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中国本来是想用什么机枪替代马克沁机枪和捷克式的?

二战中中国本来是想用什么机枪替代马克沁机枪和捷克式的?我只知道机枪生产线被滞留在了缅甸,具体是什么枪性能怎么样谁知道来解答一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麦德森通用机枪。

在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曾经考察过通用机枪,也曾经试图仿造,以实现重机枪和轻机枪的统一化。目前国民政府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仿制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和捷克式气冷式轻机枪,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生产线。

如果仿造麦德森通用机枪成功,轻重机枪生产线合一,就简直就是梦幻般的的事情。

国民政府的军工生产压力会大大减小,生产能力也会大为提升。

在通用机枪还是新事物的30年代,英美法日等列强都无法接受通用机枪这个概念,而国民政府却可以接受,说明中国人还是一个高度务实和有远见的民族。

遗憾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少。最成功的德国MG42通用机枪还没有出现,而德国的MG34通用机虽然已经问世,但枪的结构非常复杂,制造艰难,造价高昂。每挺MG34通用机枪要用49公斤(108磅)的钢铁以钻削方式,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制造出重12.1公斤的一挺机枪。

----------------------------麦德森通用机枪最关键的就在这个枪架,如果没有这个枪架,麦德森只能作为轻机枪使用。下图是巴西军警在90年扫荡贫民窟黑帮的行动,他们还装备着半个世纪之前的麦德森机枪,真是枪界的硬骨头。

由于这方面原因,在MG42出现之前,德军自己也无法完成MG34的大规模换装工作,军队还在大量使用老式的MG08,MG15机枪,最后不得不退出更容易制造的冲压技术MG42通用机枪来应急。

显然,工业力量强于中国几十倍的德国人尚搞不定,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仿造MG34。

那么现在看起来比较现实的就是仿造麦德森通用机枪,虽然目前麦德森通用机枪已经算是老装备,各国已经开始逐步将他退出现役,但至少中国已经有长达30年的麦德森机枪的仿造经验,各方面还是有些把握的。

在1937年国民党政府兵工署决定自行仿制麦德森机枪,并且调遣精兵强将组成了一个搞笑的团队!

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个团队的工作还没来及开始,抗战就爆发了。

战争开始以后,一线重机枪战损数量极大,一线部队一度只能以轻机枪作为火力支柱,而国民政府无论自产还是购买,都无法满足战争的巨大需要。

蒋介石为此严厉的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兵工署,并且责令他们尽力解决这个问题。

兵工署焦头烂额,他们紧急在1938年联系丹麦麦德森公司,完全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和1000多台生产设备,并且派技术人员去欧洲培训。

在欧洲培训和购买机器的同时,国民政府在1939年4月成立了兵工署第51工厂筹备处,工厂定在昆明。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欧洲爆发。搞笑的是,丹麦以永久性中立国自居,并没有受到战争的什么影响,反而大规模出口军火。

首批制造设备运到缅甸首都仰光,随后通过滇缅公路运到昆明。

在1940年,国民政府开始小批量生产麦德森机枪,已经获得成功。

蒋介石得知以后很高兴,如果按照计划,工厂建起来后可以月产500挺麦德森机枪,一年就可以生产6000挺,可以大大弥补一线部队缺乏重机枪的问题。

麦德森机枪虽然老旧,射速较慢,但就性能上来说也不亚于垃圾的日本歪把子机枪和92式重机枪。

只是没想到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首先是1940年,日军大张旗鼓开入法国殖民地越南,随即便以越南为基地,轰炸滇缅公路全线。为此,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

1940年全年,日军出动上万架次飞机轰炸滇缅公路全线,将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的仓库和卡车炸毁大半。

国民政府无奈,只好再向丹麦政府追加购买。

更惨的是,1940年4月,德国入侵丹麦。丹麦政府和国王自知实力悬殊,没有敢于抵抗,在4小时内宣布投降。

德国和日本是盟友,它控制丹麦以后自然不可能将大批军火再卖给日本的敌人中国,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51工厂在成功生产了15挺麦德森机枪以后,被迫放弃了麦德森通用机枪的大批量生产工作,转而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中国第一款通用机枪就这样一瞬间消失了。

虽然自身仿造的计划失败,并不代表抗战中没有这款武器。除了之前30年大量购买到中国的麦德森轻机枪,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又有大规模的采购。

在向丹麦麦德森工厂订购生产设备的同时,国民政府兵工署又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3300挺。

丹麦这个永久性中立国卖武器可不含糊,他们在1938年3月到1940年3月全部运抵中国。在完全交货后1个月,丹麦就被德国控制,也算非常惊险。

这批3300挺麦德森通用机枪性能颇为优秀,尤其重量仅有10公斤,就算使用麦德森三脚架,重量也低于国军大量装备的水冷式重机枪,所以麦德森通用机枪往往也被一线官兵当做重机枪使用。

只是像之前说的,由于枪是40年前的老古董,一些关键技术落后,作为重机枪的性能平平,并不出色。不过,作为轻机枪,麦德森通用机枪还是完全合格的!

这款武器也在抗战多个战场出现,由于他的制造者都是精益求精的日耳曼人,麦德森机枪是非常耐用的武器。

在中国,直到朝鲜战争中,仍然有部分志愿军官兵手持麦德森机枪和美韩联军对抗,而它们普遍使用已经超过20年之久,正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其实,实事求是来说麦德森机枪在抗战时代并不属于先进武器,甚至可以看做是就要过时的老旧武器。只是由于中国国力落后,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妄图造成这种武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战中中国本来是想用什么机枪替代马克沁机枪和捷克式的?

中国当年曾希望通过引入设备和技术建立麦德森机枪的生产能力。早在1908年中国已经通过逆向测绘开始仿制“麦德森轻快炮”。由于麦德森的重量对于欧洲人而言比较适中,持续射击能力较强(英国议员曾在下议院辩论中提到亲眼目击麦德森连续射击1000发,而哈乞开斯仅打了800发。),因此到一战期间,麦德森进入英国、德国和沙俄等国军中,不过英国和沙俄的许可证生产计划都因为战争结束以及战后动荡和裁军而作罢。

一战之后,麦德森随着欧战老兵开始散落到亚非拉美的军队中,大家都会说34个国家10几种口径的麦德森,主要是着眼其扩散广,但从技术角度,也说明麦德森机械设计比较成熟,对于恶劣环境承受能力较强。2008年巴西警方才让麦德森退休。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虽然中国已经不再生产麦德森机枪, 但从德国和西伯利亚方向仍有相当数量的麦德森流入中国军阀部队。

由于麦德森的设计相对古老,中国生产历史较长,因此抗战爆发后中国决定将其作为自制机枪,而同时期的马克沁系的民24式重机枪、美国M1917仿制型的卅节成本较高,虽然作为水冷机枪持续作战能力更强,但野外作战中供水是个巨大的问题。而捷克式轻机枪性能优异,对生产企业的设备、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质检体系要求相当高,国内拿出来的版本迟迟达不到要求。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引入麦德森的技术资料,如图纸,加上相关的量具夹具,也许可以在某些新兵工厂迅速形成较大的产能。

1939年4月中国已经在昆明筹建兵工署第51厂,准备开始量产麦德森。但由于从丹麦引进的设备、图纸和量具等遭到日军轰炸几乎全部被毁,1941年相关厂开始转产捷克式轻机枪

顺便说一句,其实麦德森是有弹链供弹版的,只不过国内写文的人大多只是照抄前文。麦德森M1924是车载型,战后也产生了步兵型。

二战中中国本来是想用什么机枪替代马克沁机枪和捷克式的?

1942年7月到10月,蒋纬国曾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到欧洲战场去考察过,也参加了阿拉曼战役有关的一些武器展,他准备建议国民政府引进德国的mg39型和mg42机枪,谁知英国政府横加干预导致这次武器技术进口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