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简单说就是八个不能说,四个不能砸。

说相声要避免出事,一定要注意的是“把点开春”。

一、八个不能说的

相声行业本身属于江湖生意一部分,因此从根上传承了一些江湖上的忌讳,其中最明显的,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最有意思的忌讳就是“放快”。

所谓“放快”就是说不吉利的话,不过江湖生意门里不吉利的话也很特别,总结起来就是“八大快”。

一是团黄粱子,也就是“梦”。

二是悬梁子,也就是“桥”。

三是海嘴子,也就是“虎”。

四是海条子,也就是“龙”。

五是土条子,也就是“蛇”。

六是月宫嘴子,也就是“兔”。

七是土堆子,也就是“塔”。

八是柴,也就是“牙”。

江湖规矩,在每天的午前,这八个字是绝不能当人面说出口的,如果你说了,也简单,赔钱。赔人家一天的收入。

所以,你看相声演出很少有上午举行的吧,开玩笑说这要是一不留神放了快,如果台下坐上百个观众,你不得赔死。

当然,这是传统忌讳,现在已经很少讲究了,但你要是在生活中碰到江湖生意人,你可以留意,如果是上午他说话肯定会注意避免放快的。

二、四个不能砸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简单写过相声砸挂有四个不能砸,这个并不是行业公认的,但却是普遍遵守的。

第一不能砸有隔阂的人,不然就涉嫌挑衅。

比如德云社高峰是一个天津球迷,而天津球迷有一段时间和北京球迷的关系挺紧张,高峰砸国安队的挂,国安球迷自然不买账,最后高峰还得站出来道歉。

像郭德纲在北京卫视某位领导去世后在社交平台上挂喜字,虽然不属于相声表演内容,但也是犯忌讳的。

第二不能砸观众不懂的,不然砸了也白砸。

相声的包袱分内行包袱和外行包袱,外行包袱是面向观众的,内行包袱是面向同行的,在表演时,内行包袱一般就得少用,不然包袱不容易响不说还涉嫌不尊重观众。

比如现在有些年轻演员有一搭无一搭在台上喜欢调侃儿说春典或者说行话,一般性的观众都知道的春典比如“火了”“走穴”啥的还行,像什么“顶瓜”“磨蔓儿”之类的话其实不太适合说给观众听。首先很多观众不懂,其次更关键的是相声老祖宗有规矩,春典不能轻易外露,外行都知道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第三不能砸有争议的,不然就会引起争议

比如张云雷曾经砸挂地震灾区,你以为这是逗笑,但对于生活在地震灾区的群众来说那是伤疤,拿人家伤疤取乐,实在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第四是不能砸长辈,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和你不熟的长辈

还是张云雷,他低俗砸挂京剧界前辈张火丁和李世济就是犯大忌讳,先不说人家是女性,关键李世济还是张云雷奶奶辈的前辈,德高望重而且已经去世。张火丁不仅是名家,也是张云雷长辈,你没事瞎砸挂她们,不出事就怪了。

至于德云社徒弟们砸挂郭德纲和于谦,那无所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三、相声最讲究把点开春

侯宝林相声里有个小笑话:到大户人家出堂会需要提前打听好多事情避免犯忌讳,结果千算万算还是犯忌讳了,“咱俩打赌,谁输谁就是小狗子”,没想到东家太爷小名叫小狗子,你上哪儿说理去。

虽然侯宝林这是笑话,但也说明了一件事,相声演员表演必须要“把点开春”。

点,就是观众,把点开春的意思是要根据观众的身份和特点决定本场说什么相声,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张寿臣的,他当年受邀去张学良府上出堂会,临时找了个搭档,结果那个搭档没见过是世面,没几句话就出事了。

两人说《对对子》,前两个包袱没响,搭档着急了,直接往下三路的“臭活”上使劲,张寿臣一听汗都下来了,为什么?因为那是堂会,台下坐着的还有女眷和孩子呢。

果不其然,台下其他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懂行的张学良已经拿报纸挡住自己的脸表示不满,张寿臣赶紧改词硬拽了回来。演出结束,他连钱都没敢拿,拉着搭档就走了,出门臭骂了一顿以后再也不找他合作了。

之前德云社演员张番刘铨淼在苏州演出时被当场撵下台也是这个原因,他们俩在台上模仿不雅表演,却不顾台下还有女性和未成年人,经过监管人员提醒还不收敛,被撵下台那就是活该了,得亏他们是在新社会,放在旧社会茶壶早就飞过来了。

综上,相声表演是一种贴近观众的表演形式,对其中的忌讳和风险,相声前辈早就有了相关经验和教训,因此这绝不是用一句“电影上是假的,为啥相声你当真”就可以搪塞的。

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出海跑船的绝不会招姓陈的;合伙做买卖,也不会找姓黄的。这就是忌讳。说相声的忌讳同样不少,砸挂禁忌,八个“忌字”,把点开春等事项,都是要时刻记着的。

先说把点开春,这其实是两个意思。开春就是在外要说行业术语,也就是黑话。这种话,只有真正拜师学艺的门里人,才学得到。说相声,是吃开口饭的,妥妥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黑话,尽早的沟通信息,商量对策,就是对自己的保护。

把点的意思,就是小心别踩雷。上官老爷家演堂会,人家忌讳什么,得先问清楚了。要不然真是惹着主家不高兴,晚上是想吃稀吃干的,那就都由不得自己了。这事不光旧社会有,新时期也发生过。

1988年的“星海杯”相声大赛,天津的马志明先生表演相声《纠纷》。作品中,有个人物丁文元介绍自己,“我,天拖的,保全。”后面的捧哏演员跟了一句,“天津拖拉机厂的,保全工。”没想到,这句话,给马志明惹下了麻烦。

天津拖拉机厂以这段相声败坏了单位形象,影响了经济效益为由,竟然把马志明告上了法庭。飞来横祸,让马志明十分无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正好那段时间,文艺界开会,马三立先生在会上,找到了天津市委的一位领导,跟上级解释清楚后,这才把事压了下来。

另外还有八个“忌字”不能说。分别是梦,桥,虎,龙,蛇,兔,塔,牙。比如兔字,谐音就是吐字。意思就是好容易挣了钱,又都吐了回去。对演员来说,就没有比这更倒霉的事了。

以前演员买卖不好干,挣不到钱,就用这八个谐音梗,给自己找个理由。演出前,严禁说这八个字。其实,这都是纯粹的迷信,现在早就没人信了。

砸挂是相声演员常用的搞笑手段。砸挂对象,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人,因此,效果确实很好。但砸挂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要不然,肯定会给自己招来大麻烦。

当年,马三立先生在《卖挂票》中,曾经砸挂京剧名家金少山。那段相声中,金少山知道马三立要唱窦尔敦,赶紧来求马三立,“ 都知道我唱的不错。今儿听您这个,再听我那个,我一分钱不值啦!无论如何,你赏我点饭吃,我来窦尔墩。”

这段相声很火,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以致于金少山亲自到后台来找马三立。马三立以为人家找麻烦来了,诚惶诚恐地先向人家道歉。没想到金少山先生看得开,直接对马老说,“哪里,你这是给我扬名,我得谢谢你捧我呀!”

拿名人开玩笑,能为其扬名,是砸挂的最高境界。而张云雷在2019年的演出中,拿京剧名家张火丁开玩笑,说曾经住在一起,还一起洗过澡,结果给自己找来很大麻烦。用性别开玩笑,搁谁身上也不会太舒服。所以,这个分寸、火候地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德云社的初期,郭德纲很喜欢用李菁砸挂,形容说话也慢,性子也慢,“这也太快了,风驰电掣呀。”但自从李菁离开后,郭德纲从此再也不说这段了。一方面,双方不欢而散,此时拿人家砸挂,有挑衅之嫌。另一方面,对方已经不是自己的人,更没必要去捧一个外人。

因此,郭德纲现在经常说的就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还有那个嘴碎的侯震,“像话吗,像话吗,像话吗”估计大家都是记忆犹新吧。

以上这些相声界的禁忌,放到现在未必还有人拿这些当回事。但有的社团,也对演员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德云社很早就公布了自己的十大班规。

一、不准欺师灭祖

二、不准结党营私

三、不准在班思班

四、不准狂妄自大

五、不准误场蹲工

六、不准刨活阴人

七、不准吃空挖相

八、不准带酒上台

九、不准赌博嫖乱

十、不准打架斗殴

这十条班规,自公布以来,大家还都是比较重视,一直以来没有人出过大格。但后来的王耀宗,因为在小剧场表演时,提前刨了师弟的活,还把女粉丝领到德云社后台参观,甚至还在视频平台讽刺师弟。

一个人就犯了刨活阴人和吃空挖相两条,从此,他就从德云社彻底消失了。家谱中也不见了他的名字。郭德纲杀鸡儆猴,估计没人敢再以身试法了。以前是禁忌,现在是规矩,其实都是为了相声的发展。大家说,是这样吧?

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从小听相声,后来娶了天津媳妇,和相声界已故的杜国芝老先生还沾上点远亲,对这个行业比一般人能多一些了解吧。其实这些说相声的,包括演艺圈的艺人、明星,一样是普通人。摄像机前一团和气,可是台底下也是众生百态,也拉帮结派。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办公室政治。不光是说相声的,谁都一样,这是人性。

先说后台禁忌

  有人提到“把点开春”,这个的确有,把点和开春要分开说,把点指的是踩雷,碰触一些不能说的禁忌,不仅仅是有人提到黄粱子、悬梁子之类的,过去老先生出去演出,忌讳更多。比如说演堂会,先得去问主家,您这都忌什么字啊?比如说主家老太爷,祖辈儿的字不能说,属相不能说,故去人的名字不能说,怕触动心事——这些都必须注意,否则就算砸了。

  开春,春指的是江湖春点,也叫唇典,就是行业黑话。不能把行业内部的黑话漏了。一来是要保持神秘感,二来过去演堂会也好,撂地也好,和观众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有些事当着人面不好说。当然,现在无所谓了,包括张寿臣还说过用唇典的小段,说某人的媳妇“面作”,就是丑的意思。过去的确是有这样的禁忌的,哪怕是现在,你不是行内人人家也不会轻易把黑话都交给你。

  类似的后台禁忌很多,大多都是从戏班子里传下来的,也都和迷信有关。比如说有人提到的八个字,其实远不止八个字,这里面有的属于“放快”,说不吉利的话,有的属于避讳,就是前面提到的“忌字”。

  比如说塔字,主要是和坍塌的塌谐音,过去搭台唱戏,最忌讳的就是台子塌了伤人,真要是赶上这么一出,基本上就是家破人亡的局面。所以唱戏才有那么多迷信的讲究,包括现在拍戏也是一样,开机要剪彩,结束要杀青,意味着从戏里出来。很多都是以前戏班的规矩。

  再比如说字,谐音是衙门的衙,过去撂地最怕衙门口的人找事来,小说是吃拿卡要,往大了说干脆就不让你干了。和今天城管一样。

  像是,谐音懵,上台懵了。

  谐音瞧,上不去台看别人演,过去谁演出谁就有钱拿,除了学徒没出师的,谁都不愿意干瞧着。

  谐音聋,人老了难免耳聋眼花,这一行眼花不怕,怕的是耳聋,就干不了了。所以老先生特别忌讳。

  就是东北的话你虎啊的意思,避免碰上蛮不讲理的观众,有时候下面一个人就能给你搅合了,让你一天没买卖做。

  谐音折,指折在台上,也寓意折本买卖。

  谐音吐,是指收了主家的钱还要给吐出去,也意味着演出砸了。

  总而言之这八个字都和演出不顺有关系,过去迷信,信这个,所以这些字不能说。其实类似的规矩很多,比如说后台不能下棋,不能养猫,不能打伞等等。

  再有,说相声不能戴手表,戴眼镜。这个无关迷信,而是一种心理学。过去撂地,说实话真就是和要饭差不多,我伺候您一段,您赏下来点钱我养活一家老小,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哪怕是拉洋车的,码头扛包的,也觉得比说相声的高人一等,你们是下九流!给你钱是赏你的。过去眼镜、手表那都是奢侈品,人家一看,我都买不起手表呢,你一个臭说相声的都有表了?不给钱了!现在这个禁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实际意义。

再说台上禁忌

  先说一句内行话,在相声圈子里,拿谁砸挂是捧谁,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你看德云社里,小辈儿都拿郭德纲的个头砸挂,郭德纲急过吗?因为台上的话当真那是外行!有人说两人有过节,有隔阂不能砸挂,这是没错,不过没把话说透。一方面是容易被认为是挑衅,更主要的是——我跟你有过节,我为什么要捧你啊?

  过去,何云伟李菁没离开德云社的时候,郭德纲老拿李菁砸挂,说什么丐帮少帮主,慢性子。那时候为什么很少去说徐德亮?这里面确实有个关系远近的问题。后来李菁走了,郭德纲再也不说了,一方面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再者就是你走了,没必要捧你。在相声圈,包括演艺圈,能让观众记住你那就是捧你!和演艺圈炒CP一样。

  

  比如说张云雷调侃张火丁的段子,从内行角度看没毛病!不犯忌讳!张云雷表演的是一个不学无俗的假行家,说和张火丁一起洗澡,搓澡,体现的是这个角色满嘴跑火车,都不知道张火丁是女的。不是说不尊重女性。其实过去老先生说卖挂票,包括马三立说,也要戏谑地提到一些京剧名家。没见谁着急的。这里面其实也有隐情,说白了也是程派的背后一些利益要借腕养腕,你看后来张火丁和德云社的关系不是很好吗?

  不过张云雷拿地震找包袱的确不妥,这不是能让人笑的点。而且如果有真在汶川地震中丧失亲人的观众在下面,会十分反感。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个禁忌:不笑天灾。

  其实相声没有太多的禁忌,真撂地的话,臭活(带色的笑话)也说,比田间地头的二人转强不了多少。小品里,赵本山塑造过怕老婆的形象,二人转里,女演员啪啪扇男演员的大嘴巴子,其实和相声里的打哏,武坠子、口吐莲花、拉洋片之类的活不是一样吗?脱胎于田间地头,有的场合就能说,当然,现在上台说臭活当然是不允许了——但这不是行业禁忌,而是监管的禁忌,没人管,去夜场,去庙会,他们一样说。

  既然说到张云雷了,提一句《探清水河》,其实这小曲很能体现旧社会艺人的”套路“,前面就是奔着臭活去的,描写少女思春,像是那句“又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您琢磨,阎婆惜那是什么人?张三可不是宋三,俩人什么关系?其实就是为了挑逗观众听下去。包括后面的五更鼓,到了第四更基本上完全下道了。最后大莲跳河,往爱情上转,这才让人更好接受一些。现在郭德纲、张云雷都不唱第四更,其实也在净化舞台。

  可以说伦理哏,比如说是反七口,翻四辈儿,可以拿长辈找乐,比如说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能学残疾人,但是不能贬低。比如说学聋哑,因为笑料并没有从聋哑人的生理缺陷出发,包袱在两人沟通之间的矛盾里。这没问题。像是张寿臣曾经说过巧嘴媒婆,里面提到了瘸子,虽然没有挖苦人家缺陷,但是寓意也不好,所以张寿臣才会提前找补:您各位坐着我站着,我可不知道您哪位腿脚不好,本人人家不介意这事,也不能,就怕两位一块来的,那位还乐意闹俚戏,瞧见没有?瞧见没有?张寿臣说瘸子了——在座有瘸子都是我二大爷就完了……

  其实不光是相声界,比如说赵本山有个小品,台词是:还给寡妇挑过水!这其实就不妥,我们听了哈哈一笑,要是真有农村的寡妇,人家听了心里不是滋味。

  所谓禁忌,其实多是一种台上拿捏的尺寸,放在做人,叫做分寸。尊重别人,在度内开玩笑都没关系,说话分场合,台上的包袱也是。

真正的行业禁忌,只有三种:

  1、捋叶子,也叫捋活。简单说就是偷包袱。过去相声演员就是靠包袱活着呢,人在世,他想出来的包袱,行业内别人不经同意就不能用。直到这人死了,这禁忌才算打开,你才能学,才能演。比如说天津相声演员,要去闯关东,到东北混口饭吃,临走得拿着东西到前辈家里去,说师叔,您哪个哪个活,我想去东北演,您看行吗?得是关系到了,人家才能点头,这叫给你饭吃!有时候这一个包袱响堂,你这个人就火了!那算是大恩。要是关系没到位,或者没有传承,人家脸一沉,不行,你就不许说!否则行业内封杀,开个出门都不是开玩笑。

  2、刨活,包袱讲究三翻四抖,为了抖响这一个包袱,前面可能要做足了铺垫,要的就是那一刻的效果。一场演出,你前面要是把人家包袱给刨了,让人家台上没得说,这属于整人使坏,关系到艺德的问题。很可能让人家演出效果就没了。也是行业大忌。

  3、压场,一场演出,每个人节目时长都是固定的,虽说不像春晚那么严格,但你多说了,就要压缩后面演员的时间。之前阎鹤祥就闹出过这样的问题,德云社内部处理。这也是行业禁忌,占用人家的时间,扔人家伸不开腰,影响人家演出效果,在行业内几乎等于偷盗。

  4、提起已故的前辈,去年孟鹤堂漏嘴提到了邢文昭邢老爷子,不是说已故的不能提,而是不能拿已故的老先生开玩笑。德云社后台的确有这个规矩,当时观众一声“跪下”,算是把小孟救了。这其实算是相声界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吧,不拿已故的老先生找包袱——你可以说老先生生前轶事,这没关系,但是不能再砸挂了。像是杨少华先生,他妻子从不看他演出,为什么?说是看自家爷们儿为了挣钱在台山逗人乐,心里不落忍。过去说相声是“贱角儿”,说白了是糟蹋自己取悦别人,老先生活着的时候是演员,就是吃这碗饭的,没关系。可是人不在了,不用再去取悦别人了,也有这层意思在。

  相声的所谓禁忌,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大多都是和迷信相关,而现在则挂钩一些文化部门的要求,不许说的也很多。而所谓的尺寸,其实和我们平时说话办事,乃至做人的分寸是一样的,拿捏有度,不可言传。

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关于相声包袱儿的规矩其实很多,只不过由于现在相声团体众多,相声演员更多,在很多时候越来越不讲过去的一些老规矩。当然反过来说,过去的规矩也不是所有的都合情合理,适当摈弃一些倒也应当。

从相声的包袱儿来说,大概有三类包袱儿,如今是越来越不应该多用的,否则就会引发观众的反感,而且对相声艺术的发展也不利。

伦理哏

首先就是伦理哏。

伦理哏就是从伦理角度比如祖孙、父子关系设计而成的包袱儿。传统相声中有很多伦理哏的段子比如《翻四辈》、《反七口》等等,过去的相声艺人给年岁不大的徒弟开蒙也就是启蒙教学,最早学的都是伦理哏作品,因为这种包袱儿迎合人们的心理,而且几乎是个人就明白,就能笑出来,尤其小孩子演起来更为招笑儿,容易培养初学者的自信。

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一类包袱儿都抛弃不用了,但到九十年代茶馆相声逐渐复兴之后,这一类包袱儿又有所抬头,这些年更是在小剧场经常听到。其实这一类包袱儿格调不高,偶尔听几句还成,听多了容易引发逆反心理,最好还是不用,或者尽量少用。

生理哏

其次是生理哏。

这是指相声演员根据残疾人比如聋哑人和盲人的生理缺陷设计的包袱儿。这种包袱儿非常廉价,尽管容易引发当事人的反感,但由于它搞笑非常直接,在过去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如今在小剧场这种相声还是会偶尔出现比如《学四相》、《学聋哑》,但早不作为主流作品出现,效果本来就有所衰减,再被举报就更得不偿失。

荤包袱儿

还有一种,就是荤包袱儿。

这是相声演员通过直接描述或者暗示,渲染男女情色等内容设计的包袱儿。在相声出现的早期,为了吸引路人围观,艺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低级趣味的段子来迎合观众需求,因此那时候在街上看撂地演出的基本没有女性。

随着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荤包袱儿越来越多被淘汰,相声的品味也有所提高。如今在一些小剧场,偶尔还是能听到一些暗示的荤包袱儿,但早已不作为主流出现。

砸挂的规矩

还有一种形式是砸挂,这时候抖包袱儿就需要掌握分寸。

相声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经常拿别人开涮,在相声术语里就叫做砸挂。不过砸挂也是有砸挂规矩的,不能随便砸别人,否则不但起不到演出效果,反而还有可能惹麻烦。

一般来说,相声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拿知名人物砸挂,是可以发挥搞笑效果的。知名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声演员,一类是相声以外的明星。

对于相声演员的砸挂,在剧场相声中比较常见,最常见的就是在刚才的演员下台之后,两位演员上来就要对前两个演员点评一番,还要说一两个他们的糗事,引发观众的笑声。

这类砸挂用不着事先沟通,因为大家都不拿这太当回事儿,都是行内人,或者都是同事,谁都免不了要拿别人抖个包袱儿,别人拿自己抖个包袱儿,都不会太往心里去。

不过相声演员之间砸挂也有一些规矩,最好是在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演员之间进行,如果两个相声演员本来就有私人恩怨,就不太适合砸挂,因为容易砸急眼。另外对于前辈演员的砸挂,也需要掌握分寸,尽管说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但开玩笑过火总不是好事,会让当事人和观众都感觉不舒服。

除相声演员之间砸挂,还有一类是调侃相声演员以外的明星。只要和对方关系好,其实也用不着事先沟通,反正相声演员也不会真的拿实际的坏事开玩笑,从而引来麻烦。

问题就在于,有时候互相本来不熟悉,调侃过火就容易引发问题。拿这些知名艺术家调侃不是不可以,但要点到为止,不能让观众因此产生不太好的想法,产生不良的后果,比如此前出现的张云雷调侃张火丁事件。

表演的分寸和角度

总之,相声演员的表演最好不要碰一些伦理哏、生理哏和荤段子,否则会被很多观众所不容,也不利于相声艺术的长久健康发展。

而关于砸挂当然可以经常用,但要注意分寸和角度,切莫因为抖包袱儿抖机灵儿而失去更多。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在中国国政妄议

在相声行业里有什么绝对禁忌的“包袱”?

你爸爸才又高又瘦了,只有给少马爷捧这句包袱才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