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发配边疆是什么?边疆是哪儿?长什么样子?可以活着为什么宁愿选择砍头?都有哪些古代名人被发配边疆了?有没有活着回来的可能?

发配边疆是什么?

发配边疆,是古代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概秦汉之际,发明出了这种刑罚。那时的皇帝要求高度集权, 需要剥夺各贵族的权利及势力,引起贵族们的不满。有胆大的,干脆就反了,这种人好处理,直接抓了直接杀头;可是有的人,不光胆大还心细,始终找不到方法将其处死,这怎么办?于是,便有了发配边疆的处罚方式。

发配边疆的路程需要靠犯人双脚一路走完,可以想象这个路程是多么的艰苦。当然,这只是万里路程第一步,走到目的地之后,是要干活儿的,都需要干啥呢?

充军驻守,建造城墙,挖矿,开垦荒地,基本上是什么活儿累,什么活儿苦就让犯人干什么,当然了,被发配边疆的文官待遇不同,做一些文案工作就可以了,毕竟古时有知识的人不多,这种技能还是要充分利用。

边疆是哪里?

古代边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东北极度苦寒之地,西南烟瘴遍布之地和东南荒岛几近无人之地。这些地方,首先条件极为艰苦,有些人刚到被发配的目的地,因为气候变化,水土不服,无法适应,也许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没有病死,不一定哪天运气不好就被饿极的野兽吃掉。边疆地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战事,战事来了,犯人上阵杀敌就是炮灰,不上阵杀敌就会被当做逃兵杀掉,可谓是求生不能,求死怎么样都能。

在这里,小编要对驻守边疆的军人致敬,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驻守国门,保证我们的安全,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不同朝代边疆不同,在这里举例古代四大流放地,分别为南邻神农架林区的房县,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与泉州相邻的丰州,以及现在的伊犁附近。古代的流放地,几乎都是现在的地美人美著名旅游景点。

为什么宁愿选择被砍头也不去边疆

综上所述,发配边疆这种刑罚指的“边疆”,都是在古代时地理未得到开发,气候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的地方,如果真的被发配到这些地方,不光要走很远的路,到了地方还要不停的干活儿,而且不一定哪天就死于非命,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反而还不如一刀来的痛快,这简直就是慢性死刑,折磨致死。

被发配到边疆的名人

1、林则徐

禁毒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军妄图贿赂林则徐,被林则徐拒绝。于是英军便派海军封锁珠江口,企图武力攻打广州,被林则徐指挥的将士打跑,英军不死心,直接北上攻占上海并进军天津大沽口,道光帝慌了,作为谈判条件,林则徐便成了替罪羊被发配伊犁。

即使在流放中,林则徐依然为国为民家尽自己最后一份力。在流放时林则徐主持修建伊犁龙口水利工程,此时的林则徐已年近花甲,疾病缠身,却依然顶风冒雨指挥修建。后人为纪念这位可敬的老人,2001年,人们为林则徐雕刻了青石雕像,以示纪念。

2、苏轼(苏东坡)

公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条小船送到今天的海南儋州。在当时,流放海南只是比满门抄斩稍微轻一点的罪行。苏轼流放之地虽然人烟稀少,但苏轼依然在此办起了学堂,其他地方的人听闻苏老师教学品质之高,竟然从老远的地方来此学习。在苏轼流放儋州之后不久,儋州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后人们一直吧苏轼当做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苏轼抱有感激之情,很多东西都以“东坡”命名,比如东坡村,东坡路,东坡桥,甚至有一种语言被称作东坡话。

当然,除以上两位,还有诸多历史名人,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配边疆后有没有活着回来的可能?

有,这个绝对有,基本上小编知道的有两种方法:

1、官员举荐

咱们上头有人,需要用到咱,咱们又跟这个皇帝信任的官员关系不错,就可以求他跟皇帝说说好话,夸夸咱们,说哎呀,亲爱的皇帝啊,那个被发配的谁谁谁,可以去做这件事,别人不行啊之类的。皇帝一听,说的有道理,好吧,那就让他回来吧,于是,就可以回去继续当官了。

2、大赦天下

这四个字在电影电视剧里边常常出现,其实大致的意思是皇帝有大喜事了,比如说剩下龙子了,皇帝一高兴,犯罪的都免了,再给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如果赶上这种事,那平时的人品值可是积累的相当不错的,这个完全是靠运气。

好啦,这个问题咱们就讨论到这里,如果各位小伙伴们有任何指导意见,请不吝赐教,毕竟本人也是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批评。

然后咱们就以一首打油诗结束问题吧:

发配边疆路程长,到了边疆更彷徨;

上头没人运气差,不如一刀见阎王。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举凡看古装剧,总有“发配边疆”的桥段,或个人或家族,一个个上戴枷锁,下戴脚镣,蓬头垢面,十分可怜。光是看,就足以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殊不知这看似保命的惩处方式,实实在在让许多人闻之丧胆,许多人宁愿一死,也不算遭受这发配之苦。因何如此,且往下看。

所谓发配边疆,顾名思义就是将人押解至偏远地带,使其远离家乡。在这一路之上,除了靠双腿之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不过倒是在晚清文献中,提到有人发配宁古塔之时,若是买通皂吏,也是有牛车或马车可乘坐。皂吏也不愿意陪着你两腿跑,能有交通设施,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毕竟是少数。你看那《水浒传》中,不论林冲、还是武松、或是卢俊义,任你家中再有钱,本事再大,也全靠两腿跋涉。若是遇到恶吏,一路之上还要遭受各种羞辱打骂,怎一个苦字了得。

清代李伯元所著《活地狱》中,曾有载:皂吏凶恶,若非银子孝敬,一路之上专挑麻烦。轻则一通笞杖,重则捆绑烈日下,烤的你三魂不见七魄;或捆缚风雪中,冻你个抖如筛糠;或剥去衣衫,捆于荒草丛中,任那蝼蚁蚊虫咬你个哭爹喊娘。若有女犯,则如妓般。到了夜晚,无情棍将双腿一岔,将绳索捆缚,几个皂吏,你方罢后我风流,只惹得咿咿呀呀一整宿。有些登徒子会沿途跟随,花些银两,那些皂吏便当场做起生意,将女犯捆缚之后,任由这些登徒子逍遥。若有不从,一通好打,管保你服服帖帖。

只是简短几句话,便以看出当时之惨状,各位看官,这还不够遭罪吗?往往有些人没等到目的地,便以魂归天外。皂吏只说犯人欲逃,无奈打杀,便不受惩处。许多皂吏做起人口生意,押解山村老林,将其卖掉,换些银钱,管你是死是活。许多良善人家的儿女,如牲口一般卖入他人之家,好不凄惨。

到达目的地后,罪犯更无自立自足之地,若没有官家照应,只能充当苦力,繁杂事务全部包圆,不许有半点怨言。若是有钱有人,倒还好些。有道山高皇帝远,只需银子孝敬,在当地成家立室者也有之。当然,这依旧是极少数。

若战事一起,还要冲到先锋上阵杀敌,如若反抗,官家以逃兵论处。战死也没有牌位,立功也少有嘉奖。总之,“贼配军”不能算人。

这便是为何古人宁愿杀头,也不愿发配的道理所在!

本文参考文献:清代李伯元著作《活地狱》、清代杂记《埋忧集》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砍头死掉还有家属来收尸,发配边疆不一定能回来,如果死掉了就成了孤魂野鬼,所以古人家的观念非常执着,宁愿就近死,不愿荒地生。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砍头死的快,痛苦相对小得多。

发配边疆看似不用死,可实际上当时的犯人基本不存在人权,到边疆路途遥远,路上还要披枷带锁的,路上就会死去一部分,命大到了边疆还有各种苦役等着呢,最后能活下来的也很少。

总结:长痛不如短痛。[汗][汗][汗]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宁死不发边?那为什么边疆还有那么多犯卒呢?武松,林冲怎么也活着到了目的地呢?徒刑这个刑种怎么能保留下来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