年间相继扫灭了南部的淮西镇、东部的淄青(平卢)镇,将其肢解分化,使其余各镇慑服,中央权威远达河朔三镇,实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

然而,宪宗自即位初年起即开始对藩镇用兵,至持续数年的淮西削藩战争开始后,及819年朝廷对淄青李师道发起的征讨,中央财政逐渐难以应付庞大的军费。与此同时,宪宗本人早已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他炼丹、修宫,渴望长生不死,最后于820年被宦官所弑。

宪宗的猝然死去,留下了一个国库空虚、内部不稳的朝廷,一方面,前朝的弊政正阻碍着新朝的发展,而貌似臣服的河朔三镇其实也正蠢蠢欲动。如何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成为了新天子唐穆宗的当务之急。

为了缓解财政危机,穆宗在宰相萧俛、段文昌、崔植及杜元颖等人的支持下,开始了“休兵偃武”的“消兵”之策。

在陈述“消兵”的详情之前,我们插入一段插曲:

初,刘总归朝,籍其军中素难制者送归阙庭,(朱)克融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颖素不知兵,心无远虑,谓两河无虞,不复祸乱矣,遂奏刘总所籍大将并勒还幽州,故克融为乱,复失河北矣。(《旧唐书·穆宗本纪》)

刘总是唐宪宗时的卢龙节度使,掌领着唐帝国东北部的幽州卢龙镇,拥有防边的重任,其地理位置造就了卢龙镇相对独立于朝廷、河朔二镇(成德镇、魏博镇)的特殊地位。可以说,卢龙是对唐廷来说最为难啃,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话说回来,刘总在穆宗即位后,突然请求卸去本可以世袭的卢龙节度使之职,并为朝廷拟下了近乎“完美”的分化卢龙之策:

分卢龙为三镇,分别授“宽简得众”的张弘靖(朝廷文臣)、“知河朔风俗,而尽诚于国”的薛平(忠于朝廷的强藩军阀之子)、“(刘)总妻族之亲”的卢士玫(卢龙本土利益代表者)分别管辖。

这三个人选,可谓是刘总煞费苦心的成果,足以使各方都相对满意,也使军心更易安稳。而为了更加彻底地执行这一策略,确保哗变不会发生,刘总还将麾下骁勇善战、难以控制的大将朱克融等人送至长安,请求朝廷对其加以奖赏任用,赚得卢龙军民的好感度。

可惜的是,朝廷对于刘总的良策,基本未予施行。不但未将卢龙分为三道,反而只派朝廷代表张弘靖改任卢龙节度使,更糟糕的是:张弘靖的自大宽纵使其本人及其所代表的朝廷大失军心。而对于在京的朱克融等,几乎是冷漠搁置,使得他们不但未得分毫奖赏,“兴冲冲来、忿穷穷去”。

言归正传。与此同时,朝廷之中,皇帝、宰辅都认为“两河廓定,四鄙无虞”,宰相萧俛、段文昌顺水推舟,开始反复推销自己的“太平之策”:

1、休兵偃武;

2、暗中允许各镇士兵,每一百人,每年可以“逃死”离开。他们称此计为“消兵”。

其实,“消兵”这一削减军队的举措,是时势必然,迟早都要进行的。但或许是时机不对,或许是执行者的草率(我觉得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个初衷合理的政策,反而使得逃散的士卒聚入山中为盗贼,威胁地方治安。

更严重的是:卢龙张弘靖被士卒推翻,朱克融篡权,使得河朔诸镇再次陷入动荡。继而的连锁反应是成德、魏博的相继叛乱割据,朝廷自此“永失河北”。

正是在河朔地区重燃战火之际,潜入山中为盗的士卒又给了唐廷一次沉重打击。他们被叛将朱克融、王廷凑(成德镇)等招揽至麾下,而对面的朝廷想要从各镇抽调军队,才发现“消兵”之策造成的兵力不足的恶果。为了扩充军队,朝廷开始征募一些“乌合之徒”,如此情况下,财政更加紧缩,而前方大将备受牵制,又不能发挥全力,致使屡遭失败。

最后,朝廷只得承认河朔三镇的再次半独立状态。《旧唐书·萧俛传》对此总结道:“(朝廷)由是复失河朔,盖‘消兵’之失也。”此言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是一针见血的确论了。

书生误国,自古有之。可以套用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朝廷的几位太平书生,想的的确没错,但他们不懂得时机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一次或可避免的灾难再次发生,影响唐朝晚期政局颇深,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说到书生误国甚至是亡国,可笑可气可恨。

1、建文帝朱允炆听信黄子澄、齐泰书生之言,丢了江山。

朱允炆,朱元璋长孙,继承皇位。其登基后,重用一些无实际治国安邦才能之人,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黄子澄、齐泰。在此等二人的怂恿之下,朱允炆急于消藩。燕王朱棣北平起兵南下,面对如此造反之势,齐泰、黄子澄竟然建议朱允炆下达了不要伤及燕王的圣旨。这分明就是燕王朱棣的护身符。同时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齐泰黄子澄建议撤下军事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将耿秉文,换上了公子哥李景隆。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竟然全军溃退,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也正是这位仁兄投降敞开城门。朱棣兵进南京城后,齐泰、黄子澄被抓,夷三族,但其临死表现的高尚气节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的。

2、光绪帝错用康有为等一批鼠目寸光之人,冒然变法,致使失败并自身遭软禁。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王朝开始主动寻求新的变革。也正在此时,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书生激进派,公车上书,依靠并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在变法涉及政体权力方面,康有为急于表现,更多是谋求自身权力和话语权,做出很多昏庸自私行径。更是建议光绪皇帝联合有限力量不自量力的在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以求掌握大权。鼠目寸光之下,必将是惨败收场,幸得外国使馆庇护,使得康有为外逃日本。

3、赵国贵族公子赵括,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致使赵国六十万军队被坑杀,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十年后被秦国所灭。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重用廉颇,廉颇采取坚壁清野、拒不出战,以此耗时耗力让秦国知难而退。就这样秦军远征长平,双方相持一年多后,秦国开始供给力量不支,后用反间计,使得廉颇被撤逃亡楚国。此时,赵国国内名气很大的青年才俊赵括接替廉颇。自以为熟读各类军法,盲目冒进,致使60万赵军全部坑杀,赵国从此奄奄一息苟活了十余年,最终被秦国所灭。

当然历史上很多书生,文武双全,能够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秦国张仪连横六国各个击破、汉光武帝刘秀文弱书生上战场中兴汉室、明朝进士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明朝袁崇焕书生守宁远,炮击努尔哈赤致其毙命、清朝曾国藩一代文臣却能平定太平天国。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书生误国的其实不少,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书生误国著名的应该是赵括吧,这位,书本知识掌握的是滚瓜烂熟,说起来头头是道,结果是一败涂地。集体误国的应该算东林党人,怎么误国自己上百度查去,省的我往下扒还麻烦。误国的还有皇帝书生,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不折不扣的读书人,本来不应该从事皇帝这一高危职业,结果是国没治理好,还丢了性命,还不如好好作词绘画,留得个青史留名。

但其实书生误国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书生救国倒是能举出许多例子。

著名的如于谦,这个于谦可不是蒙古国海军司令的于谦,在被重重围困的紧急情况下,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于谦,井井有条地指挥着已经手忙脚乱的武将击垮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取得了京城保卫战大捷。

还有王阳明,我们只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道他是一个大思想家,但是不知道他曾经率军平叛,为朝廷立下大功。

辛弃疾,陆游都是文人,都曾亲身参加过战斗,经历过战场的生死。尤其是辛弃疾,绝对是统军的帅才。

书生救国的事儿不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还真别小看了书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