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鬼子的掷弹筒为什么让国军头疼无比?
89式重掷弹筒,此型号相对于前级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增设了膛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旧日本帝国对中国悍然发动侵略,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军民为抵挡日寇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侵华日军的装备尽管在同时期列强中难言精良,但掷弹筒作为侵华日军陆军装备序列当年少有的亮点却得到了美军的称道。而在中国战场上,这种短小精悍的武器更是让国府官兵尤其是移动不便的火力点单位头疼无比。
89式掷弹筒所使用的榴弹
掷弹筒本质上是一种轻型迫击炮,发射榴弹以实现面杀伤。在作战中由经验老道的士兵操作,通过下部的调节刻度设置射程,行军时可拆卸成上下两部分装于装具中单兵携带。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某师某旅的36挺重机枪有32挺毁于掷弹筒的突然袭击。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原因便是掷弹筒的作战机动性极其强大,而国军一挺重机枪连带附属弹药等设施往往重达100公斤,重机枪火力点开火后便会暴露位置,这时日军便会集中掷弹筒对相应火力点予以打击,调动不足5公斤的掷弹筒极其容易,但是上百公斤的机枪实施转移何谈容易?在这种境况下国军便不得已得处于被动劣势下。
但是掷弹筒也绝非没有缺陷,其结构的简陋则要求操作人员的技艺高超,在战场上一旦老兵战损,新兵很难短时间内学会并接手这个装备。这也是其在战争后期影响力日渐下降的原因。
操作掷弹筒的日军
我军也曾缴获过日军的掷弹筒,并在黄崖洞兵工厂实现了仿制,在抗日军民的手中,这款短小精悍的装备也成为了打击日寇的利器。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于二战中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可以单兵携带。它以重量轻,携带方便,威力大,造价低,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及可以发射化学武器等优点在侵华日军中被广泛应用。
在二战中,侵华的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军民为抵抗日军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掷弹筒作为侵华日军陆军装备序列,在这场惨绝人性的侵略战争中,使中国军民吃尽了苦头。抗日战场上的中国军队痛感日军掷弹筒的威胁,开始在黄崖洞兵工厂仿制这款短小精悍的武器,仿制的掷弹筒在抗日军民的手中,给日军以致命打击。
掷弹筒是怎样发射的呢?掷弹筒发射时由先拉动击发杆,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左手握住发射筒,转动手柄至调节杆到对应长度,再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拉动皮带,击发底部将弹药射出。由于掷弹筒只能靠调整发射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
掷弹筒不具备迫击炮那种精确喵准的功能,只能进行概略瞄准。换句话说,掷弹筒要求掷弹手必须经验丰富,否则命中率会极低的。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掷弹筒由经验丰富士兵操作,通过下部的调节刻度设置射程。经验丰富的掷弹手命中率高达85%-95%,而在战争中后期,日军老兵所剩无几,新兵很难短时间内学会使用掷弹筒。因此战争中后期,战争中后期掷弹筒的影响力日趋下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兵器越来越先进,掷弹筒逐渐被精准度高的武器所取代,像枪榴弹、火箭筒和迫击炮等。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概略瞄准,中国抗日战争缴获很多,但是不论国军还是八路军都不喜欢用,八路军还是喜欢缴获迫击炮,尤其带瞄准镜的最好,后来在八路军后方实验成功枪榴弹后,掷弹筒基本没什么部队使用都给游击队这类小分队使用了,我看过一个文献八路军当时研制出枪榴弹,派发部队只有几个人会用也没来得及教授普通士兵,结果打仗对战日本军队,八路军士兵就用了枪榴弹,结果对面鬼子没事400多米外指挥员被炸死了,所以掷弹筒在中国军队里待遇一般般,八路军更喜欢它们用的弹药而不是掷弹筒。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需不需要瞄准?这问题聊得有点意思,不瞄准打偏了算谁的?
所以啊,掷弹筒他就算是没有瞄准仪,您也得手工操作一下,瞄准了再打。
小编估计题主这么问,应该是看电视剧看多了,看日本人那掷弹筒发射的时候,一根炮管子可劲往里头塞炮弹,瞧那意思打就完事了。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事先都是用眼睛和大拇指头这么比划比划,才进行射击的,有那经验丰富的,打掷弹筒打多了的,迷上一只眼睛就能打准的(其实上头有一个简单的瞄准器具)。
但绝对不存在,炮管子一竖,就往里头塞炮弹,打准打不准全靠老天爷的运气的事发生。
题主的事了了,接下来咱了解一下掷弹筒,顺道再深入的解释一下题主的问题。
掷弹筒。咋说呢?掷弹筒说穿了,他就是一门个小超轻型的迫击炮。二战那会世界有一个算一个,除了日本人,其他国家就没有人注意这小东西的。
瞧不上他的原因就是,这玩意没有瞄准仪,打个炮弹出去,全凭操作者的手感,这玩意的手感培养起来那太感人了,其他国家感觉有那点子功夫,你干点嘛不好,蹲这训练瞄准?这不费劲吗?
劲干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活,所以各个国家最多也就研究一下轻型迫击炮而已,至于超轻型的,都不感冒。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日本人为嘛这么喜欢这小东西呢?”
咋说呢?日本说好听点完成了工业革命,其实说道根子上,他的工业革命压根就不彻底,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工业都把持在三十人左右的手工作坊里头了,真正的工厂流水线他就算不上。
您别乐,真是这样的,当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一个李梅火攻,好家伙那燃烧弹落到东京,广岛等等的城市里头,那是一烧一大把。
日本藏在民间的这些个手工作坊都让烧秃噜了,工厂到造不出东西来了。
所以日本的一些个东西,要求一个简单实用,太复杂的他们能造的了,但加在这些个手工作坊里头就费劲。
这算是一个原因,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日本没有太多的钢铁。
日本那地就是一岛子,本来他们的资源就有限,吃的饭团还因为人口太多,庄稼种不过来,打外边进口呢?所以您就别说其他的了,弄块钢铁他都费劲。
以至于二战后期,美国人掐了日本人的海路运输,日本人急眼里连井盖这种东西都拿回去炼钢去了。
所以能省则省是日本人的一个要求,超轻型掷弹筒,这玩意一听您就知道他用的钢铁能有多少?
而且这玩意在日本人的训练之下,那些个老兵基本上就能做到百发百中的地步,当然日本人这么搞也遇到了麻烦,后期老兵被毙的差不多了,紧急招募的新兵,这手艺就赶不上老兵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百发百中了。
当然日本人目光也短浅,他也想不到那么长远,光看到了眼跟前的利益。其实这也能解释了其他国家为嘛不发展掷弹筒的原因。
那么掷弹筒还有啥好处呢?他个小,一个人背着就能炮,所以这弹药就不会太大,那么弹药的携带就会比其他什么轻型迫击炮携带的多。
以至于,日本人在五十人到七十的小队里头,配比的掷弹筒和轻机枪的比例是一样的,都是两具,达到了1:1的效果。
就算是后期日本人钢铁再费劲都捞不到太多的情况下,还是为他们的小队装备上一具掷弹筒和一挺轻机枪。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日本人装备到是挺多的?”
咋说呢?这掷弹筒他特别的合适山地作战,你想哇山地里头可没有路让你走的,你弄上一门炮,就算是用十八匹马去拉,这费劲就不说了,能不能拉上去,还两说呢?
而中国的山地就多。
一说这话,估计有些小伙伴要说了:“咋这还和掷弹筒有关系?”
日本人对中国的垂帘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老早就开始算计了,您以为日本人那来的那么多中国通?还给你排成了一代二代三代的,这帮人了解中国的山川地形比咱中国人都了解。
那会咱中国公路没有山头多,就算是有公路,都是一些个看起来比较好走的土路而已,拉着太重的炮跟着部队一块前进显然这是不成的,所以日本人的研究搁到这种说炮不是炮的掷弹筒,那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这玩意比手榴弹的威力大不是?当然您不要提什么没有正儿八经的炮弹威力大的事,不管咋说他好歹也叫炮弹不是?
说真格的,当年咱遇到日本人的掷弹筒还真就没辙,他能抵近咱发射,还能躲到掩体中对咱的火力点进行摧毁,而咱手中基本上都是直瞄火力,机枪,步枪就打不透掩体,人家反而依靠掩体能打到咱。
后来咱还是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法子对付日本人,咱自己也研究掷弹筒,国民党弄,八路军也弄。
不过弄出来的掷弹筒,让您想不到的是,八路军弄出来的更好,比日本人的掷弹筒要优秀。
只是因为,钢铁这玩意不好搞,生产的不多而已。
别的不说,就说那掷弹筒的炮管子,咱打哪里搞去?就没地。最后把铁轨扒拉下来,这铁轨不是工字型的吗?咱取上半截,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然后纯手工将这截铁轨打成圆筒形,再用工具把圆柱形的铁轨里头的钢铁给掏出来,这么得弄出炮管子的,这种纯手工打造一天也就弄一两个炮管子,后来改进一下技术也不多。
说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切铁轨上半截?下半截不能用吗?”
答案还真就是不能用,就尝试过,没成功,这才用的上半截。
至于原因,小编也想知道,翻了很多资料,就没见有提到过的,所以不好意思,只能说小编才疏学浅,只能给您把这问题掰扯到这里。
咋说呢?这个掷弹筒算是二战期间,日本人独树一帜的一件武器,在美国人眼里也算是亮眼的东西。
能让美国人亮眼的东西可不多啊,当然美国人是惊奇这东西,不是说这东西就好,不然美国人也会大量的仿制了,后来您也没看到过不是?
所以掷弹筒也就那样吧,欺负一下工业比他落后的国家还成,遇到美国这种巨无霸,那就是想多了,巴祖卡和无后坐力炮那都不是吃素的,比他这掷弹筒好使多了。
毕竟掷弹筒的威力就是炸一个土木结构的工事而已,这要是遇到半永久甚至是永久工事,打上去那就是个挠痒痒的过程,一点用的没有。
巴祖卡和无后坐力炮这玩意都能破装甲的?就更加别说一碉堡了。
所以美国人能瞧得上掷弹筒,那才怪了。
接下来咱就说说,掷弹筒的结构和发射原理,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给回答了。话说掷弹筒这玩意日本人就研究了两种。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不认可是两种,他们认为一百式掷弹筒也算是一种。
但小编要说的是,一百式掷弹筒他是装在步枪上发射的,这玩意跟枪榴弹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这里就不把一百式作为一款掷弹筒单独说明了。
日本人造的掷弹筒,最早的型号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当年国民党仿制的就是按照这款仿制的,仿制出来效果比大正十年式的要好,但他仿制的是一款老型号了,所以造出来的东西比日本新款掷弹筒要差上一些。
那么这个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他的重量也就五斤多一点的样子,搁现在也就是七八个苹果的分量,长度是五百二十五毫米,也就四个华为手机的长度而已。
构件就三个,一个发射筒,一个支杆,外加一驻钣。
就这炮管子是滑膛式的,这里头没有膛线,毕竟这掷弹筒是前装的,您要是搁一膛线,炮弹的口径就要比炮管要略大一点,这显然不可能,炮弹就塞不进去不是?
所以因为采用的是滑膛式的,他的精准度,可以用感人来形容了。
这玩意不仅可以发射专用弹药,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当然发射九一式手榴弹的射程,就不会太远,最远可以达到一百七十米的距离。
至于支杆,其实就是炮管子下边的哪跟细钢管,上边有一些数字啥的,这一截就是可以用来调节炮弹的发射射程的东西。
那驻钣就是最下边的底座,是一个凹面的瓦形结构,看起来和大腿的圆弧很贴近。
当年美国人缴获了掷弹筒,感觉新鲜,以为这底座是支撑在大腿上进行发射的,把自己大腿骨给震折了。
咋说呢?据说熟练的使用者是可以抵住大腿进行发射的,但必须采取跪坐的姿势,而美国人半蹲着直接架在大腿上。
当然就算是跪坐着发射,危险性还是有的,日本人一般也不会这么干的。所以当时美国人也把掷弹筒叫做膝上迫击炮。
咋说呢?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其实日本人用的不多,他们用的最多的是,一款叫做八九式掷弹筒。
当然您要是拿这八九式掷弹筒,就算是采取跪坐的姿势,搁大腿上发射,那就是在给自己找事,谁上去都能把大腿骨给整折了。
为嘛呢?相对于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玩意的威力过小,就连日本人都瞧不上眼了,这才造了八九式掷弹筒出来的。
首先您看他的长度,就达到了六百一十毫米,差不多增加了一个华为手机的长度。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膛压变高了,后坐力也增大了,威力可不就上去了吗?但与之相比后来的八九式掷弹筒的炮管子厚度也增加了,不然撑不住这么大的膛压,以至于驻钣的厚度也跟着上去了,后坐力大了,这底座薄了也撑不住的。
所以八九式掷弹筒的分量差不多就逼近了十斤的分量,相比于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差不多反了一倍。
但他的最大射程却攀升到了七百米的距离,一分钟能发射二十发炮弹。
那么这玩意的缺点呢?
还是他感人的精度,所以为了提高八九式掷弹筒的精度,八九式掷弹筒的内壁上就刻了八条右旋转的膛线。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这小编太不严谨了,前边说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时候,那炮管子不能有膛线,因为是前装式的,咋的这八九式掷弹筒他就是后装的了?别欺负人没见过掷弹筒?”
不是,日本人他也不傻,用多了你还不让他开个窍?这问题就出在了八九式掷弹筒使用的炮弹上了。
他这炮弹和普通的迫击炮的炮弹是不一样的,就是后半截侧壁这一圈是铜制的。
铜这玩意比较软,发射药一爆炸,这么一受压,这一圈就会膨胀,这一膨胀口径可不就比原来要大一点,正好契合到了炮管的膛线上了,这炮弹也就能旋转着飞出去,用来增加他的发生距离和精度。
所以八九式掷弹筒的炮弹也是从前边塞进去的,只不过塞进去之前比炮管直径要小,这发射的时候,变大了而已。
话说这种方式确实够先进的,后来日本依照这个原理,想要制造一种四十毫米的无壳式的自动炮。
当然这种八九式掷弹筒,他同样能够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但这精度和射程也成了问题,毕竟这九一式手榴弹是没法和炮管的膛线契合到一块的,而且他的发射药的装药量也少。
那么这个八九式掷弹筒,就比之前那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要先进一点,这好歹有了 一套瞄准装置,但这套装置比人家正儿八经的迫击炮就简陋许多了。
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八九式掷弹筒的发射筒外壁,从筒口这个地方就有一个凹槽,这条凹槽占据了整个发射筒的三分之二,这条凹槽里头涂着白漆。
八九式掷弹筒就是用这条白漆进行瞄准的,想不到哇,这瞄准装置简单的何止是过分,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啊!
那么咋瞄准呢?咋说呢?这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的时候,这角度是不能调整的,是永远的四十五度角,您将这条白线和目标保持一致,哎这就算瞄准了。
为了很好的瞄准,达到这个四十五度角,有些八九式掷弹筒上边就会有一个双向圆泡式的水准定位仪,两侧的气泡居中,这位置就是四十五度角。但能有这种装置的八九式掷弹筒并补多见,尤其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人啥都缺了,造的东西都粗糙了起来,基本上看不到这种水准定位仪了。
当然瞄准是瞄准了,但还有一个射击距离的问题,这万一打过头了,就打到目标的后边了,打近了这就打到目标的前边了。
所以在支杆上还有一个调节发射距离的的表尺。
日本人还特别的细心,右侧表尺是给九一式手榴弹使用的 ,左侧是给八九式掷弹筒那炮弹使用的。
咋说呢?掷弹筒这玩意日本人装备的特别的普遍,当年害死左权的益子挺进队,三十个人队伍中就装备了四具掷弹筒,携带有一百六十发炮弹。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益子挺进队对咱的威胁巨大的一个因素。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一定要瞄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