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我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推导出来了1+1=2的世界难题。只不过后来再回头看看,是如此的可笑。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上初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其实老师只是随口一问的,那就是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

当然在这里得跟他说一下,哥德巴赫猜想可不是只单纯地推到1+1=2,它里面有一套复杂的逻辑公式,当时好像是陈景润先生已经证明了1+2=3,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但是当时老师说了,你们如何能够认证1+1=2呢,就着老师这个话题,我一下子来了精气神,不就是为了能够证明1+1=2吗,所以我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就推翻了哥德巴赫猜想。

当时我是这么做推理的,首先我们假设一=a,同时然后再假设另外一个一也等于a,那么一个a和另外一个a合在一块是多少呢?就是两个a也就是1a+1a=2a。

再之后我们大胆地采用数学当中的月份计数方法,那就是既然两边都有a,我们可以把a提取出来,也就是a括号里的1+1括起来等于2a。

然后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来,这个结论是什么呢?既然1+1=2,那就能够得出一个结论,1+1+2a=2+2a把两个2a都去掉,那就是1+1=2,反正这一套推导出来非常的容易。

然后为了验证我还单独做了一个方式,假如1=a,然后另一个E它不=a它=B,那么1+1就=a+BA+B=什么呢?A+B=a+B,但实际情况是a=B,所以说1+1=2也成立。

然后我拿着这一套解决数学公式的方式告诉了我的老师:老师你看我推导出来了哥德巴赫猜想。

然后老师听了之后扑哧1声笑出声音来,我还被当做了反面案例,老师说了我上课的时候走神不认真听讲,甚至开小差是为了推导出1+1=2。

当时老师说了,这可不是简单的1+1等于2的问题,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逻辑公式。

实际情况是即便到现在关于1+1的问题仍然没有被推导出来,估计需要在未来数10年甚至更多时间里面的科学家拼了命地去研究,才有一定概率能够研究出具体结果来。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现在四处都在打压民科或者说民科没有发展之地,我们已经很少听到民科这样的专有词汇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感觉民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1点,民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民科的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答案是在四五千年前。

那个时候华夏文明还是封建制度,当然会比封建制度要更早一些,保不齐那个时候个别地方还有奴隶,制度具体怎么回事咱就不多讲了。

咱们单纯地来讲一下,那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用木头了,需要着火了怎么着火呢?

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是钻木取火,然后会发现一些专用的工具,只需要在不着火的时候把它盖住,然后着火的时候打开就能够有火,最后各种各样的着火的工具就都出来了。

这些人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只是因为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诉求,有需要,然后就研究出来这么一大堆玩意儿,这些人物就属于典型的民科。

然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上个世纪,准确地说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这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里面民科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因为这个时候就属于我们典型的历史课本上讲到的科技革命,所谓的科技革命是指的生产力的推动破产。

而科学技术的革命变动又会刺激生产力推动,紧随其后带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全球剥削则是另外的话题了,咱们就不多说了。

那个时候以缝纫机为例,最开始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就在想缝纫机一次只能拿出一格线来,那么如果我希望一个缝纫机能够打造成为一套衣服,可能需要三年,可能需要5年时间。

但如果我在缝纫机上同时再拉上10根线的话,把时间就能够缩短10倍,也就是之前需要三年的时间,现在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打造出一套衣服来。

那如果我在添上90根线的也就是速度快了100倍,那么不需要三个月了,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能够制作出一套衣服来。

换句话来说,最开始的民科是因为为了符合市场的急速提升,市场急速膨胀的背景之下制造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民科很容易理解,随便一个人,他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理解能力。

只是觉得自己身边对于这项内容有诉求有需要,而且自己的动手能力又比较强,左边捣鼓一下右边捣鼓一下,捣鼓捣鼓着就捣鼓出结果来了,而且这些结果一般还能够被公认或者被证实。

再比如除了缝纫机之外还有蒸汽机,蒸汽机为什么最开始能够被发展出来或者发明出来?

不就是因为一个水壶在旁边烧水,烧着烧着水,里面的蒸汽突然之间加大就导致胡思乱想,弹出来意味着什么?

弹出来意味着有能量有动能,既然都有能量有动能了,那么如果把这一部分能量合理利用,把这一份能量无限度放大,那是否意味着这一部分能量在无限放大的背景之下产生新的能量。

这些能量能否让产生一种新型交通工具,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一个民科,很容易地演变出来。

第2点,属于民科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是接下来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以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为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面就发展出来了数10个甚至数百个分支。

以计算机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如果你不明白C++语言,如果你不能够明白程序当中的最新语言设计的底层逻辑,那么你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样的道理,物理学也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不太了解相对论或者不太了解重力学、量子力学等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

那么你就无法明白蒸汽机为什么在后续经过一系列的电脑产生的动能。

而这些动能经过另外一种方式的转换,又成为了某些直升机或者潜艇的能量。

甚至我们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宇宙飞船能够飞出地球,它是如何摆脱引力的。

也就是宇宙第一加速度第二加速度,这些内容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民科就能够研究出来的结论,而是需要长达三年5年甚至10年的时间。

一直坚守在科学研究所里面,然后接听最先进的消息,同时对自己原有的学术进一步突破才能够研究出来。

而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当下阶段的状态来看,想成为科学家的门槛似乎变得越来越高。

再也不是之前对学术研究,有所了解,就能够研究出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东西来。

而是变成了一个更高深更无法拆解的内容,什么叫做博士,我们总是说博士毕业很困难,为什么博士毕业很困难呢?

博士毕业的标准就是在自己原有的领域当中做出哪怕一点点的突破,而这一点点的突破就是你拿到博士毕业证的资本。

所以我们现在发现一些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的是在这个领域当中长达数10年甚至两三代科学家,可不是某一个民科领域随便研究个一两年,拿着锄头就能够搞出来的东西。

虽然这样说有点打击人了,但却是一个真实的市场行情。

我们只能说属于民科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而民科的时代的过去,就意味着民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去不复返的。

在未来数10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面,只要不会爆发毁灭宇宙般的危机,民科将永远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另外在当下阶段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或者各种各样的研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每一个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分工。

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把一个团队当中的若干人分成了不同职能,然后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很有可能,既是民科时代的趋势,也是单独科学家在某一领域拥有卓越贡献的趋势。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科学家需要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或者才有一定的几率为科学领域作出贡献。

民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慢慢成为了伪科学的标签,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民科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可始终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

就相当于很多大企业愿意去985 221高校招聘员工,而不愿意去普通的高校或者二本高校专科高校去招聘学生。

也是同样的逻辑,毕竟相比于概率而言,民科方面出现的精准科学领域研究少之又少,几乎为0。

小伙伴们,至于大家都在嘲笑民科这件事,大家怎么看呢?

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一个人要成为大师,是有很多条件的。绝对不是自己想成为大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底和学术素养。民科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师必须有极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对整个的专业领域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细致入微的了解。

社会上往往会有各种思潮。有些就和科学技术有关。有时也会成为民科关注的对象。一般而言,都经不起检验和推敲。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感召下,有些人热衷于几何学中的尺规作图不可能问题。声称自己推翻了数学家的结论。大批稿件涌向各个数学期刊。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他们不知道,尺规作图问题数学界早已有定论。根本不可能推翻。当时甚至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亲自出面告诫这些投稿者,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现在,科学上的一个结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检验才有可能确立。即便是大师级的科学家也不例外。陈景润的成就曾经引起全世界关注,当时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几十年之后,终于发现,他的证明有错误。

黎曼猜想是当今數學界的一大热门,也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著名难题。前几年,曾经荣获多项世界顶级荣誉,年逾九旬的数学大师阿蒂亚宣布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几年过去了,他的证明没有得到任何肯定,却出现了否定的声音。

可见,这些高深的学问,民科是无能为力的。民间也会出现一些名人,一些佼佼者。不过,发现了这样的人才,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首先,民科,大师这两个伪科学词汇就不科学,其次嘲笑民科的所谓大师专家教授只是十步笑百步,再次高手在民间是对伪大师们的一种反讽。

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民间科学,只是兴趣使然,人的一生,除了诗和远方。更重要的是柴米油盐,想想被包养的教授学者都很难出大师,民科出不了大师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世界上万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飞跃的过程。

一项科学性研究需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抛去任何私心杂念,有团队协作精神等等,只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人,才能有真正的科学性研究成功。无论是正式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还是民间科学爱好者。

如果一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从最初始就私心杂念太多,以个人追名逐利为目的,无论是高大上的科学家或是所谓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这种项目绝大部分都会腰折或带有极大的欺骗性,不是侵吞国家的科研经费就是欺诈老百姓救命钱。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哀鸿遍野。

毛泽东主席提倡“从实践活动中来,到实践活动中去”。现在很多高尖端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决不是一蹴而成的空中楼阁,也是最初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或发明后,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如牛顿地心引力定律也是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脱落得到的启发,光会弯曲也是爱因斯坦的想法通过科学研究得到证明,鲁班通过荆棘割手发明了锯片等等。但是这些最初的发现和发明在后人的应用中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应用到各个领域和行业。所以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要到实践活动中去验证才能有生命力。如在空间站培育的一些农作物,只有到农田中进行实际的科学实验研究,再改进,再实践直到达到有社会价值的成果 。

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众多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协助学者和专家普及推广。否则再高大上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会腰折。因为这些科学家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实验现场。

任何事情只要以个人私欲为主导,也就变了味道。

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一些骗子打着民间科学家或发明家的旗号招摇撞骗,欺骗了普通老百姓的钱财,一跑了之。如水变油,唐山的xx巴士等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给真正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带来困惑,被看成另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法律法规的完善,真正的民间科学爱好者还是被社会认可的。

如果科学知识在民间真正得到普及推广,人人都是科学爱好者,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有了坚定的基石。

为什么民科难成大师?反而都在嘲笑民科?不是说高手在民间吗?

民科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喜欢说高大上的事,例如发明永动机,例如水变油,例如发明潜水艇,例如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例如推翻牛顿定律,例如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但他们学养不够。大都是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