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中国古代是有重骑兵传统的。南北朝之前的重骑兵因为马匹载重、铠甲制作和马镫应用的问题,一直是少数勇武过人的将领和精锐部队的专利,像曹操的虎豹骑应该就是人马皆披重铠的具装骑兵,这在史书中记载有马铠这种东西可以想见,当然更多的是用于战车上的战马。 具装重骑兵在南北朝时大量涌现,这和北方游牧民族入住,还有大量地主庄园坞堡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具装重骑兵建设不易,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优秀马种,地主庄园经济的产生催生了具装骑兵大量产生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尤其是部曲宗客制度使得甲兵传承成为一种制度可以积累大量马铠,以上都使得具装这种昂贵的兵种得以产生。慕容燕国在对付冉闵时使用了大量铁甲连环马来围困冉闵,而燕国以铁甲连环马称雄于十六国。北魏在与南朝争夺江淮地区时,史载多次从各地征集了多达十余万骑的具装重骑兵,这种图景在那个时代的墓葬壁画中多有反映。

进入隋唐之后,中原一统,面对的敌人由以步兵为主机动性能不好的重步兵方阵转变为以轻骑兵为主主要依靠长途奔袭和弓箭为主的北方游牧骑兵力量,这种情况下具装骑兵的自持时间短、速度慢点缺点暴露无疑,因此逐渐由人马皆铠转变为只有人披铠甲的铠甲骑兵,这是面对不同敌人所做出的妥协。但是中央王朝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具装骑兵的。像北宋的禁军四大精锐中的铁骑军就是一只具装骑兵力量,金军的拐子马有可能就是在缴获北宋铁骑军具装的基础上建立的,今天还有描绘金军拐子马的画作在网上能查到。另外,北宋主要以重步兵方阵来野战,也催生了他的敌人用具装骑兵来击破,像西夏的铁鹞子就是人马皆铠的重重骑兵,这在日本人拍摄的电影敦煌中有反映。

蒙古人的骑兵中有四成的人马具铠的重骑兵,当然这是鼎盛时期的比例。明朝之后随着火器的逐步应用,人马具铠的重骑兵已经鲜有提及,但是八旗的前锋营和通州八里桥全军覆没的曾格林沁的铁帽子兵应该还是具装骑兵。

一般我们想象中的重骑兵应该是像欧洲十六世纪以后身穿马克西米利安式全身板甲的具装重骑兵,但是即使是欧洲那也是相当于我国的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了,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根本没有物质和技术条件产生。之前的欧洲重骑兵身披锁子甲,马身上基本没有防护,这也是十到十三世纪左右西欧主要骑兵的装束。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十世纪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时代的罗马骑兵门,农兵是半具装骑兵,而皇帝圣骑兵是一种超重装骑兵,这种骑兵最终还是在曼奇克特大败于游牧骑兵之手,所以具装骑兵既是国力的代表,又是一种用途极为狭窄的兵种,所以中国古代的具装骑兵在中原王朝主要对手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沦为摆设也就不奇怪了,既然成为摆设,那么之后就默默无闻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几乎没有重骑兵,绝大多数都是轻骑兵。

而中国的重骑兵,在西方人眼里其实也是轻骑兵。

中国重骑兵不普及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弓弩的先进。

西方的弩弓技术平平,一段时期还禁止使用长弓和弩。

但中国不同,从秦汉开始就大量装备弓弩,尤其是弩。

弩的穿透能力很强,即便重装骑兵也不容易对付。

而重骑兵的编组和使用,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显然要在战场有相应的巨大作用才行。面对大量的弩,重机枪的生存能力堪忧,作用大减,自然不可能大量装备了。

第二,中国地形复杂

欧洲的所谓重骑兵,重骑士,其实就是在几个小国间打一打。

就算是所谓的大国法国,国土面积也就中国的一个省略大一些。

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可以玩重骑兵,因为重骑兵其实就是正面冲锋用的,不适合长距离奔袭。

同时,欧洲的地形相对平坦,主要的障碍是河流,骑兵活动还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除了北方部分地区地形稍微平坦以外,到黄河以南地形就开始很复杂,到了长江以南重骑兵几乎寸步难行,要它有什么用处!

第三,中国始终以步兵作战为主,骑兵为辅助

历朝历代,除非专门对付匈奴、突厥的时代,其他时候汉族军队均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主要是包抄、破袭、骚扰、追击等辅助作用。

换句话说,根本不需要重骑兵来冲锋陷阵,那自然不会装备。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首先,要明确定义。

骑兵的轻重究竟是以装备来区分,还是以作用区分!

按照作用的话,秦末项羽率领的就是重骑兵了,冲击敌阵,追亡逐北。

按照装备的话要到东汉,南北朝。

比较出名的玄甲军,铁鹞子,铁浮屠等.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中国古代是有重骑兵的

现在对轻重骑兵的定义比较混乱,因为这个名词本来就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我个人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将骑兵按照用途来区分轻重骑兵。

轻骑兵:通过迂回、奔袭出其不意进攻敌人要害的骑兵

重骑兵:在战场上进行正面冲阵厮杀的骑兵

现在很多人眼里的重骑兵我觉得叫具装骑兵(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更合适,很多人迷信这个,看上去非常威武,拿来冲阵威力十足。事实上在南北朝时期,马镫出现以后,中国是有短暂时期出现过这种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的,到宋朝的时候,金国也组建过这样一支骑兵叫“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是后来杜撰的。至于为什么这么短命?因为他不好用啊!他很坑爹啊!

人马皆披重甲,防护力确实非常惊人,由于质量很大,一旦加速冲锋起来,那个惯性也确实很可怕。问题是,你死命堆防护以后,你的机动性就基本没有了,人都打不着,你再厉害的冲击力有什么用,很浅显的道理,马的耐力负重虽然出色,但也是有上限的,骑兵全副铠甲要有几十斤重,马全副铠甲也要几十斤重,一下子多了上百斤重量,马根本跑不快。拿这种骑兵欺负步兵就跟砍瓜切菜一样,因为人跑不过马,只要把速度提起来,那步兵基本没什么戏了。

但是这个兵种的持久力实在是太成问题了,多达上百斤重量,马的体力很快就会被耗尽,也就是说,抡完这三板斧,他就没什么屌用了,必须依靠队友的保护,接下来的战争就没他什么事了,有这种具装骑兵参战的战争一搬结束的都快,要么一波冲锋打垮对面,要么对面顶住这一波之后一波反推。

在宋朝,适合饲养战马的牧场全都被丢了,这个时候金国的铁浮屠很威风,因为在占领大片中原领土以后,金国掌握了汉人的锻造技术,打造出了冷锻甲防护力惊人,再加上宋朝大多多步兵,跟不上骑兵的速度,因此野战根本打不过,只能靠城池固守,靠弩来反击。这个时候铁浮屠就是噩梦

但是这样的具装骑兵一旦遇到机动性不输于他甚至更高的兵种,那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而且非常致命。一旦碰上骑兵(不像他那样人马都披甲,但是人会有很好的铠甲防护),你追根本追不上,都是骑兵,人家马比你的马少了几十斤负重,你能追上才有鬼呢,骑兵一旦失去了速度,就什么都不是了。

蒙古人西征的时候,西方人派出具装骑兵,人家不跟你正面交锋,带着你兜圈子,你根本追不上,再时不时放个冷箭。等你人困马乏的时候,人家一个冲锋就能把你撂倒。防护再好,你都累的动不了了,我多砍两刀也就是了。

不出名是因为他根本就不适合中国战场,局限性太大了,中国千年以来,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历史上比较强势的王朝,像汉啊唐啊,手上都牢牢握着放牧战马的牧场(好像是河套地区,记忆不太清楚,有可能不对)以骑兵对骑兵,再加上当时最先进的锻造技术,打的游牧民族哭爹喊娘。士兵披甲,能有效防护游牧民族的弓箭弯刀(汉朝时期匈奴的箭头是用鱼骨磨出来的,汉代骑兵都披挂锁子甲,根本射不穿)这样并不是很重的铠甲就能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游牧民族生产力严重落后,没办法哦)这样又不失机动性又有防护,何必去搞吃力不讨好的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骑兵,而且铠甲打造起来很烧钱的

战争装备,我觉得要做到的是每一项指标都够用,综合起来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出于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指标上做取舍。总之就是选择最合适的。骑兵多的时候多用弓,步兵多的时候多用弩,锻甲技术先进了,破甲能力更强的槊就取代了戟。宋代缺骑兵,凭借坚固城池和穿透力力强的硬弩杀敌。金兵甲胄坚固,铁锤这类重型击打武器就复兴起来,什么实用就流行什么。

具装骑兵不适应中国战场环境自然会被淘汰,而且中国古代骑兵可以说贯穿战争始末的,除了南北朝那种短暂的具装骑兵外,中国古代的骑兵也是穿着防护性能很好的铠甲作战的。不给战马披挂铠甲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不实用。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有,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是畴骑。两汉名气较大的有景骑,虎豹骑,五代和隋有甲骑具装,唐有玄甲骑,宋有岳家军的背隗,金国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辽的宫帐军,元则有海量的重骑兵和精锐的丝绸铁甲薛怯,明有三千营,大同边骑,辽东甲骑,质子营。

中国古代有重骑兵么?有的话为什么不是很出名?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

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就动用了十二万多甲骑具装的骑兵,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规模。

唐代远征高丽,白岩城一战,猛将契苾何力以800重骑突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以长矛对阵,结果是高丽军大溃,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千余级而还。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出现过重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装备了重甲和大夏龙雀刀的赫连勃勃的胡夏铁骑)等,辽国的重骑兵,蒙古也有少量的重骑兵。 由辽朝皇帝亲自统率的御林军“鹰军”即为重甲骑兵。近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的一幅辽代“鹰军图’,生动地描绘出这支军队的情形。

清代继承了女真人的一贯传统,依然是重骑兵大行其道,不过此时因为火器大行,所以铠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真人一般内穿锁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缀铜钉,中敷铁叶,作战时还可浇水让棉花吸水,增加防御枪弹的能力。这种重骑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风光无限,将四周的对手一一打败,最终稳定了中国的疆域。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种长期封闭,外血流入很少,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克哈—塔克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足够的影响。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曾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日渐式微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