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如果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拉响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董卓之乱就像一支点燃军阀割据混战的“雷管”,只听“嘭”的一声,“火药桶”终于彻底爆炸了!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一出场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虽然被起义军狠狠地暴揍了一顿,但还是对救下自己的志愿兵“士官长”刘备同志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接着进军洛阳,效仿尹伊、霍光当“摄政王”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因为统治残暴引起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结果双拳难敌四手被迫迁都长安。

最后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与貂蝉、吕布谈起三角恋爱,被王允和“吃醋的”吕布联手杀死。

演义中的董卓被刻画成了一名愚蠢的军阀、嗜血的刽子手、残忍的暴君、好色的恶鬼,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究竟什么样子呢?我们结合《后汉书•董卓传》进行一个深度地“角色还原”。

图1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里坡(饰)

  • 一、成长在大西北的年轻“健侠”

董卓生长在在陇西地区,靠近少数民族西羌的居住区,那里民风彪悍。东汉年间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发于此处,为此政府专门设立护羌校尉来指挥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年轻的董卓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书中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可以说就是对董卓这类年轻“健侠”的生动描述。如果说《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将吕布的武力值设定为100,那么董卓的武力值至少要70以上。董卓乱政时,越骑校尉伍孚想出其不意对他行刺,却被轻松躲了过去,可见他身手虽然比不了现代的李小龙,但绝对不差。

年轻的董卓与少数民族交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董卓与羌人的豪帅交朋友,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来拜访,董卓杀了耕牛请他们吃饭。这就相当于你朋友从事交通运输,为了让你吃好喝好,把谋生的卡车都卖了,这样的“伟大友谊”你能不感激涕零?董卓带兵讨伐叛乱获胜,皇帝的赏赐自己一分不要,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用来收买人心,如果不是他后来的黑化,这简直是新时代的吴起、赵奢。一手拉,一手打,靠着“胡萝卜+大棒”,董卓很快成为西北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2 凉州地图

  • 二、高明的战略战术实践者

董卓除了在大西北锻炼出彪悍的体质与“慷慨”的行事风格外,他的军事才能也通过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获得了提升。中平年间边章和韩遂谋反,董卓帅军征讨出师不利,却依然不慌不忙、神色自如。不久某夜天空突然出现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边章、韩遂军营中战马狂鸣不已,众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而董卓趁此良机,突袭边章、韩遂大获全胜。后来孤军深入被叛军包围,董卓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捕捉鱼虾迷惑敌人,以此掩护伺机悄悄撤退,居然做到了军队毫发无伤。

董卓初到洛阳时,手下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图3 吕布(?-198),字奉先

后来他又利用吕布杀死丁原,接收了全部京城防卫部队;挑拨吴匡和何苗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他们的军队,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出师不利,于是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同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对各地军阀进行挑拨。不出所料,不久关东联军便开始陷入内斗,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袁绍、公孙瓒等人也相继爆发战争。如果假以时日,董卓真的“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历史没有如果,不久他被吕布等人所杀。可见董卓战略、战术虽然不及同时代的曹操、诸葛亮等人,但水平也确实不低。

图4 董卓(?-192年),字仲颖

  • 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董卓出身西北地方军阀,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那样受到世家大族的顶力支持,如何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成为摆在董卓面前的首要难题。

控制首都洛阳后,董卓开始了收买人心、扩充政治势力之路。先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了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用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任命中央、地方的大小官职。为了获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董卓针对“党锢之祸”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宦官集团的获胜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要么被杀、要么被监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董卓上台后利用手中职权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其他的党人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又重点提拔党锢之徒陈纪、韩融等人,就连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受到重用,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图5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一番动作下来,董卓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基本上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上帝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董卓专横跋扈、暴虐不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屠杀无辜官员平民、焚烧洛阳……种种罄竹难书的恶行使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董卓死于王允和吕布的联合谋杀,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了连烧多日的“大蜡烛”。

董卓死了,死有余辜。我们不能只看到《三国演义》中他那暴虐的一面,还要认识到他了不起的一面,凭着不凡的军事、政治才能,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而又极不光彩的一席之地。

文:辽逸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有关董卓食人肉之事,在正史或野史中,都未曾记载,只在一些民间杂记中稍有所提,不过不足为信,应该只是为了映衬董卓之残暴而凭空杜撰。董卓虽然是西凉人,西凉人固然野蛮凶悍,但吃人这种事情,还不至于。再者董卓掌权之后,虽然不是天子,但排场比天子还要讲究,山珍海味可劲造,为啥还非要食人肉不可,除非他有这方面的瘾,或者心理变态,要不然绝不会如此。

不过在史料中倒是有这么一段,可见董卓这个人是非常残暴不仁的:

“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闲,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

尽管董卓不食人,但古代逢战乱、灾荒之时,这种事情倒也并不罕见。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足见人们在生存受威胁时,道德便不在约束,能活下去才是关键。

《宋史》有载: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遭难,民不聊生,米价入天,市集之中出现公然售卖人肉者,而且价格比猪肉还便宜,一个青壮男子尸体还不如一斗米归,无钱者只能“易子相食”。

《明史》也曾有载:万历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发生大旱灾,加之鼠疫、蝗灾横行,百姓颗粒无收,哀鸿遍野,蔡州、大同等地贩卖孩童、亲眷者为食者不计其数。如贩猪卖养一般,当街屠宰,而后售卖,令人不禁一叹。

《清史》同样有载:同治三、四年间,皖南遭逢大灾,灾祸随即遍及江苏等地,白莲教等贼逆趁机造反,更使民不聊生,为生计,无奈将子女、家眷贩卖为食,只需老钱八十文,便可买下一斤肉。后来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狩”之时,亲眼目睹过当街贩卖孩童子女者,也听闻有人贩卖“人露丸”(以人肉制作的肉丸子),但也只是下令当地官衙自行处理,并未下大力度救济。

尽管这种现象有违人性与道德,但在面对饿死的威胁之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除天灾之外,许多时候人祸同样可怕,逢战乱之时,这种事情数不胜数,最甚者莫过于唐末流民造反,其中以黄巢、秦宗权、杨行密最为出名,而三人之中,又有黄巢一部最劣,这些人军中不带粮,一路全靠抢掠为食,若无粮食可抢夺,平民皆可为食。如屠宰牛羊猪狗一样,绝不手下留情。或以大椿凿为肉糜,蒸熟之后,与众将士分食。

另外隋朝末年的朱粲本人就是个十足的“食人魔王”,他趁乱造反,军中无存粮,于是命令军士到民间抓年轻女子和孩童到营中,蹂躏过后,再烹制为军粮。后李渊招降其人,唐将段确前往招降并劳军,段确为人耿直,早就听闻朱粲所做劣迹,在酒宴之上,段确问道“常闻将军喜好食人,不知何种滋味?”

朱粲反唇相讥:“若是刚饮过酒之人,肉如糟藏猪肉一样”。

段确大怒,厉声道:“你这狂贼,今日入我大唐,尔不过一个奴才,还敢吃人吗?”

朱粲闻听此言,拍案而起,唤左右军士,将段确拿下,当场宰杀,烹肉为食。

而元末之时,这种现象更是频繁,时天下大乱,义军四起,常捕人为食,其中还分三六九等,少儿为上等,女子次之,男子又次之,老人最次之,且花样百出,或以铁杵穿过腹腔,架于铁架之上烘烤;或放入瓮中,外面以火煨烤;或以沸水泼其身,用铁刷刷掉外层老皮,专割嫩肉烹炒....酷毒之法,难以详述。当时将其称之为“想肉”,也就是说这种肉美味无穷,吃过还想吃,令人难以望却。

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说董卓是茹毛饮血,这个视乎是来自于《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吧。

关东诸侯组成联军,推袁绍为盟主,董卓就将汉献帝、百官、洛阳百姓挟持到长安城,并且在长安城外的地方筑起了郿坞,里面藏了二十年的粮食,用来对付关东联军,董卓有时候住在长安城,有时候就住在郿坞。

有一天,董卓宴请百官,然后刚好有几百个北地降卒。正常来说,对于降卒,要么收编在自己的军队里,要么就将他们遣散。但是董卓却十分残忍,在百官面前,把一些人的手或者脚砍掉,或者凿眼割舌,或者用大锅烹之。

惨叫声此起彼伏,百官们都十分害怕,而董卓谈笑自若。又有一天,董卓又宴请百官,然后吕布在董卓耳边说了几句话,然后董卓就命吕布把司空张温揪下堂,然后没多久,就有侍从端着一个盘子进来,然后上面是张温的首级,大家都吓死了。

董卓说:司空张温,勾结袁术,想要害我,只是将书信寄到了吕布那里去了,所以就斩之,大家不要担心,也不要害怕。由此可见,董卓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是董卓毕竟也不是远古人,也不是食人族,所以还不至于茹毛饮血。

那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董卓,会做这样的事情吗?这个就得看《三国志》、《后汉书》中相关的记载了。

董卓军到阳城,刚好碰到了百姓的赶集,董卓军就将男子的头砍下,然后系在车轴处,而妇人与财物全部虏走,回到洛阳的时候,就说是破贼军所获。到了阳城,把这些头给都烧了,然后将妇女赐给士兵做为婢妾。

然后北地几个百降兵的记载与三国演义完全一样,就是加了将一些未死的人放在百官之间滚来滚去。而对于张温有点不一样,他是卫尉,因为平时与董卓的关系不怎么样,董卓就很怨恨他,就借口天色有变,然后就派人诬陷张温与袁术有勾结,将张温鞭打至死。

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没有记录相关董卓吃人肉一说,期待以后考古发现相关资料来以证实了,至于董卓吃人肉,也只是大家猜测出的一种说法。

但是吃人肉一说,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缺粮时,这些事件就会出现。而且这些不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野史上记载非常多。甚至有些在正史记载上描述的相当诡异。其实这些事情不单单只在中国才有,而且在很多其他国家也不在少数。除上所述吃人肉,其吃人肉还有以下几点:

1、把人肉当饭吃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些少数游牧民族。

2、把人肉当药或当药引,如《本草拾遗》《本草纲目》都说“人浑身都是宝”而且在相关的影视剧里都有相关的情节出现。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课本当中,血馒头,例如明代的崇祯皇帝,下令活剐袁崇焕,而当时的北京老百姓争相吃他的肉,这些不当当是在我们的课本当中出现,而且在很多正史当中都有其描述。

说到这里再小结一下。董卓吃人肉一说,只是相关的历史推理出的一种结论,而至于他吃没吃人肉,还有待于考古的实物来验证。但其吃人肉一说,听闻现代还有人吃胎盘。。。。。不知道这算不算吃人肉。。。。有相关知道的,可以在评论里发发,让我们大家都来看看。

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查了《后汉书·董卓传》和《三国志·董卓传》都没有董卓吃人肉的记载。就是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中也没有看到相关内容。

不过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有关于董卓在人前凶残杀人,煮人的记载:

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闲,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

董卓杀人的过程异常凶残。先是割掉舌头,然后斩断四肢,然后挖眼,然后大锅煮。没死的,在筵席间翻滚挣扎。与会者,都是吓得把筷子都掉了。而莽夫董卓坦然自若。

正史虽然没有记载董卓吃人,但这种场面也够骇人听闻的了。此等凶残之人,也必定不得好死。

历史上的董卓真是茹毛饮血,吃人肉喝人血吗?

应该是真的。不过应该是烹饪。不是世界直接吃。三国好多吃人肉的。只要有战争就缺粮食。就有饥荒。逼得无奈了。想活的人肯定会这么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