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办丧事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不只是农村的丧事上摔,城市里的丧事也会摔瓦盆,摔瓦盆作为丧事的一个环节,在很多地区都必不可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摔盆,而且有的地方的瓦盆盆底会有个洞,说法也不各不一样……)。
摔瓦盆的操作一般摔盆前要在盆里烧纸钱,是由死者的长子来摔盆,长子不在,长子长孙代替;长子一支无人,则轮到次子,并以此类推。如果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姓宗亲中血缘最近的子侄辈代劳。说白了就是摔盆的人属于“继承人”,按例就可以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了。
至于无子无侄之辈,死时则不能摔盆,属于不得善终之列。对于这一点到今时今日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很多家庭是独生女,不能不摔盆吧,那就由女儿来摔盆。
瓦盆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说法也是,盆摔的越碎,死者越容易带走。发丧那天,只听得“噹啷”一声,瓦盆坠地,灵柩杠起,顿时间哀乐低回,哭声大作,出殡正式开始。 现在城市里是在死者遗体上灵车后摔盆,农村是在火化当天摔盆。
摔瓦盆的来源说法一: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滚滚红尘中那不尽的爱恨情仇,顷刻便将化作过眼云烟。思之及此,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次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
离开阎罗大殿之后,便来到一个叫孟婆庄的地方,孟婆专司“由阴转阳”之事。投胎前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亦叫迷魂汤,这样便可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说到这或许就明白:之所以准备一个盆底带眼儿的瓦盆,就是为了把迷魂汤漏掉,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说法二: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娶了一房媳妇生下一个男孩后不久因病去世。不久后这个读书人续娶了一房媳妇,这个媳妇待书生的孩子像亲生儿子,白天抱着夜里搂着。不成想孩子到了三岁,这读书人生病身亡了,撇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有男人时家里就不宽裕,男人一死,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但即使这样这妇人对孩子也从没缺过一口吃的。
在他家床头柜顶上有个盆,妇人买来的吃的都搁在里边,让孩子随便拿着吃。日子长了,孩子就习惯了,饿了就在盆里拿东西吃。孩子长大后也读书中了举人,成了出名的人物,还是经常到柜顶盆里拿东西吃。
后来妇人操劳过度,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秀才哭的死去活来,看见柜顶上那个盛东西吃的空盆,就想起娘来,止不住地哭。在场的人商量,想把盆摔了,省得他看着伤情。到第三天,金生头顶着盆跪在棺材前哭着:“娘,您好苦命啊!”哭着哭着就昏过去了。人们凑这个机会把盆给摔了。
从这以后,谁家死了父母,儿子为表示孝心,也买个瓦盆,在里边烧箔化纸。到发丧这天,在大街当众摔了,叫摔盆。又因为摔时在孝子头顶一下子,所以又叫“顶盆”。
当然还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讲究为什么摔盆,到现在也都是各说各的,但摔盆在整个丧礼中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对于这样的仪式感,不应被淡化,被遗忘,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在农村传统丧礼流程中,摔瓦盆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如此,这瓦盆什么时候摔,该由谁来摔,这些细节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有什么讲究?为什么要讲究?现在即使是农村的老人,也很难有人说明白了,我也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长期在村里做红白喜事主事的老爷子,从他的口中才知道这些的。
有一年去北京郊区参加一场殡礼,去世的是主家的老爷子,老爷子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所以,白事儿是他的弟弟帮着给张罗的。
殡礼一开始,就是主家,以及主家的本家近亲、朋友,挨个在灵台前做告别,长辈、平辈的鞠躬,晚辈们则跪下磕头。
告别完,到了出殡的时辰后,只见主家的大女儿打着招魂幡直立在灵台前,小女儿端起一个灰瓦盆,举过头顶,“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
紧接着,有人喊:“起幡”!而后,大女儿打着幡,小女儿抱着骨灰盒,后面紧跟着出殡的队伍。我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浩浩荡荡地走向坟地。
就在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听见旁边一个杵着拐杖的白胡子老头叹了一口气,“哎!时代变了啊!现在连闺女都能打幡、摔盆儿了!”
我听完这句话后觉得很别扭,看了他一眼后,转头盯着送殡的队伍说:“您老爷子也真逗,他家就俩闺女,不用闺女用谁啊?”
老爷子也看了我一眼,然后也目视着前方,用很平淡的语气说:“是啊!现在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没那么多讲究了!这要是搁以前,让闺女打幡、摔盆,说闹笑话都是轻的,弄不好得干仗呢!”
听他说完,我就有点儿疑惑了,就问:“不至于吧?不就是打个招魂幡,摔个瓦盆儿吗?仪式而已,谁来不是来?做个样子而已,哪儿有您说得那么邪乎?”
老爷子冲着我摇了摇手指,说:“嗯……可没有那么简单,传统白事儿的仪式,你说是习俗也好,讲究也罢,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只做做样子,这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
我平时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非常感兴趣,一听老爷子这么说,顿时就提起了兴趣,就附和老爷子说:“是吗?听您这么说,您对这些事儿很熟悉啊,我平常对这些挺感兴趣的,您要不嫌费口舌,不如跟我说道说道!”
这时候,旁边另外一个老大爷插话说道:“这你可算是问着人了!我二爷可不是一般人,别看他住在村儿里,城里的老师都不一定比他读书多。他祖上可当过举人,我太爷那是这一带有名的先生,红白喜事儿该有啥讲究,他可是门儿清!以前村里谁家有事儿,都得请他做主事!”
“是吗?”我惊愕道,“我说我听您说话怎么感觉跟别人不一样呢!”
“别听他瞎咧咧,没他说得那么玄乎,我这老头子也就是运气好,生在了个读书的家庭,有个教书的爸爸,其他地方跟他们没啥区别,老农一个,顶多是比他们多看过几本书。”老爷子非常诚恳地说道。
我说:“您老就别谦虚了,这摔瓦盆究竟有啥讲究啊?为什么不能是闺女摔?您就跟我说道说道吧!”
老爷子冲着我微微一笑:“难得啊!这年头,啥都要简单直接,人家都嫌我事儿多,所以,红白喜事上正经请我做主事儿的人都不多了,像你这样还对这些事儿感兴趣的人,难得啊!”
“其实,并不是我事儿多,是你想按照老传统办事儿,我就得按照老理儿来。你这不讲究,那也不讲究,那也没有必要请我啊!我知道,旧传统的仪式背后,很多都来自于老祖宗们的封建迷信,现代人相信科学,不信这个。所以,你不讲究传统,我也不说什么!但是,我就看不了那种按照统仪式办,仪式流程又漏洞百出的,完全是照猫画虎,瞎糊弄!”
“怎么瞎糊弄呢?您能跟我详细说说吗?”我问道。
老爷子喝了一口茶,说:“就拿这刷瓦盆为例吧,这在白事儿中,应该是出殡前的第一项仪式,通常在抬棺起杠时,杠头儿会高喊一声:‘本家大爷,请盆子!’”
“本家大爷,也就是说,这瓦盆儿要由长子来请吧?”我问道。
“对喽!不光是摔瓦盆,招魂幡也应该是长子来打。如果长子不在了,则应该是长孙,没有长孙,才由其他的儿子、孙子来做。摔瓦盆儿的时候,跪在棺材前的长子,会将一个提前准备好的瓦盆儿举过头顶,然后摔碎。”
“出殡前,为啥要摔瓦盆儿啊?”我问道。
“这个瓦盆儿,也叫“丧盆子”,过去,民间都叫它吉祥盆。”
“吉祥盆?给死人摔的,怎么可以说它吉祥呢?”我疑惑地问。
“那丧礼还叫白喜事儿呢!咱们古代人为了回避生死问题,都喜欢反话正说。其实在俗礼中,这个盆儿的正名,其实是叫‘阴阳盆’”。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着。
“为啥叫阴阳盆呢?据说这在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在咱们这边的说法是:死者到了阴曹地府中,先接受审判,生前造孽的下地狱,积德行善的则继续投胎转世。投胎前要经过奈何桥,在这桥边要喝下两碗汤。一碗是让人失去记忆的孟婆汤,另外一碗呢,则是神志不清,最后不得超生的‘迷魂汤’。熬“迷魂汤”的叫“王妈妈”,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强迫喝下一碗汤。因此,为了让死者躲过‘迷魂汤’,死者的儿子在其出殡时,就必须要准备一个瓦盆儿,这个瓦盆儿的底部还得有个孔儿。这样一来,王妈妈的迷魂汤就会从盆底漏掉。为了彻底避免死者误饮,就得将盆摔碎。”
“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
老爷子来了兴致,接着说道:“这里面的讲究还多着呢!该怎么摔,由谁来摔,这都讲究着呢!”
“这还有讲究?您快跟我讲讲!”我追问。
“那可不!刚才那小闺女用双手摔,是不对的。丧父应该用左手来摔,丧母用右手摔。必须一次摔碎,如果一下摔不碎,则不能再摔二回,这都是忌讳。”
“那摔盆子的人有啥讲究呢?”我问。
“这是问题的关键。刚才那些讲究,其实都是封建迷信,唯有谁来摔盆儿这个问题,真真切切地关系到现实。”老爷子故弄玄虚地说道。
我拿起茶壶给老爷子斟满了茶,恭恭敬敬地说道:“哦?那您可得好好地跟我讲讲!”
老爷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说道:“还记得刚才我说,这闺女打幡、摔盆儿,在过去肯定得闹笑话,甚至干架?”
“您是说了,这怎么回事儿啊?”我问道。
老爷子微微一笑,说道:“在过去,打幡、摔盆儿,不仅是一个仪式,它背后还关系到一个谁来当家的问题。过去的宗法社会中,长子、长孙这一支为大宗,继承大部分家产成为当家人。然后,如果长子、长孙不能担当,才是其他的子孙。”
“那他家不是没有儿子吗?”我问道。
“那也轮不到闺女啊!他好几个侄子呢!在过去,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死者的侄儿就该承担摔盆的责任。当然,相应的,死者的家产也会由侄儿继承。过去,很多无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后,侄子们都会争为其打幡摔盆,有的还因此大打出手呢。这可不是因为侄儿们对死者多孝顺,那是为了争夺死者的遗产。”
我还是不明白,问道:“为啥女儿不能摔盆儿啊?女儿是直系亲属,怎么能让家产给侄子继承了呢?”
老爷子笑着说,“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宗族为大。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随夫姓,叫王李氏。你想想,姑娘都成为人王家的人了,再来分李家的家产,李家的其他人能同意吗?因此,在宗法社会中,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
经过老爷子这么一提点,我后来回去查阅了很多资料,这才真正理解了为啥闺女不能摔瓦盆。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个农耕帝国,中央的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县这一级,下面广大的乡土社会,则完全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导的。
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民间社会,由乡绅、士绅们通过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
中央政府将维护乡村社会内部秩序的权力,以及具体的组织工作,比如纳捐、纳税、治安,甚至一部分执法权,都交给了宗族领袖和士绅们负责。这样,中央政府节省了巨额的组织成本,自治的乡村宗法社会在面对中央政府的资源摄取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弹性。
宗法秩序是如何运转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父权社会的大家长制,一切都由大家长(族长)说了算。自周代以来,中国历朝历代所施行的其实都是一套脱胎于宗法制的“家国同构”政治体制。在这套体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
《礼记·大传》中记载: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其中不但规定了大宗、小宗的继承规则。又说: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意思是国君,也就是大宗,是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的义务的。而族人们呢,却不可以自恃与国君有血缘关系,而以家人之礼对待他,而是要以君臣之礼相待,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所以说,国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长,皇帝应该视老百姓为他的“子民”。
再后来,儒家推出了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巩固了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观念。
每个读书人都要以君子作为榜样,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你是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则更要在族人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感化身边的亲人。就这样,你感化了身边的亲人,他们就会再去感化他们身边的亲人。如此一来,君子之道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从你这里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直到抵达世界的边缘,实现天下大治。
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也是儒家的“家国同构”政治理念的实现方式。
正所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宗法秩序与官僚政治,用的是同样一套儒家意识形态:皇家有宗庙,民间宗族则有祠堂,有家谱。老百姓们人人尊老敬祖,就相当于人人尊皇帝——皇帝是天子,老百姓都是他的臣子。
在民间,家族领袖就是政治领袖,家规、族规几乎等同于王法。所以,在民间社会调解纠纷,解决问题时,靠的不是帝国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伦理,因为“齐家”与“治国”是一脉相承的。
说了这么多,跟闺女不能摔瓦盆有啥关系呢?
有关系。《礼记》中有一句: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意思是,确立度量的标准,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看看吧!“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是最底层的宗族秩序。
在宗族社会中,族长是族中的权威,家长是家里的权威,宗族利益大于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别”,意味着,在宗法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别”其实是男权社会对女人的一种强制约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隐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PUA。
女人从她出生时起,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环境,就会一以贯之的重男轻女,使女人从小就接受了自己是低男人一等的角色。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一个女人最大的意义就是生育,换句话说,就是为婆家传宗接代。而这有个前提,就是婚姻。结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一旦结婚,她将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去到一个全新的家庭。从此以后,她将属于那个新的家族,连对外的称呼上都得将婆家的姓氏加在自己的前面(本来姓李,嫁给了赵家后,变成了赵李氏)。自然,在她死后,也将被安葬在另一个家族的祖坟中。
这就是所谓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对于族人来说就是外姓人了。
因此,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只能由男性子嗣继承,根本就没有女儿的份。原因很简单,不能让族产去壮大外姓宗族啊!所以,凡是敢和兄弟争遗产的女人,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即使这个家里没有男丁可以继承家产,那也轮不到女儿来继承,而是由其堂兄弟继承,或者收归为族产。自然的,凡是没有儿子、侄子继承家产的人,在其死后,族中的同门也会出力,为其举办丧礼。
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吧,为啥乡土社会的旧习俗中,一个无子的死者,在其出殡时,为其摔瓦盆儿的人应该是其侄子,不能是闺女?
这是因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门,而女儿虽与死者有血亲,但已经是外族人了。不能让一个外族人来打幡、摔瓦盆,不仅涉及到保护本族的财产,更是保卫家族的尊严,怎么着?欺负我们族里没男人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农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必再依赖于宗族,我们政府的法制也可以触达到乡村,传统的宗法秩序也就彻底解体了。于是,出殡摔瓦盆这些习俗,也就不再严格要求男女了。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老人去世长子要摔瓦盆,而且越碎越好,原来有大作用,看完太长见识了!
在一些地区,老人去世之后,出殡之前需要长子把瓦盆抬出去摔掉,说实话,这样的风俗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人特别的不理解,至少在我们这边是从来没有发生过
我们云南是隔村不同音、隔山不同语,去别的县份参加丧礼时,都会见到一些从来没有过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居然有摔瓦盆的风俗,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操作呢?
而且摔盆的时候长子还要把盆顶在头上,因此,也被称之为“顶盆”,摔下去之后要摔得越碎越好,这让人感到十分的困惑,其实在古人看来是有很大作用的
典故由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风俗,其实是有典故的,相传在古时候,张生娶了一位妻子,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就死掉了
在古代的时候娶妻比较容易,所以张生又重新娶了一位妻子,别人以为他的这位妻子不会善待儿子,毕竟只是继母,但是他的这位妻子,对前妻留下来的孩子特别的好,简直视如己出,很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孩子还没有长大,张生又去世了
人们都劝他的妻子赶紧改嫁了,别再守着这个家,但她认为嫁人了就要遵守三从四德的古训,一定要把孩子带大
不过她总要外出干活来养育丈夫留下来的孩子,又怕孩子饿肚子,所以在他床头的地方放置了一个盆,小孩子肚子饿了就可以去盆里拿东西吃
小孩名叫金生,继母叫慧娟,张生去世的时候,金生才有三岁,所以这一路走来,慧娟是特别的辛苦,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拉扯大
还供他上学,从小把儿子教育得很好,告诉他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做一个有我用的读书人,金生也习惯了在床头柜的盆里拿东西吃,经过慧娟的孜孜教导,在他18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举人
虽然身份变得尊贵起来,但仍然改不掉从盆里拿东西吃的习惯,后来他的继母就去世了,金生特别的难过,而且看到那个把自己养大的盆还在那里,于是就更加的悲痛欲绝了!
在出殡的时候,人们为了防止他睹物思人,就把那个盆拿出去摔碎了,于是就流传下来了这个摔盆的风俗习惯
摔瓦盆的讲究摔瓦盆的时候是有很多讲究的,需要长子来摔,长孙也可以,而且还要在底部钻出许多的小孔,钻的孔越多,说明老人的香火越旺盛,因为这是需要他的子孙后代来钻孔的,孔多也表示子孙多
摔瓦盆还有继承财产的意思,有的地方还要分性别,比如母亲死了摔瓦盆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右手,父亲则是左手,摔得越碎,就表示越发的吉利,摔的越碎,表示死者携带的时候更容易
写在最后摔瓦盆表示有分割财产的权利,有的地方虽然长子过世了,次子都没有权利去摔,可以是长子的儿子来摔,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是一个聚宝盆,把盆摔碎了,好把里面的金银财宝流出来留给后人
还有一些地方的说法是这个盆里面有着死者生前的罪恶,需要他喝完,为了减轻死者的痛苦,所以亲人就会在底部钻出一个孔来,这样他就不用喝那么多了,因为已经漏出去了一部分
摔碎了盆也有结束苦难的含义,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会经历人间的疾苦,所以到了阴间就希望他不要再受苦了
盆摔得越碎越好,也表示着能把老人的苦难彻底摔碎,如果盆没有摔到粉碎,会让人觉得他的这个儿子没有本事,连个盆都没有办法摔碎
总而言之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所以关于摔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可能还有岁岁平安的含义,摔得越帅,表示后人越平安吉祥,那么你们那里有没有这样的风俗呢?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要摔碎?
这是一种风俗,寄托着子女对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愿。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摔的,必须是长子长孙才可以;长子在时,由长子摔;长子若不幸早逝,则必须由长子的大儿子代替;逝者的二儿子,三儿子们及他们的儿子,是没有权利摔瓦盆的。
出殡的那天,棺椁停放在路中间,长子跪在棺椁前面,双手高举瓦盆过顶,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让离家的老人把这些钱带走,到另一个世界过富裕的日子;瓦盆摔过以后,就由杠夫抬起棺椁把老人送到坟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瓦盆没有摔碎,长子家里就会把瓦盆珍藏起来,因为这是老人把福气留给了子孙。将会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
这种习俗看似很陈旧,却满盈着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摔瓦盆,这个讲究由来已久,估计没人知道啥时候开始的。但是一直延续着,摔盆有讲究必须是家里的长子,(有的长子夭折,早逝)以次排序承前启后。当然家里无男丁的也只能是长女,还是按排序以此类推,完成摔盆仪式。从去世那天开始就得有盆,而且盆里必须凿一个眼。亲人朋友来了都得烧纸在盆里,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在逝者下葬那一天,长孝子头顶瓦盆恭送灵柩出门,当灵柩出门以后即可摔碎,越碎越好,不碎都得踩碎不可摔第二次。寓意是碎碎平安,还有盆碎了让逝者带去。盆里有眼在黄泉路上可以用到,喝孟婆汤可以漏掉不至于忘记亲人。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我舅妈去世的时候,也不知谁那么缺德,给我表弟扔过一个不锈钢盆。
我表弟整个人都蒙圈了,看着这个不锈钢盆眼珠子都通红,然后拿着这个盆子在地下砸了好几回,只是把这个盆子稍微砸扁了,一些周边的人也是敢笑不敢说话,全都变红了脸。
直到这个时候村子里面的老人才意识到拿错盆了,这是哪个熊孩子给送上去的不锈钢盆,抓紧时间把不锈钢盆换了回来,弄了一个陶瓷盆。
要不是我表弟这个人力气大,陶瓷盆拿到手里来的时候,我表弟还没有反应过来呢,这个时候他正在沉浸在家里有人去世的悲伤当中。
拿着这个陶瓷盆往地上一摔,整个陶瓷盆立刻四分五裂,村子里的人看到之后全都拍手叫好,就没见过,摔得这么漂亮的盆,表弟一下子被夸奖的有点不好意思了,害羞的红了脸。
只不过在后来给舅妈送葬的时候,表弟整个人都在微微发抖,我好心地扶着表弟,然后问表弟:表弟你这是怎么了?是因为家里发生这么大的变故,然后特别伤心,有点难受吗?
表弟听了之后摇了摇头说:不是难受,哥,主要是怎么回事啊,我刚才摔盆的时候太用力了,全身都疼,尤其是这俩胳膊,你看都淤血了。
但当时那种情况太过特殊,我表弟整个人又走不开,没有办法了,我抓紧时间帮表弟联系了一个老大夫。
表弟把这边的事忙完了,给胳膊做了按摩,好像是能够促进淤血流通啊,怎么回事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这件事最终被合理解决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只要是村子里面,注意,我这里讲的是村子里,农村里面如果有老人去世的话,那么当儿子的也好,当女儿的也好,第1件事是做什么?
第1件事就是找一个陶瓷盆,然后把这个陶瓷盆重重地摔在地上,那为什么摔这个陶瓷盆呢?这里面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第1点,民间的传统说法。我不知道大家那边是怎样流传规矩的,我问了一下我周边的这些人,但问题就关键在这里了,我们周边这些人全都是一个省的,按理来说这些民俗习惯应该差不多。
家里老人去世之后会找到一个特制的陶瓷盆,这个陶瓷盆你在市面上还买不到,一般是村子里的老人单独制作的。
但如果说实在来不及制作了,比如说家里有人去世,实在走得太匆忙了,就会拿一些其他的陶瓷盆,甚至会拿在市面上批发的那种常见的陶瓷盆替代,然后由这个人的直系亲属,比如儿子或者女儿或者拥有继承权的人来抱着这个盆往前走。
中间的过程极其繁琐,咱们精简地说,老人家去世的第2天会有一个在村子里来回溜达的环节,不是老人来回溜达,老人来回溜达就有点吓人了。
而是这个老人的直系子女或者直系亲属,他们在村子里面从东头哭到西头,从南头哭到北头,然后会有一个指定地点,这个指定地点一般是村子当中年龄比较大的长辈他们定下来的。
在这个地方会放了一个小石头,这个石头大概有一个拳头那么大就放在路中间,然后石头的周边会撒上一些小米,到了这个地方之后送行的人都会跪下,离最开始抱盆的那个人稍微远一点。
这一切完成之后干什么呢?做完这一切之后,最开始那个抱着盆的人高高的举起这个盆,然后使劲的往地上一砸。
要求这个盆必须第1次就砸到四分五裂,如果不能砸到四分五裂的话,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孩子不孝顺父母,意味着这个孩子是个白眼狼,同时也意味着孩子的父母也是白眼狼,品行不好表现不佳。
但当时我表弟的确是个意外,按理来说这么重要的场合,闲着没事,谁会给我表弟丢过去一个不锈钢盆啊。
当然这件事主要责任也在我,因为最开始他们给我表弟递盆的时候,我压根没有注意到。
但是这些事情又不好发作,总不可能指望着给我舅妈送行的时候,村子里几个大爷大妈在一旁四处吵架,或者大家在一旁哈哈大笑都说不过去,索性我们就把这件事给埋下去了,也没有人多说什么。
事后表弟连带着那个陶瓷盆和不锈钢盆全都给我舅妈埋进去了。
等做好这一切之后,这个陶瓷盆一般是当天不收,如果有一些特殊情况,当天也要堆在一个角落,什么特殊情况呢?
比如这条路是主干道,来回都有车,怕小孩有危险或者其他情况,堆在一边之后旁边烧了纸就没有必要收了,然后把这些陶瓷再全部都装在一个袋子里面,跟着老人一块去下葬,或者就在某一个角落里面埋上。
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每一个家里面的规矩也不同。
第2点,摔盆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摔这个盆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有这样几种说法。
我得说一下,这些说法全都是我们这边约定俗成的,没有任何科学规矩可言,你非得让我总结出个道理来,我也总结不出来,没有办法我就只能是大家怎么说,我再怎样转述给大家。
其一,意味着直接继承人的继承权。
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不是说你摔了盆之后你就成为了唯一的指定继承人。
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种规矩,而是一个被动关系,或者说我们倒向推理一下,那就是只有唯一指定继承人或者拥有继承权的人才,有机会有资格摔盆。
举个简单例子,就比如我舅妈去世的时候为什么是我的表弟来摔盆,而不是我来摔盆。
很简单,因为我舅妈的那些资产都是给我表弟的呀,虽然现在我舅舅还活着呢。
但是能保证第2年第3年的时候,如果有一天我舅舅也出现意外了,那我表弟不就是能够拿到大把的资产了吗?
所以从这一点来解释的话,是能够解释得通的。
其二,家族的规矩就是这样的。
尤其以我们村子为例,我们村子里面到现在为止,如果说老人去世的话,村里的整体意识来说是比较健全的,或者比较死板。
但是这种情况你怎么说都行,不过也无所谓,要尊重地方民俗嘛。
就像我们这边有人去世之后,就必须要找到自己村子里面的执行继承人。
但如果没有执行继承人呢?
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我的舅舅是绝户,我的舅妈也是绝户,我舅妈不但自己是绝户,而且一家人全都是绝户。
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没有所谓的继承人的,没有继承人的话由谁来摔盆呢?
就会由村子里面指定某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可能和我舅妈有点关系,也可能和我舅妈没有关系,再或者只是一种简单的亲属关系。
那么碰到了这个人,然后给他说明清楚让他来摔盆,可能给他个500块钱或者1000块钱的辛苦费。
就是摔一个盆嘛,也没有什么问题,人家摔完盆之后,那么中间的继承关系或者中间的连锁关系归属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那有人就说了非得找个人来摔盆吗?如果没有人来摔盆怎么样呢?没有人摔盆不行。
因为按照村子里的规矩必须得按照这个流程走,如果没有人来摔盆的话,这是对去世老者的不尊重,而且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不尊重行为。
这种行为往轻了说,可能让老人觉得有点憋屈了,往严重了说也违背了村子里的规矩。
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流传下来的,至于具体原因是什么,谁知道?
没办法了,既然大家都这么做,那咱们索性也就按照这个由头来吧。
小伙伴们,咱们实话实说,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农村办丧事出殡的时候摔盆这种情况呢?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