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水泊梁山最早占山为王的不是宋江和晁盖,而是白衣秀士王伦,王伦是落第秀才,是柴进扶植起来的,想做贼头,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当林冲和杨志因缘巧合的聚在了梁山之后,王伦笑迎杨志却黑脸撵林冲,这是为什么呢?就让(秉烛读春秋)为你一一解密吧。
话说林冲的娘子被高俅之子看中后,高衙内一直想调戏林娘子,但林娘子誓死不从。为这事,林冲摊上大事了,被高俅陷害,火烧草料场,林冲被逼雪夜上梁山。
林冲上梁山后,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百般刁难林冲,让林冲三天之内交出“投名状”。所谓的投名状,就是让林冲在山下杀一个人,表示入伙。
林冲无奈,但接连三天都不忍下手伤害无辜。后来,在山下巧遇青面兽杨志,二人打斗多时,通名报姓后相识相知,英雄惜英雄,携手去见王寨主。
王伦见林冲三天期限已过,仍然交不出“投名状”
,不由分说,就要赶林冲下山。对杨志却热情挽留。原来这其中有猫腻。
王伦目光短浅,不是做大事业的人,他之所以占山为王,无非就是临时糊口饭吃。等以后有了和朝廷摊牌的资本后,投降朝廷是必然的事情。
热情挽留杨志,是为自己留条门路,因为杨志京城有门路,这次丢失了生辰纲,杨志就是打算去东京汴梁活动一下,看是否能官复原职,打点些银两,让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责任,正好路过这里,被林冲请到了山上来了。
王伦挽留杨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人、曾做制使的杨志身份也不低。
按说林冲曾经也是宋朝体制中人,身份不比杨志低,武功比杨志高不少,林冲才是无家可归之人。
说实话,杨志不一定看得上小小的梁山贼人这个头衔呢。王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想留的极力挽留,而对于极力想找个安身之所的林冲却狠心赶走,世界有时真的不公平。
其实说白了,王伦是怕惹祸上身,我们知道,王伦和后来的宋江有得一拼,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诏安,林冲是高太尉的死对头,高俅对林冲是除之而后快,同样林冲对高俅也有不共戴天之仇,王伦害怕以后无法面对高太尉,这就是白衣秀士担心的地方。
林冲“杀人放火带刀入堂”的罪过太大了,留下林冲,惹怒高俅,一但大军杀来,王伦怕带不起这个责任。
王伦的眼中杨志是属于亲朝廷派,而林冲已经成为了反贼,与朝廷对着干了。王伦的面前林冲与杨志不论武力和身份是天然的对手,后来,由于晁盖和宋江吴用的到来,都为林冲说情,既然林冲赶不走,留下杨志正好制衡林冲。
说到底,王伦就是忌惮林冲,林冲是朝廷要犯,加之武功高强,王伦怕压制不住林冲。
再说杜迁、宋万、朱贵都反对赶走林冲,毕竟林冲是他们的恩人柴进写亲笔信介绍的。行走江湖,讲的就是义。
后来,出于义愤,也出于对排座次的不满,林冲手刃了王伦,但自己没有做寨主,反而让给了晁盖,其实这就是林冲没有远大理想的表现,王伦好歹留下了走投无路的林冲,要么手刃王伦自己做寨主,要么忍气吞声,杀了王伦,成全了晁盖,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林冲何苦啊!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
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青面兽杨志是官身。老杨家满门忠烈,三代三元帅,抵御外敌入侵,声名远扬。正所谓福荫子孙。
豹子头林冲落难的同期,杨志也落了难。他本是官差,在一次执行押解花石纲的任务中,船过黄河,不料河中突刮一阵大风,船翻货沉,人也落水了。不幸中的万幸,是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损失花石纲获罪,又身无分文,只得他乡避祸。
林冲在草料场被烧,怒诛陆虞侯等人,被逼上梁山。但寨主白衣秀士王伦不肯收留,声言林冲只有纳了投名状――打劫杀人,才可以在梁山呆下去。
此时杨志遇到大赦天下,他的罪给赦免了。满心欢喜的杨志为了复职,筹足了一担金银福礼,为打点关子之用,走职场潜规则的路子。
恰好与焦急万分的林冲在梁山相遇。一个急着纳投名状杀人,一个为保财物通仕途拼命。两个大战二十几个回合,未分胜负。正要再战时,白衣秀士王伦、摸着天杜迁和云里金刚宋万,对他们的武艺连连叫好,走出来劝开了。
王伦反复盘算着,想把杨志留下来。为什么呢?
第一,背景和形势:
林冲是当朝太尉高俅的死敌,高俅一直追杀不放。而林冲也满腹深仇大恨,要杀了高俅雪耻。林冲和高俅的敌对行动,必然将水泊梁山卷入其中。王伦想偏安一隅,做平安幸福的山大王,非常害怕招来官军围攻的局面。
与此相反,杨志正走在复职的“光明前途”中。与杨志搞好关系,也算在官场中有了内应,维系了一条退路。
第二,经济状况:
林冲遭高俅陷害,已家破人亡,两手空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宿无片瓦。可以说是赤贫如洗,处在寻找收容所,申领低保的状态。
而杨志能筹措到这么一大担〝贿金〞,证明家里还是非常富足的。
好比,林冲是陪钱货,杨志是贵人,施主。
第三,武艺高强:
林冲的武艺不必说了,杜迁、宋万和朱贵联起手来也不是敌手,其锋芒使王伦如坐针毯,有难已驾驽之感。现在看到杨志可以斗到二十合以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杨志制衡林冲,林冲还敢不服管束吗?
王伦把算盘拨来拨去。上天会眷顾他吗?
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如果将林冲和杨志对调,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变成这样了,王伦为啥留林冲不留杨志?
敲黑板划重点了,问题的实质是王伦为啥不留人,而不是留谁的问题。
我先澄清一个对王伦的误解。有人捧王伦有战略眼光,选择了梁山泊这块风水宝地,是这样吗?非也!梁山泊确实不错,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大家再想想二龙山,地势同样极其险要,怎么没人去捧邓龙呢?估计不少人早把邓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鲁智深杨志杀了邓龙,大家拍手称快,没见有谁去说鲁杨二人的不是,林冲火并了王伦,待遇为啥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评说水浒或者其他什么,观点原则要一视同仁,切记为了博出位博眼球而厚此薄彼。偏题了,言归正传。王伦选择梁山泊有其眼光不假,和邓龙选择二龙山周通选择桃花山一样。但更多的是先来后到和机缘巧合。
王伦要是有战略眼光,就应该留下林冲这种人才。有人说王伦知道林冲有二心,也知道晁盖等有野心,所以统统不留。这是「事后诸葛亮」的搞法,我们看过水浒,你以为王伦也看过水浒么?回到这个问题,王伦之所以留杨志不留林冲,主要出发点还是自身利益考虑,而其自身的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等性格特点,又让其利益考虑的着眼点的范围越来越小,最后聚焦到自己屁股下面的那把交椅上。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他的眼光锁定在一把椅子上时,什么兄弟们的前途,山寨的未来,柴大官人的面子以及林冲无路可走的窘境,都见鬼去吧。那么王伦为了自身利益和山寨老大的位置所做的行为,是否值得批判?水浒中有主动让出老大位置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个山头。小霸王周通把桃花山老大让给了打虎将李忠,饮马川的老大邓飞也把老大让给了铁面孔目裴宣,少华山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被人力捧的王伦还不如周通邓飞朱武陈达杨春等人,当然王伦手下的三个兄弟在这一点上也比他强了不少。之所以留下杨志,也不是有些人所讲的「看中杨志家世,体制内人」等。原因书中说的明明白白,就是「相互制衡」。
回到文章开头,林冲路过,杨志要上山,受冷遇缴投名状的就是杨志了。
当然,从王伦的角度讲,最好林冲杨志都别来,有杜千宋万两个傻大个儿,小富即安最好。
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我们先分析下当时情境吧,任何事情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里面看,才会看得明白。
首先说王伦,王伦就是个落第的秀才,秀才就是秀才,可以不用考虑武力值,再加上他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也没有吴用的智谋才能,个人领导能力和实力都非常弱。最要命的是,当时整个王伦团队的骨干们实力也都比较不堪,很难找出一个和林冲这种勇猛的斗士可以比拼的英雄。他拉起的人马也只有杜迁、宋万、朱贵。杜迁、宋万能够名列108将也只是因为资历而已,后来都几乎没有表现,能力平平。朱贵武艺不行但是情报工作还是梁山首屈一指的,不过情报人员从来都不是核心人物。王伦团队的实力比林冲当然是有的比,但是和后来因为生辰纲案发投奔梁山的晁盖团队比起来,那就没法比了。晁盖团队要武力有武力,要谋虑有谋略。
还有一点不得不指出的事,王伦这个人考虑所有事情的基本点都是“能不能保住他梁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他所有的决定都基于这个来做的。
上证据,我们看看原文对王伦的心思描述,便了解了他的整个想法。
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着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说完了王伦,我们再来说豹子头林冲。林冲的战斗力毋庸置疑,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善于排兵布阵,名声响当当的,正是梁山里面的缺乏的领军人物。林冲若是入伙梁山的话,王伦的梁山大哥地位必然不稳。不仅如此,林冲自带了如此闪耀的光环,显然这种光环比一介落第书生王伦要风头强盛,甚至在王伦看来,林冲的影响力已经直接挑战了自己的梁山带头大哥的地位,毕竟这是个用刀枪说话的强人聚集的梁山泊。王伦的思考逻辑,应是如何使用林冲的问题,而非林冲能否使用的问题。很遗憾,王伦私而忘公,未考虑梁山发展,只纠结于自身梁山大哥地位能不能保住的问题。
林冲的处境当时是怎样的?他刚火烧了草料场,杀掉了陆虞侯,拿着柴进的介绍信就投奔梁山来了。王伦知道林冲身上背着人命案,而且结怨的是当今手握朝廷重权的高太尉,王伦也怕啊。一伙人本来上梁山就只是图个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儿有口饭吃,有林冲这朝廷的重犯要入伙梁山,王伦的内心极其不踏实,说不定哪天朝廷就来把他们这个地方剿灭了,全部是因为林冲的入伙。
一个是因为林冲的影响力太大了,威胁到了王伦的地位;另一个就是林冲得罪了朝廷肱骨大臣高太尉高俅,入伙梁山必然给这里带来潜在的灭顶之灾。就这两点,王伦就不愿意留林冲入伙。
再看看杨志,杨家将将门之后,而且绰号青面兽,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这说白了就是根正苗红。在加上王伦看见过杨志和林冲二人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他知道杨志的实力也是足够和林冲对抗的,是难得的英雄好汉。
王伦心里想道: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从原著的原文描述我们就可以知道,王伦是想用杨志克制林冲,因为这两个实力相当的好汉,正好互相制衡,以便自己可以稳稳握住梁上第一把交椅的权利。在他看来,内耗不要紧,只要能利己,冲突没关系,只要有交椅。多大的胸怀成多大的事情,这个格局,注定了早期的梁山发展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正归咎于王伦作为领导人的胸怀和格局。
另一点就是,杨志虽然有罪,但是这个罪还没有重到和朝廷重臣结怨,和林冲不一样,这是个没有风险的买卖。杨志之比林冲,实力相当,又不会引起朝廷举兵讨伐梁山水泊,这个人留下来,明显比留林冲好多了。
而且,如果留下来杨志,梁山泊兄弟的实力加上杨志的实力,比林冲单枪匹马的战斗力强大(至少王头领当时可能这么认为),方便他后面在统治权上压制林冲。这样,如果挨不过下面人的建议留下林冲,他可以勉强接受,然后后续观察林冲对他的服从状态,来决定是留下林冲还是赶走林冲,即便做了赶走林冲的决定,有杨志以及众兄弟的支持,林冲也无可奈何。即便是退一万步讲,若杨志不听从他的领导,他还可以用林冲去制衡杨志。这两个人可以互相制衡,来稳定自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而对王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留下杨志,然后梁山就有实力威慑并赶走林冲(毕竟林冲和朝廷的恩怨太大了梁山承受不住),一旦赶不走,杨志和林冲还可以互相制衡。
怎奈,人家青面兽杨志根本看不上这个鸟梁山水泊,人家压根没有把这里当一回事儿。王伦王头领用自己的小肚鸡肠、舍大保小的错误领导策略将自己一步步送到了林冲的刀口,这一局面终于在晁盖七星聚义的时候爆发,用自己的身死结束了梁山泊早期缓慢的发展局面。
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梁山好汉里没有完人,包括我最喜欢的武松,最佩服的鲁智深和石秀在内,他们都有让人称赞的地方,也有让人不齿的地方,林冲也一样。
有人说过“淡仇者必寡恩”,这一点在林冲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其实在原著中,林冲的形象远远不是一个英雄好汉,施耐庵是拿林冲当个反面教材,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
第一,面对强敌,不敢亮剑
小衙内调戏了林娘子,林冲得知是高太尉家的衙内后选择了容忍。自己的老婆被调戏,我想换做是你,你会选择容忍吗?
容忍了也就算了,到最后林冲还来了一出休妻。林冲发配沧州只是服刑,又不是去死,根本谈不上生死决别。林教头“误入白虎节堂”闹得人尽皆知,高俅以及高衙内在白虎节堂之后,相对已经收敛了,这时候林冲闹一出休妻是什么意思?休妻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告诉别人,我跟我娘子已经没关系了,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我们都说林冲英雄气短,然而最后休妻这出恐怕会侮辱了英雄气短这四个字了。
第二,面对弱小,任意欺凌
林冲一出场,施耐庵有过这么一句来描写其形象: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乍一看以为林冲是文武双全,其实他压根算不上书生,而是一个急躁自我的武人性格。在梁山同类武夫中,林冲倒是和李逵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林冲不是不会杀人,也不是不敢杀人,更不是不忍杀人。只是,我们的林教头若是杀人,需要明确的动机和目标。他的外号叫“豹子头,不是”山鸡“,抡起刀子胡砍,这不是林冲的性格。
上梁山纳投名状,在我们看的各版电视剧中林冲显得左右为难,这不过是通过影视拍摄的手法来塑造出人物的层次感。在原著中,林冲可没显得那么纠结,答应王伦的条件是相当爽快的。能上山,即便对面是手无寸铁的妇孺,照样OK。
同样,林冲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精细。虽然林冲是“豹头环眼”的小张飞,但其精细程度恐怕差太远了。带刀入白虎节堂,称得上精细?早就能干掉王伦,最后却被吴用当枪使,称得上精细?身不由己,命运总是放在别人的手心里,称得上精细?
对比一下鲁智深夺宝珠寺一节,只怕林冲的精细程度连他徒弟曹正都不如。什么是精细?我来告诉你。
武松为兄报仇,一步步搜索证据,每到一个重要的结案环节都要旁人见证。走到飞云浦,看押送官人脸色不对早做提防最终成功反杀,喋血鸳鸯楼前行入内杀光所有见过自己的人,然后再直击目标,这叫精细。
石秀为证清白,杨雄家外埋伏多日精心布局。即便人杀完了仍不忘制造社会舆论,怎么干怎么撤都想明白了,这叫精细。
第三,面对恩人,不思回报。
风雪山神庙,林冲快意恩仇。上梁山后虽然王伦屡次为难,可毕竟也是收留了林教头,算是其恩人之一。如果说王伦被火并是咎由自取,林冲在面对另外的两位恩人——柴进和鲁智深,也不算厚道。
大闹野猪林,可以说如果不是鲁智深的出现,林冲应当在这里就杀青了。鲁智深一顿禅杖把董超和薛霸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个时候董超和薛霸问鲁智深在哪里高就......鲁智深答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按说林冲应该比鲁智深更加细致,这个时候却异常无脑。鲁智深话音刚落,林冲补了个刀:“这个直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此之后到梁山南征,鲁智深从“兄弟”改成林冲“林教头”。在林冲眼里,仇恨都是小事情,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恩”这个汉子,也或许他就没有字典。
第四,面对同仁,嫉妒争宠。
宋江带兵大战关胜时,吴用赞叹关胜:“将军英雄,名不虚传!”这句话惹恼了林冲,林冲说:“我等弟兄自上梁山泊,大小五七十阵,未尝挫了锐气,军师何故灭自己的威风!”关胜点名要宋江上前,秦明怕宋江有险情,第一个出马,大战关胜。
这一点合情合理,秦明是先锋将军。然而,林冲也冲了上去。宋江怕秦明和林冲伤了关胜,就鸣金收兵。宋江对阵中的秦明和林冲说:“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宋江的意思很简单,以多打少不是好汉所为,间接地批评了林冲的行为。林冲听到吴用表扬关胜就生气,怕秦明得功勋就未经批准出战关胜,这是明显的嫉妒心作祟。作为北宋武术节的名流,林冲早就能够看出秦明和关胜单挑的结果,还非要上前,着实令人费解了。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你当时斗地主吗?
很多人研究水浒人物喜欢从权谋和厚黑来,笔者也不例外。只不过,就林冲这个人物,从权谋和厚黑来研究的话,纯属是贴金了。
因此,这四大缺点令林冲难称英雄好汉。希望您能重新捋一下林冲的这四大缺点,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千万要远离!
王伦为什么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会揭开一个在《水浒传》中从未披露出的大秘密:王伦为什么不收留林冲?
在一般人眼里,王伦不收留林冲的理由,就如同书中说的那样,是因为林冲的武艺高强,而自己这几个人的本事都稀松平常,怕日后被林冲识破了,鸠占鹊巢。这,是一个因素,但还不是关键因素。那么,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王伦,干的是打家劫舍的勾当,啥叫打家劫舍?说白了就是明火执仗的入室,明目张胆的拦路抢劫。既然干的是抢劫的营生,那就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得有的抢,二得是有能力抢。如果没的抢,梁山泊里的七百八人吃什么?如果有的抢,却因自己的能力低而抢不到或者根本不敢抢,这跟没得抢的结果又有啥区别呢?王伦,具备这两个条件吗?我的回答是:不具备!
大家知道,梁山泊四面环水,没有船根本进不到里面去。这就是说,如果想抢劫,须得有人从梁山泊的外围附近经过,然后再带人乘船出去抢劫。那么,从周围附近经过且还得值得抢的人会有那么多吗?
杨志押送生辰纲前,如数家珍般的对梁中书说道: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单身客人都不敢过去。那么常走南闯北的人们,会不知道梁山泊里也藏着土匪呢吗?
如此的话,大的买卖明摆着是不易抢到的了。而小打小闹似的抢劫,能够养活梁山那么多的人吗?况且,要想抢大的,做大买卖,就得需要大本钱,而抢大买卖的本钱就是手中得有武艺高强的头领。单凭着杜迁、宋万这两个人,您说能抢多大的买卖呢?
因此,我认为:王伦一伙聚集在梁山泊里,抢,不是主流,而是搂草打兔子的行为。能抢到更好,抢不到也不失去什么。那么,土匪,不具备抢的条件,为什么还能够踏踏实实的聚集在梁山泊里?他们这七八百号人又吃什么呢?
他们吃的是:梁山泊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八百里水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资源。应当还有可种植农作物的大片土地。用书中的话说:“自酿的好酒,水泊里出的新鲜莲藕,山南树上自有时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枣、柿、栗之类,鱼、肉、鹅、鸡品物,不必细说。”梁山泊最兴旺时,聚集着十来万人马。这十来万人马仅吃住一项,就得占用多少土地呀!所以,在王伦那会儿,还是应该有足够的土地用来耕种的。自己种植,自产自食也足以养活这七八百人了。船一停,水面一封,王伦他们,俨然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
因此,林冲的好武艺,在王伦那里,非但不能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奢望,相反到会成为他不留林冲的一个原因。除此,王伦不留林冲的下一个原因就是:怕收留了林冲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大凡土匪,都怕官军来剿。那么王伦怕不怕呢?通常情况下应该是不怕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暗箱操作和潜规则、都已经成为明码标价而公开交易的北宋末年,官场上已经处于极端腐败和黑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占山为王的所谓好汉们,只要抢的是商旅百姓,而没有涉及到官方利益的话,各级衙门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即使去抓,用阮小五的话说,也不过是:“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如今也好,教这伙人奈何。那捕盗官司的人,那里敢下乡村来?若是那上司官员差他们缉捕人来,都吓得尿屎齐流,怎敢正眼儿看他?”连阮小五都明白的事情,满腹经纶的王伦他能不清楚吗?如此的话,您说王伦他还怕吗?
啥时候会怕呢?当唯有触及到官方利益时,官方才会去派兵围剿,能力不强、小门小户的土匪们可能就有些害怕了。您比如:清风山的燕顺、王英他们,占据山头那么久,抢劫、杀害了过多少往客商?吃人肉吃的眼珠子都红了,也没被剿灭。可当三人打败了黄信,劫走了宋江、花荣,杀死了知寨刘高后,青州知府立即派秦明前来征讨了。秦明被俘后,朝廷又准备派大部队再次讨伐,这才迫使宋江、燕顺他们放弃清风山,前往梁山泊入伙。
晁盖七人劫了生辰纲后,蔡京派人亲自督促,限期破案,到时没破咋办?什么知府不知府的,一样撤职查办、发配充军。案子破了,人跑了,立马派兵去石碣村,被打败后,再次发兵梁山泊。官兵之所以又被打败,因为晁盖占据了梁山泊后,已经初具实力了。
但是,王伦当时却远没有晁盖时的实力,因此怕林冲惹来麻烦而拒绝留他,这,或许是王伦忌讳林冲的一个关键因素。
假如,林冲像杨志一样,仅仅是因为给皇帝运送花石纲翻船而犯罪的话,王伦或许还会看在柴进的面子上,真的就收留了他。可他呢?草料场烧了都是小事,关键他还是当时国防部长高俅高太尉的死对头。这要是哪天让高俅知道了林冲在梁山,心血来潮时突然命令部队来围剿,本来平安无事的王伦,岂不跟着吃了瓜捞儿?这,无疑是王伦不想看见的吧!?所以,我以为这才是王伦不留林冲的关键原因。
投名状到了三天,林冲虽说未能提人头交纳,但是抢了杨志的一担財帛,又和杨志大战了四五十合。此刻,如果王伦再不收留林冲,怕是在几个手下面前不好交代了。可收留了林冲,又总怕他日后不好控制,咋办最好?梁山泊里的土皇帝也是皇帝,既然是皇帝,就得会玩儿帝王们惯使的驭人术,于是,打起了“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的主意。
所以,与林冲相比,尽管杨志会让王伦的顾虑少一些。但是,如果不是必须要留下林冲了,王伦也不会轻而易举的就想把杨志留下的。
王伦为什么不愿意留几个本领强的人在身边呢?这也不能全是他的心眼儿小,因为他的能耐就这么大。所以,林冲与杨志武艺的高低,都与留与不留的没什么关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