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电视剧里通常是骑马路过歇息喝酒的地方,就算是太平盛世但也会有很多坏人,不是随时被抢劫吗?

古代路边的驿站,和荒郊野外的酒铺、茶铺完全不是一个性质,只有官方性质的才能称为驿站。打劫驿站这个想法很危险。

要想理解土匪为什么不会这么干,首先要了解驿站、路边茶水铺子、还有荒郊野外的酒肆客栈它们之间不同的性质。

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官方传递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是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是世界上最早组织建立传递信息的机构之一。

封建君主要依靠这些驿站维持信息的收集,指令的发布与反馈,从而更好地巩固手中的统治地位,方便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

所以驿站都是官方性质,拥有官方背景,而驿站的起源还要追溯到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制度。

同时还开创了统一的邮驿制度,虽然秦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时间,但是交通、通信驿站遍地开花,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四散开来。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蜀山传》

考古工作者近年曾在陕西旬邑县子午岭发现一处秦朝直道建筑遗址,是一座占地约40亩的大平台。

专家们认为这可能就是当时既当防卫又当信息传递的驿站之一,甚至还有专家戏称它为“一号兵站”。

隋唐时期,封建王朝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一时期的邮驿也达到了空前的繁盛阶段,驿站的任务更是包罗万象。

不但要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紧急军务的传达,来往官员的食宿,同时还有怀柔少数民族、平息内乱、追捕罪犯、抚慰灾区、押送犯人的职责。

据《大唐六典》记载,鼎盛时期全国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多达20000人以上,由此可见这支队伍的庞大。

《唐书·地理志》和柳宗元的《驿馆使壁记》中都曾详细地记述过唐朝驿道纵横的盛况。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毫不夸张地说,驿站的实力之强,效率之高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对于一般盗匪来说,驿站可不是善良的“小白兔”,凶起来绝不亚于猛虎,别说驿站,就是传递消息的驿卒他们轻易也不敢招惹。

除了驿站自身的武力强横,打劫驿站是重罪,要是延误了重要情报,哪怕是跑到天涯海角,也逃不开官方的追捕和击杀。

所以,土匪强盗一般不会打劫驿站,真要这么做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驿站的历史虽然长达3000多年,可惜的是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也都是明朝时期的遗留。

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鸡鸣山驿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座比较完整的驿城。

路边的茶水摊。

由于道路的四通八达,走南闯北的路人也是络绎不绝,因此也会有人发现商机,摆个茶水摊赚些小钱贴补家用。

这个和我们印象中的影视剧较为一致,古时赶路有身份地位的驾乘车马,一般人交通工具相对简陋,腿长的步子可以跨大一点,腿短的慢慢走。

虽然百公里零耗油,但是干粮茶水必不可少,干粮还可以自带,水又重又不方便携带,再说喝口水也花不了几个钱。

摆茶水摊的商贩要想赚钱,首先要学会选址,人流量大的主干道是首选,要是会搭建一个简易的遮阳蓬就再好不过了。

赶路的行人跋山涉水,难免饥肠辘辘,口渴难耐,看到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也不会错过,停下来歇歇脚喝口水,顺便填饱肚子也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要是在能听到一些时事新闻,花边轶事那就更加的让人兴奋了,不但可以长见识,还能给行程增添几分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路边的茶水铺子赚个小钱可以,要想大富大贵那是痴人说梦。赶路的行人喝口茶花不了几个钱。

即使有些愿意出点钱的富贵之人,也不过是喝点小酒,吃点卤肉。想要几道精致的小菜,店主只能说声“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所以,土匪打劫路边茶水摊的几率几乎为零,根本没有作案的动机,一天的营业额也不足以让土匪大动干戈。

况且,朗朗乾坤之下顶风作案出事的几率也比较大,到了晚上没有行人,茶铺店主又不傻,肯定是早早地收拾摊子回家去了。

土匪的心理可以总结为,没啥可抢,没机会抢。

即使我们见到茶水铺子有闹事的,大多也是仇人相逢,大打出手。甚至爱惜名声的豪侠真是打翻了茶摊,也会超额的包赔损失。

荒郊野外的酒肆客栈。

在这里必须要进行一下科普,如果在荒郊野外发现酒肆客栈,有多远跑多远,那里的生存系数还不如破庙来的安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荒郊野外人烟稀少,什么样的人才会在这里开酒肆客栈,明知不赚钱他们开店的目的是什么?

你以为他们赚的只是简单的茶水酒菜钱,当然不是。他们会先观察行人的行礼,一看是只肥羊,钱被榨干是小事,小命估计都难保。

没钱的就更糟糕了,老板住在荒郊野外,进出买菜那么麻烦,送上门的菜他们一定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清蒸、爆炒、包包子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为什么土匪不打劫他们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本身就是土匪强人,黑吃黑不是不可以,但是好吃也得能咽下去。

比如母夜叉孙二娘的十字坡包子铺,本地人谈之色变,也只有那些不知底细的外乡人才会误入其中。

再比如《水浒传》中的旱地忽律朱贵,他就在梁山脚下李家道口经营了一家酒店,除了接引好汉之外,还有刺探消息的职责。

朱贵的店土匪敢来打劫吗?八百里水泊梁山谁是大哥他们可是分得非常清楚,梁山好汉的威名可不是纸糊的。

土匪们要么不敢来,来了也是只有一个目的,拜码头找大哥,有了靠山退路相当于得到了续命的仙丹,谁还会自找麻烦。

总结:驿站、路边的茶水铺子、荒郊野岭的酒肆客栈都不是土匪打劫的对象,相比较来说他们更热衷于落单的行人,路过的富商,甚至是闹市的商铺,这些不仅安全性强,油水也足。只要不是蠢到家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明月此时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在荒郊野外开店卖茶水酒水的,不是驿站,而是大车店、客栈。土匪会不会抢劫他们呢?了解一下土匪的帮规就知道了。

驿站和大车店、客栈不是一回事,此外,驿站也不卖什么茶水酒水的。驿站是由官府开设的,供往来的官员住宿、进食的地方。在驿站里面工作的人,是由国家发放俸禄、工资的。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当年就是驿站的兵卒,因为大明朝廷裁减驿站编制,才一怒而起造了反。崇祯皇帝到死都没有弄明白,他敲掉了李自成的铁饭碗,李自成则敲掉的他的大明江山。

古代驿站

大车店、客栈才是江湖人士开设的,专供往来客商,也包括土匪响马打尖、住宿,也叫“干店”。相当于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快捷酒店。

古代客栈(大车店)

以上是题外话。现在来回答问题。

土匪是干什么的?打家劫舍、谋财害命的人或者武装。那么,土匪会不会去抢劫荒郊野外的客栈、大车店呢?一般都不会,除非碰到了几个蛮干、不懂规矩的。

让子弹飞 土匪形象


俗话说,行有行规、帮有帮规。对于土匪来说,既然干了这一行,那就要遵守规矩。据说,土匪有几个不抢:不抢应试的举子,不抢道士、和尚、尼姑,不抢出殡之人,等等,其中就有不抢客栈(大车店)的帮规。

不抢客栈、大车店,一个是可以供自己和同道歇脚、打尖,抢劫客栈、车店会遭到同行们的惩罚;二来是开客栈、车店的人,也多与黑道、白道有瓜葛,容易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在荒郊野外的客栈、大车店很安全的原因。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老家就在官道附近,离驿站遗址也不远。官道历史上可溯及秦汉,長度可远达京广。自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驿站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民间草根多是口口相传,以行旅轶事,鬼怪精灵为主。文人雅士则留下不少佳作。如唐代诗人杜筍鹤“宿栾城驿却寄常山張书记书”就是诗人夜宿驿站的真实写照。

一更更尽到三更,

吟破离心句不成。

数树秋风满庭月,

忆君时复下阶行。

古时的官路旁,有官办的驿站,也有民办酒肆客栈。至今仍保留着很多诸如“五里店”“十里铺”等村庄地名。小时我曾疑惑,为什么古人离城十里八里不进城而要住下呢?后来才明白,古时城墙围城,城门定时关闭,行人车旅步行速度不快。虽说区区几里,赶到城门关闭,也只能夜宿野外。

说到危险不危险?会不会遇到抢刼?可以说,肯定有,但为数很少很少。民间传说就有土匪抢劫驿站被抄杀的故事。因为驿站是官办的,也有一定数量的驿卒,有一定的保卫能力。驿站多建在交通要道,虽是荒郊,救援也快。就是民间的酒肆客栈,土匪们也需要吃飯歇息,且很多也有一定的背景,老板和方方面面都有一定联系,说不定就是某支土匪的眼线。所以土匪们一般不抢劫这些地方。还是比较安全的。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谢邀。简单说几句吧。首先必须指出驿站应该是安全的,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就是说,驿站是国家正是机构场所,强盗土匪抢劫驿站,那是等同于造反的,而且,驿站还常驻驿卒和驿丁,这些政府在编人员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正规部队,但比一般大户人家的家丁还是强得多的,比如搅动天下大乱的李自成就是驿卒出身。

所以问题问的应该是荒郊野外经营酒馆茶楼危不危险吧。古代的治安是很差的,不单野外单独存在的茶楼,就是大户人家,也没有什么保障,红楼梦贾府就曾遭受强盗洗劫,妙玉还因此被劫走了,而野外更是经常发生抢劫案件,西游记唐僧的亲生父亲就是被强盗杀死的,强盗后来还伪装唐僧父亲身份霸占唐僧母亲十多年。

治安条件不好,老百姓只能想办法自保,客家人的围屋最早就是为了抵御强盗土匪而建造的。而野外的小酒馆自保能力较差,只能交好强盗土匪,定时给孝敬费换取一时平安。当然也有特别强悍的店老板,比如水浒传孙二娘两公婆,他们不去抢劫土匪就算了,土匪来劫那不是自寻死路?

每当乱世,强盗土匪就多了起来,乱世人不如狗,野外小酒馆身家性命没得保障,镇上村庄人家也是没有安身立命之处的。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古代的驿站一般开在场镇里,属官家开办的,相当于官府的派出机构:当然不会设在荒郊野外。像原来成渝古道驿站都是场镇里开的。古代驿站 是官差换马歇息的地方,驿站里有驿卒兵丁,守护驿站安全和日常工作。既然在场镇里,就比较安全,被土匪抢劫的时候就比较少。

成渝古道从蜀汉就开始设立了。一共有一千零八十里,大驿站叫做驿比如说成都的龙泉驿重庆的朝天驿,小点的驿站叫铺比如说石桥铺邮亭铺等等。驿道上热闹得很,快马骡马队抬轿子的抬滑竿的挑担子的走路的可以说络绎不绝,他们每天要走九十里路:到了驿铺(场镇)才休息。除了官道外,其余的是荒郊野外,在野外休息当然不安全。

官家的八百里加急信件,就是到了驿铺换马换人,再着急件往目的地赶;像一般的信使,在驿铺歇一晚第二天早晨才又走。驿站也有迎来送往的任务,比如从成都到某地上任的官员,路过驿站就可以在驿铺里暂住两天再走。说白点,古代的驿站,是为官府官差服务的:相当于官府的招待所。既然是官府的招待所,自然有驿卒铺丁值守,一般的土匪是不敢动驿道上的驿铺的。

动了驿道上的驿铺就等同于造反。占山为王的土匪自然没有这么傻、当然也不排除像电影《让子弹飞》那样的胆大妄为之徒。像成渝古道有东大道和东小道之分。南道为东大道尽人皆知,而北边的东小道却鲜为人知。这是最早的成渝高速路。成都的迎晖门至重庆的通远门,中间隔有近两百个驿铺,当然在沿途的场镇中。谢谢题主的提问。

残阳余晖3

古代路边的驿站,在荒郊野外卖茶酒不危险吗?不会遇到土匪抢劫吗?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古代路边的驿站,还有荒郊野外的茶棚酒馆,他们都不是一般的老百姓。都是有关系的人,一般的人没胆量也没机会谋到那个好事。

很多人都对驿站和路边的酒馆茶棚没有概念,大多数来源于电影情节。电影里看到的情节大多千篇一律,出现酒馆茶棚的时候,不是有杀手出现,就是要放蒙汗药了,要不就一个生命垂危的人晕倒在门边。很多人觉得过去路边的茶馆酒馆就是是非之地,动不动就是一场喋血厮杀。

我们老家就有一条几百年的古道,在一个山沟里。路边有两颗千年古树,树下就有一个茶馆。茶水都是不要钱的,是庙里的一个和尚提供的。他反正都没有什么事做,有茶叶的时候就烧水泡一大缸,没茶叶就喝生水。里面什么都没有,就一个空床,可以让过路人过夜。

白天那里人来人往,过去只要路边有茶馆,南来北往的路都会经过那个点。那怕是绕路都要绕过去,那样可以方便歇脚,喝口茶,灌点水。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不存在电影情节里的那种情况。

而且路边的茶馆一般都不要钱的,不是和尚就是当地有钱人免费提供的。和尚可以广结人缘,有钱的土财主也可以拉拢人心。那些茶水也值不了几个钱,有些就是用竹子从山上引过来的泉水。只是为了方便路人,积德行善。

如果是酒馆,它的位置就更加接近村庄和闹市。如果是位置偏僻,开酒馆的人也不是什么善茬。没点能量,喝酒闹事的都搞不定了,那还开什么酒馆。稍微晚点就打烊了,锁门回家了。那里像电影情节里面一样,一般在山上开酒馆的都是武林高手,要么就是隐居山林的武林败类,现实中那有那么玄乎。

其实现在很多风景区里面的小卖部也是一样,好多也是一个人看店。游客不多的时候,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只要有几个人来来往往,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一般到了下午五点就锁门下班了,安全的很。

其实劫匪也不是傻瓜,冒着风险去打劫路边酒馆。又没有多少钱,别人敢在路边开店,别人平时肯定早就有所准备。不知道那个缝隙里就插着一把大砍刀随时待命,抢劫的危险系数太大。

所以说过去的路边酒馆茶馆根本就没有劫匪打主意,不要被电影情节给蒙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