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关于火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用火取暖烹饪,但是对于保留火种这件事,一直是一个问题。在原始社会,你无法随身携带火把,在度过最早的钻木取火时代之后,人们发明出了最早的引火设备,火折子。
火折子,又叫火摺子,是一种小巧又方便的生火设备,和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武侠剧中,主角们经常会从腰带中取出一根棍子,吹一下,然后就会生出小火苗了,这个就是火折子。
不过同时代还有另外一种生火的工具叫火寸条,但是使用率和知名度都没有火折子高。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这是运用了化学原理的火折子,大多是封建帝王和官宦人家使用。
民间的火折子大多是用来抽水烟和生火。用很粗造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火苗熄灭了但还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留着火引 ,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复燃,不过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气量要大。
火折子根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577年,在此之前古人还是较多用钻木取火或者打火石和铁片取火。
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火镰和火折子不是一个东西。
火镰是底层老百姓常用的。
他历史就是一个镰刀状的铁片和燧石,还有折叠起来的火绒。
火绒是用棉花、硝和树叶制成,一旦遇到火星就容易点着。
使用时,用火镰的燧石击打铁片,产生火星,然后点燃火绒。
点燃以后,吹几下就点火成功,不过吹也要有技巧。
火折子,则是另一个东西。
火折子不需要点火,是已经点着的东西。
它的主要成分也是火绒,但成分不同。除了棉花,树叶以外,还有硫磺、松香,樟脑等东西。
平时把他点燃,火折子始终处于一种点燃状态,但燃烧特别缓慢。
所以,拿出来只要一吹,就立即形成火焰。
火折子的优势是不用慢慢打火点燃,效率较高。缺点是他毕竟是缓慢燃烧,所以用不了多久就会燃尽。那么,火折子的价格就比较高。
火镰一般是劳动人民使用,火折子主要是富人和官员使用,因为后者比较方便。
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我来答。
火摺子又叫火折子,说白了就是古代的打火机。很多人觉得火折子很神奇,你看电视剧里演的,主人公拿出火折子一吹就着了,和打火机一样,十分方便。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所以火折子的原理其实火柴差不多,就是利用了化物质的复燃作用来点火。
但其实古代最早还有一种引火的东西叫做火镰。火镰其实就事是带有金属的石块,然后两块火镰相交击,产生火花,再引到一种极易燃的火绒上,就可以点火了。
火镰的原理和打火机里面的打火铁差不多,不过这玩意儿使用起来十分麻烦。
再说回火折子,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叫做“复燃”。就是由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俗称阴燃。火折子就是在燃烧的草纸外面加个外套,让明火变成火星,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打开,火星有了足够氧气,开始重新燃烧。
不过这玩意儿也同样不好用,而且有点危险,毕竟它处于阴燃的状态,温度还是有点高的,容易烫手。并且使用的时候,不是你一吹就会着的,要有特别技巧,具体形容起来就是要突然,短促并且有力,送气量要大。
我自己没玩过,看有些视频里介绍,不是特别好用。
最后说说火折子的制作方式。有两种,豪华版的和廉价版的。原理都差不多。
豪华版的就是用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
廉价版就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纸钱也可是草纸。制作时把纸裁成比竹筒还长的长度来剪下来,在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成于竹筒内般粗大小,最后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然后对着火折子轻轻吹,当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乡下多用于抽水烟和生火的。
简单点说就是卷一张纸,然后盖个外套,不给它充足氧气也不让它灭了,用的时候,吹口气就行了。
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盗墓笔记里面盗墓者,经常拿出个筒子轻轻一吹,筒子就能直接着火。在没有打火机也没手电筒的古代,这种代替打火机的东西,叫做火折子。
火折子其实就是将一些容易燃烧的燃料集合一起,将它们折叠后放入密闭空间,民间火折子做工粗糙,通常都是用容易燃烧的纸为原料,这些纸能够在轻微密闭的情况下燃烧,脱离了密闭条件后,用力一吹导燃,就会立即着火。
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拿出来压扁。然后加入棉花和芦苇璎子再捶打,晒干之后再加上硝、硫磺、松香和樟脑这些易燃物和其他的香料混合制成。
最后将它拧成长条形状,放入竹筒里面,竹筒空间不能过空,要半密封,不能密封也不能完全透风。否则携带在身上也极易燃烧。用的时候拿出来晃一晃马上能点燃,但是以上这种制造方法适用于皇亲国戚或者有钱人。
普通火折子的制作方法就是用冥币亦或是草纸,制作的方法就是将纸剪成长条形,卷起来,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刚刚好放入竹筒里面,然后点燃,再把盖子盖上,让竹筒里面缺氧熄火。到用的时候把盖子拔掉,对火折子吹气,像我们烧烤的时候在点火一样,不能太大力吹也不能太轻,很讲技巧。
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一般的火折子的纸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纸钱(烧给死人的钱纸)也可是草纸。制作时把纸裁成比竹筒还长的长度来剪下来,在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成于竹筒内般粗大小,最后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然后对着火折子轻轻吹,当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
有钱人家的火折子就高级了, 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适合封建时代的有钱人家和帝王。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即火折子)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1) 黄磷 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
(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中国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么?
火折子可是过去绿林好汉百宝囊里的必须物品,地位仅次于蒙汗药,它防风、携带方便、一抖一吹就着,堪比现代的打火机。白眉大侠徐良,小白猿侯君集,鼓上蚤时迁等等,行走江湖没有它就会大大减少英雄的威力。
火折子主要由磷、硝、松香、火绒等构成,绿林好汉用的火折子点火效率比较高,含磷量很高,具有军事功能。
普通百姓的火折子是由草纸做成的,引火效率低一些,不像好汉们用的那样,老百姓用的火折子是个半自动,作为一种引火工具,它不能直接产生火,必须先打火镰产生火星,引燃火折子,这时候用嘴一吹,就着了。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洋火”的微头条,进入中国后很快取代了火折子,由于太过热销,一度还被谣传为火柴头的磷是用人骨提炼而成的,引发了抵制。
火折子早已经成为“过去式”,想要见到它的样子,只能去博物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