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感谢邀请!

其实答案很简单,实力不够!战国时期奉行的可是血淋淋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谁的拳头硬谁当老大。

而当时的鲁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积贫积弱,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那个时候时候之所以还有些小诸侯国来朝奉鲁国,那完全是出于礼数,毕竟鲁国在宗法上来讲,乃是诸侯国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存在。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谁啊?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极其尊崇。

所以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而同样是因为与周王室过于亲近的缘故,导致鲁国被捆绑在周王室的战车上,与周王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西周时期周王室强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鲁国自然也是众诸侯中执牛耳者。那个时候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在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

但后来,周王室衰落,鲁国也开始动荡。三桓与鲁公长时间的公卿争权(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极大的消耗了鲁国的实力。

比如鲁哀公,他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后来虽然鲁穆公平定了三桓,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但此时天下大势早已今非昔比。鲁国根本无力像邻居齐国那样逐鹿中原,更别说称雄于诸侯之中了,只能是苟延残喘。而在弱肉强食战国时代,像鲁国这样的小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周王室为秦所灭的当年,鲁国也为楚考烈王所灭。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而周朝则享国791年!如此说来,鲁国算是做到了与宗家周王室的“生死相随”!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鲁国确实人才济济,出现了孔子、孟子、鲁班等影响深远的人物。但是,鲁国离春秋霸主的地位相差还很远。原因有四:

一、地理原因

鲁国平原面积小,基本处于山东省的山地部分,不适合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不富裕,不具备称霸的经济条件。

但这样的地形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易守难攻。虽然位于齐、魏、楚等强国中间。却难以被吞并。所以,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时期保留实力,一直到公元前249年时,鲁国才被楚国灭亡。

二、人文原因

鲁国虽然人才济济,却没有运筹帷幄、征战沙场的谋臣武将。

鲁国是孔孟之乡,讲究诗书礼仪,不崇尚武力,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靠打打杀杀称王称霸的时代。

像鲁班这样的属于技术工人。也是不能跟刀枪剑戟打交道的人。

您说,这要是打起仗来,这些人才上战场行吗?

三、邻国太强、不敢炸刺

鲁国的旁边都是强国,尤其是开放繁荣的近海大国齐国。齐桓公首先称霸,召集葵丘会盟。势力大过周天子。守着这样一个邻居,我就问你感动不感动?

鲁国没有拓展空间,国土又贫瘠乏力。鲁国君臣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要说称霸了,逐渐被淘汰了。

综上所述,鲁国确实人才济济,但都不是称王称霸之才。根本不具备成为战国七雄的条件。

专心写精彩历史问答,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果断点击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其他几个国家都实行了变法之后才变强的。鲁国怎么说呢,主要是文化,由于是周公的封地,鲁国完整的保存了周礼,倡导君君臣臣,尊尊亲亲等观念,加上鲁国公卿贵族掌握权柄,鲁国一直没有很好的改革,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改革时间,国力和军力无法和其他国家抗衡。并且周围虎狼环视,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没有侵占土地的能力。吴起打了一个胜仗,还说不吉祥。嗯,守旧,国内改革阻力大,国力不够强等等问题综合导致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鲁国是周朝八百年历史中最早获封的,也是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武王姬发最为倚重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如果单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没有卫国开国之君康叔近(卫康叔乃周武王同母少弟),但从历史地位来说周公旦是后者及其子孙难以望其项背的。

△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周公旦

至于春秋时鲁国为什么做不成霸主,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

其一:早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周公旦作为西周王朝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于公于私对于他全程参与缔造的周王朝都有着一种无法割舍无法改变的情感,那就是忠诚。对周王朝忠诚不仅仅是对他的哥哥武王,侄子成王本人的忠诚,更是对整个周王朝国家制度(也就是礼乐制度)的忠诚,而这种忠诚也得以在他的子孙后代中传承。何为礼乐制度?简单来讲,就是周王朝主导下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仅是对爵位加以区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公,侯,伯,子,男,附庸。附庸不属于周王朝的直接管辖范围。),也是对各自爵位下领土大小的划定。古书记载当时对五等爵位疆域大小的规定是: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种规定实际就是控制诸侯国的领土规模,防止诸侯国做大做强。当时基于周公的特殊身份,以周公之明自然深知“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而替父当国的伯禽很大程度上贯彻了周公旦的思想。

不仅如此,周公旦去世后不久,深念叔父辅佐之恩的周成王还赋予了鲁国一项特殊的政治权利,《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这种以示恩宠的褒奖无疑为鲁国带了帽子,立了牌坊,竖了标杆,让鲁君在日后的国家发展战略上有所顾忌。毕竟中国人崇拜先祖,后人不能辱没先祖之德,古代更甚。天长日久这也逐渐成了鲁国发展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事实上,在周朝衰亡后,鲁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担任了一个“礼乐中心”的角色。

其二:国家的地理环境。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初期的形势图,如下:

△春秋初期形势图

在图中我们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鲁国四周被各种各样的国家包围,齐国自不必说,其他诸如曹(姬姓),卫(姬姓。先祖乃武王胞弟康叔),宋(殷商后裔),莒等国要么是同姓国家,要么是这些国家与自己体量相当,实力相近,能够扩张的领土并不多,也不容易。实际上鲁国攻灭的国家也确实不多,见于记载的也就那么两三个,而且都是领土特别小的国家。

其三:开国之君的施政措施。

△鲁公伯禽

现在人对自己的后代都讲究一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初建的国家,特别是这个国家周围还有许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兄弟。《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特别有趣:……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段对话通过周公旦与鲁齐两国建立之初的施政做了简单的对此,总结起来就是:姜太公治国入乡随俗,鲁伯禽治国移风易俗。怪不得人们常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一入一随,一移一易,风淡云轻间两人的才能两国的前途高低立判。

△齐国的建立者:姜太公

周公之叹不是叹周礼不好,而是叹好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好的不一定就是万能的,好的不一定就是最见效的,好的不一定就是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的,教育子女和治理国家某种程度上也有着相似之处,人要活学,国要活治。

所以我认为,鲁国在春秋时期不能称霸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鲁国是根正苗红的正宗姬氏宗亲!是周公姫旦受封之国。那么这么具有政治优势的诸候宗藩之国,为何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浅析有几个原因:1、相较于齐、楚、晋等依仗武力崛起的大国来说,鲁国的文化气息要比"武化”气息浓烈得多!重文必然弱武。2、由于周公的显赫地位,使魯国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周朝的礼仪典章等制度!而周礼的核心是以″礼乐""仁德"治天下的。可是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德衰的环境下,各国早己开始用权谋诈术、兵行诡道之法来巧取豪夺了。鲁国并没有赶上这一趋势!3、鲁国內乱!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末已"!內乱加剧內耗,自己削弱自己!后期政权更被所谓"三桓"的后裔所操控。鲁君无实权,更无法有什么作为!4,鲁国处在强大的对手齐国的卧榻之旁!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且齐国是一个发展潜力远胜于鲁国的大国,为了自身利益,防患于未,也不能容许鲁国强大起来!因此一直利用自己的实力压制鲁国!使"鲁地日削″!5,任何能在战国乱世发展壮大的强国,都要凭借春秋前后打下的基础来开创!而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壮大!6,鲁国除了庄公等廖廖可数的有点作为的国君外,多数国君平庸无能!7,春秋战国之际各大强国早己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弱国只能依附于强国,没有什么自主权。想独善其身是不行的!鲁国是弱国,齐强附齐、晋强附晋。最终被楚国所灭!8,魯国是个中等国家,尚文不尚武。在资源上、人口上、财富上和军事上也都不具备挑战其它国家的实力。而在乱世,若不能削弱别国壮大自己,那就只有被别国所削弱!9,战国时代,各国竟相变革图强,而魯国却不能振作起来,扭转颓势。……其实不仅鲁国没能参与战国争霸兼并战,被三家分晋的强大的晋国不是更可惜吗?假如晋国没有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并且互相斗狠,那么秦国想要轻而易举地向东方发展还有可能吗?!上面的分析或许并不严谨和全面,也只是得出了几点粗略的结论。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斧正,多谢!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为何当不了战国七雄?

一个文人没有军事力量怎么可能称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