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周作人曾在《鲁迅的故事》中,提到过鲁迅和秋瑾的一段公案:

“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并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也就是说,鲁迅和秋瑾由于意见相左,发生过拔刀相向的事情。

(鲁迅旧照)

那么,鲁迅和秋瑾的关系如何呢?

1904年7月,生活优渥的秋瑾,为了革命救国和妇女解放,不顾丈夫阻拦,毅然自费留学日本。在一群仁人志士中,秋瑾如鱼得水,积极参与各种爱国集会和同乡会等活动。

当时,同为绍兴老乡的鲁迅已公费留学日本两年,再加上他早已加入反清爱国团体,因此不可避免地和秋瑾有着革命往来。

秋瑾对于民主革命的信念十分坚定,再加上她性格外向,为人豪爽,因此在革命党人中颇爱尊崇。

据周作人回忆,鲁迅曾评价秋瑾“很能干,有话当面说,语气很坚决,不转弯抹角,所以有不少人怕她。她爱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饮,讲话精辟,热心公益,所以很多人喜欢和她接近。虽然秋瑾姑娘生的秀气,但人品很高。”

从这段评价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对秋瑾是十分熟悉的,也是非常欣赏的。

(秋瑾剧照)

那么为何会发展到拔刀相向的地步呢?

1905年,清廷为了打压在日留学生的反清情绪,通过公使向日本政府请求,希望他们能限制在日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再三请求下,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规则出来后,中国留学生大哗,他们认为“取缔”二字是对清国留学生的侮辱,于是纷纷扔下课本,走向东京街头示威、静坐、游行……

不过,随着事态的进展,在日留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秋瑾为学生代表的联合会,她们极力劝说留学生罢课回国,继续革命并兴办教育;另一派则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维持会,认为应当继续完成学业,再以所学救国。

联合会的学生恨维持会的学生贪生怕死,于是自发组建了纠察队,带着棍棒上街,见到留学生便威胁他们,只要对方称不回国,就会被他们痛殴。

有留学生表示,没有看过规则内容,怎么好下定断呢?结果遭到联合会留学生愤怒的回复,说没什么好看的,他们认为如此便是如此。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一贯冷静的鲁迅选择了维持会。

(陈天华旧照)

就在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时,日本纸媒发表社论,嘲笑中国留学生“出于清国人自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革命党人陈天华为之感到羞愤,毅然投海而死。

陈天华的死,在留学生中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他们在东京的富士楼举行了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大会。

鲁迅和秋瑾都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上,准备回国继续革命的秋瑾,数次提到陈天华,语声哽咽,泣泪不止。

随后她情绪激昂,从靴子中拔出一把倭刀,声称,归国后,谁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便吃她这一刀!说完,便将倭刀砍在桌子上。

自然,这一切鲁迅都看在眼里。

1906年,愤然回国的秋瑾,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她编制光复军制,积极响应其他省起义,准备发动金华起义。

然而起义尚未打响第一枪,秋瑾便被同志出卖,被捕入狱。

1907年7月15日,清廷经过仓促审讯后,见秋瑾拒不吐供,于是把她杀害于绍兴的轩亭口。

秋瑾去世后,鲁迅非常愤慨,在参加了她的追悼会后,有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后来他还在多篇文章中称赞过秋瑾。

(参考史料:《秋瑾评传》《鲁迅回忆录》)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首先,秋瑾对鲁迅拔刀相向确有其事。鲁迅与秋瑾是浙江绍兴老乡,两人分别于1902年和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著名的“宣判鲁迅死刑事件”发生在秋瑾留日的第二年,“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风潮中。1905年,陈天华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留学生公推秋瑾为召集人,组织追悼活动。其间,周树人、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回国,因此秋瑾便宣判他们“死刑”,并且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其次,事件起因于秋瑾与鲁迅就如何应对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的方式不同。1905年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布“关于许清国留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凡十五条,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后又传出要发布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的消息。将中国和当时日本保护国韩国相提并论,有蔑视清国之意。对此,留学生的分成两派。一派以秋瑾为首,主张集体回国,组成“客校联合会”;另一派组成“维持留学界同志会”,以维持学界秩序为宗旨,鲁迅支持后一派的意见。

再次,事件更为本质的原因是鲁迅和秋瑾对革命的态度不同。秋瑾尚武,为推翻满虏“不惜千金买宝刀”,只身离家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主张以武装暴动改天换地。而鲁迅对秋瑾的“战士招牌”始终保持一种警惕。他支持民主革命,但主张打“壕堑战”,反对赤膊上阵做无谓的牺牲。

最后,要强调鲁迅对秋瑾是非常尊重的。秋瑾在徐锡麟起义失败后不久被俘入狱,很快遭到清政府杀害,在绍兴城内轩亭口就义。鲁迅在《范爱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文章中均谈及秋瑾,特别是小说《药》的主人公革命者夏瑜就是以秋瑾为原型。鲁迅对秋瑾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足见他对秋瑾人格的认同。

回到事件本身,鲁迅虽为官派留学生,且反对回国,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有投降满虏、欺压汉人的罪名。鲁迅在出国之前就抱有“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人生,何谈投降满虏、欺压汉人?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鲁迅和秋瑾同在日本留过学,同样投身于革命,但两人在革命的具体方式上意见大相径庭,甚至最终导致两人形同陌路、不再联系。

女人投身革命,付出的代价远远比男人要大得多。秋瑾在去日本留学前,已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尽管家人都不支持她去日本,但秋瑾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赴日留学、投身革命的道路。

《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出台后,出现了主张抗议、退学回国的激进派,和主张不退学的维持派。鲁迅作为官派老生的代表,是维持派。他不愿听命去暗杀别人、不愿他人牺牲,他担心家中老母,如果自己遇难,母亲会无人照顾。鲁迅牵挂的太多,所以他不愿拿性命去搏,却反而成为如同“黑社会马仔”的秋瑾等人攻击的“把柄”。

秋瑾就是典型的激进派,她满脑子就想着要革命,主张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在日本煽动激进派组成“纠察队”,满大街抓清国留学生,谁要是敢说“不回国”,必要遭受激进派们的群殴。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甚至宣判鲁迅等人的死罪,并拔出随身携带的日式刀大喊“吃我一刀”。鲁迅和秋瑾革命的心是一致的,但革命的方式天差地别。他们两人都是革命烈士,都为推翻封建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辛亥革命的先驱、领导者,却因革命方式的不同而渐行渐远。秋瑾牺牲后,鲁迅曾写过多篇文章悼念她。他对秋瑾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认为秋瑾过于暴动、轻率,一面又赞叹她的革命精神之无畏、伟大。总之,鲁迅始终没有忘记过秋瑾,也算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吧。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鲁迅十分同情秋瑾的不幸遭遇,敬仰秋瑾的大义凛然的举动。当秋瑾的战友王金发起义成功后,鲁迅曾给王金发提供章介眉是凶手的信息,为捉住章介眉而兴奋。但王金发却放走了章介眉,最终王被章陷害,丢了性命。鲁迅为此十分遗憾。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听说是拔过刀的,当时秋瑾组织在日学生回国武力反抗清朝政府,这种幼稚的事鲁迅当然不大赞同,在鲁迅看来中国的问题不在政府,而在于麻木不仁的民众。

看到鲁迅不积极,秋瑾就拔刀了,后来被同学拦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秋瑾被捕就义,鲁迅办杂志,写杂文,使劲地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可惜直到今天,他都没有成功!

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他们二人关系一直不错,就是在清朝政府,对日留学生政策上有些观点不一。秋瑾死后,鲁迅还为秋瑾写了一篇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