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我在湖南省长沙市海伦春天工地做管理员的时候,每次看见其它管理员出去旅游的时候,我总会说平时工作干得那么辛苦,还出去旅游,不如睡大觉。又到了中秋国庆节的时候,公司又组织了一次旅游活动,这次是游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居,我通过一路上所见所闻,学习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精神上得到满足,以后的生活充满阳光,随时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我感觉全身象充满电一样精神饱满,从此,让我和旅游结下良缘,改变以前“旅游不如睡觉”的看法,回来后节假日先后去了橘子洲、刘少奇主席故居、岳麓山、张家界、湿地公园等地方,顺便参观彭总故居,雷锋等人故居。

题主问:有的人说:旅游是吃饱了撑着,我非常不赞同这句话,因为人活着,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快乐,然而,好心情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物质上的优越却不一定每天都有好心情,而真正的快乐在于精神上的富足,人活一世,可以贫穷,可以不多才,但绝不能精神萎靡颓废,绝不能内心空洞无物,表面的财富转眼烟消云散,而内心繁华盛景才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所以,旅游是必须的!喜欢就关注我,互相学习,欢迎留言,谢谢大家!

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你去过华山吗,你爬过华山吗,如果你去过华山就觉得旅游是一件吃饱了没事干的事情了。

说说我去年四月底到华山旅游的事。

我是去年4月25号去的华山,当然我自己是自驾游。从达州上高速走走停停到华山目的地大概花了7.8个小时。开了大半天的车,我们选择一个宾馆住下,打算第二天早上早点起来爬华山。

第二天,我们大概六点左右就起来了。收拾一下,该穿的衣服,登山鞋还有手套,路上带的吃的喝的都在出发前准备好了。

大概七点半左右我们就来到华山的游客中心。

华山游客中心

华山游客中心可以直接坐索道缆车直接去华山西峰。

徒步的话需要坐景区免费的班车,当然你得排队。我和我老婆是选择徒步的,我们坐上景区的班车直接到华山玉泉院。

玉泉院

在玉泉院逛了会,拍拍照感觉没啥,就开始到华山的山门了。

过了华山山门,再往里面走就是检票中心。从检票口进去,就可以爬华山了。

当然我们选择的是北峰这条路线,顺便去西峰,然后坐索道下山

我是大概8:33,从检票口进来就开始爬华山了。

刚开始还好,都是一些平缓的石板路。

但是过了大概十分钟,走了有三公里左右,山路就越来越陡峭了。

爬过了一段陡峭的山路,在一个不知名的休息点休息。说实话,刚开始爬华山的兴奋劲早就没有,只有出气的没有进气,而且腿也不听使唤,感觉两腿打颤。而我本人也有点恐高

在休息点补充体力,话说,还没买水和吃的游客最好在下面买,越往上爬,东西越贵。

休息好了,我和我老婆就继续爬。路上有好几处观景台,你可以站在上面看看。

爬了大概十几分钟,到了回心石。

为啥叫回心石,我估计是劝游客往回走,不然后面的山路有你受的。

过了回心石,就来到了比较刺激的地方:千尺幢。

我的妈也,我往上看,路都是笔直的,几乎90垂直。

千尺幢

我这个人又恐高,只好硬着头皮抓紧两边铁链一步一步往上爬。老婆在后面喊,我也没回头。生怕一回头,自己掉下去了。自己手脚并用,像乌龟般爬行。腿也不停使唤。

爬过了千尺幢,然后又来到到了百尺峡。

百尺峡

还是陡坡,一看眼前就头晕目眩的。有什么办法,自己选择的,爬吧!![泪奔][泪奔]

还是像乌龟般手脚并用,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挪动脚,感觉我的脚不是自己的脚了。手也特酸,都抓不住两边铁链。

终于过了百尺峡后,上面有个什么天仙洞,边上还有个观景台。

天仙洞

我实在没力气说话,有气无力的,在这个休息点直接瘫了,拿出点吃的喝着矿泉水。感觉力气也慢慢恢复。

我问我老婆,你还要来不。我老婆也累的够呛,不说话。我估计下次来,直接做索道算了,太累了。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看到有下山的游客那个小心劲,腿也颤抖,像猴子一般,抓住锁链,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

我和我老婆休息好了,咬牙继续爬吧。

过了百尺峡就到了“老君犁沟”,据说其尽头是“猢狲愁”,顾名思义,连猴子都发愁,足以说明崖壁有多么陡峭。

老君犁沟

双手双脚并用爬过老君犁沟后上面就是华山北峰了。登顶的斗志油然而生。

一咬牙继续爬了大概半个小时终于到了北峰了。

华山论剑处

站在上面,凉风袭来,远眺真有一种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一路爬来,值得。

我看了时间现在都12:18分了,我们从山脚到山顶用了差不多三个半小时。

在北峰游玩逗留了一个小时,拍了十几张不错的照片。打算去西峰。

北峰去西峰要经过苍龙岭。

苍龙岭

过了苍龙岭来到了五云峰

五云峰

过了五云峰后,走了大概二十分钟,就来到了金锁关。

金锁关

来到了金锁关,在金锁关附近有个什么洞,我也懒得去了。我媳妇呢,就一直拍照,不停的拍照。我们在金锁关停留了一会,继续开始去西峰。

走了大概三四十分钟来到了西峰,景色跟北峰差不多。

拍了几张照片,我也累的不行,就打算下山了。我可不想下山了也走山路。直接下西峰坐索道缆车下山。

我们在西峰附近游玩了会,感觉肚子饿了。我提议媳妇,我们下山吧。玩也玩够了,照也拍的差不多了。

然后我和我媳妇依依不舍的往西峰索道走。买了票后,坐着缆车,往下来,下面的景色挺美的。但是,我有点恐高,没拍相片,全程都是闭着眼的。事后我媳妇还嘲笑我恐高恐成那样,还爬什么华山。

过了十多分钟后,下了索道,然后坐景区免费班车出来,然后我们在附近找了个饭馆大吃了一顿。

晚上回到宾馆,洗了澡,倒头就睡。一睡就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太累了,现在脚都是不听使唤。感觉脚都肿起了,那滋味酸爽。我还怎么开车回家?[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上午在附近逛了会,买了点路上吃的,就开车回家了。

这就是我去年去华山游玩的经历。

虽然累但是也快乐。

我总结建议徒步爬华山最好轻装,带几瓶水(红牛不错),带点巧克力,面包都可以。毕竟越往上东西越贵。

虽然知道爬华山前就有思想准备,但是一趟下来真是累并痛苦的。说什么也不想爬第二道。

但是,来了华山并不后悔。华山景色确实不错,虽然华山有的地方没去,但是自己不后悔。打卡就行了。

所以,我并不觉得旅游是一件吃饱了撑的的事,相反旅游是值得放松心情,融入自然的行为。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所以有时间有金钱的朋友可以去爬华山。

朋友们,你们徒步爬过华山吗,说说你的感受,欢迎留言讨论。[送心][送心]

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哈哈😄,老艾基本上同意这句话。理由有下:

1~如果一个人肚子都吃不饱,他/她想的只会是大米的香,或者肉汤的鲜,不会想着去旅游;2~如果一个人吃不饱,他们就要努力去赚钱,让自己先吃饱,吃饱了才有可能撑着啊;3~旅游是费钱的活动,只有吃饱了,才有可能有余钱,才有可能去旅游;4~旅游又是耗时间的活动,只有吃饱了的人,才可能有时间富余,才有可能会想着旅游;5~旅游还是一项要体力的运动,如果肚子都没吃饱,哪来的体力去旅游;6~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旅游,就是因为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能吃饱肚子的人多了,撑着的人也多了,就想着旅游了;7~当一个人吃饱了,甚至是撑着了,可为了下次还可以吃饱,就得寻找一种消化的办法,因此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消化途径。综上所述,所以老艾基本上同意~旅游是吃饱了撑的[捂脸],之所以是基本上,是因为旅游的人不全是吃饱了撑的,首先他/她得爱旅游,当然也要吃饱了。如果一个人不爱旅游,即便是吃饱了,也撑着了,那也不会去旅游,而会选择做别的,因撑着才会做的事情[捂脸]。在这里老艾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老艾喜欢旅游,也经常去旅游,但绝对不是因为吃饱了,更不是撑的。

今天老艾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去回答一个吃饱了撑着人的提问,看来我今天真的是吃饱了撑的[捂脸],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白塔(白答)公园游玩。

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不是吃饱了撑的,也是花钱买罪受。再好的美景,也不如在家舒服。用调侃旅游人的话说,旅游就是上车就睡觉,下车先撒尿,随后就拍照,完了就睡觉,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钱包空了。

尤其是组团旅游,是很受限制的。不能随心所欲地玩。有时候还得进店消费。碰上野蛮的导游或者黑店,少不了挨宰。

2008年10月结伴去九寨沟旅游。乘坐飞机去的,从黄龙一下飞机,冻死人的节奏。跑到候机厅果断花60元买了一件棉服,土不拉叽的那种,当时就图暖和了。

乘坐景区旅游车到九寨沟景区,景色确实很美,原始森林第一次见,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感觉。

站在西游记片头景点跟前,也是满满的自豪感。徒步上山,随处都有吸氧点,一块钱吸一分钟。那时还年轻点,我没吸氧,但也没爬到山顶,没能看到长海。但五彩海等大小诸多小海还是都冒雨领略了它的魅力与壮观。

说说九寨沟的住宿,条件还不错,300元的双标间一应俱全,厚厚的被子,凉的你不忍心往里钻,躺到被窝里直打哆嗦。

沟底海拔不是很高,不到两千米,一般走平路没什么感觉,爬山就不一样了,张着嘴大口地喘气,这也是没到山顶的原因,越往上走雨越大,穿着棉服外面再穿雨衣,爬山费力,氧气又稀薄,浑身出汗,脱掉棉服就冷。山上的风就像刀子,刮得脸生疼。最后放弃去山顶看长海的想法。

从黄龙等飞机回成都的时候,遇到大风,飞机延时。大家知道黄龙机场就是把一个山头削平了做机场,海拔四千多米,风大时飞机是不能降落的,等了3个小时,头疼欲裂的感觉真的难受,恨不得一步离开此地。可风依然呼呼地刮着,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大多数人都忍受不了了,没办法又坐车回到沟底,也没心情玩了,坐在酒店大堂里等。本来上午回到成都,下午去都江堰。结果耽误了晚上好歹回到成都。第二天去的都江堰,看了看岷江Y型鱼嘴分流的奇异,走过岷江吊桥,体验那一步三晃的感觉。

由于在黄龙机场耽误了行程,没再到其他景点游玩,原想去的峨眉山,不得不放弃。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带着相机去的,也拍了几张照片,不是很好。

这次九寨沟之游,只体会到在外的不易,再好的美景也不如在家舒服。这就是我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的理由。旅游也真是有点吃饱了撑的才干的事。

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绝对不赞同,为什么会这么说。一个人或多个人自由自在的去旅游,用膝盖想都是多么美好的事。看着祖国千人万水,游览各地名胜古迹。想想都开心。这种话语明摆着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理嫉妒者、心理歪曲者说的话。

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的。我非常非常地赞同这句话。

可能许多许多的人都会说旅游是为了开阔眼界,为了增长见识,为了陶冶情操,不管你把旅游说得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纯洁,我还是只赞同这个观点: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的。

我为什么要这么肯定地赞这句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1、 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我,家中生活贫困,吃饭都成问题。但我们隔壁一家比我们更加恼火。

恼火到什么样子呢?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且是经常性的。邻居家有两三个小孩,到了冬天,经常是揭不开锅的,小孩儿饿得哭,大人无计可施,只能无奈地饿着肚子闷头睡觉。

那还是生产队农业社的时候。

好在我们家比他们家要好那么一丢丢,米桶里的米还没见过底。

直到晚上,实在熬不下去了,邻居家拿个碗,来我家要“呛”一碗米,也就是借。

邻居大妈最喜欢从我手里借米了。每次,我会给她弄满满的一碗米,满到什么样子呢?把米一直往碗上面抓,直到实在无法再装为止,就是满尖满尖的一碗。而她还米时,她装的米也是尖的,但是她用手把米从下往上掀,变成瘦尖瘦尖的了。(这个场景真把我难死了,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描述,但友友们可能已经明白了。)

同志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想到高尚的旅游吗?

2、 成年参加工作后,有工资了,但还是无法旅游

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参加了工作时,一个月可以按时拿到工资了(工资不高四十来块钱吧,那时没有码砖一词)。但我还得省吃俭用,家中弟妹众多,父母亲也体弱多病,不省点儿钱补贴家用是不行的。

那时我就特别的喜欢旅游,但只能是头脑中幻想的旅游。为什么呢?没钱啊。

无法到处旅游,但我可以看书呀?冬天来了,邮递员开始订阅第二年的杂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的《旅游》、《钓鱼》,还有个《摄影》这三样。

看了几年的《旅游》杂志,过足了眼瘾,但现实生活里,还是不能想多了。

3、 对地图的天然喜好

购买的地图册是比较多的。没事我就翻地图。长此以往,对地界及中图的地图真是有一种了然于心的状态。

那时电视机还不普及,买个收音机就是奢侈的家用电器了。

每天下午,我都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我是翻着地图册收听的,广播里每播出一则新闻,不是都要有发生的地点吗,我就会把这个地点从地图上把它找出来。这个方法认识地图,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几人。

差不多有一年多两年的时间吧,估计中国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了。

这个“恶习”被突然打断了,原因是收音机变成了电视机。

最近玩儿头条,许多的友友都在夸我是“活地图”,我今天算是首次公开透露这个秘密吧。那一年多的《新闻闻播》真是带我“玩”遍了中国,也跑了许多的“国家”。

前些年,接触了谷歌卫星地图,更让我直观地“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可惜的是前些日子,卫星地图不能使用了。网上有朋友介绍能破解,但我一直没找到。遗憾啊

4、我也开始“撑”了

前几年,国人推崇旅游,国家也发展旅游经济,弄出一些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这些名堂来。我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上山看屁股、下山看秃头的大军中,时不时地还在高速上打打羽毛球、欣赏欣赏高速上的广场舞什么的。

猛然回首,才发现这些年,人慢慢地变老了,家庭负担减轻了,有了一点点“余钱剩米”了,就自然而然地玩起了高尚的旅游来了。

这不都是肚子吃饱了吗?开始撑了。

5、 无法弥补的遗憾

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继续发呆。记得我第一次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是北京,那是陪着家人治病。几百块钱的路费钱都是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呀。从西安到北京,再从北京回西安,都是站票,没有座位的呀。为什么?还不是因为包里没钱吗?

这些年,我“吃饱了撑得慌”,跑了一些地方。但永远也弥补不了我心中的遗憾——就是没有陪着自己的父母一起旅游过。早先,家庭经济条件不行,她们身体又有病。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条件稍微好了一些,可她们又撒手到了另一个世界。

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啊。

6、结束语

回到这篇问答来。有的人说: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着。你赞同这句话吗。我要斩钉截铁地回答:我非常赞同,旅游就是吃饱了撑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